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美文 > 国学经典的资料

国学经典的资料

时间:2018-04-16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一篇_国学经典材料

课题名称:《千字文 》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限3000字内,可附页)

1

2

3

4

5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二篇_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第8部 《孔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

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第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

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 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 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苏东坡全集》 苏轼(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传习录》 王阳明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书》 李贽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矢口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三篇_国学资料

1。必要性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有的学生外语很好,就是不了解《史记》《左传》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自然很多,如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实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如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的渗透与制约,等等。然而,其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承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或迷失,对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多年来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借鉴,其潜移默化的结果,是文化迷茫的触目惊心,道德滑坡的愈演愈烈。这一点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国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没有现实意义的说法,其实正体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社会文化对国学教育的冲击。我们的教育非常的功利化,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于文化底蕴的奠定,对于人格的提升,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都非常的缺乏。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是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为资源,否则便是数典忘祖

重振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国学是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孔孟的严谨刚毅,又有老庄的逍遥豁达。传统文化也是开放的,《周易》尚变,赞“日新之谓盛德”。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

2。含义

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 国学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体系。

。3。做法

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难免不合于时,但过去的并不都是落后的,因为国学中的确包含有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如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五常伦理等等,必须经过改造和扬弃后,才能重新焕发精神,与现代生活接轨。然而,真理越过一步即成为谬误,如果因为国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对它加以一概抹煞,全盘否定,显然偏激而片面,就像恩格斯批评杜林对待黑格尔、康德的非理性行为一样,是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并不可取。所以施教者在其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经典中有许多与当今时代不相符的东西,需要施教者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是非对错,使其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判断,而这种判断也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注重于精神层面,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能够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它的作用也能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经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注解和理解,想要形成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施教者应该本

着负责任的态度,用发展的观点,

学习国学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但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一位专家感叹:“博大隽永的古典文化确难被功利地实用,但正如老子所言‘无用即大用’,其对青年一代文化的积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乃至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都异常重要,让学生更多吸收传统国学精华,必可陶冶内心,并将教养外化于行为举止,终身受 #####虽然国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摒弃的成分,比如,忠君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对女子要求“三从四德”的意识等等,都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然而,国学的主体内容却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例如,孔子的仁爱精神、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屈原的爱国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在现今的世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其实质与古代的民本思想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面对新课程,我们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韩愈《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无休无止、支离破碎地讲解固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教师讲清楚的,也不敢讲或不愿再讲了,生怕有被认为“灌输”“接受性学习”。近几年,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至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学形式(包括讨论、辩论、学生的自主活动等)所无法取代的。该讲的地方,老师们不妨大胆地讲,理直气壮地讲。当然,教师的“讲”,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拔,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当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筛选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但也决不能放任自流,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儒学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非常丰富和有益的思想资源。孔子的均安论就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有益思想资源。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儒学在本质上就是道德之学,追求一个道德的社会正是儒学的实践目标。比如儒学中的“五常”就是人类普遍永恒的道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过时,历史上的儒学都努力在社会中实现“仁义礼智信”“五常”。举例来说,“诚信”是现在中国最缺乏的道德,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虚假盛行,就是缺乏“诚信”。现在在生意场中钱不到不发货,货不到不给

线,互不信任,交易成本增大,“诚信”完全丧失。现在中国有了法律也不遵守,法律形同虚设。( 孙中山 先生讲百年前南洋华人做生意全靠诚信不靠法律,常不签合同,一个招呼口信就发货付钱。)因此,要在今天恢复“诚信”道德,就要恢复儒学的权威,用儒学的道德来教育中国人,包括教育中国的儿童和成人,让中国人认识到儒家道德就是不可须臾而离的“伦常日用之道”,这种“伦常日用之道”是克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总之,只有复兴儒学,在儒学的指导下发起一场振兴中国社会道德的运动,才能重建中国的社会道德,才能克服中国社会道德面临崩溃的危机,从而才能使中华民族重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民族,使中国社会重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使中国人真正不愧为尧舜孔孟的后代,使中国不愧为“礼义之邦”的美名。

因为儒学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是“以德服人”,就是要建立一个“道德的天下”,这就是儒学的伟大怀抱 ── “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以儒学道德精神指导的中国现代化就担负了改变西方不合理不道德的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与道德使命,为最终打破国际关系中“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奠定了道德的基础。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基因,改变西方现代化不道德因素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儒家文化的身上,具体落在了儒学的身上。从这里可以看到,当今中国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也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复兴儒学也具备了全人类的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儒学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非常丰富和有益的思想资源。孔子的均安论就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有益思想资源。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论和马克思的相对贫困论大致就是这个意思。社会的公正是社会的安全稳定的根本前提之一。

但同时我们又要避免一种倾向:工具化地对待儒学。这种倾向有两种表现。一是利用儒学,把儒学作为向他人说教的工具,自己却为所欲为。当然,这不是儒学的错,而是那些利用者的错。二是把社会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归结为儒学的结果。我们不能向儒学施加它不能承担和不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学习还是没有学习儒学跟能不能制造飞机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二者根本就是两回事。儒学不能包打天下。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四篇_国学经典名句大全

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一、二年级)一年级:

1、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

【译文】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2、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弟子规》

【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3、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弟子规》

【译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4、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弟子规》

【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5、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6、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眦 《弟子规》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别人有能力,不能轻视,更不能妒忌。

7、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弟子规》

【译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8、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弟子规》

9、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初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10、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二年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译文】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译文】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6、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译文】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译文】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6、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8、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意思: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1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意思:一年中最关键的时间是春天,一天中最关键的时间是在黎明;一个家庭最宝贵的东西是和睦,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东西是勤奋。 要善于把握关键时间,抓住关键的东西,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才能成功。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译】 天天行路,不怕路途有千万理之遥;常常做事情,不怕有千万件事之多。

【记】 不干,永远也不会成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艰辛地劳动,成功和失败都是长期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

国学经典名句(三、四年级)三年级: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国学经典的资料】

【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1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译文】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五篇_国学经典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唐 李白【国学经典的资料】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国学经典的资料 第六篇_国学经典名句

“经典诵读”材料

老道寺镇中心小学

2012.9

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经典名句(一、二年级)一年级:

1、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

【译文】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2、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弟子规》

【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3、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弟子规》

【译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4、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弟子规》

【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5、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6、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眦 《弟子规》

【译文】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别人有能力,不能轻视,更不能妒忌。

7、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弟子规》

【译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8、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弟子规》

9、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初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选自《三字经》

10、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选自《三字经》 二年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译文】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译文】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6、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文】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译文】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译文】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6、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8、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意思: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1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意思:一年中最关键的时间是春天,一天中最关键的时间是在黎明;一个家庭最宝贵的东西是和睦,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东西是勤奋。 要善于把握关键时间,抓住关键的东西,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才能成功。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译】 天天行路,不怕路途有千万理之遥;常常做事情,不怕有千万件事之多。

【记】 不干,永远也不会成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离不开艰辛地劳动,成功和失败都是长期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

国学经典名句(三、四年级)

三年级:

【国学经典的资料】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国学经典的资料】

8、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1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译文】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1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译文】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1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译文】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17、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 这是一幅古人的对联,是说功夫、本领、成功,都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人一生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或者遭到逆境;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战胜了困难,你就会获得胜利的喜悦。

1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意思是,苦口的药虽然很倒胃口,但却有利于自己的病,逆耳的话虽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9、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意思:做事成功由于多思考,失败由于随意,不经心。

2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年级: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5、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译文】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译文】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1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译文】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1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1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译文】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比喻做事须谨慎,不能出一点点差错。

15、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国学经典的资料】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1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36948/

推荐访问:关于国学经典的资料 国学经典手抄报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