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时间:2018-09-04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第一篇_浅谈儿童诗与儿童歌的区别

【摘要】儿歌与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范畴中的两类重要文学体裁,是学生学习儿童文学所最早接触到的门类。二者同属于诗歌范畴,有着许多相近的文学特征,如果讲授不够清晰晓畅,一些语感较差、文学功底较弱的学生会难以从文本层面将二者区分开来,这就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本文便将其主要的区别分析如下。一、定义与内涵的区别在正式接触儿歌与儿童诗这些概念之前,许多学生会将它们与配乐的儿童歌曲混淆在一起,这也反应了大众对这类体裁的一般化理解。其实,儿歌和儿童诗的定义业界一直存在分歧,没有一个公允的界定。但一般而言,儿歌偏向指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儿童诗则是为儿童创作的,抒写儿童情趣和心声的自由体诗歌。考究这些界定的内涵,儿歌的适用对象是学龄前或者学龄初期的孩子,儿童诗则适合全学龄段的少年儿童。

【关键词】 儿童诗;儿歌;趣味性;歌诗戏互补的可操作性

儿童诗与儿歌同属于儿童诗歌类,它们虽然都具有诗歌的共性特征,但又各自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是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是以学龄中后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

(二)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与儿歌《洗手》都是以要讲究卫生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方式却明显不同。

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儿童诗与儿歌的语言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由于表现深度的不同,儿童诗的语言比儿歌的语言更纯粹、更集中,更富有想象的张力。在韵律方面,儿童诗不像儿歌那样讲究音韵的和谐和节奏的整齐。 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浅谈儿童诗与儿童歌的区别

长;而儿歌因为有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儿歌和儿童诗,虽然都是文句简短,重视押韵的诗歌,但是儿歌是叙事,写物,内容浅易,重视实用性;儿童诗是写意,抒情,内容较深,重视艺术性。 蔡胜德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民俗与儿童文学研究》〈童诗和儿歌的区别〉一文中,认为童诗和儿歌自有不同的天地,故列为一专栏,并不甚妥切。并以下列六项要素来区分童诗和儿歌:

一、在境界方面,童诗重「情」,儿歌重「趣」。

二、 在内容方面,童诗较「雅」,儿歌较「俗」。

三、在意象方面,童诗较「稳」,儿歌较「显」。

四、在声韵方面,童诗不一定要押韵,儿歌却一定要押韵。

五、结构方面,童诗「严谨」,儿歌「宽松」。

六 在流传方面,童诗不可以任意更动,儿歌却可以随己意改编歌词。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性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情感性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特征,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表达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情感,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的共鸣。

二、新颖巧妙的构思【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儿童诗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一般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所决定的。

三、活泼的趣味性

儿童诗要比成人诗更讲究趣味性,而且是一种稚拙活泼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来自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具有天机活泼的特质,是一种率朴的稚气。

四、流畅简洁的音乐性

比起儿歌来,儿童诗的音韵节奏要自由得多。但它还是需要讲究音乐性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同学们口中流传。所以,有名的儿童诗往往语言简洁,节奏分明,音韵流畅的。

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感情和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

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

六、极富夸张的想象力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夸张的想象是我们成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

从颠倒歌看儿歌的趣味性

颠倒歌是一种特殊的儿歌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渲染违背常理奇怪现象或‘废话连篇’的一类儿歌”。(蒋风主编《儿童文学教程》1993年6月第一版第321页)颠倒歌通过大胆的现象、夸张的手法,“故意颠倒”所描述的事物,造成一种荒

唐可笑的情状。

“荒唐”到“可笑”的地步正是颠倒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趣味性之所在。请看

湘西儿歌

灯笼果,滚上坡,/三岁娃娃会唱歌,/去时看见牛生蛋,/转来看见马长角。/刺包丛里鱼生子,/急水滩头鸟做窝。/四两棉花沉下水,/一副磨子泅过河。

初读这首颠倒歌很“荒唐”,细读就会发现“去时看见”,“转来看见”等内容有“现实生活逻辑”的特点。(常见的颠倒歌如《东西街》、《稀奇真稀奇》等都是如此)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之上“制造”出违反生活逻辑的情形,这是颠倒歌趣味性在内容上的特点。

在效果上,颠倒歌的趣味性也与一般儿童文学作品以离奇的情节、有趣的人物等吸引儿童有很大区别。他的重点放在“故意颠倒”上,并且很容易识别出来,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错误,表达的是一种谐趣。它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重教育、陶冶功能是不同,侧重在愉悦儿童的身心上,客观上也有增强儿童分辩事物能力的作用。

在形式上,颠倒歌多采用七言的形式,每句多为四拍,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便于幼儿吟唱。注意音韵而忽视内容,以致有的儿歌内容上“乱七八糟”,而因音韵和谐而被儿童(幼儿)喜欢。这也反映出幼儿天生对节奏的敏感性。儿童对内容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的丰富而提高的,因而,当幼儿的阅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颠倒歌的趣味性对儿童也就不存在了。

歌诗戏互补,富于情趣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了解、熟悉和认识周围事物。而群体的游戏活动,需要有能够统一幼儿动作、吸引其注意力的有节奏的口令,用富于韵律性的语言来揭示游戏的内容,以增加孩子对游戏的兴趣。这种口令和韵律性语言就是儿歌和儿童诗。因此,讲究和追求动态的游戏性,将游戏与儿歌e儿童诗相结合,实现歌诗戏的互补便成了儿歌的一个明显特征。歌诗戏互补的特性有着增强作品趣味性和幽默感的作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很强的表演性。在表演中吟唱,演唱互动,势必更显其趣。例如柯岩的《坐火车》,写孩子们把小板凳摆成一排,当作火车,模仿开火车。有扮司机的,有扮乘务员的,有扮抱着娃娃的“妈妈”的,有扮牵小熊的乘客的。火车“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

呜!”鸣叫着穿大山,过大河,到车站下车, 乘务员收车票招呼乘客,热闹无比。这分明是一个与孩子心理相适应的,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生活的“模仿游戏”。孩子完全可以在欢快的游戏中一边念儿歌,一边“开火车”,既得到语言的训练,获得吟唱的快感,又获得游戏的愉悦和乐趣。同样,一些儿歌的特殊形式如绕口令、连锁调、字头歌、颠倒歌等一经和游戏结合,也会在天然谐趣之中显出幽默,使儿

歌的趣味性更为突出。总之,儿歌有着很明显的游戏成分,可以说是一种锻炼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游戏歌”。例如“摇篮曲”有不少其实是母亲逗孩子玩耍时,即兴吟唱的“逗乐歌”;“谜语歌”则是伴随孩子在玩猜谜语游戏时互相的念唱;此外如“故事歌”、“对数谣”则是在进行讲故事游戏时,由孩子们互相传唱,或是在配合孩子们玩对花游戏时,一边玩一边念唱,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孩子的游戏,是歌诗戏互补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蔡胜德.民俗与儿童文学研究[M]〈童诗和儿歌的区别〉一九九一年出版

[2]蒋风 .儿童文学教程[M] 1993年6月第一版第321页

[3]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M]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第二篇_儿童诗的特点

以读促悟 以写寄情

——浅谈北师大版教材儿童诗教学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 刘 英

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具有情感高洁、想象丰富、童趣盎然、语言精美等特点。这就使得儿童诗和一般的阅读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儿童诗的重点往往不是叙事,而是抒情;其次,儿童诗的语言精美、凝练,较多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后,儿童诗里有着丰富的想象,使得诗歌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针对儿童诗的这些特点,以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心愿》语文天地笔下生花的儿童诗写作为例,浅谈儿童诗可采取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说说,交流诗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1. 从情境中走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到第十册,收集了不少儿童诗。如《雨后》《荡秋千》《春风》《种子的梦》《水乡歌》等等。课前预习布置学生回顾一到十册所学过的所有儿童诗,并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到课堂上作交流。在情感上,为孩子们进入儿童诗学习和写作,作好准备。

2. 在品味这些诗的同时,引导孩子们感受儿童诗的特点。

孩子们虽然已经学过这些儿童诗,但对于儿童诗的特点没有系统地概括总结,基于五年级的孩子,可以适当了解儿童诗的特点,以利于更好的理解把握儿童诗,为写儿童诗作好铺垫。在孩子们读出自己最喜爱的儿童诗之后,适当引导其概括出这些诗共同的特点。

如学生在读了《美丽的集邮册》后,说到儿童诗押韵、分行、分小节;在读了《荡秋千》后生提到儿童诗的语言简洁,有丰富的想象;在读了《雨后》学生提到兄妹深厚的感情、生动形象等等。老师顺势引出儿童诗的特点:语言美 情感真 形象明。

二、读读,感悟诗

叶圣陶曾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诗歌韵律节奏和情境的感受,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内心的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思相通的境界。

以读为主的“美读赏析”应该有以下几个步骤:阅读感知(初步感知整体美)——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精读品味(鉴赏意境美)——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有感而发(享受创造美)。真正的读是人的一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本领;真的阅读是需要沉下心来,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补充,用思考去扩展,让人走进书中,让书走进心中。阅读,是儿童进入诗意境界的第一步。它有三个层面:赏读、品读、诵读。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赏读,让孩子亲近儿童诗,初步感知整体美;品读,引导孩子领略诗的写作窍门,鉴赏到诗歌的意境美;诵读:敲响心灵的旋律,也感受着诗歌的节奏美。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想象的翅膀,在品读、感受、感悟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美,鉴赏儿童诗的意境美,在朗读吟诵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达到感情的共鸣、升华,从而有感而发。

在学习语文天地的六首儿童诗的过程中,我抓住孩子对各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分步骤分形式采用不同的读:《梦》女生齐读,《远足》喜欢的读,《爸爸的鼾声》男女生组合读,《种太阳》到讲台表演读„„等等,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化理解,让他们在充分地读中体味儿童诗的意境与魅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体验到梦的飘浮不定,来无影去无踪;小狗的忠诚可爱;种太阳这一心愿的美好与善良„„

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通过诵读是难以掌握的。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三、写写,创作诗

儿童诗的写作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应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1.仿写诗

在学完“心愿”单元后,畅所欲言部分可安排学生讨论自己的心愿,并明白心愿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分也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在写作课上可先让学生试着仿写一两首儿童诗。

如学完了儿童诗《橡皮》(“橡皮,是最没学问的东西,因为它读的字,都是错别字。”)后,我启发学生:“学习用具是我们熟悉而又热爱的伙伴,我们对他们有深厚的情感,你也一定想写写你最喜爱的文具,注意在写的时候做到语言美,抓住它最鲜明的形象特点。”学生们也把自己的对文具的热爱化作了稚嫩但真挚的诗句。如:

生1:“红笔,是最铁面无私的东西。在它的笔下,对始终是对,错永远是错。” 生2:“笔袋,是最大度的东西,形形色色的文具,它都一一笑纳。”

生3:“铅笔,是最没骨气的东西,它写的字无论对错,都容易被橡皮擦掉。”

再如,学了《梦》(“梦像一条活泼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游走了。”)后学生仿写的诗:

生1:“梦像一颗流星,划过童年的天空,想捧起它,它已经消失了。” 生2:“梦像一座彩虹,架在雨后的山头,想抚摸它,它已经溜走了。” 这些富有韵味而又俏皮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心随着文字在飞翔,情感的火花在不断地进发、喷涌。

在成功的仿写之后,适时出示金钥匙:“其实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创作诗

“诗言志,歌咏言”。诗本来是抒情言志的。创作儿童诗是学生乐于尝试的一种习作形式,诗歌语言的简短、节奏的明快和画面的跳跃转换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孩子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驰骋想象,放飞梦想,写出富有童趣、童真、童意的诗作。通过诗歌的写作实践,学生既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力,还内

化了情感,加深了对文本学习的感悟领会。

在儿童诗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逐渐意识到要让孩子有体验地进行儿童诗的创作。但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儿童所进行的体验大部分都是虚拟的、以成人的体验来取代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以科学的认识活动来替代体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认同孩子源于生活的个性化体验,抓住孩子一闪而过的灵感,鼓励孩子们在将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写入诗歌中来。

如:学了《远足》(“我们去远足,雨悄悄地跟着。结果,它玩得好开心,我们只能看着他玩。”)后,一生创作:

《雨》——“雨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打招呼就从天而降。在伞上扑腾,在池里逗笑,在屋顶上玩滑梯。云妈妈看见了,气黑了脸。”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爱因斯坦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本来就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如果教师教学儿童诗的时候,能重视孩子们想象力的激发,那么,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生动、鲜活的形象,表现出更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甚至大胆的幻想,表达他们对生活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想法:

如,学了《爸爸的鼾声》后,邹书涵小朋友创作的诗:

“爸爸的肚子,又圆又大,弹性十足,使我想起游乐园的蹦蹦床。在上面玩耍是我最大的快乐。 „„咦,蹦蹦床没气了,是不是爸爸饿了?”我追问:“老师猜想你的爸爸一定很胖吧?你的诗写得可真形象,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啦!”全班同学在哄堂大笑中体会到儿童诗创作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动心动情地美读感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甚至大胆的幻想,抒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事半功倍,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此文获四川省第十一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第三篇_诗和词到底有什么区别

诗和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一】从时间上: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就可以从《诗经》追溯起。

【二】从题目方面: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三】从和音乐的关系方面:

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四】从形式方面:

1、句式不同:

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

如柳宗元的《渔翁》为七言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烛。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王维的《送别》为五言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并且词有词牌,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如《南歌子》的一种词牌格式为:(例词:温庭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如梦令》的词牌格式(例词:李清照)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同: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

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3、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两点可以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从题材内容方面:“诗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词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如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五】从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来区分诗的语言偏于自然清新,词的语言偏于精工华美。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纤柔香艳。

【六】从风格和意境方面:

诗庄词媚。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诗显词隐”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含蓄蕴藉。“诗刚词柔”: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刚劲明快,词的情感表达偏于柔婉细腻。“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的境界开阔,词的境界狭深。 例如:

唐诗:(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在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第四篇_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

四、儿歌和儿童诗的阅读指导

(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与联系

儿歌与儿童诗合称为儿童诗歌,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儿歌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间童谣为儿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和比较定型的表现形式。除去我国历代诗歌中涌现出来的适合儿童阅读、为儿童所喜爱的诗作,如骆宾王的《鹅》、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儿童诗主要是自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自由体新诗发展而来,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自由和美的韵律表现着儿童生活和儿童情趣。儿童诗从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又从儿歌中借鉴了表现手法,利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开拓出了新的意境和审美空间。 儿歌的词语通俗自然,多用口语,儿童诗则比较注重炼字,更追求意象的选择和在明白清新的语言中营造意境;儿歌注重合口押韵,语音层的音乐性非常鲜明,可诵可唱,琅琅上口,儿童诗语音层形式较为自由,音乐美与诗意美相互交融;儿歌表现出亲切、幽默、诙谐的风格,儿童诗则注重情感的流露和意境的优雅;儿歌适宜于歌唱嬉戏,有娱乐和游戏的实用功能,儿童诗更适合于欣赏,能使小读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

无论是儿歌还是儿童诗,都能放飞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想像和天性,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儿童在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融合于作品,在两者的相互渗透中得到感悟与启发。同时,儿童在阅读、写作诗歌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细腻的内心体验习惯和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其语文学习。从人类学、儿童心理学和文学等角度来看,儿童诗歌都能使儿童受益无穷。

儿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指的是小读者对儿歌、儿童诗的感知、体味和习得。儿童文学作品的分析,是儿童文学欣赏和学习的关键。一般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作品表面的趣味,而不一定能理解作品的深层涵义,这就有赖于老师的引导。而这种引导并不只是对作品中个别的句、形、音、义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儿童分析思考的能力。譬如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结构的安排如何?用何种方式表达优、缺点何在?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儿童培养其提问、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考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儿童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无疑也能强化儿童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阅读欣赏儿歌的一般方法

欣赏儿歌,首先要注意儿歌怎样从日常生活出发,把要说明的事物通俗化、表述得简洁明白。如金近的《桃花》和纪凯的《小虾米》:

桃花,桃花,/张开嘴巴,/只会笑,/不说话,/红红的嘴巴,/像个小娃娃。 小虾米,被窝猫,/爱睡懒觉不做操,/驼了背,弯了腰,/你说糟糕不糟糕 这两首儿歌,前者把桃花比作有着红红嘴巴的笑嘻嘻的小娃娃,桃花和小娃娃的形象互相映衬,两者是那么娇美可爱。后者以小虾米喻爱睡懒觉的孩子,正是抓住了孩子“猫”在被窝里的情态与弯着的小虾米一样的特点,极具讽喻效果,又不失幽默风趣。学生阅读时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生活中事物的共同之处加以比照、联系,常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质。

其次,把握儿歌句式短小、节奏明快、追求口语化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易记易懂,有着欢快的情绪基调和游戏性质。例如儿歌中孩子们乐于传唱的颠倒歌,以诙谐、幽默、夸张为基本调子,有意地渲染有悖常理的奇怪现象或荒诞内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容,造成奇特的反讽效果。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可使儿童在笑声中辨识真假,得到启发感悟,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知: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拣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

又如儿歌中的问答歌、数数歌等等,都需动脑、动口、动手,因而常常配合游戏进行,与游戏互补。

最后,朗读是领略、欣赏儿歌之美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和学生一起有表情地朗读,是儿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阅读欣赏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优秀的儿童诗歌都在形象、意蕴、结构、语言等多方面体现出审美价值,成为儿童理想的阅读、鉴赏对象。教师可以通过领悟情感、再现意境、揣摩语言、探究写法等方法,在阅读欣赏儿童诗时,让儿童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陶冶性灵,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首先,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就其抒发情感的外在表现而言,它接近音乐和舞蹈,声韵和节奏是它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而体会声韵节奏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诵。反复朗诵,可深入体会其情感倾向。例如芬兰诗人伊迪丝·索德格朗的《星星》就是以一种舒缓、轻柔的节奏托出作品安宁静谧的意境,表达了儿童的美好的想像和情思: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在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其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再现意境。由于诗歌语言十分凝练,其意象之间的跨度有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欣赏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建构出意象间或意象后面略去、隐去的内容,而这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感受、领悟诗意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诗歌的意境也就展现出来了。英国诗人泰勒的那首著名的《小星星》,自问世以来,一直为儿童传唱。它把儿童的视线引向了高远的星空,在儿童眼前展开了一个永恒的精神空间:“当炽热的太阳沉落西方,/芳草也披上夜霜的衣裳,/天庭之上有你的星光,/一闪一闪晶晶亮。/暗夜中迷茫的行人,/感谢你遥遥的微光;/假如你不曾闪现光芒,/他怎么能够辨别方向。”诗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赞美着星星的神秘、顽皮,它超自然的神力强烈地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仰慕、感恩的情感萦绕在其中,星光已成为神奇、希望与恒心的象征。细加体会,可以使孩子们沉浸在作品构筑的梦幻与圣洁的意 境之中,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想像空间。

诗歌作者为了创造意境,往往采用适宜的艺术表现方法。因而引导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其内容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感受诗的形式之美。例如张晓风的诗《打翻了》: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满西天/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凤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这首诗利用孩子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个“打翻了”的极平常的“事件”,用妙不可言的想像与联想,串起了一连串耐琢磨的“意”,营造了一连串有趣味的“境”。它借助通感的手法,达到各种感觉的互相流通和补充。阅读它,孩子们必然会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想像和联想,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奇的形象,获得奇异的

美感。

此外,还可以揣摩“诗眼”,品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诗人在创作中,常在字词的锤炼上见功力,那些用得灵动、贴切、有张力的关键性词语,我们称为“诗眼”。对这些点睛之笔的咀嚼品味,可使我们加深理解,获得诗歌独有的美感。林良先生有一首小诗《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分明是对于友情与关爱的渴求与呼唤,却以浅白的语言淡淡勾勒,绘制出一幅清淡疏雅的水墨图,创造出一种冲淡的诗画境界。这里“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极单纯的意象“蘑菇”、“青蛙”、“雨”、“亭子”衬托下,更表现出寂寥、悠远的神韵。

与儿歌一样,朗读也是儿童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儿童诗歌的朗读

怎样教幼儿朗读?

1.教师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

教师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能重现诗歌的优美旋律,

让幼儿受到诗歌音乐美的感染,加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同时教师的表情朗诵还能重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达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幼儿便能受到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感染而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诗歌中难懂的,不好理解的地方做适当通俗的解释,对诗句之间被省略 的话语加以必要的补充。

3.幼儿朗诵前也可以先把诗歌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

要注意在编故事时就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 并将诗句之间省略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4.用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使用桌上戏、贴绒教具、木偶、幻灯。成人一边朗诵一边演示教具。

5.创设诗歌的情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把诗歌内容编成一段小戏先演给幼儿看。演员可由成人也可由幼儿担任。 又如把环境尽量布置得和诗歌中情境一样。

6.成人一边朗诵一边画简图示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7.教幼儿朗诵前,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启发幼儿想象,把幼儿引入 与诗歌内容相似的诗情画意中。

(五)作品链接

儿童诗和其它诗的区别 第五篇_儿童诗两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77324/

推荐访问: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 儿童诗大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