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07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第一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

《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

篇一: 《湘夫人》教学反思

教授这篇文章相对《长恨歌》轻松,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长。学习文言文,古文字、陌生字比较多,在疏通文本前先进行拼音教学,以致学生都不好意思开口读拼音:感觉像小学生!是的,面对陌生字,每个人,不论是何等的身份,都是小学生,都从认识开始。由于这个环节,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亲切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轻松。但是在翻译部分,由于学生的基础性不是很好,在翻译部分进行得比较缓慢。整篇课文用了3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介绍屈原及其楚辞的相关信息,赋比兴的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侧重于翻译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侧重于讲解屈原的“美政”在文章中的体现,是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湘夫人》是不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完成课后作业。

在教授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兴趣缺缺,不注意听讲,以致做作业时不知何从下手,又单独与学生进行讲解。

不担心他们问,就担心他们不问!能问,是好事!为了能让自己能更好的回答学生方面的问题,我也要提高自己的容量!

篇二:

此次在市里举行的选修课交流会上,我讲的《湘夫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些天来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也最终得到了回报。这节课从准备到最后的定型,其中的辛苦自然不必再说,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此次讲课的得失吧!

第一,要选好课。接到讲课的通知,一开始我并没有怎么重视。【《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因为只是让交一个教案先预选,我就把自己讲过的感兴趣的课简单写了一下就交了,没考虑讲课的题目,没考虑讲课的难度,自己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湘夫人》。没想到,自己去备课时,发现这一课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自己有些驾驭不了。但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只能迎难而上,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所以,以后再准备这样的课堂时,要做通盘的考虑,选好课,选自己能够驾驭的课。最好是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

第二,要备学生。此次讲课,因为第一遍很不成功,没有备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所以当我把字词作为重点讲解时,致使整节课很枯燥,效果很不好。后来屈老师给我提了三个问题,让我对此节课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他说,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已经听过这堂课,再讲时,应该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所以在重新思考了教学目标之后,又重新设计课堂,使之尽量能够照顾到选修和必修的方方面面。我想,这是这节课之所以能够被选上,和它在这方面的示范意义关系很大。

第三,要多看和此课相关的视频。屈老师给我介绍得全国一等奖的满浩英的课,我看

了两遍,觉得茅塞顿开,讲课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关于本节课中的讲课思路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讲法都源于此。【《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不然我所作出的一切,所付出的时间都将付之东流,所以我也不愿浪费自己的一点精力和体力,既然做了就要有成效。基于这样的高效思想,我写了教案,我认真备课,争取在市直中学中能够取上名次。既然又被选上了,我就要把这个活动坚持到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事在人为,只要你用心了,真正努力了,我想总会有很好的回报的。

以上是我这次讲课体会最深的几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比如我知道自己在面临这样的比赛时不再紧张,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离开组里老师的帮助,我依然还是一个不能怎么胜任这种水平的讲课的老师。所以,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以后的讲课依然任重而道远。

此次讲课,组里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改正自己,走向进步,在此,深表感谢!谢谢大家了

篇三:

刚刚教完《湘夫人》,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的不足。成功之处我觉得体现在我努力的创设诗歌的情境并把学生带入到这种情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该诗的美妙之处,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成功的呢?这是我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中体会到的。看到学生陶醉的表情,满足的微笑,兴奋地搓

着手掌,不住的点头,我知道,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式教学是可行的,《湘夫人》这篇课文是写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至所产生的感情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幻觉的过程。【《湘夫人》教学反思3篇】教学反思jiaoxuefansi.htm。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于诗歌比较

难懂,学生谈得不够透彻,我就以理顺故事情节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学生对这个故事情节很感兴趣,因为学生有“赴约—失约”的感受,能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形成共鸣,这就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因为诗歌大部分在描述湘君苦等心上人而不见其到来的复杂的心理,所以我重点就

落在引导学生对词句的深入理解上,我尽量用一种舒缓的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情境,并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学生已经跟着湘君的感情或喜或悲了。我觉得最成功之处还在于湘君幻想着建造婚房那一情节,婚房建造奇特而美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我就创设诗歌的情境,用语言描述那样的画面,学生尽情的去联想,我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我这样做是成功的。虽然该诗距今相隔很久了,但是这种古今一致的美好的情感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学生已经和古人形成

了共鸣。这很让我感到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我是否应该继续采用这种情境再现式教学,我想,只要学生能接受,我会继续尝试的。不足之处就是我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很多时候我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总觉得他们说的不够好,

做的不够好,所以总想包办代替,赵老师说的非常好“老师说的再好,不如学生说的

很糟,起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了”,是啊,因为我的包办代替,虽然学生也领悟了诗歌的美,但总有种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感觉,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锻炼不出来,教师即使累死,学生也未必有所收获啊,

这种不足在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了,学生答诗词鉴赏题失分率特别高,如果我们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但解放了自己,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不是很好嘛,有时自己明知这

样做是很好的,可是因为不放心,因为赶进度而变成自己一言堂了。一言堂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老师说一我不敢说二,这种危害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新课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我作为老师,也许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了,我不知道我讲完《湘夫人》,我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能保留多久,我猜想,如果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也许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吧。

第二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周秋红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就是屈原的《湘夫人》,这首诗歌虽然比《离骚》简单一点,但因有很多生僻字,难度也较大。

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和必修课的上法有点不一样。在上课之前,应该考虑两个个问题:上选修课和上必修课的区别在哪?必修讲过屈原的作品,讲过香草美人的比喻,再讲屈原的作品时,想让他们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

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参看他人的教学视频,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不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以香草美人的比喻开始,以香草美人的比喻结束,中间贯穿着香草的作用和湘夫人的象征意义,因而香草美人的比喻是这节课的线索,也是学生提高能力的基础。而诗歌讲解的主体是单元的两个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过对诗歌主人公身份形象的分析,一层一层地揭示诗歌的主旨,巧妙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有所拓展,从而圆满地实现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诗歌的诵读,分角色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导学案教师版

《湘夫人》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知识链接】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背景介绍 ]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袅袅( ) 白薠( ) 罾何( ) 澧有兰( ) .....

沅水( ) 骋望( ) 余褋( ) 潺湲 ( ) ....

西澨( ) 搴汀洲( ) 九嶷( ) 擗蕙櫋 ( ) .......

荪壁( ) 兰橑( ) 罔薜荔( ) .....

2、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讲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着。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第一段: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三段: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重难点解析】

1、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秋风、木叶表达失落、惆怅之情,凄清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悲凉的心境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3、第三段详细描写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很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4、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这四句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湘君怎样复杂的心情?

把您赠给我的短袄向大江之中投弃,又向澧水之滨抛下您赠我的单衣。我却又来到平坦的汀洲采来杜若,且将它珍重地赠给远人,聊表我的柔情蜜意。

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心情。

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主题探究】

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用学过的知识,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理由。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延伸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那些“错过”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擦肩,转身,回首,然后各奔东西,这几个动作串联在一起,带来的是无尽的伤感。每一个人都在苦苦追寻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追寻常常伴随着令人心痛的错过。所谓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满心满眼的遗憾,就在下面的古诗词里。

赠张生

【唐代】元稹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西厢记》是爱情的经典,但原来的故事却并未是这样的喜剧结尾。一篇《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负心行为人尽皆知。张生抛弃了莺莺,最后二人各自成婚,但张生无耻却想再续前缘,幸亏莺莺冷静绝情,彻底断绝了关系。错过的就让它过去吧,从今以后各自安好,也免得徒增烦恼。

节妇吟

【唐代】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原本是为了表达忠于朝廷的心迹,但却因此而描绘了最感人,却也最无奈的一段感情。当爱情与婚姻出现了碰撞,当缥缈的浪漫与现实的生活产生了冲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位“节妇”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示范,尽管这选择无奈又心酸。

赠婢

【唐代】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这是一个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而“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概括出寒门情侣长久、无止尽的痛苦,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物是人非,有了戏剧性,也有了传奇的色彩,因而脍炙人口。

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上片写去年情事。下片写今年相思。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了悲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旧情难续的深重哀伤。这首词与上一首诗类似,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首词描写的是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二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历来让人传送不休。陆游词记述了二人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美轮美奂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唐词是回到家中,愁怨难解的和唱,的种种心事,直抒胸臆,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二人的凄楚痴情,催人泪下。

第四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导学案2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学习重难点】:1、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2、探究诗人写作意图,初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理论。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2

第五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备课人:刘秋英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背诵课文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并学习《名师一号》的“基础预练”“赏析探究”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湘夫人教学反思】

1、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文

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以做到“知人论世”。

二、知人论世(作为预习检查,提问让学生说)

1、走近作者(详见《名师一号》P8)

老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

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他的人格理想和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

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2、相关知识链接(详读注释1)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

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

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三、课文诵读 把握文章内容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往往表示节拍的停顿,无实义。在句中,将五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节奏迂缓。

(3)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

渚 眇 罾 潺 擗 澨 袂 汀 遗 搴 皋 葺

3、学生自由读

4、小组齐读(做出评价)

5、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男女生合作朗读

6、梳理文章内容(学生回答)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

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独立思考练习四、五

1、 背诵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课文主旨

2、分析“景”“物”与“情”的关系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或许能知道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

人公却是湘君。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故事的感情基调是幽怨 哀婉(板书)的。那么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幽怨、哀婉的呢?再所谓“诗言志”,屈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呢?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要思考分析这两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问题设置:(1)、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2)、联系课后练习四①小问的说法,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2、小组讨论

3、展示讨论结果

4、教师补充答案,做出小组评价

5、材料补充

问题(1)点拨(此问难度较大,老师们要抽丝剥茧):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让学生读第一段,“帝子

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木叶”“白薠”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这也就是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

特点?

明确:“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

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这是由湘君的情而营造的特有的景。可称之为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明确:“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

荡?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

现。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也让诗歌披上哀婉幽怨的色彩

(3)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寄予理想。

【湘夫人教学反思】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

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明确: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

给姑娘?

明确:香草美人寓意美好的理想与爱情,诗人这么做是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

执着追求。(但现实中又求之而不得)

问题(2)明确: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屈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了。

三、小结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

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作业:1、完成《名师一号》

2、背诵课文

第六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湘夫人 教案

湘夫人 教案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鉴赏《湘夫人》。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

第一课时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湘夫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

【资料准备】

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 楚 国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个 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开创了新诗体 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离骚 》与《诗经》中的“ 国风 ”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你所知道的屈原诗歌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渔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湘夫人》选自《楚辞• 九歌 》。“ 九歌 ”本是古乐章名,是 屈原 根据 楚地 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包括《国殇》《湘君》等十一首诗歌。《湘君》和《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3、《楚辞》与“楚辞体”。由西汉的刘向编辑的《楚辞》,收录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以及汉代的贾谊等人的诗赋。因这些作品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声韵,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因《离骚》最具代表性,故又称为“骚体”。

4、《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自主学习把握基础

1、正音

目眇眇(miǎo )兮愁予 袅袅(niǎo )兮秋风

登白薠( fán )兮骋望 鸟何萃( cuì)兮蘋( pín )中

罾( zēng )何为(wèi )兮木上 沅(yuán )有芷( zhǐ )兮澧(lǐ )有兰 观流水兮潺湲(chán )(yuán) 麋(mí )何食兮庭中 蛟(jiāo )何为兮水裔(yì) 夕济兮西澨( shì ) 桂栋兮兰橑(lǎo ) 罔薜荔(bìlì )兮为帷

擗(pǐ )蕙櫋(mián)兮既张 建芳馨兮庑(wǔ )门

九嶷( yí) 捐余袂(mèi)兮江中

遗余褋(dié)兮澧浦 搴(qiān )汀洲兮杜若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帝子降兮北渚( 水边的浅滩) 目眇眇兮愁予(向远看的样子)(使我发愁) 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 登白薠兮骋望(纵目远望)

与佳期兮夕张(约会)(张设罗张) 鸟何萃兮蘋中(聚集)

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观流水兮潺湲(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蛟何为兮水裔(水边) 朝驰余马兮江皋(早晨)(江边) 夕济兮西澨( 渡水)(水边) 将腾驾兮偕逝( 同去)

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桂栋兮兰橑( 屋椽 )

罔薜荔兮为帷(通“网”,编织) 擗蕙櫋兮既张(剖开)(“慢”,帐顶) 合百草兮实庭(充满) 九嶷缤兮并迎(众多)

聊逍遥兮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捐余袂兮江中(衣袖)

遗余褋兮澧浦(赠送)(汗衫) 搴汀洲兮杜若(采摘)

时不可兮骤得(轻易)

三、【课堂探究与交流】

1、整体感知: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阅读《湘夫人》。

① 将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到文中,疏通字词,并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② 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课后练习,了解诗歌大意,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 )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答案看“本诗译文”

2、本诗译文:

(一)、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担心约会失期。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二)、写湘君把思念埋在心中,神情恍惚,迷惘。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三)、写湘君为迎接湘夫人而建造宫室、装饰爱巢。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臵各种香草播满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

( 四)、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怅惘。

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

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

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2、诗歌赏析

◆内容概括: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

第一段:秋风瑟瑟,佳人爽约。望眼欲穿,悲情多多。

第二段:湘夫人思念湘君。白芷若兰,皆知我心。思君之情,绵绵如水。

第三段: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晚上渡水,早上登皋。寻找佳子,相思难熬。佳人召唤,共筑爱巢。亦幻亦真,与子偕老。神仙如云,不见佳人。苦苦求索,我心执著。

第四段:写湘君依依不舍的恋情。赠我汗衫,抛入江中。水若有情,知我情浓。以若赠远,我心永恒。

第二课时

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赏析《湘 夫人》;

2、拓展实践。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

学生诵读诗歌。

二、小组讨论【湘夫人教学反思】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明确】: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湖,仿佛湘夫人飘然而至,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

开头这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湘君怎样的感情?会不会显得烦琐?

【明确】: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着、深挚的爱情和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采用赋的写法,不会烦琐,反而是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了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材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A、知人: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安定边境。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忧未悔。

B、逆志:《湘夫人》一诗,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和追求之情。文中既表现湘君为追求爱情的矢志不渝的执著与痴情,又表现了他与恋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哀怒与惆怅。

C、探究言志的契合点

诗中写道“闻佳人兮召予”,这里的“佳人”就是“美人”,而是古诗中的一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常用来比喻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比如在模块一中学到的《赤壁赋》中的“望美人兮天各一方”,其实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用“美人”比喻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因屡遭迫害,所以理想化为泡影。因此他在《离骚》一诗里才体现出为理想上下求索的执着和壮志未酬的悲情。而《湘夫人》一诗所表现的是湘君为了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这样“佳人”一词,就成了诗人“言志”的契合点,抓住它,我们便不难看出在湘君追求美人的哀怨之中无不折射出屈原为理想九死未悔的悲愤情。

【明确】:

(1)写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对

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嫉妒和陷害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

(2)风格特点。屈原的诗歌有微婉隐约的特点。即幽深含蓄,婉转委曲的艺术风格,屈原有理想、有抱负,想在祖国推行美政,却得不到国王的信任与支持;明明看到国王的昏庸,却不能不忠诚于他,依赖于他;怀着满腹的牢骚与怨愤,却无法痛快地、直截了当地倾吐出来。于是用美人香草作比兴,借神话传说为寄托,甚至以女子的口吻与情态来表现。

(3)从本诗的内容看,剥去了爱情的表层,我们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的执着和痴情,失望、惆怅、哀怨、焦虑,但又满怀期待,这正与其身世悲剧相对应,富有极强的暗示性。

三、能力提升

◆回顾《诗经•蒹葭》,简要说明这首诗与《湘夫人》所展示的意境有何相似之处?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两首诗都点缀了寥落凄清的秋容,隐寓诗人此时凄寂情怀。

【推荐阅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小组检查。

五、小结。

一首诗歌,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主题或主旨?

(1)诗歌标题。标题往往承载着诗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围。

(2)诗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风格等。

(3)关键字句。长诗的总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短诗的关键词句、诗眼等。

(4)诗歌注解。包括时间、地名、事件、相关人物等。

(5)诗歌小序。主要是长诗。

课后反思:

第七篇:湘夫人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篇一: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

(节选)教学反思

反思一: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1、本文在选文功能上是定篇,属于文化经典性质的作品。

2、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链接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楚辞简介、《离骚》全文

内容简介;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兮的用法,文章思

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屈

原的形象概括和本文的比兴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并说明他们的寓意。以前对于本文的教

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

些认识。

反思二: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法入手,安排了初读,疏通诗句——再读,感受诗意——三读,欣赏诗风三个环节。

我在第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认读并解释8个词语和翻译4个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词语和句子书

上的注释都有,可是,学生因为课前没有很好预习(上课前一天下午已经明确布置了预习任

务),显得无所适从,竟然一上来就有学生不知所措,连续读错了三个拼音,也找不到注释的

地方,把我可急得。

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平时的教学也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忙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作业,哪

来时间做预习工作。虽然这次我布置了预习,但是我在上课前看到好多学生的课本上一片空

白,就知道,他们来不及去做预习,也许压根就没有重视起来,毕竟,我上完课就走人。

如果在平时教学的话,疏通诗句也许要花上一节课,或者干脆进行串讲,逐字逐句地落实,

可以不考虑是否预习。现在不行。只是这样的话,似乎缺少了一点展示的味道,也没有好好

处理教材和教法。

我在让学生感知诗意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读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下设两个子问

题: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身世和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第一问,但在

回答第二问时很茫然,在启发过程中,学生终于找到了一些关键句才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可

是要求概括一下时,竟然集体哑场,好不容易才领会出来,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质吗。按理来

说,我可以顺水推舟,不再纠缠下去。可是,我却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高贵的身世和高

洁的品质。

于是,我就把我预设好的一个问题抛了出来:作者凭什么说来吾道夫先路?自以为会一下子

会调动学生的思考神经,会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不料想,反而更费口舌。

这个时候,教学时间越来越紧张了。

开车回来,坐到办公椅上,才发现,其实要讲清浪漫手法,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抓住

反思三: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如今,屈原的《离骚》《涉江》《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

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

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说

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

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

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

加上两个早自习,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

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习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

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湘夫人教学反思】

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

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

【湘夫人教学反思】

区区2分,不要也罢。

如果从急功近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

真是费力不讨好。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00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

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

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

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

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

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

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涉江》《湘君》《湘夫人》《山鬼》

《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

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平和作

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

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

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

了。2004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涉江》《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

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

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

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

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

篇二:《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

骚(节选)》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

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

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

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2、学情

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

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

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两点,先是

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

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

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

的基础。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

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

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

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三、文本本身不易

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

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

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

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

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

其实,认真反思,

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

篇三:《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

骚(节选)》教学反思

《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湘夫人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

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

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

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2、学情

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

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

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

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

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

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

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

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

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

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

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

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95753/

推荐访问:湘夫人课后反思 湘夫人教学视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