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美文 >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时间:2018-04-04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论持久战 第一篇_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论持久战》有感

摘要: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最近我慕名拜读了这部著作。书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我对其中的辩证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述我个人对于《论持久战》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毛泽东,国情,抗日,国共关系,持久战

引 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正 文

一、《论持久战》概述

1938年5月,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为什么回事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果如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了我们解答和分析。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的为我们剖析战争的每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的主体是参战双方,战争的胜败也就存在于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力对比。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认清当前战争的形势。下面简要从战争目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形势三方面进行比较。

战争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转移矛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帝国主义迅速发展,这种带有退步和野蛮性质的帝国主义必然会激起较大的社会矛盾,这迫使日本举行空前的大规模冒险战争,这表示日本国内已经快到一个崩溃的边缘。相比中国,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各阶级无数次的革命运动后仍然没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但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人民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这是保卫战争,是正义性的战争。

军事实力: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是远超于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日本也得到了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而当时经过超快速发展的法西斯国家在整

体国家实力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可谓不强,战前还在进行党派之间的争斗,两者比较下,中国处在相对的劣势。

国际形势:由于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发起,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站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处于胶着的局面,东亚战局的变动必将影响整个世界大战的格局,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必将得到国际广大援助。而日本发动野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必会失道寡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虽然暂时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优势,但优势是在渐渐缩减,中国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可以预见,在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后,中国必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场抗日战争必定会是持久战,必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日本并非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企图占领个中国,控制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更需要的是人力,在侵略取得一定成果后,他们的战略方针必然要从进攻转为攻防结合,进而侧重防守,这一阶段正好适合进行游击战,骚扰敌人的防线,让敌人疲于奔命,最后拖垮整个战争链条。白崇禧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我认为这一总结十分到位,前一句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大,并且在不断发展,后一句指出我们之后的战略思想,凭借广阔的大陆战场,拖住敌人进攻步伐,坚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击垮敌军。

二、对《论持久战》的评析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论持久战》有着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就是对长期以来的亡国论与速胜论进行纠正,这种通过辩证得出的持久战的方针是更符合实际,符合抗战战况的。我十分欣赏《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它站在一个更全局更客观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如何进行抗日战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并提出“有且仅有持久战才是战争进行的方式”的观点。

《论持久战》中的这种分析方法十分值得学习。处理一个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目前的现状,找到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各自的特点,从全局考虑现有预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性价比,并合理预测方案实

施过程中矛盾双方的特性会否变化,如何变化,再反过来影响最终结果,进行一个有反馈的全面分析。比如跑步,跑步速度决定于步长和步频,而步长的增大势必带来步频的减小,同样步频增大也会使得步长缩短。那么如何解决步长和步频双方之间的矛盾呢?首先分析步长和步频的特点。当步长较大时,步频会较小,这时肌肉的张劲松驰变换频率也较低,人不会很快感到肌肉疲劳,可以跑出较远的距离。当步频较大时,步长适当的缩短,但此时短时间内爆发出的力量会更大,能在短时间内跑出较远距离。因而结合步长和步频这两者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进行短距离跑步时,尽可能的先增大步频,让身体进入高爆发的运动;当进行长距离跑步时,一开始尽可能选择增大步长的跑法,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体力,当路程完成大半之后,由于体力下降,步长会渐渐缩短,此时适当加快步频,坚持跑动,完成长距离跑步。

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有战略眼光,有战略准备,要对矛盾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不是头脑发热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消极怠慢。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分析过后才能下结论,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不代表无法实现。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方面的挑战和阻挠。对于“钓鱼岛”问题,国内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那么我们运用和《论持久战》中相似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首先,进行战役是不可取的,在国际和平的大形势下,贸然采取军事行动是十分出格的行为。再者,中国是一个主权的国家,领土主权更是神圣不可侵犯,放弃钓鱼岛是绝不可能的。如此来看,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诉诸于和平谈判来解决这一争端,而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要有一定的诚意,如果某一方以任何形式进行登岛,做出与和平谈判方式相悖的行为,那势必令它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导致谈判的破裂,这都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对于民众,面对这一领土争端,应当保持一个平常心,相信国家高层的决断和选择,毕竟民众很难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待国际上的问题,很多国际形势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透的。当然爱国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但也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进行,超出范围势必带来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问题。

读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

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自己就是根本。我想,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论持久战 第二篇_介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写作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主要内容: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影响: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论持久战 第三篇_论持久战读后感3000字

论持久战读后感3000字

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67周年。67年前的这天,抗战已坚持了十月 ,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 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 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论持久战》,似

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一部宏文,燃起民族信心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 „就非烧死不可。——老新四军丁柯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 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 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 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 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 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 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大校告诉记者,他曾通读过中国军事博 物馆保存的此文原稿,“从头到尾,没多少修改的痕迹,真是一气呵成!”

文思泉涌,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

今年84岁的老新四军丁柯告诉:“当时对形势我们都忧心忡忡,脑子乱得很。记 得当年6月,我在南京路的三友毛巾厂,一个由地下党员组织的读书会上,商务印 书馆的职工姜士雄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内容。大家一听,都很激动,最后我们 一定会胜利,万恶的日寇一定会被打败,要去解放区,去延安!”

丁柯的战友丁公量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学院,院长就老爱 说亡国。“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课都要讲中日力量太悬殊,抗战必败。我听不惯

,一堂课50分钟,我俩辩论常常就是20分钟。”

“那年我去了新四军,看到了《论持久战》的原著,书有限,互相传阅。轮到我 看时,晚上在油灯下整夜地看,越看心里越有劲。”丁公量说:当时据说国民党 那边也都抢着看呢。

原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三连连长贺继光告诉:“当时我那本《论持久战》一 看完就被借走,传来传去,回来时都皱巴巴了。吃苦牺牲都不怕,就怕没方向, 这一看就明白了。”【论持久战】

今年80岁的老新四军蓝瑛回忆:“1938年《论持久战》公开发表后,影响特别大 ,学校里相互传阅,上海的《译报》也全文刊载。”在爱泼斯坦等参与下,《论

持久战》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

国民党的高层被震动。“程思远在《我的回忆》中披露说:当时‘小诸葛’白崇 禧一气读完《论持久战》后,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 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蒋介石指示国民党高级军官学习,还特意办 了学习班。傅作义读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答案。而国民党高级 将领卫立煌细读之后,也“对其‘速胜论’、‘唯武器论’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

”。

这样的震动,还影响了全中国的战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 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

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样的震动,还燃起了全民族的信心。

历史学家顾颉刚,“奉读之下,恍然于抗日所应走的方向。”

就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不禁在读完后拍案叫绝:“有 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这是划时代的著作! ”

一本兵书,连对手也折服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 和游击战。———老新四军丁公量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论持久战】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中将强调的是:“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华岳论坛 - "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

刘庭华大校分析:“这正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最佳形式,这在二战乃至整个世界战

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伟大创举,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观!” ...华岳论坛 - "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也感慨道:“《论持久战》最为奇妙的,

是提出战略相持阶段的游击战。在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 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论持久战》的高明,连对手也为之折服。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 郎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 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在中国打败了 日本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

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也赢得全球军界的认同。“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载维

达曾写到:图书馆里的书架,都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压弯 了。”

和《孙子兵法》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了必读。

„„

即便纯以一本军事著作而论,《论持久战》,也已是一个千古兵家难以企及的高

峰。

一种思想,中国马列高峰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老新四军蓝瑛 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这是一个已被历史证明的奇迹。《论持久战》,在战争刚开始就精确而完美地描

述了战争全部的进程,简直料事如神。

“‘神’在哪?就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了中日战争的客观规律。” ...华岳论坛 -

"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余源培指出:“《论持久战》,是运用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解疑释惑,成功解决 中国重大社会问题的典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采用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方法论的最杰出典范。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一是 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 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 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预测,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今年88岁的老地下工作者朱立人回忆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完心里就明亮 了。文章综合分析逻辑紧密,论点论据清晰明了,不由得你不被说服。”

不仅仅是《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整个抗战时期的一系列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一次,在1939年的《纪念白求恩》、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1945年的《论 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将“为人民服务”概括为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第一次,在1937年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救国十大纲 领》,1938年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发 了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马克思留下了《资本论》、列宁留下了《帝国 主义论》,都是他们在思想成熟期留下的著作,而毛泽东留下的就是抗战时期写 就的‘两论’——《论持久战》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胡振平研究员 说:“这两篇文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问题分析得深刻成熟, 既具实用性又有理论性,其正确性完全为中国实践所证明。”

一股伟力,扭转时代乾坤

【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潘振强 少将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当然不能说,是一本《论持久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但它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少中华儿女,就是因为读了它,纵身投入抗日大业。家住漕溪北路的86岁老人 吴中,当年一位弱女子,“《论持久战》坚定了我抗战的信心!”投笔从戎参加 了新四军„„

多少抗日战士,就是因为读了它,屡屡建下杀敌奇功。曾有这样的回忆:东北抗 联战士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一次找到一份《论持久战》,便按其战略思想,分 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山地不断骚扰打击敌人,既保存了自己,又牵制了大量敌人 不能进关„„

而在那个烽火岁月,中华大地,又有多少这样的传奇。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所指出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对敌作战12.5万次,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消灭日、伪军 171.4万人,而且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 、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 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论持久战 第四篇_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原著选读”阅读笔记

“影视冲浪”观后感

论持久战 第五篇_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学号:2013313706

姓名:魏德龙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体会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篇军事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

一。文章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速胜论”、“亡国论”等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篇无论是军事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借鉴意义的文章。本文主要阐述了《论持久战》于今日之意义,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论。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

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时,可能会产生如同“速胜论”那样高估己方、低估敌方的过分盲目积极表现,也有可能产生如同“亡国论”那样低估己方、高估敌方的过分消极的心态。因此,我们就应该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形势,科学有理地分析目前问题,最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或许有人会说《论持久战》已经落伍了,就拿伊拉克战争来说,美国根本没出动多少兵力就瓦解了萨达姆政权,大部分依赖高科技的军事手段。时代在进步,理论也不可能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但理论的本质不会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人被中国高速发展的速度冲昏了头脑,认为我们生活中一个盛世。而此时国外却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排除国外反华势力的因素,大部分人只是被中国所谓的数据所蒙蔽。实际上,国际上

对中国发布的数据大多是整体水平,而不是人均水平。就人均水平来说,我国在很多方面甚至不如很多发展中国家。而如今中国的建设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抗日战争相似,都将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我们需要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去看待当下的中国,才能更好的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千古一帝唐太宗时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指的就是“人心”,这样的水,曾经让天纵奇才、文韬武略的隋炀帝杨广亡国灭种,身首异处,曾经让“力拔山兮气盖世”,勇冠三军的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曾经让横扫整个欧洲,梦想缔造千年帝国的希特勒身败名裂……没有读过历史的年轻人,总是会被一些所谓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对这些看上去无法战胜的家伙胆战心惊,然而历史总会告诉我们,错误的总是错误的,天道好还,匹夫无不报之仇,这是朱元璋先生说的,按照我读中国历史多年的心得,正义常常会迟到,但不会不到,只要正义的人们掌握了足够的智慧和勇敢!

在这个人心惶惶的阶段,在这个很多人都看不清前进的方向的时刻,我平静的面对黑云压城的前方,正如1927年周恩来和朱德站在敌众我寡的南昌城头一样,我看见了黑云背后的曙光……《论持久战》,让我们在人生和市场的黑暗阶段,点亮明灯,逆风飞扬!

论持久战 第六篇_关于论持久战

第一次讨论

——— 关于论持久战的背景

讨论发言笔记:

背景(鄢炼)发言:

关于论持久战背景: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背景(谢青华)发言:

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在内的整个抗日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背景(邓黄茜)发言:

军事实力: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是远超于处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日本也得到了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而当时经过超快速发展的法西斯国家在整体国家实力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可谓不强,战前还在进行党派之间的争斗,两者比较下,中国处在相对的劣势。

背景(吴超)发言:

国际形势:由于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发起,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是站在反法西斯阵营的。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处于胶着的局面,东亚战局的变动必将影响整个世界大战的格局,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必将得到国际广大援助。而日本发动野蛮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目的和动机都是不为全世界人民所认同,必会失道寡助。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虽然暂时在战争形势上占据优势,但优势是在渐渐缩减,中国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在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因而可以预见,在一个痛苦的漫长过程后,中国必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场抗日战争必定会是持久战,必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

——— 关于论持久战的条件

条件(邓黄茜)发言: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毛泽东把统一战线视为与党和军队平列的、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他认为:“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他还说: “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种种限制,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发展革命武装和开辟、扩大抗日根据地。这为阻止时局逆转、阻止投降和分裂创造了条件,也为坚持抗战并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条件(罗榆青)发言: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而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的一种最生动的形式。不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不可能有广大的游击战争。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预言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的。

——— 关于论持久战的总论

过程总论(鄢炼)发言: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过程总论(罗瑜青)发言:

现在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想起码我们应该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种高远的眼光,认真分析实际的情况。比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国情和一些情况,及时做好各项的准备。到底怎样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以什么方式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想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都给与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模式。毛泽东主席的这篇著名论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意义。

过程总论(吴超)发言: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评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33316/

推荐访问: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全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