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时间:2018-05-26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相信未来,教案 第一篇_相信未来 教案

相信未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背诵前三段。

3.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4.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执着于未来、热爱生命的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执着于未来、热爱生命的乐观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我们这本书也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二、感知

1.关于食指,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呢?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取名为路生。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食指,这个笔名的诞生是在1978年。为什么叫食指呢?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她的妈妈叫时维元——“时之子”;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中国,写诗的人容易遭受世人的指指点点。食指说,只要我自己的人格是健全的、坚强的、伟大的,我不怕别人的指点,所以就有了一个这么出色的笔名。

食指的命运并不顺达。他先读书,再插队,再当工人,再入伍,再复员。72年,诗人的精神出了问题。关于诗人的精神病病因,有3种说法: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他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说因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被审查的材料;三说诗人恋爱受挫。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食指也未停止创作。

1998年,《文友》将文学奖授予《相信未来》的作者、中国现代诗的一代先

驱食指先生。颁奖仪式在北京第三精神病院举行。

现在的食指已经出院了,过着十分简单的生活,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

2.关于背景。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这个时候,食指20岁了,文革已经开展了。(文革:疯狂岁月之大字报、红卫兵、个人崇拜、批斗会)食指的一些好朋友也遭到了一定的迫害,其中就有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身亡,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还有一个好朋友,当时就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于是,食指就将这四个字,演变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在知青中间广为流传,但在文革时期是被政府严厉批判的诗。江青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食指因此被定名为“灰诗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看看食指是如何相信未来而又否定现在的。

三、探究

1.自由朗读,讨论交流解决读音、节奏等问题。(学生提出疑问)

如:第三诗节的节奏处理: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参考课后练习4。同位语。)

2.诗人坚定地“相信未来”,那么与“未来”相对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意象或诗句表现出来?

明确:现实是残酷的,压抑的,荒凉的。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2)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3)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4)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5)凄凉的大地

3.对于这样残酷、压抑、冷色的现实,食指用了哪些相对的诗句和意象来表现他“相信未来”?

①诗句:“我依然固执地„„”(两次反复地强调)

②意象:美丽的雪花 曙光 孩子的笔体

这些都是纯洁、圣洁的意象,也就是他内心的圣洁的追求和对未来不失信心和激情。

4. 现实是压抑的残酷的,而这些诗行和意象又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滂湃的激情,斗志昂扬,该如何去朗诵它们呢?

明确:要用一种深情的、带着固执的情感,仔细体会压抑下的激情。

第1节:男生读;第2节读:女生;第3节:全班齐读。

5. 作者为什么这么坚定地相信未来?

①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人们能够正确判断和分析的一种精神和眼光。) ②相信会给以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脊骨人物:彭德怀、傅雷、老舍、严凤英、张志新)

6.最后诗人找到可以寄托信念的事物了吗?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①找到了——未来、不屈不挠的努力、战胜死亡的年轻。

②他大声疾呼“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最后这一节诗,诗人坚定地抛却一切现实的压抑和失望,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未来,高声疾呼。他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著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7.全诗运用了象征、比喻、反复,表现了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8.全班朗读

四、板书

相信未来

食指

现实:残酷、压抑、荒凉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 第二篇_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教学程序】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相信未来,教案】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三、挑战自我

“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读法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水平和解读文本能力的不同。学生朗读的困境,给课堂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宝贵的机缘。于是我便“随缘”,沿着这一任意路径(而不是程序上设置好了的路径),切入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和延伸。

问: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

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提示:2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A:“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B:“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提示:B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师: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师: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

明确: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师:你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

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师: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看看有没有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 师: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提示: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

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相信未来,教案】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

(二)、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相信未来,教案】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瞳孔()阻挠()

果脯()游弋()摇曳()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葡萄匍匐哺育捕风捉影唉声叹气

B.曙光署名部署寒来署往黯然销魂

C.惆怅膨涨帐簿为虎作伥英雄辈出

【相信未来,教案】

D.讽谏晓岚毓狂风毛麟角民生凋敝

3.指出下列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相信未来,教案 第三篇_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1年1月16日凌晨5时许,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汽车学院一学生从宿舍楼坠楼身亡。坠亡者为一名20岁左右的叶姓男生,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而网友事后在学校的BBS上发现,有一封疑似死者留下的遗书,称因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成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

2011年1月19日,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女生刘伟即因“求职压力过大”而自杀。 2011年1月24日下午3点14分苏州某大学商学院一女生从15楼的楼顶一跃而下, 当场殒命.

2011年3月9日晚七时许,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一名大三的土木专业学生从男生宿舍D8寝室楼6楼坠下自杀身亡。。。。。。。。。。。。。。。。。。。。

20岁的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自杀。

20岁的食指,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相信未来。

教师口述: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力量,学会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二、要很好地诵读,须走进诗人,走入诗人的时代。

诗人食指的介绍: 生平:

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生于1948年。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取名路生。 1978年,使用笔名“食指”。寓意一:他一直深爱他的母亲时维元,当过小学校长和省图书馆管理员的母亲是他的文学启蒙老师,给他讲古典名著里的故事,教他背诵古典诗词,所以,她也是他文学上的母亲。“时”与“食”谐音,而“子”与“指”同韵,食指取“时之子”之意。

寓意二: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索性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1966年 18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许多老师被批斗,他因劝阻其他学生殴打教务主任而遭围攻,后又因写诗被批斗。同年10月,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

1967年 19岁 《鱼儿三部曲》 (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径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似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

《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 20岁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尽管如此,食指依然坚持创作。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来写诗的诗人。(口头讲述:诗人在精神病院的20几年并不好过,不仅生活条件简陋,有时还有吃不饱的可能,更甚的是环境对于创作的影响,诗人在后来的回忆里提到并深深感谢那些在那些日子里一直帮助支持自己的朋友)

食指被称为当代朦胧诗的先驱,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口头陈述:当代朦胧诗派的主将诗人北岛其实也是受食指诗歌的影响才开始尝试朦胧诗的创作,所以说食指对当代朦胧诗的发展是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的)

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相信未来》创作背景:

创作于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四人帮”搅乱了整个民族的生存秩序,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无不生活在一种惶恐和无所适从之中。

教师口述:“文化大革命”这个词对很多同学来说应该不陌生,但是很多同学也只是仅限于知道而已,并不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了解一下那段特殊的岁月。我们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现象来展现“文革”的疯狂和恐怖。

1.毛泽东个人崇拜

2. 红卫兵:文革闯将(图片)

3.杀人不见血的大字报(图片)

4.折磨灵魂与肉体的批斗(图片)

据海外学者估计,文革期间因不能忍受屈辱、毒打而自杀的有二十万人。

傅雷 被抄家四天三夜 夫妇俩自缢

老舍 自沉北京太平湖

严凤英 《天仙配》 自杀

教师口述:而《相信未来》就诞生在那样的环境中,它以它强大的精神力量温暖和激励了无数灰暗的心灵。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感受这首感动了一代人的优秀诗歌,看看你是否也体会到了它的魅力。

三、诵读 ,体会情感,理清思路。

1. 现在我们先从整体上来感受一下诗歌,请大家认真聆听诗歌朗诵,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诗歌朗诵的技巧,比如断句和重音。

在诗歌朗诵结束后,老师适当地提示朗诵的技巧,前三节末尾的“相信“后断开,第三小节中的“手指”和“手掌”后各断开。第一二小节中的“固执”,重音强调,第四小节中的“拨开”和“看透”两个动词,重音强调;倒数第二段中的“等待”重音强调,“热情、客观、公正”三个词语调一个比一个强。最后一段,感情比较激昂。

教师出示朗读技巧PPT

(1)、节奏:急促 舒缓

(2)、语调:低沉 高昂

(3)、降调:(叙述句、议论句)

升调:(疑问句、感叹句、抒情句)

(4)、重音

(5)、音停意连(声音停、气息不停)

(6)、摇曳生姿(优美、深沉、缠绵)

(7)、空拍

教师讲解如何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这两句中关于手、还是手指是手还是手掌?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浓缩为一个“浪”字吗?

教师明确:“排浪”和“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地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以此明白。类似第二句就此解决。手掌托起来像大海。

提示:我只是给大家一些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尝试你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地自由朗诵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下我们所讲的朗诵技巧,同时思考一个问题:

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或者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后面提问时,老师适当地引导一下学生,比如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感觉是激昂的,还是消沉的?) 多提问几个学生,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尽量重视学生对于诗歌的多样感受

3. 当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后(比如回答乐观),老师再进一步问: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板书)

4. 当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再请这位同学用乐观的感情来朗诵一下他所找到的一些语句。 参考答案:黯淡伤感、坚定乐观(可能会有人认为同一首诗歌中的这两种感受矛盾,但是作者并不是通篇在昭示自己的坚定乐观,而是从呈现一些低沉伤感的事和物当中来表明自己的坚定和乐观。)

设想:除了“黯淡伤感、坚定乐观“,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感受,老师也要重视。

5. 总结同学的回答

6、本诗共有七节,如果从内容上来进行划分层次,我们又该怎样来划分?

第1、2、3节为第一层次,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他们

凸现出来,是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象征性的描绘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至6是诗的进一步推进,属于第2层次,诗人说出了为什么会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原因,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

第7节是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板书:

(1——3)描绘现实世界 表达自己信念

(4——6)说出相信未来的原因 展示现实的批判精神

(7)发自内心的呼号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四、《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而意象的使用可以丰富和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找出这首诗歌所使用的意象

参考: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笔体、腐烂的皮肉、我们的脊骨

2. 哪些意象是“黯淡伤感”的,哪些意象是“坚定乐观”的? 参考:

黯淡伤感——蜘蛛网 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 凝露的枯藤、

凄凉的大地、 腐烂的皮肉

坚定乐观——美丽的 雪花、紫葡萄、鲜花、炉台、 排浪、大海、曙光、

孩子的 笔体、我们的脊骨

3. “蜘蛛网”、“灰烬的余 烟“、“深秋的露水”前三个意象的内涵由老师来讲解。 蜘蛛网——灰暗、破败、束缚——喻指那个黑暗、毫无生机、又处处给人以束缚的时代 灰烬的余烟——死寂中的希望,作者仍旧能看到生命微弱的希望

深秋的露水——萧瑟的、极易蒸发消失——象征脆弱的生命

教师可以把意象分析的过程详细化,以此为下面学生的分析作出示范。

意象的特点、联系语境、结合背景

4. 接下来的12个意象,

由4组同学分组讨论意象的深层内涵,每组3个意象,分组以就近原则为主。

第一组: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腐烂的皮肉

第二组:美丽的雪花、炉台、紫葡萄

第三组:鲜花、排浪、大海

第四组:曙光、孩子的笔体、我们的脊骨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发言时推举同组一位代表来展示讨论的结果,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如果有不同理解,也可以踊跃发言。

具体板书设计:

黯淡伤感

蜘蛛网

灰烬的余烟

深秋的露水

凝露的枯藤——

凄凉的大地——

腐烂的皮肉——

坚定乐观

美丽的雪花——

炉台——

紫葡萄——

鲜花——

排浪——

大海——

曙光——

孩子的笔体——

我们的脊骨——

“——”后面记录学生讨论的内容

前三个意象已经由教师分析过了,就不作讨论了。

5.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意象内涵

【表格】

蜘蛛网——黑暗势力、破坏力量。

蜘蛛网查封炉台——没有生命赖以生存的事物,被蛮横剥夺了生存的凭借。

灰烬的余烟叹息悲哀——生活极端贫困。

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是严冬的亮色纯洁、轻盈,能使人寄望美丽未来的事物。

紫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信仰变成了失望的眼泪,最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48503/

推荐访问:相信未来教案导入 相信未来公开课教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