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时间:2018-12-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第一篇:战争与和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

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㈠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⒉时间:1919年初——6.28 ⒊地点: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⒉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

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㈢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

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⒍操纵国:美、英、日。

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⒈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

稳定(直接原因)

⒉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⒊特点:⑴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⑵ 持 续 时 间 长(19 29~19 33年)破 坏 性 特 别 大 ⒋影响: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① 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② 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日趋尖锐

③ 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垄断资产阶级倾急需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⑵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

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⑶内外政策(1)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形成“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⑵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⑶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⑷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第三篇:战争与和平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

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

(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

(3)三个阶段

【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 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加速一战结束;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2、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经济: 德奥集团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主要原因)。 军事:低估了对手实力;军事战略失误。

国内: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德国爆发 “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匈牙利发生革命,建立起匈牙利共和国,奥匈解体。

国际: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利参加协约国;美、中、日等中立国参战。

三、后果

1、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3、战争催生了新世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了俄、德、奥、土等帝国,削弱了英国和法国,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国联的成立)。

4、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要点精析

要点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的表现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1)经济上: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2)政治上:政治民主制发展不平衡,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制较为完善,而德、日、俄人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建专制统治。

(3)对外关系上:英法拥有较多殖民地,而德国很少。

2、欧洲列强的矛盾:三对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的矛盾)、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后果;争夺欧洲霸权)、 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矛盾及焦点问题如下图: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过程: ①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②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俄两国逐渐接近,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益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2)成立标志:1907年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关系及实质:两大军事集团是帝国主义和军事性的同盟集团,它们既相互勾结,又存在矛盾,建立的实质和目的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要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

要点三: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比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思维拓展

全面认识一战的影响 1、对欧洲: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大战使欧洲失去大量的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在世界财政金融上的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带来了欧洲政治的变化,大战后期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极大地激励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重创,美国、日本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2、对美国和日本:

①对美国:战后的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①对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发展、扩张的良机,它不仅乘机占领了中国在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而且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乘英、法忙于战争之机,加紧对它们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海运业因战争而迅速膨胀。

3、对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4、对人类社会: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并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1~1919.6) 背景:一战结束;同盟国战败。 主要操纵国:英、法、美。

列强分割世界的企图: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削弱德国,维持欧陆势力均衡;法国:确保国家安全,重建欧洲霸权;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确立远东霸权。

(2)《凡尔赛和约》(1919.6.28)

主要内容:疆界、殖民地、限制军备、赔款。

评价:它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一方面,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大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并通过一定的妥协,使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开始建立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和约束,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的罪恶种子。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其主要包括:《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对奥条约《圣日耳曼条约》、对保条约《纳伊条约》、对匈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及对土条约《色佛尔条约》。

(2)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3)影响: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为凡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1、华盛顿会议

(1)会议的召开(1921.11~192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建立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缓和它们在该地区争夺的矛盾,于1921年11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持续到1922年2月。

(2)主要内容

第四篇:战争与和平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名言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战争与和平】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爆发背景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⑵欧洲列强间矛盾加剧:

①英德矛盾: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大陆均势政策 ;德:重新刮分世界)。

②法德矛盾:欧洲大陆霸权。

③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

⑶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约,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

原因:①三国同盟的形成和法俄协约的签订,是英国陷入孤立的境地;②英德矛盾激化。 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⑷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

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二、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

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战争与和平】

⑴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战争重心在西线。

①西线:德——英、法

1914年8月,德国进攻法国,实施“施里芬计划”。

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

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俄——德、奥匈交战,各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南线:塞尔维亚——奥匈交战。

⑵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①东线: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

次落空。

②西线:1916年,(关键性一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1916年二月,凡尔登战役(飞机、飞艇、毒气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

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是一战的转折点。

1916年6月下旬,索姆河战役(坦克),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③海上: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⑶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参战原因: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

②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④保证协约国的胜利以保障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⑤为捞取战争利益和夺取世界霸权。

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美国担心自己利益因协约国实力削弱(美国担心俄国退出一

战)而受损失。

意义: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

的方面发展,一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集团宣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为中国赢得战

胜国地位。

1917年6月起,美军陆续开赴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不断开赴前线。

1917年11月6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8年3~7月,德军在西线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协约国很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

协约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联军总司令。

1918年7月,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

1918年9~10

1918年10月底,基尔港水兵兵变。

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徳皇退位(德国十一月革命)。

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四、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

①经济: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

②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 ③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各种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

④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利倒戈,美、日、中以及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

了协约国实力。

五、一战成为持久战原因:

①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②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③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六、一战的性质:

全局: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局部: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性质。

七、一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⑴欧洲中心格局动摇。

表现:①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

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减弱。

②欧洲需要美国、日本、英国海外领地和其他国家的参与,需要他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支持,才最终定出战争胜负。

⑵美国、日本迅速崛起。

表现: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②日本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⑶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民族独立国家。

表现:①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表现: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⑸出现了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⑴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表现:①飞机进入实用阶段;②汽车取代马车;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促进了生产管理的革新。 ⑵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表现: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⑶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表现: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②负责分配政府订单;

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⑤垄断对外贸易。

⑷一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表现:①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②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体系建立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

⑴背景:①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②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⑵操纵国:美(威尔逊)、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

⑶各国目的:

①美国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②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在欧洲遏制法国称霸,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 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③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勒索战争赔款,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肢解德国。 ④日本的目的是攫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⑷主要议题:

①如何处理德国: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美国——支持英国 ②中国山东问题:日本——获取中国山东;英美法——支持日本;中国——拒绝和约签字 ⑸结果:①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

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事罪责。

第二,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西部: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D.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南部:承认奥地利,奥德不得合并;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东部:承认波兰独立,割波兹南给波兰,划“波兰走廊”,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战争与和平】

第三,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瓜分国:英、法、澳、日;方式:委任统治)

第四,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

有空军。

第五,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凡尔赛和约》评价:

A.《凡尔赛和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一个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条约,违背了德

国要求体面和平的目的。德国是一个具有众多人口和巨大经济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割地、赔款、限制军备,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势必激起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C.战胜国内部的分账不均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势必导致各种

新的矛盾的产生与激化。

②对奥和约:《圣日耳曼条约》。

③对匈和约:《特利亚农条约》。

④对保和约:《纳伊条约》。

⑤对土和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

⑥通过国联盟约。

【战争与和平】

2凡尔赛体系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保、土和约。

(2)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战

后国际体系。

(3)影响:

积极:①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②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③以国际会议来解决国际争端,并成立国际机构协调各国关系、维护国际准则的尝试,对此

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消极:④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⑤协约国与苏维埃俄国的矛盾;

⑥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⑦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3国际联盟——凡尔赛体系维护工具(实质)

①背景: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②时间:1919年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③总部:瑞士日内瓦。

④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⑤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⑥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⑦操纵国:英、法。

⑧美国不参加国联原因:

A美国政治军事实力有限。

B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⑨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二、华盛顿体系建立

1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

⑴背景:①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

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大,对美英构成威胁(主要原因);

③美英日军备竞赛,特别是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都希望通过谈判限制;

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⑵操纵国:美、英、日。

⑶目的: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⑷内容:

㈠亚太地区问题:《四国条约》(1921.11,美英法日)

内容:①缔约国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上述权利遭到威胁时,缔约国进行协商。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评价:①对美国而言:埋葬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是外交的胜利。②对

日本而言:A.英日同盟解散,使其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

B.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第一次处于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③对英国而言:保证其既得利益,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但也使英日矛盾进一步激化,

由于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实力下降,最后只能选择妥协政策。

㈡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条约》(1922.2,美英日法意)

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5∶5∶3∶1.75∶1.75) 评价:①世界上第一个大国之间签订的裁军协议(性质)。

②美国外交胜利: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③英美失去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实际占有优势。

④暂时缓和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㈢中国问题:

A.中国山东问题:《解决中国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战争与和平】

⑴问题的由来:①1879年,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

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⑵解决:废除“二十一条”,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政府出钱赎回。 ⑶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原因);

②英美和日本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⑷评价:①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

要修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②日本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但仍保留一些特权。

B.中国问题:《九国公约》(1922.2)

⑴内容:于会九国声称尊重中国主权完整,但要求中国对帝国主义“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 ⑵实质: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②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③作用:调整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都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

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局限: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日本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力图冲破华

盛顿体系的束缚,埋下了侵华战争和日美战争的祸根。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㈠形成过程:

1巴黎和会签订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的(战败国)和约一起构成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秩序。

2国际联盟的成立,是英法控制和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第六篇: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教案

高一美术鉴赏:《战争与和平》教案

青阳中学 王立明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

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体现教学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

2、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教学用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欣赏自制视频《长城》,提问: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揭示课题: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战争与美术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兵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1974年3月,陕西临潼晏塞乡的9位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约一公里半的地方打井,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幻灯)。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定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的序幕(幻灯)。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共7000多件兵马俑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这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为天下奇观。后来在兵马俑出土的地方建了兵马俑博物馆(幻灯),这是兵马俑1号坑的内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后感慨的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兵马俑按军阵排列,展示秦始皇军队的面貌。(幻灯)1号坑以步兵为主,构成长方形军阵,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2号坑,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幻灯)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组合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折射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魄和意志。

(幻灯)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形象是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的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盔甲甲片有规律的重叠相压,都予以一丝不苟的刻画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思考与交流: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2、战国铜壶

思考与交流:铜壶上都有哪些场景?为什么将众多的场景集中起来表现?

战国时期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

3、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画的《布雷达的投降》: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战争与和平】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10044/

推荐访问:战争与和平电影 战争与和平作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