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8-11-30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第一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读《春节是怎么来的》有感---马晨菲

读《春节是怎么来的》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春节是怎么来的》文章,让我知道了人为什么要过春节。

过春节其实就是过年。传说,有一个怪兽叫做“年”,一到春节这天它就从海里吃许多牲口、小孩,所以每到春节这天,村子总是空荡荡的直到有一次一个老爷爷在家里,他把整个屋子里弄得亮堂堂的而且身穿大红袍,看见年来了,他把鞭炮点燃,一边摸着白胡子一边哈哈大笑,年看见了红色,听见了响声,吓得浑身发抖,一溜烟就跑回了大海里,在再有不敢出来了,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大家就叫它春节。

原来春节是这样来的,再看那个老爷爷,是多么聪明啊,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去它怕什么,只管逃跑,不敢去面对,不动脑子去想该怎样去解决,而是回避,如果一直这样,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通过这篇,《春节是怎么来的》文章,使我知道遇到问题要学会解决,而不是逃避,如果一直逃避,自己就永远不可能胜利!

第二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到老家来过年

(一)

年29下午,我拎着大包小包,跟文力回老家。这是结婚以来去他家过的第八个春节,每年都如此。

交通很拥挤,滕州汽车站前我生平第一次排起了长队,这是多年前乘火车才会出现的情景。

------每年春节的回老家变成了好象遵守某项法律,是必要也是重要的,至于具体以什么方式来遵守,倒无关紧要。

要到目的地时天色已晚。透过车窗,看见连成一片的浓重灰色的水泥厂,料仓高高耸立,记得从第一次看见这水泥厂,就听文力告诉我说这水泥厂的排尘给当地村民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村民联名上书强烈要求厂址搬迁,但呼吁到今天,水泥厂仍然站在原处,因为有存在的利益,所以也就有存在的理由,其他说多少都没用。

因为在半山坡,夜暮中,文力的村庄呈现出一种旺盛着的颓败之色,分解起来就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提醒一下,这个“我”代表着文力,可不代表我承玉本人。)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20多年没有回去过,对农村生活可以说充满着纯洁无瑕的憧憬。第一次踏进文力家门的时候,我渴望隔着许多年的岁月来回忆一下童年故乡的容颜。但是我一次也没有找回那亲切优雅的味道。一靠近这个村庄,嘈杂、混乱、并且肮脏的定格印象像潮水一样地涌来,所以我就不再抱任何幻想。

婆婆迎出来,招呼我(几乎每次都是她主动和我说话):承玉来啦?

我回答:我来啦,妈妈。

家里没什么大的变化 我四顾一望,发现拴在羊圈里的羊没有了。不仅大羊,两只小羊羔也不见了。

卖啦!婆婆回应着我的眼神。

那就是说:家里只剩下狗和鸡了。狗还是拴在厕所跟,从与小鸡那么大它就是拴着一根绳子养,到现在还是。我估计等给它放了绳子,它也不会远离厕所那个角落。

屋檐和墙下有暗红色的鱼、肉悬挂,我知道那是给初二过来的姐姐准备的。她送的节礼,再给她准备,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到厨房看看,过年用的丸子已经做好了,馅子也已调妥搁在盆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的项目还是包水饺。(这点是我的强项)

――本来就是抱着什么也不做的想法来的。

在这个家里,我的身份有点奇怪,说是媳妇,但一年就来那么一两回,也和客人差不多, 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那就是我不参与做饭。

-----用不做饭来定位我懒惰实在有点冤枉,其实我努力过,文力也做过鼓励和尝试,最后都放弃了。我实在无法适应陌生的锅灶。到最后我连碗也不洗了,因为剩下的饭菜还要给家畜家禽准备,好在对这种现状我已经不会再感慨了。

(二)

年三十的主要项目是贴春联。

正在西屋呆着,婆婆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进屋了。

你看看,咱没本事,你看人家拾(领养)的小孩多好!男孩啊!

我很惊讶:谁的孩子?

你东头大嫂的,养了九个月了。

怎么?这是他们拾来的?从哪儿找的?

说是从她妹妹那托人拾的„„咳!不能信,人家就能给你说实话啦!

一边说,婆婆一边逗孩子,你看多好,孩子长得多精神!可能(聪明)啦!

婆婆的话勾起我的愁肠,想想弟妹结婚快六年了,到现在没有孩子,一直是全家人的心病,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婆婆面前说给弟妹帮忙,到现在过去一年了,还是一场空!这孩子如果是弟妹的多好啊!

看着孩子乌溜溜的大眼睛,我不由烦恼。

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包水饺,文力说想喝点酒,因为我们手上都沾着面,他就一个人收拾。

这边我们在面板上忙活,那边文力父子三人在同一张面板上喝酒,下酒菜只有一个:花生调藕。

---------一个凉菜的年夜饭!

八年了,几乎每年都如此!

前几年每当这时,我还会想起自己的家,想起这时的饭桌一定收拾得琳朗满目,美不胜收,餐饮水平与喜庆气氛达到一年的顶峰。现在不了,我心平如镜做我手头的工作,失去任何想象力。尽管以前就这个问题我质问文力:你们家就吃这样的年夜饭?不炒菜?就只吃水饺?

文力当时回答得很痛快:我们这儿不兴做年夜饭!

也许他没有骗我,这家人吃饭简单,和日本一样――――所有食品富裕的民族吃饭都非常简单。(不过这句话可能与现实无密切关系),并且有个习惯:三个人也好,四个人也好,五个人也好,六个人也好„„(可能再多人也好),菜不会超过两个,除非饭桌上出现了一个家庭以外的人,即使是除夕也不例外。

我见过当我不在家时他们平时自己吃的饭,或者会炒上一盘菜,但另外一盘菜一定是咸菜。

你们家吃饭就只炒一个菜?!刚开始那些年,就这个问题我私下里不知追问文力多少遍。 知足吧!文力安然回答:我家以前早上吃饭哪炒过菜?现在你来了,每顿都还炒个菜哪! 你们以前不是有炒过很多菜的时候吗?怎么现在不炒了?

以前你指什么时候?他问。

就是我刚来那回。我指的是我第一次来他家,家里人招待我的那一顿。虽然凉菜和热菜毫不搭调,素菜和荤菜乱做一团。但好歹也显得丰盛。

以前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是什么时候!他表情似笑非笑。你现在是家里人啦! 那也不能差别那么大呀!我瞪着他。

一到这个时候文力就只笑不说话。

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婆婆做活动作慢,看她满院穿梭如织的动作,好象要做满汉全席,其实也不过是一盘土豆丝。包水饺,她擀皮儿,我包,她也供应不上。如果角色换过来,那更不可想象。

-------要想在家里吃一顿象样的饭,恐怕得拿出九天揽月般的气慨和下海捞针般的耐心。

尽管多年来只有一个菜,婆婆每次做饭前还是喜欢问我一句:做什么菜?好象有多少方案可供我选择似的。

每当这时我就不好意思,转过来再问文力,让他代替我行使“特权”。

以前回老家,一进家门文力喜欢问一句:有什么菜?

婆婆的回答往往是:家里什么也没有!

原先我对这句话很生气,现在我倒欣赏这样的现实态度,最起码它真实而不虚伪。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下定决心:无论吃什么,我也不再反对,只是将笑着的脸对着她。你说吃什么吧,只要不是喝凉水,我都能接受。

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大换血,你姑且可以理解为我成熟了。

春晚节目开始时我已躺到床上去,这是本地唯一的娱乐项目,但任何节目对我来说都失去吸引力,就这样度过了我的除夕之夜。

(三)

大年初一的上午,天上那么大的太阳,照出来的光线却显得黯淡,院子里的一切陈设给人以古老陈旧的感觉,不过就质量而言,完全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站在院子里,我想起03的春节,也是在大年初一,我去另外一个村庄的医务所打吊针(输液)。那次生病完全是冻出来的结果,因为家里太冷,没有取暖设置,门总是开着,屋里屋外一个温度。有时想想这里的生活简直是一面镜子,再想不通的事,和这里一比就想通了。

跟着弟妹去拜年,(拜了六七年了,我还是找不着门)。

到一个亲戚家拜完,我们一起出了堂屋,下台阶时这家的大嫂笑着问我俩:

你们俩谁是兄弟媳妇?

我的脸微微一红,指了指小我六岁的弟妹:她。是她。

说话间到了院子里,弟妹转向进了东屋,口中说:我看看三奶奶。

我于是也跟着进去。

东屋里还有一个里间,点着炉子,总算能感觉到些许温度。两个老人围炉取暖,弟妹指着其中一个老太太向我说:认得吗?这是三奶奶。

我当然不认得,就是见过面,也早没有印象了。

心里这样想,手却不由自主地伸过去,握住老人的手,叫着她,问:您身体好吗?我很久没来了。【春节是怎么来的】

老人的表情有点激动,很显然对这样的接触不大习惯,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哆嗦着:什么时候回来的?

【春节是怎么来的】

前天下午,三奶奶。

小孩呢?

【春节是怎么来的】

在家里,妈妈看着呢

„„

接下来能说点什么呢?只有一句不连一句地回忆着上次见面的情景。看起来老人对我还

是有印象的。几分钟很快过去了,话却似乎还没有说完,老人似乎很想与我说几句话,攥着我的手不丢。

我心情有些矛盾,很想留下来多谈几句,但弟妹已经起身,我只好松开老人的手,告辞离去。

出了门,我忍不住想:难道三奶奶就整天呆在那小屋里,没人可以说话了吗?

很快结束拜年活动,回到家。文力的一个堂弟也回家过年来了,与文力一样,他是出去工件的人,面貌谈吐有着农村人少有的白净和文雅。已经接近三十岁了,仍然没有对象。 嫂子不给我介绍对象啊?他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我只好抱以苦笑:你嫂子没有本事啊,就是说了也不合适啊!

寒喧之后,一起围着炉子发呆。

沉默了半响,他说:过年真没意思啊!

是没什么意思,我说,没地方可去。

记得前几年来家里,还能聚在一起打打牌。现在连牌也不打了,只是串串门,聊聊天。 但是在这种环境里能聊什么呢?

谈艺术必须有特定的环境、气氛,谈情说爱应该有大漠孤烟,或小桥流水,这样才有心情,在这种地方,只得谈谈家长里短,不能谈别的。

去枣庄吧,他提议:你叫车,我好沾光。

那就去嘛,我鼓动文力。

去那干嘛?枣庄才没意思哪!文力答。

你还不是为了省钱!我想发怒。

怒气好象铁锤打到棉包上,文力没有任何反应。

安静至极的初一下午,家里人在睡觉,下午下了一点清雪,映着秋天的阳光,令人顿生寂寥之感。地上的雪被迅速变成灰黑色,令人扫兴。春节的气氛荡然无存。

(四)

初二这天姐姐要来,一大早我和文力一起去街上买点东西,再不出门看看我实在憋不住了。

一路闲聊走出村子,我问文力:每年我回老家,怎么老家没有一点变化?

你想要什么变化?文力微笑着。每当我提出此类问题,他总是此类表情。

不热闹嘛!要是在我们矿,到街上看看去。可热闹啦!这里没什么动静嘛! 不这样就是农村了吗?他说。

农村生活不是提高了吗? 我怎么没见一点变化?

石头就是石头,还能变成什么样?文力笑着做个手势,意思很明显的是“就此打住”。

买了东西回来,呼吸着寒冷的空气,我忽然想起了什么,问文力:前天晚上你给家里钱了?

给了。

给多少?我盯着他。

文力回避着我的表情,说:给了400。

我一下炸起来。给400?啊?!你给400。

-----怎么啦?

我的火气被他若无其事的态度点燃,下面的话快得像子弹喷射:你干嘛给这么多?你以前都是只给200!

------以前不是没有吗?

【春节是怎么来的】

那你现在有了?你哪来的钱?放假前我领的那300是让你存起来的,不是让你给家里的! -------我怎么就不能给家里400?文力还是不紧不慢,你说说看?给你们家送节礼送了500呢,你怎么不说?

我和红叶整天在我母亲那吃饭,孩子都是我母亲看着,给500还是少的哪! 我怒视着他,恨不能一口吃了他。

-----所以说呀!我才给400,这不是已经比你们家少了吗?

我气得发怔,不行!你们家就只能给200!就不能给400,你还反了你啦!

-----你这不是不讲理吗?

谁不讲理啦?我可不是农村妇女,一到给钱了那么小气,还噜嗦个没完„„„ 文力忍不住笑出声来:你这噜嗦得还少吗?

那是你做得不对!我盯着他的眼睛等他把话说完,只要他一开口我就做好回击的准备。我们现在哪有钱?房子还贷着款哪,你看看这一个冬天,我买过衣服吗?我连棉鞋都没换,都穿了三年啦!„„

这样一说,文力微微垂下头,不再说话。

告诉你!我瞟了他一眼,话说得也相当平静,但是,有了威胁的力量:你给我记住:以后给钱不能超过200!

有钱的时候就给,没有就不给,这道理你不懂吗?文力缓缓地说。

家里没给我什么好处!我们买房子要十万,我父母给了一万,他们没给一分钱!我又炸起来。

你父母有退休工资,我父母没有!文力好象也忍无可忍了。

我父母有钱是我父母的。我不示弱,不代表你们就可以不给,你不送节礼不是更省吗? 他不再答话,只是冲我含笑咬着牙道:你个小熊东西!

一路吵着回来,好象打情骂俏,从中感到了趣味,我也不觉得身上冷了,心里很痛快。

看看要到家了,文力转头问我:

等会姐姐来,给齐齐(外甥)多少带岁钱?100行吗?

你给一千也行,问我干嘛?我昂着头。

这不是和你商量吗?

那400你和我商量啦?

他笑道:那400我要是不告诉你实话,你上哪知道去?我要是还说给200呢? 那我还得感谢你了?我重新板起脸。

那当然啦!我告诉你吧!文力换了口气回击我:我一个人在外面工作,领的工资都存上,每次回学校身上就只带几十块钱,我不喝不赌不嫖(听到这里我笑了一下)„„哼!知足吧你!

我气得想冲上去打他:你不认错,啊?你还有理啦?

行了!闭嘴吧,他加快脚步,手指指家门,向我示意

我只好住了口,又觉得不回嘴太不甘心,于是抢上几步,为这次争吵最后一个划上句号:你将来要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

第三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怎样过春节

中国人怎样过春节?民俗专家趣谈春节由来

2003年01月24日 15:48:40

北京瑞雪喜迎新春

山东沂蒙民俗旅游过大年

中新网1月24日电 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的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即将到来,春节是怎么来的?中国传统中的春节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民俗专家为此作了专门介绍。 ——春节的由来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风俗

据称,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第四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小时候在家乡,年味很浓郁,那种喜气洋洋的感觉真的能令人一直亢奋。不过这种喜庆的感觉并没有延伸到大城市来,现在的过年是一点年味也没有,除了派派红包吃个饭什么都没了。其实春节这个节气从古时候就有了,我们且来看看唐朝人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我们的春节就是唐朝的“元正”,也就是元旦吧。元正是一年的新开始,有重头开始的寓意,所以在官僚制度都十分完善的王朝,这天居然也是有假期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没有假期的时候是不是很忙,不过有弛有张的官朝制度无疑是最适合的。既然皇宫都放假了,肯定普天同庆,所以唐朝的春节是十分热闹的!

唐朝的繁盛大家想必都知道,因此文化的沉淀也是十分雄厚的。先看一下皇帝大臣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在除夕这一天晚上,朝廷的“守岁”风是很盛行的,也就是不睡觉等着十二点凌晨到来的意思。古人驱除鬼怪的意念很大,叫做“驱傩”,是古老的一个习俗了吧。那个时候会选出千儿八百个男生,戴上狰狞的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整齐有序地击鼓跳跃,气势磅礴。皇宫这时候当然就集显奢华豪华的风格,把一大堆巨大无比的蜡烛点燃起来,一瞬间夜晚如白天般光亮。到处点了大大的红灯笼,布置得很有节气喜庆的味道。唐朝的乐队是很出名的,负责司仪的大臣就带领着一堆乐队在演唱。皇帝带着妃子孩子来观看,大摆筵席,纵情喝酒,臣子们也少不了要进一些赞美皇帝还有唐朝江山的话。守岁完了,就到了新一年的新的一天,也就是元旦这一天了。一夜不眠,皇帝竟然还要穿上崭新的龙袍开“大朝

会”,也就是在正殿里面接受百官的朝贺,最重要的是唐朝当时是个十分繁盛的国家,通商的国家竟然高达300多个,所以派来的使者还有进贡的东西源源不断。所有官员都穿着正统的礼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喜气洋洋。唐代诗人司空曙写过《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这样记载道:“元日争朝阙,奔流若会溟。路尘和薄雾,骑火接低星。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积岁方编瑞,乘春即省刑。大官陈禹玉,司历献尧蓂。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太阳开物象,霈泽及生灵。”足以说明当时的场面是多么热闹,蔚为壮观。

然而,老百姓过的比皇宫里面的丝毫不逊色,礼节也很繁多。除夕“守岁”也是民间的一大习俗,人人回家来团聚开宴会,要喝“屠苏酒”和“椒柏酒”,据说是能够辟邪驱魔延年益寿的酒,其实也就是中药酒。据说“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因此,喝酒要从最小的小孩开始喝。不仅是皇宫里面有驱魔活动,民间也有驱傩,在驱傩大队前头有一对男女带着老头老太面具,旁边一大堆带小孩面具的叫做“护僮侲子”,然后再有许许多多的人戴着各种各样妖魔鬼怪的面具,就是演妖魔了。队伍所到之处,人人都出来凑热闹,希望拿个好彩头,场面开心至极,虽然没有皇宫里壮观,不过也不缺乏民间的特色。一到了子时,人人回家跪拜长辈,男的要根据双方身份跪下扣头,叩拜一定的次数。而女方也双膝跪地,双手抱在胸前。奴婢叩拜主人,人人都说要说些积极祝福的话。然后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就忙了,《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里面记载,小孩

子到处跑来跑去,家家户户忙着设立酒宴,邻居亲戚好友们纷纷串门,来到谁家吃谁家,叫做“传座”。还要准备好爆竹在大门前放,每家每户时不时都能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唐朝人还喜欢在院里插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底部扎进在土里,竿顶飘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旗子。还有就是换门神,桃符这些基本的东西了。【春节是怎么来的】

然而正月十五才是将春节的喜庆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朝野佥载》这样记载道“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皇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制造出像摩天轮那样的东西叫“灯轮”,高达二十米,用金银财宝去装饰它,里面还有五万盏灯,一下子灯火通明,璀璨夺目。不仅如此,还用优厚的资金聘请了许多演员歌姬组成队伍到街上去巡逻表演。如此壮观的场面,有谁还会窝在家里?一时间,满街上人声鼎沸,人人都穿着自己最华丽的衣服,特别是女人,全身上下带着金灿灿的首饰,全部聚在一起唱歌欢乐。可以想象到以前唐朝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是多么的有意思,民族团结的气氛也十分浓郁,就算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回过头去看,也心生羡慕之情。 同时华夏儿女,如此繁多的礼节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只剩下一句简单的问候了,年味的感觉也逐渐消散,令人感到惋惜,这些标志我们中华传统的习俗应该要多多传承,发扬光大才是。

第五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的意义

春节的意义

四(5)班 冯裕

春节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大家的眼里会有很多种。在我看来,春节的意义是以下几点:

1.送祝福

过年走亲访友表示对亲戚的关心、祝福,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祝老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小孩身体健康、天天快乐,在学习上“芝麻开花——节节高”。即使在互不相识的“外人”之间,在有隔阂、有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也会说声“新年好”。

2.收压岁钱

收压岁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压岁钱不是长辈们随便给的,据说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她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出来摸睡着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就整夜点灯不睡觉。据说嘉兴府有一个姓管的人家,夫妻年老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小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小孩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被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所以,受压祟钱很重要哦。

3.团圆

中国人最看重的是亲情和家庭,亲人不仅中秋节要团圆,春节也要团圆。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只有全家人在一起,这个春节才有意义。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是一般到会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在鞭炮声中,在欢身笑语中享受这亲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4.魅力

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的心。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地区,外国人协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很多外籍友人感受到了写的春联、舞的秧歌、剪出的窗花都有模有样,他们感受到了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民的一份厚礼。

5.快乐

小朋友们最爱过春节了,可以吃零食,看电视,收红礼包,还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记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用“笑”去面对,笑可以让生活更精彩,正如布雷顿所说:“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

6.装饰【春节是怎么来的】

趁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给自己打扮,还会给家装扮: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摆盆景„„把自己,把家变得更加漂亮。

听着我的介绍,是不是感觉过春节很有意义啊。过年咯!过年咯!祝大家羊年大吉,新春快乐,新的一年里烦恼的事儿往边靠,祝出门遇贵人,在家听喜报!年年有此时,岁岁有今朝!

【点评】小作者知识渊博,全文从6个方面阐述“春节的意义”,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很自然的引用“春联”、“习俗”、“民俗”、“名言”、“故事”,及古今中外人们过春节的风俗人情与礼仪。文章文笔优美,思路清晰,古今穿越,引人入胜,是一篇再现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难得佳作。(点评老师:陈春松)

第一次麦秸秆贴画

五(1)班戴熠辉

“哈哈哈„„”愉快的笑声感染着车上每一个同学的心,因为今天我们全体冬令营队员要到魏村参加编麦秸秆贴画的活动。

首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列的麦秸秆作品,“哇!”惟妙惟肖的小鸟,刚正笔直的竹子,茂密的树林„„大家无不惊叹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光“叹”还不行,一定要亲自动手做一做,感受一下编麦秸秆画的乐趣。

接下来我们就大显身手,开始了自己做麦秸秆竹子贴图的尝试。身边的小伙伴们一看到那细细密密的小细节,一个个都唉声叹气,连连摇头,但我却信心十足,这种手工我最喜欢做,当然难不倒我啦!我首先取出了一根金黄色的粗麦秸秆,再用一根尖尖的针从上往下

挑出一道小长口子,接着我把麦秸秆小心地拨开,在手上轻轻绕上几圈,动作一定要轻,不然麦秸秆很容易破,再展开,直到秸秆平展为止。哈哈,材料准备妥当啦!我三下五除二,一鼓作气用剪刀剪出自己需要的竹竿、竹叶图案。最后再用针点几滴胶水,把它们分别粘着一张小黑纸上,别看我说得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那么多小小的竹叶,剪下来就不错了,还要粘,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是耐心做完了整幅图画,你瞧:挺拔笔直的竹竿,错落有致的竹叶在黑色的底子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截毫不起眼的麦秸秆,在心灵手巧的我们手中脱胎换骨,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贴图,我真希望麦秸秆贴画这种民俗文化能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点评】实践出真知,本文精美的词句源于实践。小作者真是个“能工巧匠”,他深入冬令营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思考——琢磨——操作,“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完成了“挺拔笔直的竹竿,错落有致的竹叶在黑色的底子映衬下显得格外幽静”——麦秸秆贴画。文笔流畅,过程清晰,语言简洁,中心明确。(点评老师:陈春松)

写对联

四(5) 包涵

放寒假了,我盼望已久一年一度的春节来啦!春节有很多传统比如说:贴对联、放爆竹、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小年夜是我家写对联的日子。

我家的对联,是人称大书法家——我老爸写的。小年夜,一大早老爸把我叫醒说:“写对联的材料准备好了,起床一起写对联。”我们的分工是,我来磨墨汁,老爸是裁红纸和写字,我好奇地问:“老爸,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呢?”老爸回答:“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我们称张贴在大门、中门及窗

户两侧的红色「春联」为「对联」。有的人会自己动手写对联,有的人则用买的。春联上的对仗句均是吉祥话。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门两侧张贴春联,还在门的左右边分别张贴着绘有门神的画像。除夕当天贴的春联将会一直保持到它们自然脱落或褪色为止。”

老爸说完正好准备工作也做好了,老爸写,我拿红纸。只见老爸气沉丹田、笔走如飞。过了好一会儿,充满吉祥话的对联写好了。看着一大堆的春联我问:“老爸,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春联。”老爸说:“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呢!” 我又问:“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写的春联要送给他们呢?”老爸说:“春联上有祝福,我们送春联,就是送祝福给他们。”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看到亲朋好友来拿春联时的笑容,我心里也乐开了花,原来幸福也可以转递。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以对话的形式揣度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缩影,引用人物语言详实,词句恰到好处。小作者以清晰的语言驾驭能力,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父子写春联”生动、喜悦的画面,实属难能可贵。(点评老师:陈春松)

我家幸福年

四(1)班 冯政

期待已久的新年就要到了,妈妈说今年去外婆家过年,好盼望。

那天早上,我早早地就起来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马上就能飞到外婆家。经过4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啦!

到了外婆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外婆家的小猪,它们一个个懒洋洋、胖乎乎的,生活得无

忧无虑。呵呵,我看到有的在拉屎,有的在睡觉,还有的在喝水。

中午时分外公要喂猪,我也拿了把铲子在旁边瞎忙活着。外公说:“喂猪可不是这样喂的,要一铲一铲倒在他们吃食的槽里,而不是撒在其他地方。”“明白!”说着我又开始喂起来了。

吃过午饭,我带上堂姐、堂弟一起去舅舅家看刚生下来的小狗。它们小小的,连眼睛都睁不开,非常可爱。

第二天,因为舅舅定婚,外婆家来了好多客人,买了好多好吃的,有鸦片鱼、海蜇、牛肉、还有我最喜欢的大闸蟹„„

到了晚上,我就和堂姐、堂弟一起看烟花,烟花好美啊!像一条条银蛇在空中游动。 时间过得真快啊,假期结束了,要回家上学喽!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外婆家,这个新年过得非常开心!

【点评】本文能以精炼的语言描述在外婆家过年的所见所闻,叙述条理清晰。但请小作者注意,本文有几点不到之处:其一文章偏题,这个新年不是在你自己家里过的,依据内容,主题应换成(《 》)为好(请同学们在书名号里填上);其二不善于按照时间、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描写;其三无重点内容,每叙一件事都只用一两句轻描淡写的带过了。写文章,不像记流水账那样,面面俱到,只需抓住最有特色、最有感受或最受启发的一幕,分“详写”与“略写”,重点内容应详细描写,非重点的场景略写或不写,以突出文章主题思想为目的来描写。(点评老师:陈春松)

热闹的春节

三5班 周志豪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要来到了,想必每个大朋友小朋友都很急切的盼望着过春节。每个人都有一些让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四处逛街买新衣服,去亲戚

第六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来了(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春节来了(700字)作文 在鞭炮声声,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人们的心中酝酿着浓浓的情感,这滚烫的情感里,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问候,对老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春节是一个亲情充盈,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春节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当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珍贵的日子,年复一年永远不变的主题是团圆。 在春节期间父母的身体还好吗?头上的白发是否多了几根?脸上的皱纹是否又多了几道?这样一种既简单又朴素的牵挂,成为了中国人在春节里最坚定的信念,这样才有了每一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虽然一票难求,路途艰辛,但他们仍耐心地守候在买票厅,候车厅。默默地等着那一张无比珍贵的返家车票。回家看看家人的样子,听听爷爷奶奶的唠叨,尝尝爸爸妈妈做的饭菜,这样他们就满足了。假如真的因为公事耽误或者无奈买不到车票,不能及时回家与家人团聚也不要紧,因为有朋友的陪伴。 春节也是一个友情流淌,心存感激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给朋友送上一句感谢,道上一份祝愿。哪怕只是一声谢谢新春快乐也好,也足以表达你的心意。因此各式各样的祝福,拜年短信蜂拥而至,人们被浓浓的友情包围其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过去的2012年里,无论是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都离不开好友的理解,帮助和扶持。所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的都是友情,都是亲情!是它们让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天的钟声响,新年的脚步迈,祝新年的钟声,敲响你心中快乐的音符,幸运与平安,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 每一朵雪花飘下,每一个烟花燃起,每一秒时间流动,每一份思念传送,都代表着我想要送你的每一个祝福:龙年快乐! 在新的一年里,我收获了力量与感动&&四年级:天降侯泽鑫

篇一:关于春节的作文

春节

来源:网络资源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呐喊着。不经意间。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不经意间,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逛庙会

拖着沉重的步子终于来到这美丽山村的小镇上。老远就听到了叫卖声。走近一看,傻眼了,眼前满是姹紫嫣红穿着艳丽服饰的人们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动着。既然来了,当然是冲啊。“老板,这中国结怎么卖啊”“这个,这个好看着咧,买个挂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很便宜,五块一个。姑娘买几个吧!”“便宜点吧,老板四块一个怎样,我买四个,大家都发财吗!”“好了,卖你,下次再来!”??“老板,来几串冰糖葫芦!”“好咧,冰糖葫芦好看,红似火,来年一定红红火火!”“小哥,夹几片臭豆腐试试!”“欧可,臭豆腐,十里飘香??”

庙会上,你不仅可以购物,品尝小吃,各取所需,热闹非凡。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到独具民间风情的说书和皮影戏。说书先生穿着大红棉袄,绘声绘色的将古典名着给你娓娓道来。时喜时悲,时紧时松,引得观众满是喝彩。皮影戏我还是见头回,挺有趣的。几个小人儿互相叫嚣着,时踢腿,时鞠躬,像是在给予观众们道祝福一般?? 庙会上的一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吃年饭

一波未来,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未到,炮声四起。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一,年年有鱼-—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其二,是合家团圆的汤圆;预

示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特制的大团桌上,父母兄弟围着坐。我和几个小鬼则草草的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见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来,干杯,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好,我也祝你恭喜发财,干杯”。“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来越结实”!“我祝你事业有成,年年有余”??团桌上,干脆响亮的酒杯声预示着来年的兴旺。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灿烂。

饭间,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拜年

吃完饭,七点一过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动了,三五个大人一桌麻将,一桌牌到凌晨。而小孩则二三十人一起结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从那桥的小道的开端一路走过穿梭在丛

林的小屋中间,打着自制的小灯笼,走过一家,一个接着一个的道来“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那么这一家便会拿来大袋的糖果,依次发给每个小孩,顿时,他们脸上就洋溢着像阳光般灿烂温暖的笑容。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许愿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的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春节的记忆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快乐春节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新年感想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见奶奶正忙着买蜜枣,桂花,舂糯米粉,准备蒸年糕呢!我长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从乡下寄来的美味年糕,但从没看到过奶奶是怎样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亲自“实践”一下。

总算等到吃好午饭,奶奶从橱里拿出蒸笼。于是我对奶奶说:“让我来当您的助手吧,我吃自己蒸的糕,心里会更甜!”奶奶微笑着同意了。我挽起袖管,那股高兴劲可别提了。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只见奶奶先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白糖,蜜枣,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来回拌匀。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糕既有蜜枣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想:怪不得奶奶每年都寄好多年糕来,但我总觉得吃不够。想着,我就学奶奶的样子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接着,奶奶在大锅里放了一锅水和几根筷子,把锅盖盖上,让爷爷烧火。过了一会儿,满屋水汽,水烧开了。这时,奶奶在蒸笼的内壁用纱布轻轻地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米粉,双手在蒸笼的四周拍了几下,等米粉拍结实了,急忙把蒸笼放到锅上蒸。一会儿,米粉中就冒出了几个顽皮的小泡,小泡碎了,蒸汽就从米粉中冒出来。奶奶低下头,仔细观察蒸汽的出处,还不停地在出气处

撒上米粉。奶奶一边忙着添加米粉,一边给我“面授机宜”:“这添加米粉很有讲究,不然的话,蒸出来的糕,有的地方生,有的地方熟,口味很不好。”奶奶还不停地关照爷爷把灶内的火烧得旺一点。不多久,一股糕香扑鼻而来,一笼又糯又香的年糕就蒸好了。

篇二:小学生作文:过春节(多篇)

家乡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山西太原,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每年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了,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孩则是早早的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先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称为“小年”人们都买糖瓜祭灶。就是大人们常说的“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为了让他说好话,于是便用糖瓜甜他的嘴。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到处洋溢着年的气氛了,家家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大家都围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晚会,等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初一一到,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串门走亲戚,嘴里还说着过年好,这类祝贺新年的话。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小巷都很热闹,白天这里有许多传统的节目,比如;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还有背棍,其中背棍是我最喜欢看的。背棍的人背后竖着一根铁棍,举着一个或两个化好妆的小演员。随着背棍人的步伐悠扬的摇摆起来,沿街表演很是红火。到了晚上还有灯展,我们还可以赏花灯,猜灯谜。我们家乡的年就是这样,你们家乡的年是什么样子的?

我爱我们家乡的春节!

过春节

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少的习俗,而我觉得最热闹的是春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挂上大大的红灯笼;放着绚丽多姿的烟火;吃着团圆的年夜饭?? 我最喜欢放烟花。烟火的种类繁多,有冲天炮,有拿在手上打的,有放在水里炸的??开始放烟火了,五光十色的烟火直冲云天,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它们把深邃的夜空装点得更加迷人。烟火的样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怒放的牡丹;有的似盛开的桃花:有的如同一个个含苞待放的月季??他们一边看这美丽的夜空,一边高兴地说:“瞧!这各式各样的烟火多美啊!” 有的小朋友还欢呼道:“过年了!过年了!”有的人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

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它每到除夕之夜都要伤害人们的性命,人们发现它有三怕,怕红色、光、声音。人们就用鞭炮的光、声音和颜色吓跑“年”。

我爱这热闹的春节,你呢?

过春节

春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呀!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年糕﹑放烟花﹑爆竹,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

我当然也不例外,晚上,开始吃饭了妈妈把蒸好的年糕端了出来,看起来真让人垂涎三尺,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真甜呀!吃完了饭,我来到电视机前等侯,没过多久,联欢晚会开始了,有小

第七篇:春节是怎么来的

党员如何过春节

党员如何过春节?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对广大党员来说,今年的春节,确有一些非同寻常之处:这是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起步后不久,迎来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如何过好这个春节,和群众相比,党员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和更切实的行动。 多学习,少应酬。目前第一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单位已经进入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学习培训是先进性教育活动展开之后的首项任务,是保证整个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这次教育活动,学习任务很重。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有关专著加起来有几十万字。春节7天长假,单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停了下来,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节日里抽出一些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自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讲,党员领导干部的关系比较广,越是节假日,应酬也越多。但要做到多学习少应酬,也不是没有办法的,比如能搞团拜的不分散拜年,能打电话、发短信拜年的不搞你来我往,能话到意到的也没必要宴请。 多联系群众,少“打点”关系。每到新春佳节,广大党员同志带头坚守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直接和群众工作在一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走访慰问坚守岗位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看望、关心困难的党员和群众;部队的领导,年三十晚上还要主动替战士站岗。几十年来,我们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今年春节期间,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充分利用和群众接触较多的有利时机,把更多的时间投向基层,把更深的感情投向群众,把走访慰问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听取群众对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当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纵向横向,上级下级,也都有一些关系需要很好地处理。但这种关系的处理,更多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应警惕一些人借节日之机搞不正之风,使工作关系庸俗化,组织行为私人化,更不能借拜年之机,行收礼送礼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503630/

推荐访问:春联 年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