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的评价

时间:2018-11-13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第一篇: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班级、学号、姓名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可以对照同一时期日本的情况。日本在19世纪中期同样面对西方的侵略,同样为了挽救其统治,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封建政治家先是发动武装倒幕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然后在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几乎是全盘西化,结果日本很快崛起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不仅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在日俄战争中又击败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的成员!同一时期的中俄两国为什么都败给日本,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在根本上向西方学习,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隔靴搔痒式改革,和日本的革心换面式变革不可同等而语。因此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尽管是进步的,但作用是极有限的。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第二篇:李鸿章的评价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调查报告

关于李鸿章

的评价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132班

小组成员:郑伟奇(1314200011) 郭羽鑫(1314200022) 邓信任 (1314200109) 马壮鸿(1314200079)

目 录

封面

目录

前言

详细调查报告分析

报告总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调查问卷【李鸿章的评价】

前言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如何,特做此调查。

二、调查范围

广州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本科生

三、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4年5月

五、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为44份,其中大一40人,大二3人,大三0人,大四1人。理科15人,工科26人,文科3人。

六、调查内容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以及造成这些评价的原因。调查小组于5月于广州大学各大论坛和QQ群发放调查问卷。涉及13个问题,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以更真实的回答来反应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评价。报告结合同学们的回答结果展现大学生对李鸿章此人的人士与看法,并从中展开一些必要的讨论,对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和理论依据

调查报告分析:

在大学生对李鸿章的调查中可以总体得出,广大部分学生对李鸿章不太了解。

在调查中显示73%的调查对象对李鸿章本人有一定了解。27%的调查对象对李鸿章本人不太了解。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中国近代私人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在经济上与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财阀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在第四道题中有41%的调查者正确的选择了正确答案淮军。但是也有39%的调查人选

择了湘军,11%的调查者选择了滇军,9%的调查者选择了川军。经查证,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而湘军由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组建并率领,李鸿章曾经在湘军中担任幕僚并且作战勇猛。1856年(咸丰6年)9月,李鸿章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1858年(咸丰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滇军是旧中国军阀割据时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军阀势力。最初,以唐继尧为首的一些新军军官热衷于独裁专制、穷兵黩武。它们靠在反清反袁斗争中钻营,把云南新军变成一支控制滇政,称霸西南的军阀队伍。

第五题的结果显示,64%的调查者知道李鸿章是安徽人,也有27%的调查者认为李鸿章是广东人,还有9%的调查者认为李鸿章是云南人。据记载,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1840年,中秀才入学。李鸿章出生安徽,在家乡征兵,所以自己的武装也顺理成章得叫淮军。

李鸿章签订过《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但是没有签订过《南京条约》,据记载《南京条约》(英语:Treaty of Nanking),又称《江宁条约》或《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因与外国战败而需要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的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与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国签订协议,废除一些透过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利,例如治外法权。《南京条约》的原件之一由英国政府保

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寄存位于台北市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由于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占领了台湾。《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李鸿章本人在洋务运动中起到了作用,他是地主阶级劳务派。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第三篇:李鸿章的评价

近现代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的评价】

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正文···················································3

一、 生平与仕途········································3

二、 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4

三、 历史评价··········································5 参考文献···············································6

【摘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 李鸿章 清政府 洋务运动

【正文】

一、生平与仕途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 2

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的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 李鸿章夫人,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李鸿章军功显赫, 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3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法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三、历史评价

4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 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读出作为一个一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君子胸怀。

古今的历史人物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 “水浅而舟大也” ------ 毛泽东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

我个人的感觉也是复杂多端。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说明他的软弱行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其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有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 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参考文献

1. 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 《李文忠公全集》

4. 《近现代史资料》

5. 《清史稿》

5

第四篇:李鸿章的评价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可谓是“权倾天下,谤满天下。不同人对他的评价不一,褒贬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主要事件来进行客观评价。

李鸿章一开始一因为文学方面的才华被曾国藩赏识,之后担任翰林学士等,却不得志。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人物,然而身边却无才人可用,之后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推荐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参与筹备淮军。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善于任用人,不计前贤,因此张树生、树珊、周盛波、盛传、藩顶新、刘铭传等一些有能的志士皆进入淮军中,并成为淮军里面的名将。之后经过多次战役,洪秀全大势已去,太平天国内部更是人心涣散,之后尽管李秀成这位豪杰出来反抗,却仍无法力挽狂澜,最后被擒。在抗击太平天国起义中,李鸿章极其带领的淮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鸿章的军事才能开始被人所知。李鸿章善于用人,治军严谨,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然而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全是由于李鸿章,太平天国内部自身腐败、幻想用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的努力,这是他们的悲哀。也限制了起义的发展。有人说李鸿章用农民的血染红自己的项戴花,这是无法辩驳的,身处在晚清的李鸿章,这是当时所有封建统治者的污点。然而李鸿章是不是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坏人评价他,在那个时代,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官员,他当然想通过抗击起义维护清朝的统治,实现自己的仕途顺利。因此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我们说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然而他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当时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体制落后,他们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企业在管理上十分腐朽,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以至于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的一个失败之作,这是他的封建思想在阻饶他,也是他没有远见的表现。然而洋务运动并非毫无利处,我们也不能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全盘否定李鸿章,至少它给当时带来了进步思想,开阔了人们眼界。

之后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被骂成卖国贼,从此官场,生活均不得志,最后抑郁而死。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都是卖国贼,坏人等负面的评价,但我想说李鸿章并不是像我们所说的是卖国的恶人。李鸿章对于他的国家即清政府还是十分忠心的。与李鸿章谈判过的人都会敬佩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的才能与强硬态度,然而处于弱势的中国不可能因为李鸿章一个人而与列强在外交上平起平坐,也不可能因为李鸿章的才能而使列强放弃那些不平等条约。我悲叹李鸿章个境遇,他有才能,却因为所处时代的局势使得他没有因才华而闻名于后人,而是落得满身臭名抑郁而死。

李鸿章有他的错误与缺点,这是无法泯灭的,然而他不失为一个豪杰,一个时代造就的伟人,但不是一个造就时代的伟人,我肯定他的才能与知识,也悲叹他的境遇,更希望他能得到客观的评价。

第五篇: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 — 李鸿章之功与过

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 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鸦片战争虽然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激化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国人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但是,其后他对已经投降了的太平军的残忍杀戮,也确是他的过失,也无疑成为后世评价中给他抹黑的一笔。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60年代初时就意识到:“中国之弱在于贫”,要使中国强大起来必须发展经济。

从60年代起,他就开始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把经济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到70年代时,他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力,学习先进的制造工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无疑是李鸿章

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他着手筹办的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的成长壮大是李鸿章走向人生巅峰的过程,但这一笔,他的功与过,也让世人难以明辨。1875年起,李鸿章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购买军舰,并派出一批手工精湛的工匠出国学习德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北洋海军的强大巩固了国防,也震撼了日本等早有野心的国家。进而又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又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并选派人赴欧美留学。

李鸿章兴办洋务,且不论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就值得肯定。其实,所有这些洋务事业,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在于中国跟日本两国的发展水平差异,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还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根本无法与是工业国的日本相比。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李鸿章一味的避战求和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想尽量避免战争,他想以最小的损失保住北洋海军,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去化解中日矛盾,但无疑这是没用的,日本早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这场战争无可避免的发生时,他仍然寄希望与西方列强,这是他最大的过失。

【4】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很多人因为李鸿章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其实,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在世界形势巨变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李鸿章,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是不是不签约是好了呢?如果不签约,那就只能继续打。李鸿章一生曾多次与外国签订条约,但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清政府,可是却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唾骂李鸿章为卖国贼。是,他的确软弱妥协、卑躬屈膝过,可是史实中李鸿章也对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据理力争过,殊不知当年在谈判桌上为尽力减少赔款,他极力相争,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李鸿章临死前留下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李鸿章的评价】

三百年来伤国步,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一生都在为国奔波,晚年更是奔走于各国之间,尽力维护中国利益,为保中国之权利劳累终身。他一心想拯救中国,却在客观中犯下了许多错误。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其过失也是国人该记住的,但我们不能轻易地骂他为“卖国贼”,这是不公正的。历史的价值在于现在与未来,都说我们要“以史为鉴”,历史人物已经长眠,我们应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东西。

第六篇:李鸿章的评价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

长安大学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

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

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

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他还派遣了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虽说只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他为中国的军事、经济、文化近代化做出巨大贡献。洋务运动客观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朝鲜战争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兵,并且跟准备撤兵的清朝军队在黄海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但李鸿章命令军队退守威海卫,拒绝出战,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杀,但是是受了伤,他就说:“为什么没把我杀死,如果我遇刺生亡,朝廷就好有借口来拒绝签字了!”后来他的受伤换来了大清少1000万两的赔偿。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和谈代表,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订。其实,李鸿章曾多次向翁同和讨要北洋海军军饷600万两,却得到其百般搪塞,最后居然慷慨的拨给了一个将他们父子书法编撰成集的人,给圆明园购之所谓南洋木!由此看,李鸿章也是迫不得已,有心无力。

四、对变法与革命的态度

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戊戌变法中,李鸿章也是支持变法的,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在慈禧太后问他时,他也承认:“臣是康党。”可见他的改良精神。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总结:李鸿章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

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超卓之眼孔”、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或许这些就是他曾作为一名外交官的印记。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十九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是封建末世的机运成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封建末世的霉运颠覆了李鸿章,对此只能表示惋惜„„

第七篇: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李鸿章为例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李鸿章这个具体人物,来谈论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历史人物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时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要避免“盖棺定论”问题。 关键词:评价人物;李鸿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的东西;避免盖棺定论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其为人:“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放,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①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称赞的视其为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蒋廷黻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袁世凯评价李鸿章时提出“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贬低的人则称其为“汉奸”、“卖国贼”、“误国能臣”和“刽子手”。

二、关于评价李鸿章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研究综述

胡厚平(1990)不否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仍旧认为李鸿章是个恶贯满盈的卖国贼。对内是镇压人民的血腥的刽子手,对外却是一个奴性十足的软骨头。在对外交涉中,他一贯采取妥协投降的立场。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促① 《清史稿》列传 198《李鸿章传》,清史馆,1927年版.

进了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但对这点积极作用不能无限扩大、无限拔高。这些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①

王金香(1995)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②

毛华敬(1998)认为应该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为上海机器织布局请准了十年专利及减免税厘的特权,为此他长期受到人们的责难。李鸿章此举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便具有封建垄断性”,“一方面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扩大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开通了道路”,而是恰恰相反,它不仅使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得以产生并奠定了初步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阻止和抵制了外国资本对这一领域的渗透,结束了洋纱洋布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实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宿愿。③

欧阳跃峰(2003)认为评价李鸿章不能仅仅以外交活动作为依据,而应以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为其人生主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存在“将功补过”问题。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是从痛恨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情感出发的;摘掉“卖国贼”的帽子,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是理性的做法。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主要是说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属于“卖国”行为,而不是说他在无可奈何时即可卖国,更不是说“卖国是情有可原的”,也绝不会引导出卖国行为。对外是战是和,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转移,而不应根据对手是谁来决定,李鸿章为“变法”而主张“和戎”的主观动机应该予以肯定。④

蔡雨欣(2014)认为在中国晚清的历史中,李鸿章他在这段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对于李鸿章这样重大的历史人物的评说更是这样。⑤ ①

④ 胡厚平:李鸿章是货真价实的卖国贼.沈阳大学学报,1990年版,第62-66页. 王金香:《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罪责应由谁来承担.山西大同大学学报,1995年版,第68-88页. 毛华敬: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文史哲,1998年版,第64-66页.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版,第131-160页.

蔡雨欣:浅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才智,2014版,第309-313页.

(二)研究现状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有的通过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有的通过洋务运动等来肯定李鸿章的功绩,但也有否定李鸿章的,认为洋务运动的作用同他滔天的卖国罪行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镇压人民起义和出卖祖国领土主权,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方面。

本文通过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及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这些具体事件来对评价李鸿章进行评价,从而来突出评价人物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事件来论说功与过,不以成败论功绩,要避免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不以成败论功绩,而是看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三是避免“盖棺定论”问题。下面通过李鸿章的具体事迹来谈论。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为例

1851年l月11口,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先后多次派兵围剿,但清军腐败不堪,“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儿为长策”,到1853年8月,最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直接对立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军”。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绿营、八旗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李鸿章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以及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看到自身的差距。为了壮大淮军实力,适应镇压太平天国的迫切需要,李鸿章下决心以洋人为师,对淮军进行了以使用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军事改革。第一,购买洋枪洋炮,加速淮军近代化,组建洋枪队和洋炮队;第二,聘请外国教习,采用洋法练兵;第三,设局制造军火,先后建成西洋机器局、苏州洋炮局和炸弹三局。通过这场改革,淮军迅速成为一支近代化的武装力量,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并且为以后的洋务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地方势力崛起,掌握了部分地方政治、财政、军事权力,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满汉关系的格局,湘淮系督抚大多转化为洋务派,成为洋务运动的主体力量。李鸿章也受到清廷的重用,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63年李鸿章攻打苏州时,守将谭绍光坚守不退,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人,杀死谭绍光,开苏州城门投降清军。李鸿章却设计处死八降将,并大肆屠戮其部众,同时还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苏州杀降是太平天国末期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事件的出现标志着太平天国在苏南根据地的覆灭,为清廷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李鸿章的苏州杀降事件带来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给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敲响了警钟,从而积极备战,作最后的斗争,杀降事件对太平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有显著影响的。苏州杀降事件所引起的巨大反应,特别是西方人士强烈谴责,给清政府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在以后的战斗中,滥杀无辜的事件减少。清政府因苏州杀降事件而影响了“中外和局”的外交局面,从而陷入外交上的被动。英国暂时停止了常胜军对清军的援助,常胜军解散。

李鸿章的《骈诛八降酋片》中提出杀害八降将是因为八王提出要求添立二十营和奏保副将以上官职的过分要求,文中指出“况郜云官等积岁巨酋,在贼中封至伪王、伪天将,其罪恶已不可赦。今围困始降,毫无悔罪之意,仍多非分之求,将来断不能遂其所欲,即断不能无反侧之心。因传令该酋等八人来营谒见,讵郜云官并未剃发。维时忠逆李秀成尚在望亭,距苏甚近,郜云官等皆系忠逆党羽,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几,登时将该伪王、天将等骈诛,派程学启督队入城捕搜逆党,于是降众二十万咸缴军器乞就遣散。”①八王提出过分要求是李鸿章杀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八王坚求立二十营,占阊、胥、盘、齐四门;乞保总兵、副将实职。所谓“阊、胥、盘、齐四门”实际上就是大半个苏州城,只剩东门一隅留给李鸿章,不要说李鸿章,就是清廷也绝无可能答应。为了防止“降众复叛”,和消除“尾大不掉之虞”,维护清朝的利益,李鸿章只能选择杀害八降将。

不同时期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不同的评价。稽文甫指出李鸿章“过去被称为‘中兴名臣’但其实际上是异族的奴才反动头子和屠杀人民的刽子手。”②陈危舫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军阀的始祖是借外力屠杀中国人民的创始人。他指出外国侵略者用洋枪洋炮充实了淮军的武装,目的是为了有力地去镇压爱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李鸿章在反革命战争中扮演刽子手的角色。③叶林生、刘新建认为李鸿章是杀害太平将士①

③ 顾延龙,戴逸:《李鸿章全集 1 奏议一》,2008年版,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93-395. 嵇文甫:封建人物九等论——从武训传讨论所引起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史学通讯,1951年版,第1-2页. 陈危舫:买办军阀李鸿章的起家——近代中国军阀史话之一.人物杂志,1951年版,第40-45页.

的屠夫,他用太平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①周建荣认为李鸿章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是时代的产物,是他个人意志难以决定的。不管是谁,处在李鸿章当时的情况之下,都会象李所做的一样,不会有丝毫的不同。不能仅仅因为李鸿章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就对他给以彻底的否定,不能因此说他是“罪魁祸手、乱臣贼子”。②之所以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民国时期,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主张革命,李鸿章是被革命的对象,然而时代变迁,革命不再是时代的主流,逐渐被人们淡化,人们评论历史人物也越来越客观公正。

我们应该对李鸿章与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不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正义与否,李鸿章镇压它是由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不能因为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就对他持否定态度,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忠实代表和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就必然要去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和清政府的利益,他的思想和主张必定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李鸿章执行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的政策,正是他处在那个时代和那种阶级地位上所难以避免或者说是无法逃避的选择。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建立淮军,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军事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方面功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平叛过程中却杀害降将,是不守信用之举。

(二)不以成败论功绩——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为例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7722/

推荐访问:关于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的评价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