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背影教案

背影教案

时间:2018-07-20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背影教案 第一篇_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设计

广东惠阳良井中学 余思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

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

以学生自学为主,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 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 生爱我亲人、 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 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 “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

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CCTV-3电视散文诗《背影》,歌曲《父亲》)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师讲授)

(一)朱自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背影》介绍

《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罄竹难书。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

(一)思考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买橘送别

2. 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思念父亲,惦记背影 (1)

父子深情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7)

(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①亲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讲定价钱 ④送子上车

⑤拣定座位 ⑥ 叮嘱儿子 ⑦嘱咐茶房 ⑧为子买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

父亲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着朴素 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 蹒跚 . 年纪较大 腿脚不便。

爬月台动作: 攀 缩 . 行动不便 步履艰难。

3.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面没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a: 祖母死了。

b: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C: 为父亲的所为而感动。

五、拓展延伸

(一)歌曲欣赏 感受父爱

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饭 / 将我养大 /

忘不了一声长叹 / 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的孩子往外走 /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

盼儿归一袋闷烟 / 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

都说养儿为防老 /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

儿只有轻歌一曲 / 和泪唱 /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二)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

《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军战士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要写出真情实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600字左右

【导写】:作文要在我们的生活中选取某一个事件,从中截取能感动人的背影,进行细致的勾勒或描画,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即立意要正确,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例如:《背影》选取了父子在车站送别事件中,截取父为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抒发父子深情。《蜡烛》截取了南斯拉夫老太太埋葬苏联战士后离去的背影,表现人民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良好意愿。《老王》截取了老王送给作者香油与鸡蛋后下楼梯时背影,表达了作者关爱不幸者的善良品格。

六、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 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教案 第二篇_《背影》优秀教案

《背 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 颓(tuí)唐(táng) 搀(chān)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勾(gōu)留(liú) 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

明确:两年前的冬天

背景: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

望背影---------望父买橘

别背影---------父子分别

念背影---------别后怀念

五、合作探究,升华主旨

小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大意。

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

望 别

念 背 影 朱自清

背影教案 第三篇_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案

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

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

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 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背影教案 第四篇_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共5篇)

篇一: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相怜相爱的感情。

《背影》这篇文章也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父子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代表篇目。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虽有接触过朱自清的散文,也学习过关于亲情的文章,但作为初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何况《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是成年人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安排布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

致描写。

3、感受文章父爱的深沉,联系自己的生活迁移对父母的情感。

重点: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和语言的描写。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1、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五月第二个星期天。那么父亲节呢?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母亲节大多数人都记得,而父亲节常常被忽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总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其实父爱虽然无言,但却是深沉的,需要用心去体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

影》,体味朱自清的父亲那深沉而绵长的爱。

2、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 初一时学过《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背影》是记实散文。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 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

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二、初步感知课文(15分钟)

1、播放录音,解决生字词。

交卸(xiè)奔丧(sāng)簌簌 ( sù )浦口 ( pú ) 踌躇 (chóu chú) 橘子( jú )晶莹(yíng)迂腐(yū )琐屑 (suǒ xiè)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行李(kān) 祸不单行: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来临。

奔丧: 从外地急忙赶回家处理亲属的丧事。

(满院)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赋闲: 指失业在家。

迂腐: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心里感到悲伤。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背影教案】

思考:(1)这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父子见面的背景是怎样的?

【写了父子二人在浦口送别。那次见面是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 特定背景。】

(2)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一共写了四次背影:第一次是在开头点题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思念中的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三、精心赏析 研读背影( 15分钟)

1、文章写了四次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背影?

(望父买橘的背影)翻看第六自然段

(1)前半段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父亲是一个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在衣着的描写上着重突出颜色和质地。祖母死了,父亲为奔丧而来,黑色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而且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到了当铺,父亲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因而突出衣着的布料质地。

(2)下面就是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大家先看一个小短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播放父亲买橘的电视散文)你感动吗?带着这种感情来研读一下这段文字吧!作者运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父亲的姿势?(蹒跚)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找同学表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

年迈、身体肥胖、磕磕绊绊)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拿起你的笔把它圈出来,边画边体味哪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准确,为什么? 明确:走,探,穿,爬,攀,缩,倾。“探”字可看到父亲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步直到接近地面。月台因为没有东西可以被他抓住,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身体向上,“攀”准确地刻画了这一动作。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

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教师: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一囊如洗,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还要亲自送儿子,冒着可能会摔下去的危险为儿子买橘。这体现了父亲一种朴实厚大的爱。

(3)父亲给我买橘回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加上身体又不好,而为了消除儿子心中的不安和难受,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和满足。

【总结】: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祸不单行”的特定的家境和心境,慈父孝子之间互相体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到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 感受父爱

父亲除了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爱之外还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语言)拿起笔画下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你认为哪

一句最能体现父爱?为什么?(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互相交流回答)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心里还惦念着许多事情要做,如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等,什么劳累、什么灾祸都置之度外,这是一个多么细腻而伟大的父亲!谁说父爱不细腻呢!)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儿子走丢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经常会再我们儿时从父母嘴里听到,看来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父亲依然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还要嘱托儿子报平安。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更何况此种境况下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别呢!此时的担忧依恋都可以从这句朴素的话中表达出来。)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害怕不谙世事的儿子会发生什么意外,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小结:这些语言简洁而朴实,表达了父亲怜爱儿子的深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妨也可以用上语言描写,以此来加深表达。

二、父亲处处为儿子着想,对于父亲的关心和疼爱,儿子理解了吗?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流泪?与父亲背影有什么关系?

明确:悲哀之泪:见父亲 睹家境 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 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板书:懂

(2)文中第五段,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这是反语,为自己当年的自以为是感到自责。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

托茶房照顾自己,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却理解不到,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太不聪明了。

三、一些语句,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本题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六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

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

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 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热泪盈眶。总的来说,表现了父子深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的开头呼应)

【在祸不单行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融汇了逆境时的心酸和悲凉,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板书:开头破题 点题

事情经过 引出

望父买橘 刻画 背影

父子分手 惜别

结尾抒怀 照应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研究探讨 再次体会父子深情

其实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这里叙述的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为什

么会如此地真挚感人呢,因为它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发生的,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任。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

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些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橘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在顺境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父爱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只为儿女们获得幸福。

六、情感迁移 感受亲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留意过父亲为你做的这些细小的事吗?被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我能理解大家,在你们这个年龄都有与父亲较劲的时候,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成熟、我们一定也曾感动过,只是不愿意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唱给父亲听的,让我们来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播放满文军《懂你》(5‘23)。

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或许只是几个简单的行为,但是对于父母却是儿女给他们很大的慰藉,我相信你们都能做到。

七、布置作业

仿写《背影》表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题目自拟。字数300。

要求:

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选择最动情的事件,突出最动情的瞬间,善于捕捉自己的瞬间感受。

2、运用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

篇二: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本文的特点是:内容独特,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是用“背影”来表现父亲,表达父爱;语言朴实,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情的表达,非常朴实,但又非常亲切和真挚;情感真实,作者并不是始终如一地写父亲的好,而是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结构精巧,开头写背影,结尾写眼前再现背影,前后呼应,不仅精致而且巧妙。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初二的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读写能力。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父亲和父爱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泳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背影教案 第五篇_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

朱自清《背影》教案

09外汉一 陈霞 09260545

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64193/

推荐访问:背影教案博客 背影教案两课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