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生肖文化 >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时间:2016-05-08   来源:生肖文化   点击:

【www.gbppp.com--生肖文化】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一):坚持内涵发展走特色强校之路

坚持内涵发展,走特色强校之路

青浦区行知民办小学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汇报

学校的内涵发展是学校文化的积淀与彰显,是教师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综合体现,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观程度,制度文化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优点,而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的“主心骨”,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和实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环境反映文化”、“制度决定成败”、“学校精神创造持久生产力”。可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学校的内涵发展才能落实在实处。下面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谈谈我校坚持内涵发展的一些做法。

一、让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如何使我校的内涵发展起好步、发展稳、有特色,班子会反复学习有关学校发展内涵的文献,请专家来校引领,多次赴苏州、南京等地参观学习,教育集团建立了月集中学习讨论制度,首先从更新教育理念抓起,从教育思想的转变源头抓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定位,确立了“为每一位师生奠基幸福的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努力使全体教师认同这一办学思想,形成共识,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目标。在这个办学理念引导下制定了学校发展三年规划,明确了学校三年总的奋斗目标,细化了各年度的子目标。如:本年度我校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整体思路是:“一

个奋斗目标”、“四个工作重点”、“办好六件实事”、“围绕一个工作主旋律”。我们的年度工作目标是:注重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特色创建逐步深化,学年绩效评估再上台阶,争创市级“优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是“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

二、让“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有形的支撑,形成了空中楼阁。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主要做法是“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抓全员培训,学校每年初集思广益,争取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计划,要求每位教师从参加各级培训,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做好阅读教育教学的理论摘记,撰写教育案例和教育教学总结等方面制定出个人参培计划。严肃了参加区、校本培训纪律,采取了“参加培训活动考勤月公示制度”、“集体培训考核成绩公示制度”。我校每学期的开学前岗前培训从未间断,培训后的闭卷测试都会按计划如期举行,个人成绩都会公示后存档。俗语说:“响鼓必用重锤敲”。执行培训计划我们从不含糊,本着只选“志愿兵”不用“义务兵”的原则,重点培养各学科的骨干。目前我校有6名骨干老师分三学科跟随青浦区区级以上的名师学习,接受指导。学校规定从教一年以内的教师,每周日下午2:30至5:30到校参加集体活动,由负

责教学的领导引领辅导,从未间断。为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不惜代价带领他们入名校、拜名师,进名师课堂。如: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穆倩倩老师参加民教教研室的赛课,虽然只获三等奖,但从她的起步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培养效果,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的优秀老师脱颖而出。

2、坚持推行“一课多研,研上合一”的校本教研模式,有效推动教研活动的开展,形成研讨氛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为了改变教研活动程序化、例行公事化的花架子,近两年来我校的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时间不变动,教研组长不变动,执行计划不变动,咬定“一课多研,研上合一”不松动。为了上好“一课多研”课,教导处针对研讨的目的与任务,在上课前选定有代表性的课例,由3到4人分别备课、上课,对课堂实况全过程作摄像记录,课后在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上逐一播放,由任课老师谈备课过程,谈教后反思,接下来全员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教研组长汇总意见,再选派1人上好“一课多研”后的“研讨汇报课”。目前我校已积累不同形式的课堂实录近百节存档,收录有效的课堂案例几十节。师傅示范课、徒弟汇报课、校级教学能手评优课、领导示范课、聘请专家执教的引领课等,百花争艳,各显芬芳。

三、让“德育活动”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以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育人功效。我们主要的做法有:

1、构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德育模式,搭建活动平台,探讨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精神世界走向真善美的崇高境界。目前我校有挂牌的德育基地4个,“感恩基地”设在赵巷镇敬老院,每逢节日,全校师生都会把自己捐款买的礼物送到老人们手中(两年来我们先后捐款一万六千余元),党员教师给老人们叠被子,刷鞋子,学生们给他们讲故事,带去老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的“感恩节”我校的全体师生都会过得充实愉快,活动别开生面。“环保教育基地”设在崧泽村崧秀路西侧的500米路段上,这里被命名为“红领巾卫生路”,学生们定期清理卫生,散发环保常识资料。活动的开展受到市环保局的多次表扬和青浦区电视台报道。“劳动基地”设在乐美文具厂,使“小工人”们有机会站在工作台、流水线上感受劳动的光荣,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知道勤奋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儿童画写生基地”我们建在风景如画的西氏(中国)医药包装有限公司,我们的儿童画兴趣小组定期在这里上室外课,学生们用自己的画架起了融入社会的桥梁,知道了合作就是力量,感受到大自然的魄力。二十二幅获国家级金奖的作品都是在这块基地上诞生,我校于去年12月被中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

四、让教学工作立足在学校工作的“主战场”、课堂成为“主阵地”。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显现。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促进内涵发展。

1、加强对常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抓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五个环节的规范管理,我们两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例会前十分钟教师捧出本周教案互查互阅,班子成员捧出本周教案让全体教师过目,保证做到“不备课、不上课”,杜绝了无教案上课现象。

2、强化校级领导听课、评课、上示范课、参加研讨活动管理。据统计班子成员每学期平均听课50节以上,都超额完成了深入课堂听课任务,都能做到听前必须阅教材,听后交流不过夜。老师做到不备不上,同样,班子成员做到不备不听,不交流不听。听后不交流的课不作为工作量统计,不上示范课的领导,年终考评,教学奖一票否决。任何人无特殊理由不参加教研活动除扣除月考勤奖外,例会上必须向全体老师说明情况。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力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了教学工作内涵的提升。

五、让“特色学校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同时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最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灵魂。我校的儿童画这一办学特色的起步应该说是几经酝酿,主要从准确的自身定位,鲜明的个性形成,如何固化并显出特色,怎样使它具有核心的竞争力等方面反复征求专家意见,构建了活动方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的特色创建已稳步启程,十七个以“画”为主题的兴趣小组落实在17个班级中,近800名学生全员参与。“快乐星期五”的下午活动课上,人人拿起画笔,根据自己喜好,动手作画,种子画、蜡笔画、布贴画、树叶画、刻版画、毛线手工制作画、折纸画等跃然纸上,孩子们笑逐颜开,用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二):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全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全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副校长刘灿全面解读本科人才培养

A 2006年以来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成果回顾

记者:“十一五”时期,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艰辛实践,学校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学校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灿: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最好的大学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学校本科教学一直坚持的目标,学校党政、各学院、广大教师、教务战线上行政工作人员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十一五”以来,围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这一主题,我们着重推进了三大本科教育改革。

一是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国内外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学校对传统的专业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按“授蒙养正,博雅信达,经世济民,大德天下”这一彰显财经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将“求知、做事与做人相统一”作为通识教育的直接目标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先学科基础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教学安排秩序;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建成了7个模块200余门课程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并重点建设了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学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不断创新,设立“通识教育学院”,实施“1+3”学生管理模式。学校通识教育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化:第一,将宽广的知识与无处不在的财经人文气息内化为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诚实守信的财经道德。第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形成的素质外化为诚实守信做人、开拓创新做事的形态,实现了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以“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学校构建了具有财经特色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等三大体系打造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实现了实践活动学分的互通互认。学校从2003年规定的4%逐步提高到了2006年规定的经管类各专业不低于20%。2009年,将原有整齐划一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为专业经典文献研读、本科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践教学的总学分由14学分增至16学分;在教务处下设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建立了学科基础实验平台和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两个专业实验平台,改造、新建实验室16间,形成了适应学校实际,反映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经管专业人才要求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类);与人保成都分公司、四川省统计局、都江堰旅游局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签订固定合作协议,建立了100多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开设多门实务课程和创业课程;每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取多个省部级奖励。2009年学校“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财经人才”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充分的条件,我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全面构建个性化、模块化、阶梯式、多通道的学业修读体系,初步建立起集主修制、副修制、第二学位培养制、双学位制、校际合作培养制、校企合作培养制和国际合作培养制等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近来来,学校在原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基础上新开设“工商管理双语教学实验班”、“国际商务双语教学实验班”、“数学-金融学双学位班”、”法学-英语双学位班”、5个“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特殊人才培养班,2009年,2008级转专业学生人数达362人,占该年级学生 8.6%,极大丰富了各类人才培养途径。2011年7月第一届光华班学生毕业,毕业生中出国人数比例近40%,主要去向世界各地名校。“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参考美国顶级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出充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必修课,使用全英文教学,目前已有350名学生进入学习。

记者:“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灿:以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本科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新增设投资学、新闻学、社会工作、审计学、商务英语等5个专业;获批金融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等17个省级特色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已建设货币金融学等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统计学等53门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导论等99门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课程建设

体系。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2007年—2010年获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名师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累计88项,获得教育部拨款累计644万元;获批各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达61项。在教学改革成果方面,承担并完成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财经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多个,2010年“经济管理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批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批立项省级教改项目39项,校级29项。

记者:近年来学校掀起了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热潮,使人倍感振奋,这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是这样吗? 刘灿:是的。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新时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核心环节,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推动教学范式的深彻转变,必然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突破的瓶颈。针对传统教学范式存在的问题与偏颇,我校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我校2009年更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作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2010年,学校党政明确指出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用3-5年的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范式的深彻转变,并制定《西南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具体工作方案。

近年来,学校启动实施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举办系列教学改革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观摩,实施64门试点课程改革,开设40余门“新生研讨课”,开发“课程中心”,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资助项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我们还会继续将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进行到底。

B 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

记者:学校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紧接着实施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我校目前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刘灿: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大学都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何进一步转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履行经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也是我校亟需攻克的重大发展难题。

与此同时,新的形势使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使命。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经济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经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课题。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方向。根据“高校分层分类科学定位”的指导思想,国家“211”重点建设财经大学应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上的优势,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以发挥在高等财经教育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如赵德武校长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历史的经验、现今的竞争态势、未来发展的紧迫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进一步鼓足信心和勇气,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不动摇,坚持人才强校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国际化发展不动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全面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

记者: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来保证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效性? 刘灿: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理清本科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发展现状,查找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近几年在本科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建设等均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也给我校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合理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通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在全校各学院(中心)广泛开展教育大讨论,集思广益,深入研究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规律,认真审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现实,自觉寻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达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综合性,不做大而全;内涵发展,特色强校”的广泛共识。二是引进国内外专家团队,系统规划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实现高水平特色财经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在2009年立项建设了本科教育战略发展规划项目,由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助理院长程星教授率领的教育管理国外专家团队结合美国大学先进管理经验与方法,将在美国高校通行的先进管理咨询规划应用于我校。国外专家团队从战略规划的范式出发,对我校的学校发展定位、教学与科研改革方向与措施、本科教育改革路径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资源配置、配套管理等进行了全面初步规划。三是开展西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能力培养”调研和专业发展能力调研。从2006年起,我校教务处与麦可思公司密切配合,通过对我校所有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问卷调查,连续四年完成了对我校2006届、2007届、2008届、2009届毕业生的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和能力数据收集,形成了我校毕业生就业与能力培养分析报告。学校还对全校不同年级8000多名本科学生及800名教师围绕专业认知和期望包括毕业去向和就业意向、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建议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调研,形成我校专业能力发展报告。

记者: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是怎样整体设计的呢?

刘灿:学校将坚持以“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为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贯彻落实“创新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种人才培养途径,推进五大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持续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提供充分的条件,着力培养大批创新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创新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种人才培养途径指的是推进厚基础通识教育、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探索联合培养。推进五大培养机制改革指的是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改革、学生选拔评价制度改革、学生学业修读方式改革、就业-培养动态调控机制改革。

C “十二五”期间的任务与主要工作

记者:“着力打造大金融学科群”是学校“十二五”重要任务之一,本科人才培养中将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呢?

刘灿: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金融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具体来说,一要启动实施金融学学术型创新人才、金融复合型人才和金融国际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端金融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二要搭建大金融共同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大金融学科基础教育+金融学专业基础教育+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统筹和配置金融学科群课程资源,打通金融学科群共同基础课程教育平台;建立通用标准,实现金融学科群相关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三要建设金融学科群实践教学平台。在学校现有的金融课程教学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工商管理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四川省金融智能重点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成立“金融学科群实验教学中心”,构建金融学科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四要建设大金融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借助学校金融学科群发展委员会及大金融学科人才培养分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整合金融学科群各学科专业的师资、课程、实验室、实习基地,形成校内外资源共享、资源有效配备、开放性资源共建的新机制。【二、抓住质量强校关键点,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记者:在刚才的访谈中,您提到“‘十二五’我们会继续将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进行到底”,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我校下一阶段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工作思路?

刘灿:课程教学范式转变工作开展两年来,在教学氛围营造、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质量提升上我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一要继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在继续推进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seminar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探讨实施大班教学改革,同时以课程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升教学观摩活动的品质;二要继续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按照《西南财经大学选修课建设计划(2011-2013)》继续加强新生研讨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严把开课门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探索建设“顶石课程”,为学生的全程学习体验创设条件;三要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打造课程“实力”。引导和支持各学院把教学范式改革推进到更深层次,“植入先进理念,建立通用标准”,着重以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为抓手,进一步明确课程边界,提高课程实力,促进第一批、第二批转变课程教学范式试点课程形成物化成果;四要加强“课程中心”建设和应用推广。发挥“课程中心”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上的优势,探索基于课程中心的师生交流互动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10788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