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时间:2018-10-29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第一篇_高考语文杨洋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

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

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

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更多资料下载前往: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第二篇_2013年西城、东城高考一模语文试卷评析【杨洋】

2013年西城、东城高考一模语文试卷权威评析

——洞悉命题规则,解读作文角度

(附诗词考点及作文例文)

杨 洋

各位同学,你们还有最后两个月时间的机会深入理解高考语文的命题规律,借着一二模的题目,你们还可以再次拿下曾经无数次丢掉的分数。如果你阅读差二十分才能满分,如果你作文只有40出头,那你一定要把握最后的机会争取在高考前再拿二十。

一、押题:不是你在它处遇到的招摇撞骗,而是直击规律;

这些模拟试题尤其重要,举例说明,西城二模在2009年所考古诗词为张孝祥《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而当年的真题为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 又题阻风三峰下》,模拟卷中的散文为《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讲的是去徐渭的故居去表达敬仰之情,而2009年的真题散文为《司马祠》,讲的是去司马迁的故居表达敬仰之情。历年西城模拟都有巧妙暗合之处,故而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很多老师说自己不押题也能命中,其实自己讲了一个又大又空的概念当然命中。就好像说今年不是考命题作文就是考材料作文一样,就好像说散文一定考表情达意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一样,这又何必讲。但在一个大的范围里,能够精准指出考试方向和内容,例如字音考哪个字、成语考哪个词,那么你还会说你不需要这样的押题吗。

05、06年命题作文《说“安”》和《北京的符号》,07、08年材料作文细雨闲花和杯中装沙,09、10年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11、12年材料作文鹿特丹世乒赛和老计,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八年都是两年命题与材料切换。今年考命题作文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最好你要命题、材料都会写,但如果你是最后一个阶段才想到来听我的课,我绝对先给你讲好命题作文的分析方法。而这次西城模拟就考了个命题作文,结果很多同学跑题。《“无我”还是“有我”》,这是个选择式的结构,相当于“爱我还是他”,你居然把两个当同等重要写,这还不跑题吗!你想想《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什么命题结构,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明朗了。

二、押题:不是重复技巧,而是分析时政;

我的班里有海淀和西城前二十名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相当的是英、数达人(可以考到135以上),惟独语文向下拉分,想考状元就必须有第一门高分的保证。果然,一经点拨一模成绩飙升。当然,我的人人网公共主页和博客上有很多同学留言讲自己分数的提高过程。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学生从暑假听到寒假,知识点已有较全面的讲解,为何春季仍然要听。因为春季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时政的分析。

去年我在高考前分析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提出的新闻战线的“走转改”口号,这个关于文学与新闻要表现平凡人真情实感的文艺路线,直接体现在高考的作文题上即坚守在大山深处的老计。如果你在纵横文史后能够从时政角度评析,“走基层”“改文风”代表了我们对于平凡世界中闪光品质的尊重,你超越的不仅是你的同龄人,甚至是我的同龄人。

这样的押题你绝对太需要了!

如果你现在还只是会写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或者老舍什么的,那么你完全无法应对现在高考的写作需要。

所以,我在一模前讲的是十八大提出关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的分析,例子即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孔子学院、李安电影和莫言小说,两天后学生去参加一模当然有文气纵横、视角宏远之感。很多篇习作都成为了全校的例文。

试看我为学生命制的题目:

今年第106家孔子学院成立,中国文化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出去,证明了我们的强大;走出去,意味着我们的责任;走出去,是一个好的开始。请任选角度作文。

你是否明白这和海淀一模是一个命题涵义(同理还有神作2012西城模拟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而2012年东城二模“杜甫很忙”(也有人认为恶搞杜甫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则是以上题目的反命题。如果你理解以上题目的话,就可以在深刻洞悉命题倾向的基础上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否则,你面对这次海淀一模时,肯定只会写“李太白奖”多少荒唐可笑,而完全忽略了“中国的作品走向世界,中国要评点世界”这样表现命题倾向的导语,更不知道要从文化强国的角度论述事件的现实意义。

不了解命题者背后的政治话语,你永远只是一个被动的解题者。

前面同学们应该已经看过我写的海淀一模的解析,同期还有新东方在线录制的视频版可以在网上搜到。接下来,让我向你讲解海淀一模之外东西两城区的重点题目解析。

一、古诗词鉴赏:

(一)西城一模: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此诗在诗尾设题,题型为感情分析题。一般同学只会分析本句中所包含的感情,其实你不知道诗句结尾设题往往意味着你要对全诗进行分析。

例诗: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这首诗是2010年北京卷的真题,(2)也是诗尾设题,题干都有重要提示“结合全诗”,所以提示你要从全诗视角依次梳理、解读。故而西城模拟题目在模仿2010年北京卷,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命题者的提示信息。接下来,从“野人相赠”可知对村民的感激,从“愁仍破”和“讶许同”可知对朱樱的喜爱、作者的喜悦(此点答案并不全面),从“昨赐”“今朝”表现对往昔生活追念、政治失意的伤感,从“任转蓬”写出漂泊的痛苦与无奈。4分四个得分点,都有2010北京卷考法如出一辙。

(二)东城模拟:

请各位同学注意,纯写景的诗最常考查的是对景物的赞美和喜爱,故而从诗题“兰溪”,到全诗写景“层峦”“绿水”等和抒情字眼“兴来”“豪饮”等,可知作者兴奋愉悦的内心。

12、有评论者称“飞絮撩人花照眼”一句为词人作品中的佳句,请对此句作赏析。

解析:若是我出题可以将题干换作历来为人称道、自古传为妙句,请简析其好妙之处、效果、作用,皆同其题异形而已。因此,如果你的老师总是把它们讲成一个新题目,可真的业余之致。

句子中的好处,自然会涉及基本考点修辞,此句运用拟人。后面就是答题模板的事了。另外还有一个得分点叫动静关系,此点是去年真题《柳堤》刚刚考过的。其实杨老师都已经给你总结好了,只要是此类型的题目,必常以下四点:修辞及表现手法、两句关系(包含动静结合)、五感、情景关系。

故而,手法模板加上此诗对景物赞美喜爱之情直接满分。杨老师把高考最常考的情感也都总结好了,以下就是历年高考中最常出现在感情题目中的答案,你可以在“3、为人”的A1看到此题答案点。你在考场上看到题目是我讲过的,你考后对答案时答案里的话也是我讲过的。

情感:★★经典、高频答案整理:

1、为学

A1.得意、愉悦、意气风发

B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为官

A1.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为国效力的壮志决心

A2.耿直的性格、高尚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A3.对统治者的嘲讽、对小人得志的愤慨、对时政的批评

★B1.政治上失意后伤感(寂寞冷清、愁苦无奈)的情绪

B2.隐逸生活的恬静、乐观;内心的愉悦、闲适

B3.思乡怀远,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另:★边塞诗

A1.边塞风光的雄浑壮阔、战争局势的紧张

A2.战场杀敌、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壮志决心

A3.对胜利的信心和胜利后愉悦的心情

B1.边塞环境的荒凉寒苦

B2.对敌人的憎恨、对统治者的失望

B3.思念家乡、亲人

B4.对战争的反思(意义、频繁、征兵)

3、为人

A1.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A2.豪迈、放达、乐观;恬淡、愉悦、闲适

A3.真挚的感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B1.朝代更迭、世事变换、怀古伤今的感慨

二、散文阅读:

(一)西城模拟:

对于散文阅读,很多同学仍然在苦痛于文章内容不知所云。即使在即将高考到来前的四月,你仍然无法释怀。其实散文常考内容只有三类:乡土文学、游记、随感。此篇文章就属于怀念传统节日、传统精神的乡土文学。如果你曾经听我讲过2008上海一篇散文《灯笼红》,你就会了解作者对曾祖母的怀念不仅是情感层次,还有对曾祖母的品德、性格的怀念。那么,《大地清明》就自然获解,原来作者是借清明节日为由,引出对于祖母、祖母精神的怀念,而“清明”恰恰即是节日、又是祖母的人生信条,故而使传统节日象征为祖母的精神,产生含意隽永、耐人寻味之感。

了解一篇文章的结构,才是你真正能够突破满分的保证,请看下图:

题目:总领全文,行成全文行文线索

1段:确定抒情基调,即对清明的期盼之情;

2~3段:具体——说明“清明”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第三篇_文言文考纲虚词必考点精准复习杨洋

文言文考纲虚词必考点精准复习 杨洋

一.而

常见讲法:

连词8种,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通“尔”;

“而”乃象形造字,像胡须形,《说文》中讲:“而,颊毛也”。上面的“一”表示鼻 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1)通“尔”,译作“你的”:

例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例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连词:

①顺连常见:通常不译,译作“又”“来”亦可 (特点:前后结构一致,多为动词) 例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例2: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转连常考:通常译作“但是”“却”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附2:完整释义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描写杨洋外貌的句子】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杨洋•高考语文复习权威资料•文言文

二.何

常见讲法:表疑问,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用作语助;通假“呵”。

“何”本表“以肩荷物”,单人旁表形义,右边“可”字表声音。只是表负担之意

的“何”后来被“荷”字代替了。所以现在我们用“荷”来表承担、负重,如荷重、电荷、 荷枪实弹,这些“荷”都念四声。

“何”字后来由实字变成了虚字,表示疑问。在英语里,疑问词有一般疑问词和特殊疑 问词,汉语中的语法最早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一书里向拉丁语和西语借鉴而来,所以研 究方法和结论很相近。“何”字几乎代表了英语里所有的特殊的疑问词,what、who、 where、why都可以表示,相当于wh-组合,“什么”“谁”“哪里”都可以表示,具体情况 就要随文而定(后面有例子)。我想,古代劳动人民在被安排各种“负荷”的工作时,最终 也会不甘命运地呐喊“为什么”、“到什么时候”这样的句子吧。事实上,在近五年高考 中,意义和用法题考“何”字的只有11年四川、08年安徽、山东,06年广东,而这些题都侧

重考查“何”在句中的语法角色,完全不像上面常见讲法中要求学生们去区分疑问代词和疑 问副词,事实上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情况最常考,听过方法的话一定不会觉得难。。

(1)最常见:特殊疑问词(四个代表wh-,how)

例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译为:“why” 例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为:“Bei Liu, where are you going?”

例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译为:“My lord, what did you bring with?”

例4:水何澹澹。《步出夏门行》译为:“How peaceful the wave is!”

(2)最常考:宾语前置

如上文例1、2、3

附2:完整释义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杨洋•高考语文复习权威资料•文言文

三.乎

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就是一个人向上呼声的样子,在篆字中更形象地在上面放了一下表 示声音上扬的符号,后人根据形声造字法又在“乎”字旁放了口字旁,形成“呼”字,表 示“吐气”之意字形。左右形成形义与声音相辅相成之势,实在是造字艺术的诠释。 而“乎”则专心地做起虚字来,承担起语气助词和介词的角色。在近六年的全国各地高考 中,“乎”字用法设置题目的只有08福建、07浙江。

(1) 语气助词最常见(疑问、感叹、休息下):

事实上,英语中的语气助词多单独使用,如oh, wow, ouch,但汉语中不仅有这样的用

法,还可以放在句子里辅助性的表示全句语气,“你干啥”就没有“你干啥啊”给力,特别 是你再给“啊”字来个长音。“乎”字就是在句中句尾承担这样的作用(不单独使用)。 例 1疑问: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译为“吗”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译为“呢”

例2感叹: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译为“啊”

(2)介词最常考:

①相当于“于”,多放在谓宾之间(所以语法课很重要,快复习笔记):

例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译为“于”

例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译为“在”

②译为“„„的样子”:

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附2:完整释义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93325/

推荐访问:杨洋的外貌描写 描写杨洋的句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