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李治与武则天

李治与武则天

时间:2018-10-1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李治与武则天 第一篇_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揭秘: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娶后妈武则天?

导读:大唐贞观十年(六三六年)的一天,山西文水武家门前车马云集,原来这家的女儿被唐太宗选为才人,正要迎入宫去。母亲拉住女儿手,因不忍分别而痛哭失声。可是那女儿却毫无离别家人的伤感,反劝母亲道:“此行是去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做儿女之悲呢!”母亲听到这话,不由止住哭泣,吃惊地望着女儿,她隐隐感到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比自己想的要更多、更远。这个被迎入宫的女孩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美貌确曾吸引过唐太宗,唐太宗甚至给她赐号武媚。但是她很快就被冷落在一边,在长达十四年的后宫生活中,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唐太宗去世,也没有得到任何殊宠。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年)五月,唐太宗病死在含风殿,皇太子李治继位,这便是唐高宗。武则天此时却只得同唐太宗的妃嫔们一起出家到感业寺为尼姑。按说武则天的宫廷生活从此便永远结束了,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变。这一天,新继位的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在众多的尼姑中,他立刻注意到了美貌动人的武则天,尤其是她那娇艳妖娆的样子,更使唐高宗怦然心动。皇后王氏不久便知此事,她当时正在为唐高宗专宠萧良娣发愁,便想利用武则天来抵消唐高宗对萧良娣的宠幸。就这样,武则天又重被召回宫中,成了唐高宗的妃嫔。这一年她二十八岁,唐高宗李治二十三岁。

这一回武则天的手段才智才得到发挥的机会。起初她处处讨好王皇后,装出一副恭敬忠诚的样子。王皇后自然十分高兴,在高宗面前说了武则天不少好话,很快便将她晋封为昭仪。自从她得到昭仪的地位之后,就不再奴颜婢膝地去讨好王皇后了,虽然这时候她还不能公开与之抗衡,暗地里却处处与其作对。 王皇后是个处事简直的人,经常得罪周围人,自己却不大注意。武则天就在这上面下工夫,凡是与皇后关系不好的,她都去结交,给她们好处。这样一来,皇后和萧良娣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告诉武则天,她得到机会便向高宗告状,可是唐高宗见她们争宠互谗,索兴谁的话也不听了。

武则天见这样不成,于是下了狠心。她当时正好生了个女儿,王皇后来看她,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就回去了。武则天待皇后走后,自己下手,将婴儿闷死,等到高宗来时,她装成没事的样子,有说有笑,高宗想看看孩子,掀开被子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了。武则天故作吃惊地问左右,侍女们吓坏了,都说不知道怎道回事,只知道刚才皇后来过,逗弄过孩子。武则天于是痛哭流涕,大叫:“后杀我女!”唐高宗哪里想到武则天会狠心杀掉自己亲生女,又有人证,自然相信了她的话,怒道:“过去总是在我面前进些谗言,我还不大信,如今又干出这种事来,这还得了!”从此以后只相信武则天的话,不再听信皇后的话,渐渐有了废掉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意思,只是由于大臣们反对,一时未能下定决心。

武则天见时机已到,就诬告王皇后与其母柳氏诅咒,同时她的亲信又上表,以偏言激怒高宗,终于取代了王氏,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王皇后和萧良娣被囚禁到宫中一座院落内。有一天,唐高宗偶然来到这里,见到门禁严固,饮食都是从小洞中送入,想起往日的情谊,不觉有些伤感,叫道:“皇后、良娣,你们无恙吧?还活着吗?”

两人在里面听到高宗的声音,流着泪哭道:“我们因罪被弃,哪里还是什么皇后、良娣?陛下若念旧情,使我们九死复生,重见天日,就请将这里改名‘回心院’吧。”高宗沉吟道:“我自会处置的。”武则天得知这事后,恐怕她们二人重新获宠,忙派心腹矫诏去将二人害死。王皇后见到诏旨,知道武则天要下毒手,向着高宗的住处下拜道:“陛下万年!武昭仪得宠,我必死无疑。”萧良娣则破口大骂:“武氏狐媚,颠倒乾坤!我死后将化作厉猫,让武氏为老鼠,我一定要报此仇!” 两人各被杖刑一百,然后砍去手足,接着投到大瓮之中,被折磨数日才死。按照武则天的说法,是要“令二妪骨碎”。她还命改王皇后姓蟒,改萧良娣姓枭。她虽然用残酷刑法除掉了后宫的劲敌,但萧良娣死前那番话却令她毛骨悚然。从此,她下令宫中

不许养猫,又经常在梦中见到王皇后和萧良娣披头散发,满面是血,前来索命。吓得她不敢再住在宫中,只好长住到洛阳去。

李治与武则天 第二篇_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李治与武则天】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而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李治与武则天】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文德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将娘家人都压制得死死的,绝不容许他们兴风作浪——直到唐高宗驾崩,这才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旧唐书·外戚列传》:

“承嗣……则天临朝,追尊士矱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属,五代祖已下,皆为王。嗣圣元年,以承嗣为礼部尚书。寻除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思……则天临朝,擢拜夏官尚书。”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

【李治与武则天】

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干巴巴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陪葬昭陵,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李治与武则天】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武则天自己身为女人,军事将领大多不服她,武则天就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之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李治与武则天 第三篇_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真情杰作

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真情杰作

方 越【李治与武则天】

爱情,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以情感相悦,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心气犀通为基础;其次需要包括性爱在内的和谐默契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生儿育女、家庭责任、事业协作、人际成功等等智慧与能力相维系。这样包含着“情”的力量与“和”的力量的爱情,才会有长久的魅力。 读乾陵与乾陵文化相关的史料,我发现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之间相知相爱,夫妻情深,志同道合,互相搀扶,同仇敌忾,共图大业的持久爱情,是他们人生与帝业成功的根本,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二圣临朝”和唯一女皇执政成功的根本。我把他们独一无二的爱情称之为“圣爱”,是因为圣爱是高宗李治在位34年和武则天当皇帝16年,并取得丰功伟绩的内在力量之源,智慧之源,成功之源。圣爱对他们而言,是成就一对夫妻、两个皇帝的生命强大之本——不仅是起根发苗的原因,而且是一个震撼历史的过程和辉煌壮丽的结果。 在唐初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的知心情侣、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女皇武则天是高宗李治真情的智慧培养、塑造的杰作。不管以儒家色彩涂抹的历史怎样把武则天“恶魔化”,同时也把李治“平庸化”;也不管未谙史实的人们提出怎样的质疑和责难,我据史求实地认定:这一命题是合乎史实的,因而是正确的。 首先,李治给武则天以情感的哺育与精神的援助。《唐会要》卷三记载,“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在礼法森严的宫廷,太子李治敢于跨越宫规和道德伦理的底线,钟情喜悦武媚娘,这份难得的“悦之”真情,对处于后宫弱势地位的武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援助和精神支撑。女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男人的爱。我们看那段历史,对武则天一生影响最大的主要三个男人:一是其父武士彟,让她有一个“开国元勋”后代的政治背景,后来被封为“周国公”,成为武则天改唐为周的政治资本;二是太宗李世民,把她召入宫中,亲赐她“武媚”的名字,作为才人在宫中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侍奉太宗达十二年之久,太宗刚毅、果断、英烈、大气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武则天耳濡目染,影响熏陶当在情理之中;太宗力倡妃嫔和女官读书、写字、吟诗、习礼仪,对她学识的长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是自不待言。三是高宗李治对武则天人生的信念发展、命运的转机和一步步走向成功,影响是决定性的。她虽然在太宗身边有十二年之久,但却没有生育,推测当年在宫中很少得到太宗宠幸的机会;而且,当才人十多年也没有晋升,可见她很受冷落;尤其在贞观末年,宫内发生“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迷信和谣言,对她的

猜忌、怀疑、监视、提防、幽禁,让她处境岌岌可危。而正在这隐忍难耐、前途未卜的日子里,有了太子李治真情知己的拯救,她的精神才不至于崩溃。即就是从攻击谩骂武则天的骆宾王《讨武曌檄文》中所说,武则天“狐媚偏能惑主”,“陷吾君于聚麀 ”(陷害皇帝像入牝鹿之群一样乱伦)等言语来看,至少说明太子与才人之间的情爱是真诚可靠的,是非同寻常的。以至到太宗宾天后,武则天不得不去感业为尼,临别时,已做了皇帝的李治向她发誓“誓不忘媚”。这种忠诚、执着的爱情,发生在仁厚、孝慈、多情的李治身上,不仅给武则天以坚持的信念与信心,而且给以极有盼头的希望,让武则天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和力量。

其次,李治给武则天以情感的丰厚补偿和人生命运的转机。有了“上悦之”,武信之,牢靠的感情基础,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对李治思念不已,吟成《如意娘》,以表心迹;而在宫中佳丽群里的李治对武则天也从不忘怀。永徽元年(650年)为太宗过周年,要到佛寺进香祈祷,长安城有名寺庙很多,李治为借进香之名会会武则天,偏就选定了感业寺。《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人激情对泣,恩爱更深。从此,李治冒着违犯宫规和议论纷纷的风险,到感业寺幽会武则天,还让武则天怀上龙子李弘,接着就名正言顺地接武则天回宫,把情感补偿和命运转机,一起给了武则天。在李弘四岁时就封为太子。母以子贵,不久就封武则天为二品昭仪,在嫔妃中提高了武则天的地位。史书和后世研究者,将武则天“二次入宫”的原因,归结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争宠而策划、怂恿李治召进武则天,以之牵制压抑萧淑妃,后来导致武则天在王、萧、武三方角逐中,独占李治之宠。这种说法似乎合乎女人争风吃醋的本性,却忽略了皇帝李治在其中的决定因素。王、萧、武争宠只是外因,而李治与武则天之间恩爱真情才是内因。王皇后始则看李治的意向、眼色行事,顺着皇帝的心思办事,企图邀宠,并显示皇后的大度;继之,待她斗败了萧妃,后来发现李武之间无缝可插、无隙可乘时,转而又联合萧妃反对武则天,“递相僭毁”,公然忤逆皇帝的意图与心愿。自作聪明的算计与假意谋划的作秀,遭遇李武真情的堡垒,王萧“窝里斗”的失败,就成为必然。

第三,李治给武则天以人格的平等和崇高的地位。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失败,从史料看,一是因为她们倚杖身后世族政治背景作资本,把夫妻情感问题纳入冷酷的政治圈子;二是她们一味争宠,陷于极端自私和狭隘,只会从一厢情愿的眼前利益出发,与皇帝心理冷战,企图征服皇帝,根本不理解、不尊重皇帝,表面的、技术性的温顺也就成了令李治生厌的虚情假意;三是她们在情感问题上极端无知,低估了武对李真情实意的力量,企图以许多非情感因素(比如武则天是先

帝才人、曾经为尼形象欠缺、门第不高、宫廷内外没有自己的势力、地位又低下等等)来诬陷、打击武则天,离间李武之间关系。而武则天懂得爱情是无私的,负责的。她对李治的感恩与依赖,对李治的体贴与温顺,对李治的理解与默契,对李治的真诚与善解人意,是专一的、至真至善至诚的,把一个贤妻良母的女性魅力,无私地发挥到了极致;而且以她坎坷阅历与人生的独特感悟,特别是在宫中侍奉两代皇帝,与众多嫔妃打交道的历练和智慧,倾心侍奉李治,在真情实意中,又不失对宫廷斗争的稔熟思考,对情感斗争的理性把握,很少情绪化、私情化的冲动,加之宽容、大度、超然、坦荡的心胸,这是王皇后、萧淑妃所不具备的。王、萧失宠与武则天得宠,决定的因素是李武之间的真诚情感,特别是李治对武则天的信赖和依赖。罗曼·罗兰说过,“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永远是她的孩子”。这大概是一条爱情定律,古今中外,帝王百姓概莫能外。对于恋母情结极深而又重情重义的李治,成熟、老练而又体贴的武则天,既是呵护他的姐姐,又是支撑、鼓励他的同道知己。他非常依恋、依赖武则天,不仅是人格、人性的强烈需要;而且是他同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的关陇集团殊死斗争的需要。当了皇帝而未能真正执掌实权的李治,不仅需要贴心的知己,而且需要一个能帮他坐稳江山的助手。因之,李治对武则天不仅在人格上平等相待,给以足够的尊重;而且在政治上作为依重的力量,可以信赖的伙伴和马前卒。李治先从长孙无忌支持的王皇后下手,发起“废王立武”的政治斗争。这就把武则天推到政治斗争的最前沿。高宗先是策略地提升武昭仪的名分和地位,下诏要立她为“宸妃”,打破大唐命妇制度,在皇后之下,在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之上设“宸妃”以突出武则天,为“废王立武”创造台阶。这步棋虽因长孙集团保守势力的强大而失利,但李治与武则天的决心更加坚定。经过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反复较量,李治“废王立武”的政治主张终于实现,亲手把武则天从幕后推到前台,把皇后的桂冠与权力双手交给她。“废王立武”之后,李治开始真正全面掌权,他可心的夫人当了皇后,皇后的儿子成了太子,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与皇家国事,进入一种完满的状态,这可谓他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的胜利,也是李治培养、塑造武则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第四,李治给武则天树立尊贵形象和威信,让她真正母仪天下。在修撰《姓氏录》,打破原来旧贵族体系,按照大唐“勋格”即功劳薄,抬高开国元勋文水武氏一族显贵地位之后;接着李治追封她的亡父为周国公,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后又改为荣国夫人。父母尊贵,女儿也就更为扬眉吐气。为了进一步提高她的声望,李治打破以往只有皇帝躬行亲耕的礼仪,让武皇后也参与躬行亲桑之礼,显示她对农业的重视,做天下妇女的表率,美化她的形象。李治为推出武后的国

母形象,可谓情真意切。他亲自陪武后离开旧官僚盘根错节的长安,到东都洛阳去建立帝后一体新的政治指挥中心。显庆五年二月,他带武后从洛阳北上,巡游并州。并州是李唐王朝兴起的“根据地”,当年李渊在并州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大唐。李治携武后到并州,温习传统,缅怀先辈,意义非同寻常。而对武则天,更多了一层衣锦还乡,祭祖还愿的意义。皇帝李治给足了她面子,大摆宴席,欢聚乡俚,特别下诏对并州80岁以上的妇女授五品郡君的荣誉头衔;给武氏亲族人等都赐物、封赏,让武则天家族备受皇恩,功成名就。特别是李治到泰山封禅时,不仅让武后与百官一起从驾;而且打破只有皇帝封禅祭天的惯例,在高宗“初献”礼仪之后,特地让武后率嫔妃宫人“亚献”,仪式隆重而热烈,帝后平等可谓并驾齐驱,这是史无前例的,从朝廷到天下,极大地提高武后的人望,树立起武后母仪天下的权威形象。

第五,李治给武则天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与机遇,培养她打理朝政的能力。在“废王立武”,消弱关陇权贵集团势力的斗争之后,李治更加信赖、依赖武后。而对元老重臣他完全失去信心,太子又年幼,他就让武后帮他打理朝政。“显庆五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资治通鉴》卷200)李治就这样把宝贵的参政舞台和机会给了武则天。为了让满朝文武臣服皇后的理政,皇帝李治首先实行和解、安抚政策,化解激烈斗争形成的派系对立和矛盾。除了在“废王立武”后大赦天下,还尽量与反对派怀柔和解。武则天深知皇帝的旨意,不仅不计前嫌,而且主动上表给皇帝,请求放过或嘉奖当时反对她的人,皇帝还把武后的上表,展示给武则天的政敌们看,表示高姿态宽容的大度。皇帝要与他的政敌和解,以求朝廷安定稳定,而让武则天上表提出,充当好人,展示武后的高尚品德和风格,可见用心良苦。只有这样以德服人,才能使她的权力变成权威。李治让武则天上表议政,让她出人头地,让她做出政绩,就是要让百官明白,他“废王为武”的选择是正确的,武后有能力,有资格帮他打理朝政。历史上著名的武后上书“建言十二事”,本质上是高宗李治的战略思想,而让武后上书提出,再由高宗颁诏实施。这样不仅肯定了武后的远见卓识,提出政治改革方略的重要意义;而且把武后的“建言”作为大唐的施政纲领,诏令百官按武后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这就向天下昭示了武则天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树立起武则天与皇帝“二圣”并肩理政的核心地位。“建言十二事”推行的结果,使高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上开源节流,发展农桑,国力强盛;政治上开明纳谏,安抚下层官员,惠及百姓,深得民心;文化上提倡《老子》治国

之道;社会上提高女性的地位,以孝治天下,以德化天下;外交上边境安定,睦邻友好。出现了历史上繁盛的“永徽之治”。这样的政治作为和政治局面,为后来武则天登上皇位,奠定了稳固的社会基础。

第六,李治给武则天政治上充分的理解、极端的信任和安全的保护,为她扫清临朝的一切障碍。一方面,出于他们共同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利益,对付共同的敌人,他们千方百计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完善科举制度,开创武科举,改革朝廷官制机构,扩充庶族官僚队伍,组织北门学士等等方式和手段,在朝野上下,组织起新的有见识、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建立起自己的新贵体系;另一方面,出于他们共同的家国一体的家族、内外戚关系和亲情因素,按“帝后一体”的政治一元化体系,理顺家庭包括后宫、朝野上下左右的各种人事关系。李治在处理各种极其纷繁复杂、权力利害冲突危机四伏、风险极大的人事问题上,给了武则天以志同道合、默契无间的支持。在对太子李弘的精心培养,对太子李贤的废与立等等大事上,高宗做主决策,武后辅之执行。高宗绝不是后世史家为摸黑武则天有野心“篡位”,连带说高宗是懦弱的“傀儡皇帝”。他与武后是夫唱妇随的夫妻,配合默契。家国大事,都是政出高宗,武后言听计从,代高宗执行;或高宗拍案,武后与大臣们坚决推行。

从史实看,皇帝与皇后之间,也不是天衣无缝,也不是没有分歧、误会和矛盾。亲密夫妻在涉及权力分割或情感隐私上也心存芥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麟德元年(664年)发生的高宗要废武后的一场风波,就是突出一例。按照《资治通鉴》所说,武后参政后,喧宾夺主,皇帝受制,不甚其忿,招来宰相上官仪谈论商量。上官仪说皇后专横,废了她算了。皇帝说正合朕意,立刻令上官草拟废后诏书。没想到皇帝身边有人奔跑后宫报告了武后。她即刻到皇帝处为自己辩白。废后的诏书墨迹未干,皇帝一见武后就改变了主意,而且说,“是上官仪叫我这么做的”,他自己并没有这个心思。结果上官仪为皇帝仓促“废后”的一时不爽,而丢了性命。这场风波来的突然,去的也快,帝后之间很快和好如初,说明他们之间的夫妻感情是经得起考验的。其实,这次“废后风波”,并不是帝后之间政治大事上有什么分歧;而是他们微妙心理的难言隐衷。据《资治通鉴》说,高宗与武则天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有染,武则天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包容着。但是,“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皇帝跟他的外甥女暗通,武后可以容忍;但皇帝要给魏国夫人封一个内职名号,这不就姨母与外甥女“共侍一夫”了吗?武后因此强烈反对。帝后为此争执,皇帝生气而批评抱怨武后。政治上不成熟的上官仪,根本不知道皇后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利益上的联盟牢不可破,把高宗一时因私情的气恼与冲动,纳入反对武则天的宫廷争斗与政治角逐之中,根本不

李治与武则天 第四篇_女皇武则天为何杀死十位至亲

女皇武则天为何杀死十位至亲【李治与武则天】

武则天

本文摘自《中国历史之谜》,张海英 叶军,出版:文汇出版社

根据史书记载,单是至亲,武则天前后共杀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亲甥女,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争宠争权,实现她的皇帝梦,可见其人险毒至极矣。

说起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总是脱不了集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于一身的形象,她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同时又心狠手辣,非但任用酷吏以强硬手段经营着她的武周王朝,甚至就连尚在襁褓中的亲生女儿也可以残忍地扼死„„

说起武则天,她漂亮,有野心,工于心计,醉心权势,胸怀机谋,信奉佛教,荒淫奢靡„„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是她的残忍无情。为了争权夺利,为了巩固她的统治,她可以将爱情、亲情等全都抛诸脑后。

武则天属于那种早熟的女孩,年方14岁便已开启“花解语、玉生香”之女性情怀。就在这一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选美,结果武则天被选入后宫。临行时,母亲杨氏痛哭不已,她却显得非常平静,对母亲说:“见天子焉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果然,唐太宗见到武则天立即就被她迷住了,一连临幸三夜,被封为“才人”。按照唐初的后宫制度,在皇帝的121位妻妾中位列第30,虽不算高,也不算太低了,况且是“打破常规”越级升补的。

太宗比武则天年龄大两圈还不止,武则天自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跟唐太宗过一辈子,她和那些有机谋的妃嫔一样,开始为太宗死后预做准备,在皇子中寻找靠山。据明人詹詹外史所评辑的《情史·情秽类》记载:“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疾,见武氏,悦之,遂即东厢烝焉。”也就是武则天跟还是太子的唐高宗勾搭上了。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相当精彩的故事。当时皇子中最得太宗宠爱的是魏王李泰,宫中有不少妃嫔都巴结他,和他暗结私情,但武则天可谓别具慧眼,她选中的目标是性格懦弱、忠厚老实的晋王李治,为的就是将来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和摆布李治。一天,李治入厕,武则天跟进去,用金盆盛水捧给李治洗手,颔首半跪,做出一副娇滴滴风情万种的样子,进行挑逗。李治终于按捺不住那一团热烘烘的欲火,情不自禁以手蘸水向武则天脸上弹去,并戏吟道:“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武则天马上回应道:“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两个人一拍即合,遂即做了男女苟合之事。据说武则天还怀了李治的孩子,所以《情史》中说李治“烝”,意思是同母辈发生性关系。

武则天摸透了太宗的脾性,在她的调教下,李治极力投太宗所好,终于被立为太子。唐太宗驾崩后,李治继位当皇帝,即唐高宗。按照唐代后宫的规矩,武则天离开后宫来到长安感业寺水仙庵出家为尼,待了近五年,当时她大约二十五六岁,正是青春勃发的年龄。 这年,高宗和后妃一行驾临感业寺,为太宗五周年忌辰拈香祈福。《情史·情秽类》记载:“王后疾萧淑妃之宠,阴令武氏长发,纳之后宫,欲以间淑妃。”说王皇后见了武则天后,暗中派人把她重又接进宫里,蓄发换装,悄悄送入唐高宗的怀抱,图谋借她的力量来使萧淑妃失宠。当时王皇后与高宗的另一个宠妃萧淑妃之间一直明争暗斗,怎奈王皇后太过方正,而萧淑妃能变换各种手段与皇帝打情骂俏,给皇帝刺激而新鲜的感觉,再加上会吹箫,会做料理,皇后自然争宠不过,于是便想利用武则天来对付萧淑妃。

武则天“一朝重入帝王宫”,刚开始时她卑词屈礼,千方百计笼络王皇后,两人联手,很快便将萧淑妃打败。但武则天并不满足,她处心积虑地想取代王皇后的地位。她不惜广散财物结交宫中的内监女官,让她们刺探王皇后的言行,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即报告,但却迟迟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武则天不愧是个人物,早在她身为唐太宗才人的时候就发生过一件事情:西域进贡给唐朝一匹宝马,但性情暴烈,许多年轻力壮的骑士都驯服不了它,骑术精湛的唐太宗还曾被它掀翻在地。大家束手无策之时,只见武则天拨开人群,站出来自请驯马。她说:“臣妾只需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先用铁鞭子打得它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还不听话,就用铁锤敲它的脑袋,使它痛彻心肺;如果还不能制服它,就干脆用刀子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虽闯荡半生,杀人宰畜不在话下,却也从未见到过如此心狠手辣的女人,不由得暗暗地对她有了戒心。其实武则天岂止是心狠手辣,简直是蛇蝎心肠。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可武则天这头凶残的母老虎非但“食子”,而且“食”起来不吐骨头渣。她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一计狠招。

正好不久前武则天刚生下一个女儿,长得伶俐可爱,高宗疼爱无比,王皇后自己没有生育,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一天,王皇后来到武则天房里看望她,武则天假装亲热地与皇后聊天,瞅机会让宫女把小公主抱来,王皇后高兴地逗引着孩子玩,一直等孩子睡着,才起身离去。皇后刚走,宫女报告说皇帝要来,武则天一看千载难逢的良机来了,于是一狠心将亲生女儿扼死在襁褓里,还捧着女儿幼小的尸体说:“可惜你生在帝王之家。为了母亲的前途,你只好死。”然后将被子盖好。高宗进来掀开被子,见女儿暴死,忙问刚才谁来过,武则天哭着说只有王皇后来过。高宗悲愤地仰天叹道:“是皇后杀了我女儿!于是下诏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没过多久,又在武则天的挑唆下,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赐死。

当上皇后之后,武则天便把自己的四个兄长一一提拔起来。不想四个亲哥哥并不认同她的做法,而是责怪武则天搞乱了朝政。武则天大怒,于是把他们发配到边地,并在途中逼迫其中两个哥哥自杀,另两个也险遭毒害。

武则天的亲姐姐韩国夫人丧夫,带着女儿来到宫中。高宗见到美貌的母女俩,一并收入后宫,就有点冷淡武则天了。武则天好不容易登上皇后宝座,独占恩宠,怎容别人与她分享?过了一个月,韩国夫人忽然莫名其妙死了。高宗怀疑是武则天干的,但又找不到证据,只好小心翼翼地保护好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不久,武则天那两个幸免于难的哥哥进宫朝圣,武则天在后宫设宴招待,在座的还有高宗和魏国夫人。武则天亲自下厨,在哥哥送来的鱼里下了毒,结果魏国夫人吃后当场七窍流血而死。武则天马上拍案而起,诬赖哥哥送来的鱼有毒,立刻命侍卫把他们推出去斩了。她这是一箭双雕:既除掉了眼前的情敌,又把有可能反对她的哥哥也收拾了。

高宗晚年身体病弱,想把皇位传给武则天,无奈群臣们坚决反对。高宗不敢激怒武则天,只好把帝位传给她的亲生儿子李弘,但武则天不甘心即将实现的皇帝梦被人搅坏,哪怕他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一杯毒酒毒死了李弘。后来高宗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并令李贤监国,武则天又先下手为强,把李贤逼死。高宗一死,武则天一手遮天,中宗和睿宗先后都只象征性地当了55天和半年的皇帝,便被武则天废掉,她自己革唐为周,当上了女皇帝。 根据史书记载,单是至亲,武则天前后共杀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亲甥女,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争宠争权,实现她的皇帝梦,可见其人险毒至极矣。不过平心而论,她当上皇帝以后,确实也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改革措施,包括广开科举,知人善任,抑制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使得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史家本着“不没其实”的记史原则,对她的一生作出了客观评价:“掩鼻之谗„„人彘之酷„„夺嫡之谋,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旧唐书·本纪第六》)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8007/

推荐访问:历史上的李治与武则天 李世民李治武则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