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木叶教学设计

木叶教学设计

时间:2018-11-28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第一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景泰二中 语文组 曾继萍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 》,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概括“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第二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1

2

3

第三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5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

教学目标

1、提取课文关键信息,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2、调动自身诗文鉴赏经验参照课文中的相关评论加深对文艺创作及鉴赏的认

识;

3、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提升品味鉴赏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定量的社科文及中国古典诗歌。这为学习本篇文艺评论类社文,尤其是提取文中关键信息点以及结合自身的鉴赏经验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能力分析诗歌中的同类意向奠定了必要基础。分析课文前仍需带领学生回忆总结提取社科文信息点的基本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寻找文中关键信息。适量选取学生学过的诗歌与课外诗歌共同进行拓展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意象内涵。本文的学习对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社科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文艺观点。

2、调动自身诗文鉴赏经验参照课文中的相关评论加深对文艺创作及鉴赏的认

识;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利用网络和资料查阅作者资料。

2.预习全文,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介绍方法——学生研讨——师生共同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日常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现象

如今“呵呵”已成为网络热词,并衍生出“哦呵呵”“呵呵哒”“你呵呵我”等网络流行语,那么同学在聊天中会用使用“呵呵”表达那些情感呢?

(预设:开心、愤怒、无奈、无语、嫌弃„„)

可见“呵呵”的走红源于,一个简单的词语便可以蕴含极丰富的内涵和情

感。作家韩少功曾说过:“暗示是意义的渗透,也是对感官和心智的一种考验。”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暗示意义更加丰富。如“月”这一意象,它既可以抒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也可以描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既可以传达“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牵绊,亦可以渲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

智慧的林庚先生,就是从古典诗词中“木叶”意象的内涵入手,为我们阐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木叶”》(板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学习欲望,把握学习重点。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作者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关键点)

林庚,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2、社科文如何寻找观点句 (师生共同回忆)

社科文 1材料句(诗句)——非重点

2观点句 A位置——首句、尾句、材料前后总结句、(问句) B性质——陈述性、议论性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掌握文体。

三.【整体感知 疏通脉络】

请同学们以我们刚刚回忆的提取社科文关键信息的方法为指导,再次速度课文,重新梳理大家在预习中整理出的答案,明确文章各段观点句以及作者是如何说明各段观点的。同学们可以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订正答案。(3-5分钟,重新订正答案)

(讨论结束,学生展示)

明确1段: “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末句;点明题目,突出主旨。作者通过例举从屈原的《九歌》到王褒(北朝)的诗歌说明木叶受历代诗人喜爱。

明确2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在第三段的开头。作者是通过步步设问并逐步解答到结论。

明确3段: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

穿插拓展小练习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同样的概念,不同的表述方法内涵会各不相同,我们来看一组例子,共同感受一下。

问:幻灯片的上的五句诗中分别出现了“见”“望”“览”“窥 ”“视”“顾”几个动词,从概念上来讲他们都是什么意思?(看)从内涵上来讲,每个字在诗句中各有什么意味,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同学可以选择自己人比较理解的为大家解读。

A悠然见南山 随意、悠然自得

B举头望明月 眺望、盼望、相思

C一览众山小 俯视、全景

D窥镜而自视 窥探、偷偷看、不自信,审视、不相信

E拔剑四顾心茫然 顾盼、迷惘、茫然

设计意图:社科文的学习是学生的难点,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提问语言,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参与热情,所以,提问时努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采用“比较法,移换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把握核心问题,让思考领悟更有方向性,从而激发他们研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明确4段:a“高木”空阔b“木”比“树”更显得单纯c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末句)作者从诗人在什么场合用“木”字这一问题入手,得出木叶多秋风落叶的季节的结论。 随后作者用吴均《答柳恽》中“寒风扫高木”没有落叶的形象与曹植《野田黄雀行》“寒风扫高木”

显然是落叶的景况进行对比,推出“高树”饱满,“高木”空阔等三个中心句。 明确5段:要说明“木”何以有这样的特征——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首句,承上)(无整句答案,提取关键词)

明确6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材料句前,议论性句子) 作者通过屈原《九歌》“洞庭波兮木叶下”、曹植《美女篇》“落叶何翩翩”、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得出结论: “木叶”属于风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清空不属于沉沉阴天,典型的清秋性格 ,“落木”比 “木叶”更空阔无叶 明确7段:语言一字之差,概念相去无几,艺术形象领域一字千里 (总结) 师生共同梳理全文结构

说“木叶”

钟爱“木叶” 艺术特征

洞庭波兮木叶下 空阔、单纯、含有落叶因素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暗示颜色,微黄与干燥,清秋气息

亭皋木叶下

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联想意义

四【举一反三,研究分析】 (3分钟)

1、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岁寒三友和四君子花,他们有什么样的内涵?

A 岁寒三友 四君子花 各有特色:松、竹、梅、兰、菊

共同暗示:高洁、坚忍、澹泊、傲骨

可见有些暗示已成传统。问: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意象具有什么约定俗成的暗示性意义?

常见意象 :月、梧桐、折柳、杜鹃、鸿雁、白云、蝉 、芳草、落花、南浦、长亭、西楼…….

2、古诗文中的意象不仅意蕴丰富,而且看似平凡的意象往往耐人寻味,如我们常见的“泥土”,请同学认真阅读诗句并思考,诗句中的“土”、“泥”各有什么内涵?

A汗滴禾下土。李绅 干燥、正午、辛勤

B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 尘土、破灭、衰亡、消逝

C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柔软、湿润、保护、孕育

D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细腻、新生、春意

3、诗歌意象的暗示意义一般比较丰富,咀嚼诗歌语言的暗示意要认真探究语境,请同学们看着两句诗中“深”这一意象的内涵有何不同。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草木高、掩映,衰败、荒凉

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深、宁静、与世隔绝

由此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诗歌语言重在结合语境,揣摩分析。

设计意图:情境比对,变换意境,在对比分析中学生更容易领悟到古诗文中的意象不仅意蕴丰富,诗歌意象的暗示意义一般也比较丰富。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义。

五【拓展练习 合作探究】(20分钟)

知识的学习贵在学以致用,理解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来共同探究下面

三首咏梅诗词中“梅”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学习,一、二组同学探究第一首诗歌,三、四组同学第二首、五六组同学第三首。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王安石 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五分钟小组讨论,班内分享成果,大声朗读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个人阅读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反思,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个性研读即使不如老师讲读准确,但绝对能创造精彩,学生爱学、乐学。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七【作业】学以致用,背诵诗歌。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仿照本文评论的写法,将自己对“柳”这一意象的分析和论说,写成一篇小短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八.板书设计

说“木叶”

钟爱“木叶” 艺术特征

洞庭波兮木叶下 空阔、单纯、含有落叶因素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暗示颜色,微黄与干燥,清秋气息

亭皋木叶下

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联想意义

九.教后反思

《说“木叶”》的教学设计,最难以把握的是学生的入境。日常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现象的导入,让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入手去体会本文的主张。然后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回忆并合作找出社科文的观点句,此举虽枯燥,却是明确作者思路把握作者观点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课堂的花哨而忽略文体特征及其内容的掌握;第二个环节是举一反三,研究分析,拓展练习 ,合作探究,让高二学生在实战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纵横比较,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社科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能力。

本课虽为社科文,却洋溢着诗歌之浪漫,所以结合诵读背诵去理解诗歌的美

妙,语言文字的美妙,是我在设计此课时贯穿始终的。

当然,本课限于时间,虽构建了朗读方法性知识,但朗读时间的时间还略显不足。

“一课一得”便是收获,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彻,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

第四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四、 自主研究 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木叶教学设计】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第五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一、 教学目标

1、重点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了解

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2、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

难点: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感知、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2.点拨法。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思考导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同的一棵树,绿叶葱茏时和落叶缤纷时,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

的,诗人林庚的《说“木叶”》会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阐释呢?(板书:说“木

叶”) (二)研读文本

1、在文本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

下面我们各小组组内交流,充实学案上的预习内容。(告诉同学们在文本中的位

1

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提示:

(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

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这些诗句基本都在表达什么情感?木在情感上暗示伤感、惆怅、悲凉。

3、“木“字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暗示性

4、暗示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课文中哪里有涉及,请同学们把它齐声读出来。

第五段(读到:……则全然不同)

(课件: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同是写柳,我们从贺

知章的笔触下看到化身为碧玉美人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着曼长的枝条,呈现

着新叶的嫩绿,而最擅写柳的李商隐,在写春柳时,则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

喜,写秋柳则表现傲对秋天稀疏衰落的悲叹。

那我们总结一下: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用最简约的语言来承载最丰富的情感。

5、为什么诗人们钟爱用暗示性的语言?

提示:使诗歌具有含蓄美,意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

(三)延伸探究、鉴赏

1、请结合下面三首词的意境,选用残红、落红、乱红填空。(请快速作答,并可

以抢答)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落红 应满径。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 飞过秋千去。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2、运用“月”“秋雁”“梧桐”“秋叶”,写段文字(或诗歌或散文)。

2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完成后展示。(只展示不点评)

结语:

因为含蓄,我们的母语总是那么多情:

一轮明月可以承载无限思念、无尽乡愁;

一点微雨可以牵惹绵绵惆怅、幽幽感伤;

一杆细竹可以寄寓铮铮傲骨、不屈气节。

“木叶”飘零,“落木”萧索,希望大家带着这节课的收获,继续在生活中品

味我们母语的魅力!谢谢!

五、作业

阅读本单元《咬文嚼字》,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板书 说“木叶”

树 落

七、资料拓展

1、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

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年少时,“清华四剑客” (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

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

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3、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

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

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4、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

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木叶教学设计】

3

第六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木叶”》被收录于林庚《唐诗综论》,属于文化随笔。文章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表面上是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木叶”,其实质是在渗透古典诗歌创作的文学理论。【木叶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不但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的鉴赏力,“暗示”这一表达技巧,并且也能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重点)

2、对作者所引用的古典诗歌的语言作一定分析与理解,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重点)

3、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稳定性特点,从而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难点)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借助在品位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品位。

【教师教法】

设疑法、 点拨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秋风来袭,正是一年一度的木叶纷飞之时。杜甫《登高》望远,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庭坚踮脚远眺,领略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秋景图。 有心的同学会发现,杜老与黄某都同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落木”,但真的是“木头”在纷飞吗?

下面我们来听听林庚先生的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纠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袅袅 昏厥 褒贬 招徕 柳恽 寒砧

万应锭 白洋淀 绽放 门栓 窸窣 冉冉 迢远

三、筛选信息。(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致的行文思路)

1、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

明确:字面解释“木叶”等同于“树叶”

2、既然“木叶”等同于“树叶”,那么为什么大多数诗人只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种情况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举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屈原·战国)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月赋》谢庄·南朝)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陆厥·南朝)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王褒·北朝)

明确:并非巧合。(古典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3、“木叶”与“树叶”到底有何区别呢?

明确: 木叶:(1)枯黄、疏朗(视觉)

(2) 干燥(触感)

(3)清秋的意味。

树叶:树的叶子。饱满、浓密。

场合:树,没有悲愁

木,秋枫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 悲愁。

四、合作探究。

1、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 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 这里的“木叶”发展为“木”。仅仅是简称,还是另有他 意(换句话说,“木叶”与“木”之间有何不一样?)(小 组讨论)

明确:(1)以“木”代叶,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

一点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显得更加的空阔,有力地 烘托了悲秋之意。

(2)本来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意境)

五、能力提升。

兵火有馀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

(《江行无题一百首》唐·钱起)

旅思又惊夏,庭前长小松。远峰生贵气,残月敛衰容。(《即事九首》..

唐·司空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宋·柳永) ..

(1)“残月”的字面意思是残缺的月亮即弯月。以上的古典诗词都同用了一个词“残月”,而不用弯月,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在这些诗词的意境中“残月”比“弯月”好。

(2)“残月”比“弯月”好在哪里?

明确:很浓的残缺、不圆满、孤寂之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的影子)】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读了木叶的艺术特征及相关诗词的意象之美,感受到了古典诗词语言的魅力和浓重文化内涵。

七、作业。

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关于“柳”的古典诗词,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谈谈你对其中“柳”意象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木叶:(1)枯黄、疏朗(视觉)

(2) 干燥(触感)

(3)清秋的意味。

树叶:树的叶子。饱满、浓荫、稠密。

场合:树,没有悲愁

木,秋枫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 悲愁。

第七篇: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 “木 叶” 云霄一中 邱从荣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代诗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怎么说。

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还提到:“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结合课后习题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其二,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对刚迈入高二年的学生来说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他们学得诗歌并不多,诗歌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却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设计思想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比较法。使学生通过比较 “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2、启发法。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协作学习。

3、举一反三法。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绿”与“青”的不同点,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木叶”这一意象,理解文章思路。

难点: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安排:

(1)、给下列词注音

灼( )皋( )戌( )瘐( )荃( )桅( )恽( )砧 ( ) 佺( ) 涔( )

(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2、导入

大家知道林庚先生吗?不知道呀,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学者,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林庚先生是我们福建福州人,我们应该骄傲。

3、作家简介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留校,曾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早年和小说家吴组缃、戏剧家曹禺,并称“清华三才子”。1952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退休,仍任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2004年任北大诗歌中心主任。2006年10月4日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7岁。【木叶教学设计】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中国历代诗歌选》等著作。 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4、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问1: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

明确:“树”与“木”差别。

问2:“木”和“树”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

明确:“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问3:这篇文章主要还说了些什么?

明确:“木叶”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到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

问4: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点,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问5: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

明确: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齐读课文第5段前2句。

古诗中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有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比如:月: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问6:同学们还想到哪些意象呢? 明确:柳:留恋、离别的内涵;荷花:高洁,君子的象征;雁:游子思乡;朝露:生命的短暂,易逝;酒:忧愁的代名词等等。

希望大家课后搜集、梳理这些意象,编写自己的《诗歌意象小集》。 问7:明白了作者说了什么,现在大家再回顾一下全文,想想作者怎么说?请大家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子。 明确:说现象:“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对象→说特征:“木”的暗示性→说结论:一字千里

林庚先生就从这一常见又易被常人忽略的现象入手,得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规律。 5、自主 探究 融会贯通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诗歌的语言,意味深长。林庚先生体会到“树”与“木”的不同点,现在我们也来分析“绿”与“青”的区别,再次体会诗歌的暗示性特点。 问1:想想哪些诗句含有 “绿”与“青”。

明确: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问2:先来欣赏两副画,感受一下“绿”与“青”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明确:“绿” 颜色较淡明丽, “青” 颜色较深深沉凝重。

问3:结合诗句想想“春风又绿江南岸” 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绿”与“青”能不能互换,其他诗句让你联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讨论并明确:“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不能换成“青”,因为绿是春天的象征,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绿色季节,充满生机,绿是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满目绿色扑面而来很有动感,仿佛就像置身于暮春三月的江南。 青山绿水:山是在远处,看起来就显得较朦胧,黯淡,辽阔,水在近处,相对来说看的更清晰,就会亮丽,光鲜些,另外,绿让人联想到春天,充满生机,有一种动态感,这跟水的灵动相吻合,青颜色较深,给人深沉凝重的感觉,与山的稳重相吻合,此后的诗人一用再用,就与木叶一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绿让人联想到绿草,绿树,草和树叶的茂盛,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让人联想到青春,春游也叫踏青,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一种生命的气息,青则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们美好理想的寄托,晴朗的天空被称为青天,美丽的少女称为青娥;史书典籍称为青史,结婚的礼堂称为青庐;钟意于某人,某物称青睐,垂青。和青有关的词,其含义大多是积极的,美好的。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懂得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林老这篇文章蕴含丰富,就像一位满腹诗文的老人在向我们诉说着我们古代诗歌语言的魅力和意味,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领悟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加品味。

7、课后作业

从本文任选两句你最有感触的诗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

8、结束语

最后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500922/

推荐访问:会唱歌的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