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曹操形象

曹操形象

时间:2018-11-2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第一篇: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第二篇:曹操形象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

《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 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程一中说:“《三国演义》这部流传了六百多年,家喻户晓的长篇巨著,却成了‘民族英雄’曹操的‘谤书’。” ③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充分体现了其奸伪本质。而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更是在很早之前就提出。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许邵):‘我何如人?’固问,

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④这是都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 “大笑。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这一方面说明《三国演义》作者创作曹操这个艺术形象时首先符合了历史真实,另一方面作者罗贯中明显带有拥刘贬曹的倾向。

曹操童年期就表现出狡猾多变的特点。他“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⑤。作者在他一出场就描写了他幼年装病诓骗叔父这一情节,让人感觉到了他与生俱来的狡猾善变。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虽然作为一个孩子,这一顽皮的行为不能称其为“奸伪”,却也为以后反映他的权诈机变作了铺垫。

曹操青年时期即具雄心,精明而有胆识,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任基层官期间,他深得太尉桥玄器重,被其称为“命世之才”。此时的曹操也确实不畏豪强,除暴安良,做过一些好事。他招兵买马,讨伐暴虐的董卓。行刺董卓不成便谎言献刀以及骗马出逃等情节都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初步表现出他的政治家才能。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由于他提拔地位低下的关羽、张飞等,因而取得了节节胜利:“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⑤。但与此同时,他杀吕伯奢全家,又暴露出其残忍的一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⑤,是曹操极端自私品格的暴露,也是他行动的出发点和全部人生哲学。

在曹操以后挤上统治阶级地位,成为强有力的、掌实权的汉相过程中,他的个人野心和阴险毒辣的品性得到进一步暴露。“割发代首”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老练和奸猾。王改萍说:“‘割发代首’是曹操表演的一部精彩的三部曲。首先,他招来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踏坏农田的罪过,表明他要带头执行军令;然后,他拔剑自刎,表明自己严明法度,以身殉法;最后,在郭嘉的劝导下,他沉吟良久才割发代首。”⑥这三部曲,一举三得,既保住了性命,又赢得了带头执法的美名,使

“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⑦,还得到了百姓的谅解。至此,一个机敏狡诈的弄权者形象跃然纸上。毛宗岗评道:

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⑧【曹操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成年以后特别是执政后的描写,作者更突出了他的“奸雄”形象。“青梅煮酒论英雄”,突出表现了他奸雄的性格。曹操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⑤,不仅是对刘备野心的试探,更是对刘备的一次威胁。面对咄咄逼人的气势难怪刘备会失手掉筷。随着故事的推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儿子曹丕篡汉廓清了道路,奸雄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汉贼”。这一阶段,曹操性格中“奸”的因素越来越多,而“雄”则黯然失色。我们不难看到,这是曹操奸雄品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料事必误,事后始知,这是奸雄品性发展的趋势,也是作者的旨趣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至此,曹操的文学形象全面形成。

显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曹操是持否定态度的。作品中反映他奸险狡诈、残忍好杀的故事不胜枚举,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成为作者笔下类型化典型人物中“奸”的代表。

二 历史形象:叱咤风云,胸怀天下

《三国演义》首先是一部小说,其次才是历史小说。与分析一般小说中人物形象不同的是,我们还可以撇开小说的框架,把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放回到历史真实中去观察其历史形象。对于曹操形象的探讨正是如此。

在我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历史对他多有记载。早在曹操在世时期,不少史家便开始记载其人其事。其中成书最早、流行较广、保存较为完整的,当推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田勇曾说:“《三国志》是一部具有实录精神的史书,它和《裴注三国志》是我们研究曹操真实历史面目的原始资料。”⑨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智慧与才能的肯定,实现了对曹操英雄形象的塑造。《三国志》中,曹操是一血肉丰满的人物,作者除了利用重大事件展示其卓

越的才能外,还用相当数量的篇幅刻画细微举动,通过曹操一句话、一件事来达到肯定、颂扬的艺术效果。陈寿在为曹操作传之即说:“太祖如此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⑩这几句话,可说是对曹操青少年时期的准确概括。尤其是“世人未之奇也”,也是未来曹操性格复杂的预兆,从侧面为下文叱咤风云、权倾朝野作好了充分的铺垫。接着在平定黄巾起义后,曹操任济南相,作者描写了他将原来“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的混乱局面一变而为“郡界肃然”的政绩,裴注引《魏书》亦评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另外,冀州刺史王芬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候,以告太祖,”但因“太祖拒之,芬等遂败”。献帝初平元军(190年),讨伐董卓时,曹操初步显示出了其果敢、骁勇的性格。面对强大的敌人,尽管各路诸侯按兵不动,曹操仍孤军奋战,以至于人马俱伤,狼狈逃去。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回到诸军阵前,仍然不避锋芒,一面责让众军,一面出谋划策,试图说服诸侯军,力杀董卓。曹操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表现,一直贯穿于他一生当中,也正是因为他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才使他最终成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由“世人未之奇也”成为“世之奇人”。 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对于历史上曹操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革新派。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政令: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用人唯贤等。他“禁断淫祀”,使得“奸究逃窜,郡界肃然”;他下令减租减赋,令百姓喜悦;它“整齐风俗”、“大封功臣”,稳定了北方社会的发展,这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胆识和睿智。在《三国志·魏荀彧传》中,作者写道:“曹操于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攻伐徐州城时,荀彧曾劝谏曹操:‘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⑤这段话并未直接说出曹操杀人如麻,而是用委婉含蓄的四个字“威罚实行”概括出曹操杀人之多,使人能够猜到曹操为人凶残的一面。本传在描写这段历史时,也说曹操“所过多所残戮”,由此可见曹操的残忍和冷酷。在《三国志·吴志·诸葛亮传》里,孙权这样评论曹操“:操之所行,其唯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⑤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善恶都加以记

载,是人物形象生动客观。在《三国志》中既表现了曹操英雄的一面,也反映了他阴暗狡诈的一面。《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文学形象并非完全是历史形象的扭曲,而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罗贯中虽出于政治目的,政治要求而有拥刘贬曹的倾向,但是还是能够看到历史上曹操的轮廓。章学诚曾评《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虽然曹操的历史形象有其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有许多人把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来看的。如习凿齿的观点:“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晋)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肯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一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11曹操所采取的手段,有时颇为残忍,但是,作为封建军阀,作为在乱世中夺取权利的领袖,有谁能避免得了这种残忍?刘备、孙权是否自始至终是以“仁义”来夺取蜀汉与东吴统治地位的?恐怕都离不开杀戮吧!用历史的观点来看,他们都属于争权夺利的军阀,其中只能是智者胜,勇者胜,得人心者胜!其实,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看,曹操都远远超过刘备、孙权。

综上所述,一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政治目的和要求而故意夸大曹操的“奸雄”的形象。因此,在对曹操人物 进行研究时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是十分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我们在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时更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功,也要看到其过,并根据其功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评价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因此,对于曹操,我们既要看到他文武兼备、胆略过人、机智勇猛、才华横溢的一面,又要看到他奸险狡诈、善使权术、暴虐无比的一面;既要看到他统一北方、稳定边境的功绩,又要看到他冒险发动赤壁之战、葬送统一天下大好时机的过失;既要肯定其统一北方的功绩,又要谴责他的奸险狡诈。

参考文献: []1王作宾.浅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二重性.[J].科教文汇,2008.

[]

[]

[]2黄耀东.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J]. 学术论坛, 2006,(12) . 4程一中.重提旧案说曹操.[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3马宝记.朱雨生.“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J].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补学版),1994,(4).

第三篇:曹操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完整版

**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姓 名:**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2011年9月12日

联系方式:************

目录

一.内容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正文„„„„„„„„„„„„„„„„„„„„„„3

(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3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的曹操„„„„„„„„„5

(三)、才华横溢,谋略出众的曹操„„„„„„„„„7

(四)、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曹操„„„„„„„„„9

(五)、总结曹操的形象„„„„„„„„„„„„„„10

四.注释„„„„„„„„„„„„„„„„„„„„„„12

五.参考文献„„„„„„„„„„„„„„„„„„„„13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小说中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多疑、自私、残忍,又有雄才大略和才智等方面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 键 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Abstract: “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is an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ese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Lou Guanzhong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s and h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cruel” crafty hero. Luo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and to us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and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there ar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to analysis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and original art image.

Key Words: Cao Cao;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crafty hero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代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恶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美学高度。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称赞。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每一个人物都各自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它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人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然后作者又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助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2],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3],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行刺董卓逃难后,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

手指,要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4]。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都是个人说了算,那时候的曹操确实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官渡大战中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接连说出“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 [5],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的事实,曹操这才如实相告。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边却竟是满口假话,虽然当时正值与袁绍大战的关头,形势危机,不可避免地要隐瞒自身实力,但通过这一细节也可窥见曹操奸猾的性格特征。另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的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

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6]

第四篇:曹操形象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 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紧接着,他通过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冲锋陷阵,建立了功勋,谋取了功名,并在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地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当董卓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时,他不像王允之流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流泪伤感,他设计毅然持刀刺杀董卓,此计不成,便回到故乡组织联络十八路诸侯军联合征讨董卓。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也无职称、职位和文凭,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官度之战后)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一个方面,也是曹

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的具体表现。

但罗贯中还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曹操的这一个方面,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乱世之奸雄”。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很有心计的机灵鬼,请看这一段:“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一个小孩竟有这样的鬼点子,当令人刮目相看。

还有,当县令陈宫抓住刺杀董卓未遂的曹操后,看到他有匡扶社稷的宏图大志,以为他是一位忠义之士,便弃官随他而去,后来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而且不知悔改,还说出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这使陈宫大为震惊,于是弃他而去。还有曹操的梦里杀人的拙劣伎俩,以及借押粮官人头来稳定军心等等,无不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多疑、阴险、冷酷和狠毒。

但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使得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可信,丰满而有立体感,不像刘备使人觉得假仁假义,很虚伪,也不像诸葛亮,使人觉得太神圣、太夸饰,他的神机妙算被夸张到了极致,那已经不是人了,简直就像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妖怪了!

曹操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时期,能在官渡之战里,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一统北方,难道不能说明他充实的才干与能力吗?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恐怕“野心”二字用在曹操身上有些不恰当了吧。

曹操能谋善断,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善于调兵谴将,在每一次战役里都精打细算,从而经常取胜。

曹操在治世方面,十分出色。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曹操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惊,豪强敛迹,没人敢再犯禁令。在担任济南相时,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撤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

更可贵的是曹操重视经济。他鼓励农耕,大兴屯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从而收买了民心,让百姓们都尽心尽力的耕作,尽心尽力的为他服务。此外,他还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使黄河两岸长期无洪灾现象,这是他为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据史记记载,在曹操的统治下,北方出现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自古以来,成功的君王背后都有一位贤明的臣子。可重视人才的曹操哪只有一位?他的手下能臣可是多不胜数,英才辈出呢。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

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之道,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想想,有几个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呢?想当年,刘备的结拜兄弟关云长被曹操抓获。曹操并没有将他杀害,而是以礼相待,想尽千方百计要留住这个人才。关云长虽被感动却不愿为他效劳,曹操就把他放了。赤壁之战中,关云长为了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才把他放了吗?否则曹操早就见阎王爷了。

此外,曹操还很有文学才华。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他包容一切,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由此可见,曹操是很有文学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天赋的

人物总结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远筹渲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仅仅八十九言就展现了历史上较为真实的曹操形象。我认为这应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文武兼备、体恤民生、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第五篇:曹操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内容提要: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关键词:

曹操 《三国演义》 奸 雄

一、 曹操其人

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①,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①《三国演义》第五回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①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②

二、 曹操的“奸”【曹操形象】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③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而吕伯奢乃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可叹他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灵魂就归那世去了。此时的曹操非但没有悔意,还大言不惭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④这句话,也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一)、政治层面──“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⑤献帝进退两难。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⑥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⑦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⑧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⑨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

【曹操形象】

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

①《三国志·魏书[一]》第55页 ②《中国通史》第五卷(白寿彝 著) ③《三国演义》第一回 ④《三国演义》第四回 ⑤⑥⑦⑧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以相互削弱。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

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术,将其下狱。北海太守孔融刚巧有事在许昌,据理力谏。曹操却说:“此

①朝廷之意也,吾不知。”如果说以上的陷杨彪、哄孔融只是小打小闹,那么,

“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②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

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二)、处世层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③,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④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⑤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⑥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⑦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绝”的真面目。

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

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

盖。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

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⑧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

①②《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③④⑤⑥⑦《三国演义》第四回 ⑧《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而起了杀心。

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用人层面──“以权术相驭”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又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

【曹操形象】

1)、打出“仁义”招牌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②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③其中就有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以“忠义”号召于人。

2)、“施厚恩以结其心” ④

“施厚恩以结其心”,是曹操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

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⑤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3)、“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曹操形象】

在笼络人心方面,“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是很常见的手法。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

张绣,在汉末诸军阀中是相当狡猾而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几次出尔反尔,依了曹操又反了曹操。最后势单力薄走投无路时,曹操派人去招安他。张绣果然赴许都投降。《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有一段简短而又有分量的描述:

①《<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第158页 ②③《三国演义》第五回 ④《<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第158页 ⑤《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⑥《<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第158页

“绣见操,拜于阶下。操忙扶起,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

于心。’遂封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这样做,也是其运用权术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那些“有小过失”的各地方势力都会感激他的胸襟和肚量而依附于他。

同样,曾为袁绍书记、在讨伐曹操的运动中慨然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①当袁绍灭亡后,曹操不记前嫌,收陈琳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为曹操歌功颂德。

当然,曹操的这招也有碰南墙的时候,他遇到了祢衡的迎头痛击。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中有名的“裸衣骂曹”的故事。

祢衡是个耿直而有正义感的文人。他当面指责曹操,对曹操进行了最无情的揭露与最严厉的鞭笞。曹操肯定是很生气的,但表面上却不带出来。他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借刀杀人。他想除掉祢衡,却又不愿留下“害贤”的话柄。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刘表。刘表一向听不进不同意见,于是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却没杀祢衡,而是学曹操,把祢衡转送给江夏的黄祖。最终,祢衡因辱骂黄祖而被黄祖所杀。这下,曹操高兴极了,因为他成功实现了他的“借刀杀人”计划。

三、曹操的“雄”——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

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成了领导核心。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那些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都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前来与他会盟。这些事,初步显示了曹操的魄力。以后的斗争中,曹操各个击破徐淮,以弱胜强战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挥得尤为妥当。还有以后的日夜兼程击当阳,战术多变讨关西,知己知彼算合肥,离间孙、刘解襄、樊等,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

曹操也很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他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这对战争胜利是极其有利的。官渡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

①《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第六篇:曹操形象

曹操形象的演变

本科学年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二班 年 级 2011级 姓 名 王亚杰

论文题目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2013

年 12月 24 日

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目 录

摘要„„„„„„„„„„„„„„„„„„„„„„„„„„„„„„„„4 关键字„„„„„„„„„„„„„„„„„„„„„„„„„„„„„„„4

一、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4

(一)《三国志》 英雄的诞生„„„„„„„„„„„„„„„„„„„4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5

二、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6

(一)题材不同的影响 „„„„„„„„„„„„„„„„„„„„„6

(二)时代因素的影响 „„„„„„„„„„„„„„„„„„„„„7

三、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分析„„„„„„„„„„„„„„„„„8

(一) 曹操的历史形象„„„„„„„„„„„„„„„„„„„„„8

(二) 曹操的文学形象„„„„„„„„„„„„„„„„„„„„„8

四、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曹操„„„„„„„„„„„„„„„„„„„„8 参考文献 „„„„„„„„„„„„„„„„„„„„„„„„„„„„„9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

学生姓名:王亚杰 学号:20115021212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班

摘要: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众所周知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然后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论述,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曹操;英雄;奸雄; 演变

Abstract: Cao Cao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s a character who has a pivotal role, as we all know he is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then another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leaders" of the King. Cao Cao i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seldom seen, a huge controversy.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2000 years, Cao Cao's image has been disruptive, dramatic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be some discussion and discourse, so as to give effect.

【曹操形象】

Keywords: Cao Cao; heroes King; Evolution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

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

(一)、《三国志》:英雄的诞生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司马迁著《史记》、班固作《汉书》之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段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陈寿在著述的过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史料、传闻,依旧能够客观地叙写历史,其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评价真正做到了刘知几在《史通》中所说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因此,《三国志》中的曹操在陈寿的笔

下是较为客观、真实的历史人物再现,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政治家,是一个富有文韬武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八个字来描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诚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这种意思的话,无疑就是:英雄。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同时,曹操的非凡的历史贡献,卓越的政治才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博大的胸襟„„都是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真是写照。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处处弥漫着长期以来尊刘贬曹的情感,自然而然曹操的形象已经彻底不同于历史上真实形象,其性格中“奸”与“雄”已经不再处于共存融合的状态,而是“奸”的因素远远地占了上风,无论是在道德伦理上,还是在性格品质上,曹操已经彻底变成了对立于刘备的反面人物形象。可以说,到了《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完全从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文学人物。一言以蔽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枭雄形象 。

《三国演义》则毫不避讳书纪曹操缺点,甚至把曹操塑造成了狡猾奸诈、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下面列举两个突出方面:

1,《三国志》中乔玄、何颙对曹操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还有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以“能臣”“奸雄”并举,褒贬兼有,这是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否定。

2,同样一个吕伯奢事件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述,但是与三国演义却颇有出入,其中三国演义中描写到这一段时曹操似乎是理直气壮的说了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三国志》则这样描写“操悲怆泪下,言到:‘宁可我

第七篇:曹操形象

曹操形象分析

奸雄英雄 是也非也

——曹操形象分析

内容提要 提及曹操,人们对他的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或雄才大略,或深谙世故,或治下有方或阴险奸诈,他的性格是丰富且复杂的。治军,他可以表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风范,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堪为乱世领袖典范。为谋,他也可以游刃有余,勤于阴谋诡计,狡诈伪善。为人,他能够横槊赋诗,豪气冲天慷慨激昂,亦能杀戮成性,专横跋扈。

因而,毛宗岗评曹操“古今奸相中的第一奇人”。但众人对曹操的评价,多来源于《三国演义》,但其毕竟是演义小说,可以姑且赏之,切不可作为真实依据。而究查曹操真实的人物形象,《三国志》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比较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关 键 词 曹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一、《三国志》对曹操形象价值的肯定——英雄的产生 曹操“英雄”形象的形成,其主要来源就是西晋文人陈寿笔下的《三国志》。 然,何谓英雄?总结来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可以说,人们对英雄的赞美从不吝啬词语的。毫无疑问,《三国志》是一部史传作品,因而其对于曹操形象的塑造和评价,立足于史实,成功描写了曹操在当时的动乱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才学与睿智,其宽广的政治胸怀、卓越的军事才能、超乎常人不拘格套的治军用人谋略、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无不为后人所赞赏。

相比较《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无疑,前者作为一部史传作品

要比后者更为人所信服。《三国志》中,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陈寿除了用一些重大事件来表现出曹操非比常人的卓越才能时,还选择了相当数量的篇幅来刻画其细微举动。如《三国志》中《武帝纪第一》之始即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几句话,可以说是对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尤其是“世人未之奇也”,也是未来他性格丰富而且复杂的预兆,也侧面为他以后驰骋天下、叱咤风云、权倾朝野作好了铺垫。“光和末,黄巾起”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平定了黄巾起义,接着升迁济南国国相,在这里作者描写到他将“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的混乱局面整治成了“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的斐然政绩。裴注引《魏书》亦评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是一个武将,亦可以是一位造福一方的行政长官。

此外,曹操长远的政治眼光也在《三国志》中得到了肯定。“卓到, 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当是时,何进召董卓进京,另立献帝,京城乱如麻团。董卓上奏举荐曹操做骁骑校尉,准备与他共商朝政。于是,曹操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如若曹操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如此诱惑从天而降怎会毫不动心,反而改名换姓逃亡?无它,只是因为他早已看出董卓此人残暴凶厉,骄奢淫逸,虽执掌朝政大小事务,但已日薄西山,气数已尽,难以成大事!除了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之外,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逐鹿天下的有力条件。

公元183年,曹操被任命骑都尉。随后升至济南国相、典军校尉、东郡太守、兖州牧等官职。随着官职越升越大,领军作战,征战沙场的时日必不可少。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为世人所奇。《三国志》中记载:“建安三年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玉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 到安众,破绣必矣。”曹军被刘表切断后路,行军缓慢。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曹操仍坦然自若,并笃定到了安众县时,一定会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曹操“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可以说,在这一次战争中,曹操将他的军事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曹操一生中大小战争无数,其计谋也千奇百怪,数不胜数,此处不一一列举。也正是靠着这些阴谋妙计谋略,曹操步步为营,平黄巾、败袁术、擒吕布、破袁绍,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如果说曹操只具备这些条件的话,那么他距离《三国志》中对他“英雄”的评价还很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视野开阔,包含凌云之志,有勇有谋,治军如烹小鲜,这些都是英雄所必须的,特别是身处那样的一个乱世,这些必可不少。但我们须知,必须不是全部,做到以上这些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英雄,可以问鼎天下。一个英雄不仅要骑马能领军,下马可治国,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仁者之心,心怀天下,心系百姓,肩扛正义,解百姓于倒悬。那么,《三国志》中有没有这样的描述?可以肯定

的说,有!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等十地太守起兵征讨董卓。同年二月,众将领畏惧董卓兵多将广,惧怕做先遣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主患;今焚烧宫室,动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面对这群无勇无德的乌合之众,曹操“遂引兵西, 将据成高皋。”讨伐董卓,各路诸侯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但曹操毫不畏惧,孤军奋战,以至于人马俱伤,狼狈逃去。但他并未就此罢休,回到诸军阵前,仍然不却锋芒,一面责让众军,一面出谋划策,试图说服诸侯军,力杀董卓。在这里,他表现得不仅仅是英勇果敢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品质,更多的则是心怀天下,誓杀董卓匡扶汉室的决心,他的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建安七年正月,曹操领军驻扎谯县,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上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秋七月,曹操又颁布政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 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各修文学”是要百姓学会仁义礼让,“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是要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由此可知,曹操不仅是一位有谋略的武将,也是一个治世之重臣,其不愧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无愧于英雄这一赞誉!

显然,曹操的才能、气魄、精神气质还有胸怀共同构造了一个英雄的曹操形象,这些是基础,更是他英雄形象如此鲜明的重要因素。

二、《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价值的结论——“奸雄”的出现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0498/

推荐访问:曹操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