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时间:2016-09-23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一):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试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摘要: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唐宋山水诗虽然主题一样,但具体内容与创作方法上还是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着两个朝代的山水诗。

关键字:唐宋 山水诗 取材 篇章格局 美学意识

东晋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自此之后,山水诗不断演变发展。到了唐代王维和孟浩然时已经达到鼎盛时期。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从他的这个评论可以看出宋人对王维的肯定,对山水诗也已有了探究。那么唐宋山水诗之间又有怎样不同的审美意趣呢?下文将从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二者。

在取材方面,唐代诗人是在寻幽探奇和隐逸闲适中吟唱大自然的;宋代诗人则更多地在平凡的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捕捉山水诗意。我们举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虽是一首投赠之作,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相比唐代山水诗,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尘出世的原始山林回到了亲切有味的世俗人间。它们同诗人坎壈的仕宦经历、艰辛的贬滴旅途、潇洒的郊游行吟,以及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苏轼山水诗创作的三个高峰,恰恰在他通判杭州、贬滴黄州、远徙惠州儋耳这三个时期。黄庭坚自述“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①(《登快阁》),他的山水诗不仅描绘案牍劳形之后登阁所见的清朗高爽景色,更多的是唱叹贬谪途中跋涉过的险山恶水。陈与义正是在飘泊流亡的五年时间里,目睹山河破碎,写下了不少充满激越爱国感情的山水诗。

在篇章格局上,唐代的山水诗,内容一般都比较单调,注重对一个或者两个事物的描写,基本没有时空的变换,所表现出来的山水也只是一个侧面,诗篇大多是五言或者七言,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全诗写的都是庐山的瀑布,主要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又如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五言诗,全诗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所以一般唐代的山水诗很少有多角度、多侧面、多时空地表现全景山水的长篇古体和排律诗歌,细细数之可有宋之问的《洞庭湖》,张说的《同赵侍御乾湖作》,李白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和《南山》,白居易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等。但总的来看,作者既少,作品数量也不多。

而在宋代山水诗中,长达数十韵乃至百韵以上的长篇巨制则难以计数,如苏舜钦《蓝田悟真寺作》(50句),欧阳修《忆山示圣俞》(52句)、《自岐江山行至陆驿》(48句)、《庐山高,赠同年刘凝之归南康》(37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160句),苏轼《入峡》(60句)、《巫山》(78句),晁补之《谒岱祠即事》(127句),尤袤《游张公洞》(100句)等。又如袁说友等五人曾以《巫山

十二峰》为题互相唱和,共五首,每首都是二十五韵。②所以说,山水诗的长篇巨制是在宋代大量产生的。此外,宋代许多长篇山水诗还细致畅快地抒写了诗人们在名山胜景中的行、望、游、居之乐,寄托了诗人们涤尽尘缨、枕流漱石、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和情趣。可以看出宋代诗人要收摄万景、整体地描绘自然。

最后,在美学意识方面,由于王维是水墨山水画的始创者,他的画“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旧唐书·王维传》)③,他的山水田园诗也绝妙地表现出烟雨空檬的水墨韵味,所以宋代诗人吟咏山水,多以王维为楷模和理想范式,最喜欢用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比拟他们笔下的天然风景。如“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李弥逊《云门道中晚步》)“雁落平沙一雨收,淡烟斜日荻花洲。凭谁与作王摩洁,为写江南水墨秋。”(黄极《秋日渡江》)等等。在这类山水诗中,江南山水、烟雨图景、水墨技法、王维画趣,几乎是同义语。更多的山水诗,虽未直接用王维画比拟自然山水,但诗人们仍然是以极少敷彩设色的文字,泼洒出一幅幅富于墨韵变幻的山水图画。例如:“苍茫沙嘴鹭鹚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4(林逋《秋江写望》)。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5无论是写渔家炊烟,微雨山色,都如同画家用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的墨笔在涂抹、渲染,使诗境具有水墨画清润、淋漓、朦胧、迷濛的趣味。

由上比较看出,唐宋山水诗虽然都是写山水自然风景,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有所不同。宋代山水诗一方面沿袭了唐代的写法,一方面又有突破,增加了内容与创作方法。经过唐宋这两代诗人的创新,山水诗逐渐完善并发展。

①李梦生:《宋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第176页

②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02页

③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14页

4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第216页 5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第306页 参考书目:

赖芳林:《唐诗快读》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二):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

学生姓名:王建立

用户名:wangjl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 齐鲁石化电大教学服务中心

指导教师:

提纲:

一、(用于论文小标题)

(一) (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

1. (用于要点的排列)

(1) (用于特征的排列)

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说明:

1. 提纲应该尽量把结构层次写的完整详细,以便导师进行指导。

2. 论文提纲未通过(或提纲未提交)的学生,提交论文初稿时,应同时提交修改后(或

起草)的论文提纲。提纲字数应在 500 字至 1000 字左右(提纲字数不包括在正文中)。

3. 论文提纲通过,请删除提纲部分。直接是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

考文献。

4. 宋体五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加

阴影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

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字体颜色一律为默认黑色。

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

——

【摘要】:山水诗,是指在写作中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描写和表现对象的诗歌。中国古代山水诗最早萌芽在先秦两汉时期,在魏晋时代形成一定的风格,直到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本文重点写山水诗从历史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演进以及影响,对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风格变迁进行阐述。

【关键词】:唐代、山水诗、山水意境、

【目录】:

引言:

一、关于山水诗歌的起源及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一) 山水诗歌的起源

1.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1)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2)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

2.山水诗形成的文化条件

(1)《诗经》《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2)《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3)唐代盛行的佛道两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二、唐代山水诗中的审美取向变迁

(一)早期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二)初唐诗坛的山水诗的概况

(三)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四)中唐诗歌的发展

(五)晚唐山水诗的审美取向

三、唐代山水诗的传递和变迁中的思想艺术性

(一)唐代山水诗从个人情怀到抒怀政治和时政的思想艺术性变迁

(二)唐代山水诗传递出来的从玄幻到反应思想现实的意境变迁

(三)唐代山水诗传递出的从简单的山水田园到高大的忧国爱民诗人形象变迁

四、唐代山水诗在历史上的艺术地位

【正文】:【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一、关于山水诗歌的起源及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条件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

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坛的骄傲,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古代文学之最。中国的山水诗始于曹操,此前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不能算是山水诗。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两汉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曹操的《苦寒行》中出现山水诗句如“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等。直到他的《观沧海》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除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其余都是对“观沧海”视角的描写,写大海时是对曹操自我胸襟的展示。

中国山水诗始于曹操,经建安六子、二曹的传承,形成山水诗的第一环节。相伴的意象表达方式成为我国山水意象的第一阶段。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怀为主旋律,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出现情景交融的审美倾向。【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1.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1)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

魏晋时代,政治的黑暗,使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们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往往把生活的理想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诗歌中的山水成分就多起来。晋宋时代,玄学融合了儒学的“名教”和老庄的“自然”为一体,引导士大夫们从山水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趣味。因此,借山水体现玄理,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玄言诗里有了山水的成分,或借景抒情,或寄玄理于山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 东晋南渡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士族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优越,过着欣赏名山大川、抚琴吟啸的悠闲生活,重视审美风度,山水、游宴、田园、游仙、书法、绘画都是这一风度的载体。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于是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出现于作品中。但他们轻山水,重玄思,由寓目山水进入玄思探索。自然展现的生身不息的生命力常引起他们关于宇宙、万物、生命的思考。

到陶渊明时,田园诗兴起,陶渊明寓情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超脱。这时的山水是田园诗歌般的山水。

等到谢灵运时,我国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他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种转变虽不彻底,但给刘宋初期的文坛带来了几分活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正如钟嵘所说“尚巧似”,“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纵放为娱的游览使他捕捉到了丰富的山水题材。代表作《登池上楼》描写久病初愈后所见的春天景色,以阳春之景反衬自己的阴凄苦闷心情。其中“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其他山水名句诸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以此冲破玄言诗的樊篱,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的优势地位。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对古典诗歌的形成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古典诗歌意象方式的形成。

(2)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

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创作经谢眺的传承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张悦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并继承和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王孟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代表了盛唐时代山水诗的美学追求。就是诗追求诗情画意,讲究物我相融,创造优美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明》、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等,用朴实的笔墨如实写来,平淡自然,创造出恬淡清幽的意境。王孟将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晚唐时期的杜甫,不再描写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选择更富有表现力的雄奇壮伟的高山大河,以展示自己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壮阔雄劲是他的山水诗的显著特色,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诗句气势磅礴,雄浑悲壮。

唐代山水诗打开了一个光阔的境界,为此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引文注释:网文:陈晶晶。山水诗的演绎进程

2.山水诗形成的文化条件

(1)《诗经》《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早在《诗经》和《楚词》的时代,诗中就有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作为中国文学基础之一的《诗经》是自春秋以来贯穿封建历史的基础教育的主教科书之一。对山水诗人的影响同样深远。如诗经中的名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都是写山水风情的句子。

山水诗风格的形成来自《诗经》时代的“山水比附起兴诗”,随后到汉魏六朝前期的“山水玄言诗”,再到“纯正山水田园诗”整个过程,《诗经》对山水诗形成了最初的文化基础。

(2)《离骚》对中国山水诗形成起到的作用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当时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也都为未来山水诗打开想象的翅膀。

【引文注释】:网文:陈晶晶。山水诗的演绎进程

(3)唐代盛行的佛道两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道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学说,有着出世直说。以万物平衡推崇自然为主的学说。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祭奠,因为气推崇自然的学说也大大影响了后来的山水诗歌文学。唐代统治者尊崇道教。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道家认为道“无所不在”,自然本身就是道的化身,倡导“以人合天”,主张以无为清静之人合归于无数本然的“道”及“无”,而山水的自然是道及无的一种体现,因此道家对自然极力推崇,主张将身心投入自然的怀抱,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由于唐代,李唐宗室尊崇道教,崇道成为弥漫全社会的一种时代风尚,很多人优游于林泉之中,追求一种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道家思想对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以淡雅恬静、质朴自然为总体风格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作为汉朝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文化,在中国生根的佛教已经是中国化了的。唐代佛教很盛行并受到朝廷推崇。佛禅之道对士人返回自然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禅宗力主“我佛为一”,“佛”是超尘脱世的“空幻”,又是无执无待的心性自然本体,佛禅无处不在,佛禅甚至可以体现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唐代,佛儒在教义上并行不悖,许多文人在思想上出入儒释,这不能不对他们的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唐代士大夫学佛成风,王维、孟浩然等人大多有习禅经历或与禅僧有密切的往来。他们的诗中不少是隐寓了禅理,自然美与禅理,客观与主观浑融一体,形成了山水田园诗空灵清朗、悠远深长的共同特征。

【引文注释】:《唐诗题材类论》。刘洁。民族出版社。2005-11

二、唐代山水诗中的审美取向变迁

(一) 早期山水诗对唐代山水诗的影响

【唐带山水诗表达志向的诗】

(二)初唐诗坛的山水诗的概况

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 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在初唐后期诗坛 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水 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

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 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走出宫苑园 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 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 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 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 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 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 余韵。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 助”。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 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 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 “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27259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