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时间:2016-07-27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一):1古代诗歌中的比喻

查漏补缺学案1(草稿)

补缺目的 1准确识别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比兴。

2有审题意识:区别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套路

第一环:概念识别 借代、比喻、象征、托物言志 、比兴

25次周测试题回顾

《杂诗》之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①,谁为发皓齿?②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①薄:轻视。②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

9【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不为世俗所重,负而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2分)

查摆问题 : 1误答为借代为30%

2着眼局部,术语意识不强

1比喻与借代

息夫人不言赋(节选) 唐·白敏中

有一人兮甚美,事二夫兮深耻。不咄咄以怨人,常默默而伤已。何窈窕兮

若彼,而寂寞兮如此。舌虽在而口不言,身未亡而心已死。殆其丧主失身,去故

从新。初为息侯之妇,今为楚国之嫔。标二八之佳丽,冠三千之等伦。

处喧哗而不乱,挺节操以自持。翠羽常低,多值敛眉之日;瓠犀难见,少

逢启齿之时。势异丝萝,徒新婚而非偶;华如桃李,虽结子而无言。起居有节,

惟闻佩玉之声;应对无时,不吐如兰之气。

文中二段多有比喻请识别:

下列词语为什么成为借代?

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二、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三、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回眸一笑百媚

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六、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 “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2

古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兴

剖析曹植《杂诗》之四

(1)着眼整体: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2)着眼局部: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

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3)可着眼整体也可局部: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比兴: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

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

有寄托之意。

总结:从局部与整体识别《杂诗》《在狱咏蝉》手法

第二环:问题识别 意象的作用与手法的答题区别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156

1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归雁洛阳边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意象终极多为诗歌表达情感服务,因此答意象

作用多与情感结合。

练习1【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的意象叠加有何作用?

练习2《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

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最后一句中的“沙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 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二):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现代诗歌中的比喻】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25591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