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旅夜书怀zhuzhi

旅夜书怀zhuzhi

时间:2018-12-01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第一篇:旅夜书怀zhuzhi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Gswhywxx——007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高二年级组 编制时间:2016、11/25

教学目标

1、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

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是位

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

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相关知识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开元四

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3968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

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

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3.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

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

或形容词。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觉身体不佳,想回到老家河南。他先到江陵,因河南兵

乱受阻,后改道而行。漂泊到湖南岳阳楼下,借此登楼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 chè ) 乾坤 ( qián ) ( kūn ) 戎马( róng ) 涕泗( tì )( sì ) ......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2)无一字:音讯全无。字,指书信。

(3)老病:年老多病。

(4)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三、合作探究

1、翻译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句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翻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感情有“喜初登也”和“悲伤沉郁之情”两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洞庭湖的气势做铺垫。

2、想象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画面,说说这两句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并分析

其好在哪里?

明确:“坼”字描写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

边的气势。“浮”字,诗人笔下的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

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品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年老、多病、漂泊

(“亲朋无一字”,诗人身处异地,没有与亲朋来往,甚至连书信也没有,内心孤寂。“老病有

孤舟”,写自己年老多病,无家可归,只能生活在一条破船上,自伤漂泊,更添凄凉之感。)

4、分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抒发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抒发个人悲苦转到担忧国家命运、人民生活上来,将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旅夜书怀zhuzhi】

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运用

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

①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

②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

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

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颈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与颔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

③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

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

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

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

同忧乐)。

《旅夜书怀》

一.背景介绍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

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

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

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 qiáng ) ⑵月涌( yǒng ) ⑶沙鸥( ōu ) ⑷何所似( sì ) ....

2.解释词语

⑴旅夜: 旅途之夜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墙,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⑶著:著名,显赫。

⑷应: 认为是、是。

三、合作探究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江

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

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

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

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

如何又难以预料。

【旅夜书怀zhuzhi】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

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

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

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

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直抒胸臆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用比喻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

四、课文总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

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Gswhywxx——007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教学目标

1、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3、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熟读全诗,梳理并概括诗歌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全诗。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相关知识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3968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3.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登岳阳楼》

第二篇:旅夜书怀zhuzhi

隐士鸟阅读答案

篇一:隐士鸟阅读答案

篇二:隐士鸟阅读答案

《隐士鸟》隐士隐居的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麻雀称为“隐士鸟”。含标点60字内_百度作业帮 《隐士鸟》隐士隐居的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麻雀称为“隐士鸟”。含标点60字内 温存迷醉丶繊2014-08-22篇三:隐士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1)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1)首先要解析清楚,题目要问的方向。“鸟鸣山更幽”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典型案例。这样我们就知道,这道题是要我们分析手法的。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2)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颈联: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

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

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三篇:旅夜书怀zhuzhi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赏析诗歌一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概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对上片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第一句中的人物是孙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处的是“无觅处”,意思是说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言含景慕之情;第二句是写景,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看出作者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第三句既写人,又写景,重点写人,写的是寄奴;第四句重点是写寄奴的功绩。分析到此,可知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明了了。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词作,(1分)(步骤一)上联即景生情,通过对孙权和寄奴(刘裕)两位英雄人物业绩的歌咏,(1分)(步骤二)寄托了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2分)(步骤三) 二、谈考点精要

1.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上面的题目)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词)可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高考试题

[例1]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结构内容的理解能力。“一晴生意繁”是全诗的诗眼,领②①

起全篇,所以应结合颔联、颈联、尾联进行分析说明。“生意繁”的含义为“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一、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内容主旨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打上烙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明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也可以是非常关键的意象等。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

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简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思想感情应抓住关键词,如“凭谁问”一句,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说明其失望的心态;还要抓住典型的意象,如“神鸦社鼓”,这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答案:下片作者通过“廉颇”一典的感受及“烽火”“神鸦社鼓”等意象,(2分)(步骤

一)抒发了作者有志不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怀。(2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思想情感

评价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常见命题方式

(1)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该句(联)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简析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如上面的题目)

(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三、研高考试题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评价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思想感情。从题目(“思远人”)上可以看出,本词是一首思亲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分析首句的作用,要注意景情的关系,诗人选择红叶黄花意象,开篇渲染氛围,增添思念情怀。【旅夜书怀zhuzhi】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

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评分说明:感情分析正确2分,首句内容分析准确2分,景情关系分析合理1分。

一、鉴赏评价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如送别诗大多表达离别双方的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边塞诗往往描绘边塞雄奇壮美的风光,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或者描绘边塞的荒凉苦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山水田园诗往往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向往之情,也借此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咏史怀古诗往往借凭吊古迹、思慕古人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2.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是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的流露。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考生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3.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

有些诗歌的题目,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且直接透露了诗歌的创作缘由和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题目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更直接点明了事由——“怀辛大”,其中一个“怀”字,就已经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是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因此,考生在阅读诗歌时,必须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情感。

4.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

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6.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

二、评价思想感情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内容。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第三步,挖掘深层内涵。体会诗歌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一、析教材诗歌

问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说“江山如画”,下片说“人生如梦”,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解析:本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江山如画”是对上文的一个概括。这里的“江山”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物美,如“千古风流人物”;二是景色美,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景是为了抒情,下片主要是抒情,通过对周瑜儒将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年龄渐老、功业无成的感慨。

答案:不矛盾。(1分)(步骤一)从“江山如画”到“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江山如画而激动;(1分)然后又为功业无成而感伤。(1分)(步骤二) 二、谈考点精要

1.评价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的观点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诗中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三、研高考试题

[例3] (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又考查了对诗歌谋篇布局技巧的赏析。此

第四篇:旅夜书怀zhuzhi

第四单元复习

第五篇:旅夜书怀zhuzhi

中考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及解读

中考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及方法解读

眉山市彭山二中:张洪亮

一、中考考点梳理

(一)、把握情感

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对诗词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 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通常会将诗歌景、人与诗歌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如“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意境是诗歌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结合,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赏析技巧

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四)、锤炼语言

赏析诗词的整体语言风格;或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方法归纳

针对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的解答方法可总结如下:

(一)领悟情感

【典型例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10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情语、意象、典故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

情。

【参考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题型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诗人自己的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在竹篱笆边上采摘菊花,无意中抬头看见南山的宁静优美的景色。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二)体会意境

【真题回放】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第9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和体会。

【题目形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描绘图景要注意四点:

(1)、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2)、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求优美。

(3)、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

(4)、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2点:

一是描摹事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谐,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答题格式】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参考答案】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4分)

淮上渔者(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2分)

【参考答案】 (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三)赏析技巧【旅夜书怀zhuzhi】

【真题回放】《旅夜书怀》第9题“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查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等任一种)及表达的情感。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4、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注意:

中考古诗词中,考查表达技巧,大多不会直接提问,而是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评分:2分,答出一点即可)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锤炼语言 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典型题型有:⑴分析语言特点、风格;⑵炼字;⑶题眼。

【真题回放】1、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1分)

【题目形式】1、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旅夜书怀zhuzhi】

【答题技巧】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明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析例句(特色语句)+析感情

【参考答案】(3)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题型示例】1、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真题回放】2、《旅夜书怀》第8题“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考查诗歌词语的表现力。

【题目形式】2、炼字、名句赏析

【答题技巧】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参考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题型示例】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参考答案】:“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真题回放】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题目形式】3、欣赏诗眼、词眼

“诗眼”就是诗词中最能提挈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它常常成为解读诗词的钥匙。

【答题技巧】①.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②.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③.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④思考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格式】:抓词语、释含义+ 描景象+点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点作用、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旅夜书怀zhuzhi】

【参考答案】(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三、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总

(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二)、体会意境

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诗中人物形象)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赏析技巧 :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四)、锤炼语言 :抓词语、释含义+ 描景象+点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点作用、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六篇:旅夜书怀zhuzhi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

《阁夜》

【教学设想】

将此诗与《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登高》对比鉴赏,在主旨、章法上作比较。

【教学重点】

1 解读诗意,把握主旨。

2 比较阅读,更好的理解律诗的不同写法,小结杜甫晚年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诗诗意的理解。

【教学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二、 解题:

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 766 )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三、解读诗句含义

因为这首诗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补充相关解释。

1 、 “岁暮阴阳催短影, 天涯霜雪霁寒”。

注释: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解析:“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 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一段時間。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解析:一说: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二说:结合《后汉书。祢衡传》中祢衡“击鼓骂曹”的鼓声之悲壮和《汉书 . 天文志》中“星摇者,民劳也”的典故,此句在写出宏大、瑰丽之景的同时,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应战乱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一解说,可以顺利的导出下联内容。

3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注释:

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 “千家”。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

解析:这两句可能是诗人紧承上联的联想:战乱时期,千万家的哭声响彻四野,远处又传来渔樵的歌声。表现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4 、 “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

注释: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解析: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座钟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存者音讯不通(亲朋无一子)的情况下,唯有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 “ 黄土 ” 自我安慰,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全诗写冬夜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508523/

推荐访问: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赏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