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时间:2018-08-10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第一篇_大学基础写作 名词解释

《基础写作》习题集

一、概述

《基础写作》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 写作一般文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写作所必须的基础能力,使之能够比较熟练 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妥当、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一般文章,并为 将来写作各种应用文体打下基础。

二、名词解释

1.主观性叙述是指在记叙和描写人、事、物的过程中,融进作者思想、情感的 叙述。

2.第三人称是以“他”或“他们”的口吻进行叙述,作者本人不出现,是全视 角叙述。

3.粗笔是对所描写的事物作轮廓的简单勾勒。

4.说明是运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事物作清楚的解说,对事物做明白的剖释,以 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5.类比法是指用同类的事物相比,或通过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6.平易是指用词的质朴、通俗,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7.专题积累是在明确了一个写作方向和题目之后,围绕着这人写作方向和专题 所进行的材料积累,它有具体的目标,有规定了的范围。

8.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 情感的。

9.观察,是人们受思维影响的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 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写作获取材料的主要方法。

10.段,是按照表达层次划分出来的一个个与上下文相关联的小的,而又具有完 整意义的结构单位。

11.段旨,它也叫段的主题,段的中心意思。在段的构成中,它是中心,全段必 须在它的统一之下。

12.因果互证,是根据同样的原因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的假定,以原因证明结果 或以结果推断原因的论证方法。

13.意义段,“它是把两个意义相同的段合并到一起所形成的大段。它是段的群 化,比之自然段更加完整。

14.材料的综合:识别材料的意义和价值的方法之一。是指把材料中所包含的事 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特征结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15.段落:就是自然段。是从文本表达形式上体现文本内容表达过程中的停歇与 转换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就是“换行”。

16.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叙述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 什么角度,用什么口气进行叙述的。

17.间接抒情:是借助于其他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描写和议论,来达到抒发 作者情怀的目的。

18.文体意识:指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本现象及其本质特征的规律性认识与 自觉运用。

三、简答题

1.具有魅力的材料,指的是:

(1)新的材料;

(2)具体的材料;

(3)论述或表现主题必要的材料;

(4)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5)具有独创性的材料;

(6)在某些文体中,能引起读者的兴味,有着曲折动人的情节,能引起悬念, 又具有幽默感的材料;

(7)在另一些文章中,由要求有说服读者,使他心悦诚服的,那种不可抗拒的 逻辑力量。

2.段旨的展开应注意的问题是:

(1)材料的安排要富有条理;

(2)文脉要连贯;

(3)适当地使用连接词;

(4)适当地使用代词;

(5)词或句型适当地反复。

3.“虚实变化”,指的是以下几种变化:

(1)化虚为实;

(2)化实为虚;

(3)化神为形;

4.对“找到问题的焦点”应这样理解:

(1)焦点是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2)就说服而言,它指的是引起作者和读者双方共同注意的那个点。这个点往 往是分歧点,分歧的关键点。

(3)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可以确定观点,并进而展开论证了。

5.有力地支持主题的材料应该是:

(1)自己切实的体验与感受;

(2)经过自己亲身实验证明的材料;

(3)自己实际调查的材料;

(4)为了说明某一事物进行类推与比较说明的材料;

(5)例证;

(6)数字(举出某一事物的频率、比例、大小、多少等的统计数字);

(7)引用(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和说明问题,引用经典作用、著名人物的言论 和文献资料)。当然,上述的材料也要注意精选。

6.拟定文章的标题,要符合这样一些要求:

(1)确切,要确切地揭示文章的内容,以求文题相符;

(2)精炼,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了解和记忆;

(3)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注目,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4)独到,要有新意,给读者以新鲜感。

7.思想提练的途径:

(1)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思想;

(2)在向事物内在纵深层面的开掘中提炼思想;

(3)在对多种结论的比较选择中提炼思想。

8.写作中常用于发展的变形思维方法有:分解;增题;逆向;具体化和一般化。

(1)分解,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划分开来思考,这便于思维的深入;

(2)增题,是把问题加上其他成分,以使思维得到扩展;

(3)逆向,是把问题从相反的方面来思考,以使思维灵活;

(4)具体化,是加上一些条件来限定某些抽象问题,局限在一点上,使之具体;

(5)一般化,是与具体化正好相反的,它是把附加在问题上的条件去掉,以进 行更为广泛的思考。

9.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1)准确——要注意辨析词义;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要注意掌握词的搭 配关系。

(2)畅达——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3)简洁——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写;尽量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意思。

10. 常见的段的侧重方法有:

(1)以位置表示侧重——置重点于篇首、篇末、兼置段的首尾;

(2)以笔墨轻重表示侧重;以反复申说表示侧重;

(3)以提行、分段表示侧重;以交代、照应表示侧重。

四、理解题

1.运用“形象强化说服”(引起共鸣的说服中的形象化说服)方式的好处是:

(1)使抽象与具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2)使文章的说服力得到强化。

(3)深入浅出。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夜色中,有时连星光也不见。无论是山怀深处, 还是小巷子的尽头,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也都会立 时给我以光明,温暖,振奋。

如果说,人生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的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 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内的灯光。

问题:(1)这两段文字是《文鉴•灯光》的开头,试分析它在全文的作用。 答:这两段文字在全文的作用是:揭示了题旨(主题),统领了全文;为 全文奠定了一个基础。

(2)结合教材中叙述与说服的理论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主要特点。

答:Ⅰ这是主观性的叙述。字里行间寓含了哲理,寄托了情感,富有作者

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色彩。Ⅱ叙述、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深沉,自然。既是一 种叙述,也是一种引起共鸣的说服。

3. “揭示心灵世界的具体性”,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之一。__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第二篇_写作名词解释(岭师)

文学写作名词解释

1.文学是一种运用语言媒介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审美类的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写作是人们运用文学语言描叙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心智活动。

3.现代文学写作则是在现代高新技术和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一种用文学语言描述艺术形象,表达现代人情感的创造性的审美心智活动。

4.写作者的气质是指先天性建立在文学写作者躯体组织上的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特征,是写作者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和个性的自然基础。

5.写作者的性格是指写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形象思维是写作者在对感性世界的表象或形象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处理和输入的认识历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个性的、动态的思维,它是文学写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7.抽象思维:当文学写作者通过创造性想象来构建审美范式或艺术形象时,此时的形象思维进一步物化上升为抽象思维。

8.发散性思维是指写作者有目的地围绕某一点通过各种视角进行多向性、多角度挖掘思维对象属性的多元化、多侧面把握客观事物的丰富内涵的一种思维方式。

9.写作者的激情是指一种饱和、昂扬、亢奋的情绪,由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态度所导致的一种情感形式。

10.体察能力是指写作主体比一般人更具敏锐、准确、深刻的认知力、感受力、观察力和对问题的鉴别和综合分析能力、卓有成效的自学能力。

11.想象能力是文学写作者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它是作者得以孕育和创造出作品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

12.经验积累能力是指文学写作者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一种能力。

13.技巧运用能力是指写作者理解一些逻辑、文法和修辞,熟练掌握语言艺术的特性,并且巧妙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写作的能力,它包括写作基本知识、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14.文学修养是指写作者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扩大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范围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理性的历史积淀、文化气质、审美理想、情操和优雅的习惯。

15.政治修养是指文学写作者创作时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的重任,遵守起码的道德准则,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涵养。

16.人格修养是指文学写作者不随俗浮沉,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沉溺物欲,具有辨别善恶的能力、战胜挫折的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的修养。

17.审美修养就是指写作者在审美态度的端正、审美观点的提炼、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习惯的形成和艺术审美的熏陶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使写作者能够懂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18.文学写作活动是通过人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觉、心理体验、情感把握、价值判断等精神活动过程,来表达写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审美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他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情感需要。

19.艺术发现是写作者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并对积累的生活具有某种感觉和体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对生活的内在审视和审美判断而得到独特认知的心理行为。

20.文学形象是通过语词建构的具体可感的审美物象。

21.艺术升华是深化文学作品内涵,是文学形象具有艺术力量的关键举措。

22.文学文本是用话语体系形态凝聚和定格下来的文学创造样式,是写作者生命体验和艺术发现的物化形式,是文学写作成果的标志。

23.语言的形象性是指文学语言应该做到摹形写意,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历历在目。

24.蕴藉性指的是文学语言的含蓄、内蕴、复义和富有韵味。

25.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6.接受动机: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27.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1.文学写作的特征:

(1)审美功能与感性特征;【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2)审美主体与情感特征;

(3)语言媒介与间接特征

2.写作本质:释放人性、表达情感、精神生产(劳动)

3.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4.文学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1)典型化的具象概括;

(2)意象化的情感表达;

(3)超常化的语言组合;

(4)积累文学意象与文学体验;

(5)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5.文学写作者的智能结构:写作者的智商、气质、性格、兴趣、思维、激情

6.文学写作者的必备能力:

(1)敏锐的体察能力;

(2)生动的想象能力;

(3)高超的阅读记忆能力;

(4)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力;

(5)熟稔的技巧运用能力;

(6)精细的模仿创造能力

7.文学写作者的文化素养:知识修养、文化修养、政治修养、人格修养、审美修养

8.文学写作的心理行动:

(1)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

(2)艺术发现和审美想象;

(3)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

9.文学写作的基本过程:

(1)原象的感觉、发现与摄取;

(2)把原象转换为意象;

(3)把意象转化为物象

10.文学文本的情感要求:真挚动人、优雅健康、对话沟通

11.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生动的形象性、丰富的蕴藉性、新奇的阻拒性、深刻的隐喻性

12.文学文本的结构要求:

(1)曲径通幽,跳脱跌宕;

(2)收放有致,巧妙统一;

(3)审美召唤,视野期待

13.诗歌的审美特征:

(1)集中概括的抒情;

(2)借助意象的想象;

(3)复沓铺排的修辞;

(4)分行排列的语言;

(5)含蓄朦胧的意蕴

14.诗歌的写作方法:

(1)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2)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3)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4)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15.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2)小说的叙述、时态和语言;

(3)小说的核心、方式和形态

16.小说的写作方法:

(1)小说人物的塑造;

(2)小说情节的构造;

(3)小说环境的设置;

(4)小说的叙事艺术

17.散文的文体特征:

(1)形神两旺的本质特征

(2)见情见性的气韵特征

(3)启心益智的理趣美质

(4)多姿多彩的语体美质

18.散文的写作方法:

(1)独到的立意意识

(2)灵动的意象描画

(3)新颖的意境创设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第三篇_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

3、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4、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

5、表现说: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为诗辩护》. 6、实用说: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

7、独立说: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代表作家王尔德和波德莱尔。 8、客观说:指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既与读者不相干,也与作家不相干。代表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

9、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作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孟子“以意逆志”、德国姚斯.

10、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包含了文化形态、审美28、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第三章 文学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图画。 2形象的概括性 :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3、艺术至境:文学形象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统称艺术至境. 5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6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7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8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境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2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春望》。 13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如陶渊明的“采菊...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6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7隐喻: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67

8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9悖论: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10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浮云、大雁、流水、杨柳”等。

11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如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思归、怀乡、伤逝、惜别等”。 12联想群: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他们都是可交集可传播的.

13文体的美学内涵:文体对应着某种特殊的秩序法则,反映着特定的美学设计和美学目的,反映着一种抽象法则和内在的信念。

14抒情诗:抒情作品的典型形态,一般用来指称任何旨在表达感情的短诗。 15颂诗:颂诗最初也是一种歌,它可以是一种节奏鲜明、格调高昂的抒情诗,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技巧、沉于冥思的抒情诗,既能表现集体情感又能抒发个人感受,通常用来歌颂神圣。我国《诗经》中就不乏颂诗,屈原的《橘颂》可列入颂诗的范畴。 16情诗:情诗是用来歌唱爱情的诗,在抒情作品中,它抒发的情感最为强烈、真挚和细腻,也最具个人色彩。

17哀诗:也称悲诗、挽歌,是用来悼念死者和表达悲哀之情的抒情作品,也有为死意识形态、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一种语言艺术。

11、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12、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3、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14、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5、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6、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17、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8、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9、距离论: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雾海航行”. 20、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21、情致:黑格尔,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93

2、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 3、文学作品: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4文学文本四层面说:指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对文学文本层面构造的划分:字音及其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一是文学文本以语言的形式存在,二是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三是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是言语。

6、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7、语言结构: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8、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9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0、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11、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12、音律:又称声律、声韵、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3、文法层面:是指“作文”和“作诗”之法,即文学的创作法则。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14、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5、句法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6、篇法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7、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9、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借他物来表现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

20、借代: 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 21、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22、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达到强调的目的。 23、倒装:倒装就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如“人杰地灵”。 24、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话)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25、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6、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27、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南山”就是无我之境。171 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16泛化意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1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18荒诞: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虚伪而不可信。 意象应合:意义与形象对应和契合。

19意象化: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3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者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4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 5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6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8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9表意性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10圆形人物: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1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1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13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4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16真实的作者与隐含的作者:创作作品的本人;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

17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18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19显在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0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个人化写作名词解释,】

2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他由叙述者所设定,隐含在叙述动作中。 第五章 抒情作品

1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2广义的情感: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

狭义的情感: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3抒情原则: 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主客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它总要在理性与情感、现实与情感、语言与情感之间寻找某种平衡和达成某种默契。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4抒情的语法策略: 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265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5抒情的修辞策略: 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第 1 页 共 1 页

者安魂、令败者止悲的功用。我国楚辞中的《国殇》《哀郢》皆为哀诗中的佳作。 18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在方式。

4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5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6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场面环境相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常见于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

7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8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9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10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 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11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文学史上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12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4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5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第七章 文学创作

1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2创作客体: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艺术的灵感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5艺术情感:就是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6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8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9创作冲动:艺术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而产生的强烈的创作愿望。

10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11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12艺术简化: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对大量的、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13艺术变形:指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八章 文学接受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2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3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4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5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6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7审美心理结构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8审美心理结构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9作品的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作品的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13文化认同: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5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问题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1模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70145/

推荐访问:应用文写作名词解释 身体写作的名词解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