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时间:2018-10-25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第一篇_汉朝的衰落

汉朝的衰落—特权阶层之祸

诸葛亮曾深刻总结汉室衰亡的历史教训:“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外戚、宦官相争,党锢祸兴,朝廷中的士大夫不附外戚则附宦官,互相倾轧,彼此构陷,使得国政日非,朝纲委靡,人才催折,直接导致党锢之祸,终亡汉室。

一是外戚专权。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擅权干政,甚至改朝篡位,西汉末王莽便是一例。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然而,汉高祖刘邦错误地总结秦朝二世灭亡的教训,以为是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因此,他在推行秦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封建了大批功臣和同姓王。他在封建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意图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的屏障。然而事与愿违,在他去世之后,吕后控制了朝政,揭开了外戚擅权的序幕。外戚控制朝政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亲和飞杨跋扈。西汉时期的吕后专权,一边诛杀刘氏宗亲和功臣,一边安排娘家人掌权;霍光专权,“秉政前后二十年”,近亲属均位居高官,权倾朝野,连汉宣帝也不敢得罪霍光;王莽代汉,外戚王氏家族掌权,操纵国家机器,最终导致王莽篡权,西汉终结。东汉时期外戚势力更甚。《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

者四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政”。窦、邓、阎、梁等六位太后临朝,窦宪、邓骘、阎显、梁冀等六位外戚以大将军身份当政,外戚皆占据亲要之地,他们生活上越来越奢靡,政治上越来越专横,整个国家乌烟瘴气。

二是宦官专权。西汉时期宦官专权还不是很严重。到了东汉,光武帝进行“行政改革”,所有的宫廷职务都由宦官充任,宦官势力从此逐步做大。外戚梁冀过于嚣张,汉桓帝忍无可忍,与五个太监合谋,铲除了梁氏,五个太监因功封侯,取梁氏而代之,宦官专权进入极盛时期。宦官专权擅政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涉足司法。东汉宦官专权时,有座宦官掌管特殊监狱叫“北寺狱”,它主管监禁、审讯将相大臣。凡重大案件,均由中常侍出面审理,然后直接向皇帝呈报。二是亲属多参预政事。随着察举制的蜕变,宦官集团打破以往那种“中人无外党”的局面,“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三是典领禁军。汉代禁军系指侍卫宫省的皇帝亲兵,其中包括虎贲、羽林、厩驺等。在争夺权力的关键时刻,宦官集团借之使用武力逼迫制诏或自拟诏书排除异己。宦官专权制造了一起起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三是官僚体制。汉朝时期对外扩张不断,国家处在高度竞争和威胁的外部环境中,官僚体制不仅成为社会公权力的载体还成为了社会资源的控制者,呈现出企业化特点:与民争利。大量官员贪污腐化,疯狂敛财。汉成帝时期丞相张禹“多买田至四百顷,

皆泾、渭膏腴上贾”,家产达八亿之巨。与此同时,官员营私舞弊,拉帮结派成风。汉朝官员选拔实行察举制,即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原本是向所有人开放,由下而上推举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才为官辅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到后来却成了官员间拉帮结派,谋求私利的工具。他们相互推荐子弟、亲信当官,一步步将政治资源私人化、板结化,既堵塞了对没有官职的读书人的“选”,也影响了对下级官吏的“拔”,最终造成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严重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汉朝外戚、宦官轮番专权,官僚体系忙于逢迎巴结,正是他们屏蔽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能和机会,合力埋葬了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以史为鉴,教训足以敬示后人。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第二篇_汉朝名人故事

汉朝名人故事

萧何(?-前193),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

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

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

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

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

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

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陆贾

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

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

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

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

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

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

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

作用。孝文帝时,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归附汉朝。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

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

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

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

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

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

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

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

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

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

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

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

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

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

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

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

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

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

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

(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

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

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

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东方朔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

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

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

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

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

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

子诗》等, 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 “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

写有《东方朔画赞》, 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 备加称颂, 唐代大书法家颜

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

李广【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

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相传,汉代

右北平一带有老虎出没,时常伤人,民皆惧之。李广在此任太守时,经常出行围猎。一次,

李广率众出猎夜归,乘着朦胧月色,从一山庄外经过。这里山谷纵横,草木丛生,正是老虎

出没处。李广与随从正在丛林行走,忽见一悬崖旁草丛中卧一个庞然大物,定目视之,正是

一只大老虎。李广忙张弓搭箭,双臂使出千均之力,猛射之,只听“嗖”的一箭,正射中那老

虎。随从忙跑过去一看,中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横卧草丛,其状

类虎。再看那只箭,早已连同羽毛一起,没进坚石。连李广也怀疑自己竟有这般臂力,便复

归原处,又张弓搭箭,照此巨石连射三箭,然而,箭触顽石,火星迸溅,箭折羽飞,竟无一

支再入坚石。

霍去病:西汉名将(前140—前117),汉族,军事家。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

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在卫青建功

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

不屑于象其它的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

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

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

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

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

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

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

世了。

路温舒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小时候家里很穷. 他在家里担

负着放羊的活计。放羊的路温舒很小就喜欢读书. 但是, 家里穷得连生活也维持不了, 哪里

能有钱买书呢? 有一次, 路温舒放羊时发现了一种蒲草. 这种蒲草又宽又长, 形状和竹筒

差不多. 路温舒想: 把蒲草剪下来, 在上面写上字, 不就可以做成书了吗? 这样的书, 既不

用花钱去买, 又轻便. 好携带, 放羊时也可以带出来阅读了. 从此, 路温舒每天放羊时就剪

下很多蒲草, 收拾齐整,带回家去. 晚上, 他就把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 然后把写上字的蒲

草连缀起来, 做成一册册的书.由于路温舒肯在艰苦的环境里想尽办法给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刻苦用功, 他逐渐学到很多知识. 他先后学习过历史. 历法. 天文等知识. 他对法律学特别

感兴趣, 后来成为西汉时代有名的法学家.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

“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

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

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第三篇_刘邦成功的原因

小议刘邦

摘要: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①。

关键词:民心 天下 人才

历史上汉楚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名皇帝,他的成功曾今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在洛阳东面要塞汜水(成皋)称帝,他就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虽然称帝于汜水,可汜水一个小小的城堡远不能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关中咸阳虽是刘邦的根据地,但秦宫早被项羽火焚。相比之下,洛阳宫室完整,正好为刘邦建都做了准备。不久,汉高祖全师西入洛阳,以洛阳为汉都。五月,为庆贺楚汉战争的胜利,汉高祖在南宫(地今在偃师市首阳山镇龙虎滩村北)大设宴席与群臣欢聚。席间,汉高祖说:“今日畅饮,诸位不要隐瞒,尽管直说。我与项羽相比,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失天下?”高起王王陵答:“陛下待人傲慢无礼,项羽对人仁慈尊敬。但是,陛下以利让人,派人攻城掠地,凡攻占的,你就用来赏赐有功之人;项羽忌贤妒能,战胜不酬有功之人,得地不与人分利,并且迫害功臣,所以项羽失天下。”高祖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重用人才得天下,排斥人才失天下。就我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证作战物资源源不断,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攻必克,战必胜,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当世杰出人才,我都一一重用,这便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才范增,还排斥不用,项羽这个孤家寡人怎会不被我擒杀呢?”群臣听了这番话,茅塞顿开,点头称是。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封萧何为天下功臣第一,曹参为功臣第二,接着又封了第一批功臣,但还有一大批功臣未及封。有一天,刘邦站在宫殿与宫殿相连的通道上,看见手下的大臣三三两两地在一块儿议论纷纷。刘邦挺纳闷,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张良回答:他们在谈谋反。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忙问张良,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回答:“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张良之言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张良所说的“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②,“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这两句话,分量不轻!张良此言是对刘邦所问的回答,如果张良瞎扯,刘邦肯定不会同意张良的判断。事实上,刘邦一听,顿时吓呆了,忙向张良问计,可见,张良所言刘邦统统承认,其中包括“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但是,司马迁、班固更是没记。无奈!

“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

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

备注:①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②摘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第四篇_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10次改过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10次改过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开始率领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六国贵族重新聚合起来的队伍,有‚力拔出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部队,而刘邦只是一支出自江苏沛县的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大家喊出的口号,即政治纲领也都是共同的,‚天下苦秦久矣‛,而且对于建立一个什么国家,似乎也是一致的,即‚天下共其利‛。但为什么只有刘邦能一路西去,夺城略地,先入咸阳,灭了秦朝?为什么他在5年的楚汉战中虽遭挫折,而不言败,越战越强,越战越大,最终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在建国后,又为什么他能粉碎一次次叛乱,使政权得到巩固,而最终平稳交班?所有这一切都与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错误是分不开的。据《史记》记载:

灭秦期间的沛公

1、从‚倨见长者‛到‚摄衣谢之,延上坐‛

沛公刘邦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非常重视人才,秦二世三年有一位儒生郦食其来投奔他。但是出于农民起义者的本能,刘邦很看不起儒生。郦食其由骑士的引荐,见到了刘邦,此时的刘邦‚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长揖不拜,说:‚足下是要助秦攻诸侯,还是率诸侯而破秦?‛一句话把刘邦激怒了,刘邦骂道:‚竖儒!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诸侯相约而攻秦,你为何说我助秦而攻诸侯?‛郦食其说:‚既然聚合大家诛无道的暴秦,你不宜如此以傲慢的态度见长者。‛(倨见长者)这句话的份量刘邦立马体会到了,随即停止洗脚,整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

郦食其是来向他讲夺取秦朝天下的重要谋略的,‚足下纠合散乱之兵,不满两万,靠这样少的兵力谋夺强秦,等于以羊投入虎口。陈留这个地方,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地,今其城又多积累,‛可以先行占领。(《汉高祖本纪》《郦生陆贾列传》)

事实证明,郦生的谋略使得起义军站稳了脚跟,取得到了初步的胜利。 在灭秦后的汉三年,郦食其进一步向刘邦提出打败项羽的谋略‚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后来刘邦就是按这个谋略去做的。郦食其还说:‚今赵、燕已定,唯齐未下。‛是他冒死至齐,说服齐王七十余城归汉,只是由于韩信心怀鬼胎,复攻齐城,导致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烹死,成为为国捐躯的烈士。

假如当初刘邦不改‚倨见长者‛的傲慢态度,郦食其怎么会为其出谋划策并为国捐躯?只要对灭秦有利,只要对建立汉朝有利,就要吸取来多方面的意见,哪怕这个人是自已看不惯的,心理上不愿接受的。这一点刘邦做到了。刘邦后来还重用了好几位儒生。

2、进入秦宫,从享受腐败到‚还军霸上‛

秦二世三年,沛公刘邦一路西行,夺城略地,终于先于项羽入咸阳,秦王子婴,降枳道旁。秦朝灭亡。这一年也就是汉元年。当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他从未看过如此花花世界,意欲即在此居住下来,享受腐败。樊哙苦谏,要求沛公出宫,沛公不听。张良说:‚因为秦的无道,所以沛公得以灭秦,到达此处宫室。为天下消灭残暴的君主,自己宜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今始入秦,就安于享乐,这就叫做‘助桀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陛下听樊哙说的话。‛刘邦幡然醒悟,改正错误,离开秦宫,还军霸上。

于是,接下去就有了‚鸿门宴‛的故事。(《汉高祖本纪》《留侯世家》)

如果,刘邦不听劝告,贪图享受,在秦宫里不走,等待他的是什么,不言而喻。项羽虽没有先入咸阳,但他有几十万大军,而且此人又非常凶猛残暴,可以把刘邦打得片甲不留,死无葬身之地,又哪里有后来的汉朝呢?

这是一着险棋,刘邦在别人搀扶之下走对了。我们看到,这个人在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底世界,是能识大局,顾大体的。目光还是远大的。当时,并没有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哪一个人起来造反不是为了过上享乐腐化的生活?但是他克制了自己,实在难能可贵。

刘邦可以先富,但没有先富,而是与大家共走创业之路。他真正过上皇帝生活是什么时候?到汉七年十月,长乐宫建成,汉举行盛大庆典,刘邦说了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而这一年距他去世只有4年多时间。

楚汉战争期间的汉王

3、从‚趣刻印‛到‚趣销印‛

郦食其也曾为刘邦出过坏主意。汉三年,项羽围荥阳,汉王刘邦甚恐,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郦食其说:‚秦失德去义,侵伐诸侯社稷,六国被灭之后,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向他们授印,其君臣百姓必定都拥戴陛下之德,顺从陛下,‛从而使楚收敛自己的嚣张气焰,从而朝拜汉王(敛衽而朝)。刘邦即‚趣刻印‛,并打算由郦食其去分别授印。

郦食其未行,张良知道此事,立即加以制止。张良给刘邦分析了8条不能授印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争天下?况且,楚是六国中唯一强大的,六国复立者都会跟从他,怎么能让他们臣服陛下呢?如果用授印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听后,恍然大悟,令‚趣销印‛。(《留侯世家》)

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明刘邦是不同意恢复六国政局的,而要与传统的分封制决裂,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刘邦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终到汉武帝时,去除封国,全国实行郡县制。

4、从率军东进到‚引兵南走‛

汉三年,项羽围荥阳,纪信诈为汉王,使刘邦得以出荥阳入关。刘邦欲再次率兵东进,这时,有一个叫袁生的,对汉王说:‚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年,汉常被困守,愿君王向南出武关,项羽必定引兵南追。这时你深壁,不出击,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军便能得到休整。与此同时,令韩信等在河北赵地扩充兵力,并联系上燕、齐,对项羽形成威胁。然后,君王再回荥阳,未晚。如此,则楚防备者多,兵力分散,汉得到休整,再与之战,破楚必矣。‛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分散敌人兵力,迂回包抄敌人的战略。刘邦立即改率兵东进为‚引兵南走‛。结果,项羽疲于奔命,处处被动挨打。(《汉高祖本纪》)

打仗靠谋略,刘邦自幼种田,没有学过军事,但是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荥阳这个地方固然重要,但死守硬拼,最终只能永远失去这个地方。视野开阔,放眼全国这一整盘棋,以退为进,调动各方面力量,分散敌人兵力,就能打赢这一场战争。

刘邦在本来力量相差悬殊的楚汉战争中,能以弱胜强,最终取胜,与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调整战略分不开的。

5从‚汉王欲攻之‛到‚立信为齐王‛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战功赫赫,不仅俘虏了魏王豹,而且用奇计灭赵二十万大军,斩陈余,虏赵王歇。燕望风披靡。韩信又不顾汉臣郦食其已说降齐七十

余城的事实,用战争、水淹等方法夺齐五十多城,致使郦食其被齐王活活烹死。而此时,汉王刘邦作战多不利,再次困于荥阳。韩信势不可挡,大有功高盖主之意。

汉四年,韩信使人对刘邦说:‚齐地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受到楚的压力,不封一个假王镇守这个地方,就不能稳定这里的形势。本人愿为假王。‛汉王正困于荥阳,听到这话,不由得大怒:‚吾困于此,早晚盼望你来帮助我突围,现在你却要自立为王!‛汉王看透了韩信的野心,恨不得立即举兵剪灭其人。《汉高祖本纪》中用了这样一句‚汉王欲攻之‛。这时,张良、陈平用脚踢汉王的脚后跟,张良附着汉王的耳边,小声说:‚汉作战不利,你怎么能禁止韩信为王呢?不如顺势而立他为王,友好地对待他,不然,生变。‛汉王醒悟,再次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说立个真王,为何要立个假的?‛于是派遣张良前往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汉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

刘邦第二段话是对第一段话的更正,张良的耳语起了作用。我们看,这个人对自己错误的改正,往往来得非常的自然与巧妙。这是否也是一种天赋呢?

其实,刘邦对韩信看得清清楚楚,仅从韩信不顾郦食其已说降齐七十余城而偏要去攻城夺地这件事上,就已看出韩信的野心。但如果不答应韩信的要求,韩信叛汉归楚,或是自立门户,后果不堪设想。雄才大略往往需要后退一步,乃至几步。在垓下之围后,刘邦立即‚袭夺齐王军‛,而立韩信为‚楚王‛。兵、将分离,‚将‛就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6、变‚西归‛为‚东追‛,垓下之围灭项羽

楚汉战争整整四年,仍相持未决,士兵、百姓苦于战事,都巴望立即结束战争。汉王刘邦与项羽两支大军在广武相遇。项羽要与刘邦独身挑战,刘邦则数落项羽的一件件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刘邦。后刘邦病愈,军广武,得到了关中补充来的充足兵源。此时,彭越率兵居梁地,往来扰乱楚兵,绝其粮道。田横也搔扰楚军。韩信又从齐地进击楚军。项羽始觉恐惧,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鸿沟西为汉,东为楚。项王归刘邦的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

刘邦引兵西归,项羽引兵东归。如果,就按照双方的约定行事,中国就变成两个国家,一为汉,一为楚。但是,张良、陈平临时改变战略,他们对刘邦说:‚楚兵罢归,粮草已尽,这是上天赐予的灭楚的最好的机会,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天放他们回去,就是养虎为患啊!‛刘邦没有犹豫,听从了这一重大决策的临时改动。因此,就有了垓下之围。‚力拔山兮气盖世‛、杀人无数、不可一世的项羽在重兵千重的围困之下,无法突围,最终自杀乌江。刘邦从而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项羽本纪》《汉高祖本纪》)

这一军事谋略上的灵感可为历代的经典教材。有人从这一点上攻击刘邦‚不守信约‛,但为了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大业,是可以采取各种手段的,项羽不是杀人如麻吗?这也许正是刘邦的‚大礼不辞小让‛的真实含义。

建国及以后的汉高祖

7、都城从洛阳迁到关中长安

汉五年,正月,汉高祖即位汜水之南。《汉高祖本纪》上没有交待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但接下去写明了汉朝的好多活动都是在洛阳进行的。

‚高祖欲长都洛阳‛,有一个叫娄敬的人向刘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陛下都洛阳是要与周室比隆哉?‛刘邦毫不掩饰地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

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刘敬叔孙通列传》)

都城立于何地是一个国家的大事,要从多方的考虑,首先是地理条件是否优越,如果无险可守,易于被敌人侵略,肯定不行,如果地处贫困,没有食物的供给,也不行,而关中长安正符合这些地理要件。秦朝能够统一六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理条件的优越,地处关中,粮草充足,出关可以雄视天下,入关可以挡住百万兵马。其次,群众基础是否好。刘邦先入关中,早就实行约法三章,人们多有拥护。再次,城市的建设规模。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大火把秦朝宫殿烧了数月,但整个城市的布局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高帝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洛邑。

高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高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刘邦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8、白登之围,从槭系刘敬到封‚关内侯‛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至晋阳,闻韩王与匈奴联手欲共击汉。高帝使人出使匈奴。匈奴将其壮士、肥牛马隐藏起来,只见老弱及羸畜。多批使者回来,都说匈奴可击。高帝又使刘敬往匈奴,刘敬回来,向皇帝秉报:‚今臣往,只见老弱病残,此必欲见其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此时,汉兵已过了句注,二十余万大军已经出发。高帝大怒,骂刘敬:‚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刘敬是齐人)立即槭系刘敬,押往广武。高帝大军到达平城,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匈奴的精兵分东西南北四个方阵,东方尽青马,西方尽白马,南方尽騂马,北方尽乌马,队形十分严整,哪里是什么老弱病残?整整七天,汉兵内外不得相救。后,高帝使人厚赠阏氏,再加上冒顿对韩王信的怀疑,才解白登之围。

高帝至广武,立即释放刘敬,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封刘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列传》)

白登之围是刘邦一生中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而且发生在建国以后。刘邦的地位已经十分显赫,不再是沛公或是汉王,而是皇帝,但是他仍然如同立国前一样,知过就改。

9、向萧何赔礼,‚我不过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皇帝当政最担心的是别人谋夺国家的权力。事实也是如此,汉五年,燕王藏荼反;汉六年,楚王信反;汉七年,韩王信反;汉十年陈豨反;汉十一年黔布反。汉高祖疲于平叛,满脑子的敌情观念,连他最信任的萧相国也不信任了。怎样才使高帝信任自己呢?

汉高祖刘邦在平叛了黔布的叛乱后,回到长安,有民遮道上书,说萧相国‚用低价强买民田宅数千万。‛高祖进宫后,萧何为民请命:‚长安地狭,上林苑中多空地,被抛弃,愿令民种此田,让百姓多打些粮食。‛高祖大怒,气不打一处来:‚相国多受商人的财物,强买田宅数千万,现在竟然还要为民请命,要我的上林苑。‛于是下相国于廷尉,械系之。这实际上萧何的一条计策,自污,以使高祖相信萧何并无政治上的野心。

在有关大臣说明了这些经济层面上的真相以后,不久,高祖就‚使使节赦出相国。‛相国年已老,素恭谨,赤着脚上朝。高帝说:‚相国,你不要这样!相国为民请上林苑,我不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主之类,而相国是贤相。吾故意系相国,是要使老百姓知道我的过失。‛(《萧相国世家》)

一个开国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自比夏桀、商纣,而称丞相为贤相,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这样说过!他是在改错,也是在自责,更是为了汉朝的兴旺发达。由此,萧何作为一代贤相的佳名传了几千年。

10、终未废太子,孝惠帝平稳接班

汉高祖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并生子如意,立为赵王。由于爱屋及乌,高祖几度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这不仅遭到吕后的反对,也遭到与他一道拼死打江山的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汉十二年,太子太傅叔孙通对高祖说:‚以前晋献公因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了有数十年,被天下人所耻笑。秦朝因不早立扶苏为太子,后赵高得以诈立胡亥,以至于灭国,这是陛下亲眼所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吕后与陛下吃尽千辛万苦,得以建立汉朝,怎么可以忘记征战之难?陛下如果一定要废嫡立少,臣愿先行伏法,以颈血污地。‛高帝说:‚公罢矣,吾本戏言。‛叔孙通继续说:‚太子乃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撼动,怎么能以天下为戏言?‛高祖说:‚吾听公言。‛(《刘敬叔孙通列传》)

尽管大臣力阻废太子,实际上高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意愿。吕后请张良用计,后请来商山四皓辅助太子,这四人皆为当年刘邦欲请而不愿来的身怀绝技的隐士。这一天,四人同时出现,高祖大为惊讶,只得说:‚烦公幸卒调护太子。‛高祖刘邦没有再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他深知,这对戚夫人,对如意意味着什么?

在左右退下后,他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戚夫人泪下,高祖说:‚汝为我楚舞,吾为汝楚歌。‛戚夫人蹁蹁起舞,高祖悲伤地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矰,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此时的戚夫人已经泪流满面,而高祖也泣不成声,‚上起去,罢酒。‛这哪里是皇帝与妃子歌舞,倒像是一对情侣、一对知音的绝唱。(《留侯世家》)

一个被人们称为‚一言九鼎‛、‚权力至高无上‛的皇帝,现在竟是如此的脆弱和无能,而情感竟如此的丰富!

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多有贬词,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笔者综合《史记》,从《本纪》到《世家》,再到《列传》相关篇目分析,刘邦最大的长处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过错,今天读来仍然可歌可泣。而这一点正是领导者们最大

汉朝刘邦帝的大臣 第五篇_刘邦八个儿子的命运

刘邦八个儿子的命运

齐王刘肥险些被杀,但结局完好

刘肥是刘邦最大的儿子,刘邦尚未结婚的时候与曹氏相好,生下刘肥。因是庶出,没有被立为太子。刘肥他妈死的早,刘邦对这个没妈的孩子很同情也很关爱,觉得应该补偿他一些,让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爱,所以,没尽过父亲职责的刘邦对这个儿子的封赏异常大度。高祖六年立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是刘邦儿子中封王最早占地最广的一个,

孝惠二年,入京朝见皇帝,后妈吕雉对他一点感情都没有,觉得这个野孩子不应该得到那么大的土地,给他倒了杯毒酒,哪知毒酒被惠帝拿起来要喝,吕雉吓坏了,赶紧夺下惠帝的杯子,这一举动预示着什么,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刘肥回到宿舍,急的团团转,心想,这下完了,这后妈不疼我,太后要我死,那还不容易吗?他的内史是个有主意的人,让他把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鲁元公主(吕雉的女儿),结果后妈一高兴,才放他回国。

齐王肥肥在位13年,于孝惠六年去世。他的封国曾经被吕氏瓜分,孝文帝即位,封肥肥的七个儿子为王,齐国被一分为七,再后来全部收归中央。

惠帝刘盈,仁弱的天子

惠帝是刘邦的嫡长子,吕雉的亲生子,汉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17岁的刘盈即位,吕雉为太后。

刘邦在位的时候总觉得刘盈不像自己,欲废长立幼。为保刘盈地位,吕后曾请教张良,张良出谋,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弼,也不知这“商山四皓”有何能耐,史书未作介绍,老刘一看,这小子还挺有能耐,我一直请不动的世外高人,他能请来,刘邦才打消废立的念头。

惠帝即位后,虽没有多大建树,但政治也还较清明,社会也还算稳定。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期间处处受母亲牵制。在太后剪除异己的时候,成功的保护了大哥,但保护三弟(赵王如意)却失败。吕太后毒杀赵王如意,将如意的母亲戚姬变为“人彘”(zhi)。还故意招来儿子刘盈观看,刘盈看到血淋淋一个怪物,像是一个人,但没有手足,头发被拔光了,嘴巴一张一合的,说不出声音,眼睛就是俩血窟窿,细问才知是戚夫人,当即对母亲表示了不满,这顿惊吓使他受到极大的刺激,以后也无法工作了,终日饮酒,最后抑郁而终,享年仅24岁,在位7年。惠帝死后,吕后看谁都不顺眼,让谁做皇帝都不放心,结果扶持了野孙子做傀儡,自己做了8年的名副其实的女皇。

赵王如意下场最悲

刘邦被封汉王的那年,在定陶与戚姬相识,戚姬也挺有手段,很快被选为贵妃,赵王如意就是戚姬的儿子。

刘邦看见刘盈软弱无能,心想,这孩子他爹娘都是人中精英,怎么这孩子谁都不像呢?如意到是有他爹的风范,他娘戚姬又一个劲地要求立如意为太子,我也有此想法,但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能我自己说了算。结果召开常委会的时候遭到周昌等大臣的反对,张良又为吕后献计聘来世外高人辅佐刘盈,看来废长立幼行不通,只好封如意为赵王与其母离京去赵。刘邦临死时怕日后吕雉为难这对母子,故意派与吕雉有恩的周昌往赵国任国相,以此来保护如意母子。

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姬视为情仇,刘如意视为政敌,借机征召赵王入朝,想斩草除根,周昌早知吕雉的意思,三次征召都被他硬顶了回去。吕雉也没办法,只好先召周昌,再召赵王。刘如意对这个泼妇大妈的旨意不敢抗命,只好来到长安。好在吕大妈虽狠毒,刘盈哥哥却天性善良,想方设法保全三弟的性命。吕雉想在城外下手,结果刘盈亲自出城迎接,然后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吕雉无从下手。但是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刘盈因有早起习射的习惯,看到十四岁的弟弟还在酣睡,不忍心叫醒,就将弟弟留在皇帝寝宫,等到刘盈回来准备换服装上班的时候,躺在龙床上的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死。如意的妈妈也被吕雉残害成了“人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2191/

推荐访问:汉朝的大臣简介 五代十国中汉朝的大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