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时间:2018-08-2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篇_历史,文化价值决定功能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决定功能价值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分析,重点阐述历史文化价值对居住性历史街区功能价值在居住功能,商业功能,交通功能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多伦路历史街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混合功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是一种静止的保护,而应该是长期的过程。换言之,历史街区的功能价值始终大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正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历史街区增值。传承延续历史文化价值,创新出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居住性历史街区同时可以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如何合理使用居住性历史街区,让它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面临着很多问题的保护过程。比如不可以将历史建筑全部拆掉,但也不能维持现有的破败,改善居住条件,更要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特征。

究竟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该何去何从?多伦路历史街区是上海第一个以保护为目的,附加商业休闲设施进行开发改造的居住性历史街区。笔者将以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现状问题,发表部分看法。

一.历史价值

1.1区位

多伦路街区西南侧有3号轻轨线站点,东北侧为四川北路商圈。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区位条件较好,但相对于新天地,多伦路街区距离市中心和经济繁华地带较远,主要受众为中收入人群,它的保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篇_探讨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文化价值

探讨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文化价值

【摘要】革命纪念馆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代表性馆,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者旧居、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堂、祠等。中国既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众多的革命纪念馆就像一枚枚珍贵的历史碎片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革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 历史意义 文化价值

首先,发挥革命纪念馆的作用,助推中国人文建设。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成为市民观念意义上的文化,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中国市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革命纪念馆,要充分发挥这些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居住在保护区内广大居民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是开放式经营,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宣传效果。最大化地利用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给人们提供瞻仰、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三是各类革命纪念设施要完善开放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增强自身活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中国市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越来越多,还要做到免费不免责,免费不降质。免费不免责就是说免费开放不等于免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责任,相反责任更加重大,免费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免费不降质,就是要求在免费开放的同时,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让观众在互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尽可能将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多、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采取易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其次,挖掘革命纪念馆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包括革命纪念馆在内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已不能凭简单的经济价值衡量,其留存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从先烈热血铸就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培养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亿万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一是要准确具体地提炼和外化中国革命纪念馆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不同,每一处遗址和纪念地所见证和蕴涵的精神也就不同,对此要准确提炼。首先,要给予每个革命纪念馆以明确的科学的历史定位,即根据革命纪念馆在历史上的用途、性质、地位、影响和意义所作出的科学而又具体的特定定位,在此基础上准确提炼所体现和蕴涵的精神。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挖掘中国市革命纪念馆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强化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将革命传统教育和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划和学校教育教学中。继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篇_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题 目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年 级: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教师:

日期: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 文明 经济 文化价值

内容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军事方面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

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2、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四篇_文化遗产价值探讨

摘要:与一般物品价值构成不同,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两个层面,分别是不可量化的存在价值和可量化的使用价值,这两种价值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相关利益群体。存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和必要条件,关系全社会成员;使用价值是对存在价值的开发利用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其相关利益群体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从而陷入了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抉择。

关键词:文化遗产 价值 使用价值 利益群体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85-02

1、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现状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共26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5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项。国务院自1961年起共核定并公布了六批共计227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两批共计1028项。其他各级文化遗产也分别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确立及监管。在各级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当地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间出现了各种价值和利益纠纷,学界也对于开发与保护孰轻孰重、如何进行而纠缠不休。究其本质,还是要回到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认识上。

2、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广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一般物品价值所无法包涵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称为存在价值v1,存在价值相对于全人类、全社会而言,由于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值不可定量估计。另一部分可以称为使用价值v2,是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中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开发商、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域人群而言,即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这一部分价值可定量。

2.1 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v1,是由文化遗产相区别于一般物品的特性而产生

其中,又可细分为历史价值v1、文化审美价值v2、科研教育价值v3、情感价值v4。这一系列价值指标,都不可以定量标准衡量,表现为文化遗产的无价,决定了文化遗产需要保护。

2.1.1 历史价值v1

历史价值是文化遗产最基本的价值体现,是文化遗产作为“遗产”自身的核心价值。文化遗产反映了其产生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水平,经过了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考验而保存下来,其历史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造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受到真实性、历史沉淀时间、历史地位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越高,保存的越完好(而非还原度高),对于历史的反应程度越高,其历史价值越高:文化遗产的历史沉淀时间越长,历史价值越高;文化遗产所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越重大,知名度越高,该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越高。

2.1.2 文化审美价值v2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璀璨文化的遗留,其本身具有艺术性,符合人们对于特定文化的审美情趣,具有文化审美价值。文化遗产的文化审美价值,受到艺术风格、文化认同度和稀缺性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遗产的艺术风格,代表着该文化遗产的产生时期、所属艺术派别等,

其艺术风格越独特,文化审美价值越高:文化认同度,是当今社会对于某种历史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当今民众对于某种文化元素的偏好,文化认同度低的传统文化,如不加以保护和扶持,就有可能被遗忘,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而认同度高的文化,其相对应的文化遗产也会受到追捧,相应的文化审美价值越高:稀缺性,是指该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稀缺程度,越是稀有的文化遗产其相应的文化审美价值越高。文化审美价值是与当前时代主流的文化审美情趣相联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1.3 科研教育价值v3

文化遗产的科研教育价值,由科研价值和教育性决定。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留,在考古和文化研究领域,都具有可挖掘的潜在价值。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对于后人也存有教育意义,例如诸子百家思想、佛教道教文化等,都对后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1.4 情感价值v4

对于同源文化而言,文化遗产是相近文明背景的凝结,是同源文化群体寄托对本文明的爱戴与留念的情感载体,与人类寻根探祖的愿望相联系。对于异源文化而言,文化遗产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媒介,满足异源文化群体对于不同文明的好奇与追求,增进异源文化群体间的理解和喜爱。文化遗产具有情感价值,表现为现时人类的情感需求。

2.2 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v2

是文化遗产这种特殊的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形成文化遗产产品进入商品市场,通过经营而获得的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具有依附性和潜在性特征,文化遗产具有使用价值v2,首先必须具各存在价值v1,v2依附于v1存在价值越高,使用价值越高,存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必要条件,这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同时,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又具有潜在性,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具有使用价值,也不是所有存在价值高的文化遗产一定具有高使用价值,存在价值不是使用价值的充分条件。只有通过对于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挖掘、包装、开发,形成文化遗产产品,再经过一定市场运作,才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具备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可以定量的,其价值量受到存在价值v1的影响,同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水平、市场供求关系相关。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又可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商品化运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发运营商和区域群体(如文化遗产所在地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等)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使用价值,是由于文化遗产的魅力吸引,而产生的间接的经济效益。如文化遗产所带动的当地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的经济收益,城市形象与品牌的树立,以及进一步带动的投资等。

3、文化遗产的价值相关利益群体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遗留,反映人类文化的精粹和发展过程。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而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文明,文化遗产存在价值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为全人类,是一种公共利益主体,政府有义务以财政支撑保护并监督调控其利用,为全社会提供文化共享平台。

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带来经济收益,其利益主体为相关 行政主管部门、开发运营商和区域群体等。这些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的目标又各有不同,导致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利益关系的混乱和盲目,经常出现侵害一方利益主体或者公共利益主体权利的情况。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监管权的层层下放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不力。地方行政追求创造高gdp、地方官员追求在任期内做出政绩,都易导致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

的短视行为。相应的,开发运营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不可能也无力为保护“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的”的文化遗产而买单。区域群体如文化遗产所属民族、地区居民等,追求的是生活水平的改善,但由于该利益主体个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他们的利益应由公共代理人(政府)来保护,但与此矛盾的是,他们的目标与政府的目标不能完全一致。文化遗产使用价值各利益相关主体追求目标的矛盾,正是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难题的关键。

通过对文化遗产价值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必要条件,所以公共利益主体至上的原则不应被打破,即对于文化遗产,首先应该是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遗留,任何主权国家、地方政府都应有义务保护其永续存在,为全社会可享;当代人有义务让下一代人也拥有享受此项遗产的权力。使用价值之所以得以实现,v2相关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得以获取,也是以存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的,这些经济利益不仅仅得益于当代对文化遗产的开发,更是得益于历代对于该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资源开发方式也在逐步转型,原有的粗放型开发方式在向可持续性的开发过渡,在这期间,更需要政府作为主导来指引我国璀璨文化遗产的前途。认清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有利于从根本上确立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10yb15),江苏省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市场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科研课题(xky2010305),江苏省文化市场研究。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五篇_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摘要: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同样具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关键词:茶马古道 历史意义 经济 文化 政治

茶马古道的由来与线路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马古道尽可以上溯到青藏高原与低地社会有交流开始,譬如先秦商周旧石器时代,是以云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滇、川、藏、湘、黔、桂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省市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古代交通运输干线。

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中国唐代汉族产茶区的茶和吐蕃良马的交易,史称茶马互市或茶马互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商人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地点,茶和马互相交易,时间久了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茶马互易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茶马古道四川到西藏部分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线,而且茶马古道与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天水、兰州等地交叉、重叠,可以看到,茶马古道与中国其他几条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马古道在中国境内主要有两条(一说有三条,即西宁至拉萨的唐蕃古道①属于茶马古道):

第一条是以云南产茶区西双版纳、普洱为中心的路线,走向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最后到达拉萨,从拉萨出境,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

阿富汗等国家。

第二条是以四川的雅安为中心,从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到西藏的昌都,与滇藏茶马古道相汇,经过察隅、林芝等地,进入到拉萨。

境外的茶马古道为:从雅安出发的茶,经过西藏,从亚东、聂拉木、吉隆等出口,进入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从云南出发的茶,从版纳、思茅、腾冲等地进入到越南、缅甸,也通往印度。这些地方也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规模宏大,它是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随着以茶叶为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宋、元、明、清大大强化了这条道路,由此形成了亚洲大陆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

茶马古道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由平民百姓走出来的道路,至于茶马古道的名字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茶马互市,另外一种是由马驮着茶以及其他药品,日用品交易,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茶、马是这条古道上的主角。在《滇茶藏销》(谭方之著)的书中统计到:“滇茶为藏所好,以积成习,故每年于春冬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盖藏人之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逸兴物,而为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无茶则病之概。”从以上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茶马古道其存在的必要性。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等一样,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之一,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历史上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和中亚的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互交往、融合的走廊;是历史上西藏各族

人民和中华各族人民同生共存、团结和睦的桥梁和象征;也是藏汉民族不断交融和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

1)茶马互市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藏和滇藏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如沪定、康定、德格、甘孜、巴塘、中甸(现为香格里拉)、昌都等比较著名的高原城镇就是随着“茶马古道”的开通、繁荣而相继出现的。其中康定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交通咽喉,在唐、宋时只是一个架设帐篷的临时露天市场。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介绍给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藏汉民族形成了在经济上相依相成,互相离不开的格局。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藏区与祖国的统一,藏、汉民族的团结。(《西康图经.西域篇》),由此可见一斑。

2)茶马古道也是各民族交往和融合之道。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和藏族人民一道从事各种生产,促进了康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并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

3)茶马古道也是一条政治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宋朝、明朝尽管未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却始终与藏区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实现了“羁縻”政策②,从而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茶马古道”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一样,在促进西南地区,尤其是康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茶马

古道”不仅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也是重要的政治之道。在治藏安康方面产生过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4)在当代社会经济的背景下,茶马古道也同样拥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茶马古道穿越我国著名的横断山脉,沿线所经过的藏、川、颠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地势差异最复杂、中纬度海洋性冰川最发育、地表作用最活跃的高原,景色壮丽,森林茂密,民族文化丰富多采,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对国内外游客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注:①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至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②羁縻政策, 中国历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民族政策。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发巨大贡献。

羁縻政策的原则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具体表现,如明朝之后的土司政策。 参考文献: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格勒《中国藏学》 2002年03期

《恢宏千年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寻幽探胜》 亮炯·朗萨 著,钟键 摄/2004年08月/中国旅游出版社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编著部 编著/2003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茶马古道 》 谷维恒,潘笑竹 编/2004年05月/中国旅游出版社

《茶马古道 》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 编/2008年04月/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民族文化库·野考察丛书》 李旭 著/2000年02月/云南大学出版社 《茶马古道》 纪录片 导演:田壮壮 2003年

09级羌藏文化保护与开发 李青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六篇_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的典例分析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的典例分析

——简论青岛八大关风景区的价值构成

一、概述

八大关,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角汇泉岬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于北部,占地150万平方米。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所谓"八大关",是因为八大关景区的八条马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紫荆关路、韶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函谷关路、宁武关路、嘉峪关路、居庸关路。这十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八大关景区背山面海,位于沿海的平原地带,集中了大量欧式、日式建筑,其吸引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丰富的建筑样式,也在于极富青岛特色的生活气息,除各国建筑外,区域内及周边仍然有青岛市民居住。八大关被评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青岛沿海区域总图

通过观察青岛的沿海区域总图不难发现,青岛的八大关景区位于青岛沿海的西部老

城区,青岛市的新市区发展方向以向城市西南和东两个方向为主,向西南以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向东则以青岛东部新区和崂山区为主。因此,由于八大关所在的西部区域是老青岛的区域,所以其保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而随着青岛市政府对于八大关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其所保有的经济价值也在被逐步挖掘出来,关于以上三种价值的构成在后文当中将会具体论述。

八大关区域卫星

八大关区域的总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左右,区域的面积足够孕育出一种属于区域内的社会网络、生活气息和民俗文化。八大关建筑最早于20世纪初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造,以后美、俄、日等国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师陆续设计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形成了300余栋集20多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45,368平方米。建筑结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有平面对称、轴线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顶的哥特式,装饰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筑群依山傍海,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八大关内依傍于主要交通线上的景观设置,也体现出了很【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高的美学价值,不同植被的种植使其四季景致的变化也颇为吸引人。除此之外,八大关景区内的生活气息也颇为吸引人,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八大关的价值构成。

二、正文【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以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的指导,结合自己对于八大关景区的感受和理解,我想要从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八大关风景区的价值构成。

1、 文化价值

首先想谈的就是文化价值,而且八大关景区的文化价值也是尤为突出的,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所谓文化价值,就是客观事物的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谈到青岛的城市文化,我想到了青岛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的李北林先生曾经写的一篇文章《浅谈青岛的城市文化特色》,在文章中李北林先生提到了青岛是“灵秀典雅之城”。以上两点我非常同意,但是我想这两点只从城市形态来阐释了青岛的城市文化(暂且称为“外在文化”),而忽视了青岛的人文特征,对于青岛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没有进行具体阐释(暂且称为“内在文化”),我想如若将青岛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概括的话,热情而平和是再好不过的描述,尽管青岛的城市经济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青岛人过得慌张或者烦躁,热情是经济给青岛注入的生活特征。同时,正是是湿润的气候、广阔的海洋、凉性的海鲜食物、加上山东人特有的憨厚性格,使得青岛人的性格偏向平和,并不躁动。以上所提到的城市形态表现“灵秀而典雅”的“外在文化”和民风民俗表现“热情而平和”的“内在文化”,在八大关景区及周边地区得到了融合,使得这一地区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及其重要。

“海”是青岛文化的基调,而八大关景区也是临海而建,它坐拥太平湾,作为青岛临海

的三个海湾,汇泉湾承担着每年最多的旅游观光任务,喧嚣的汇泉湾总是人满为患;浮山湾承担着东部金融经济腾飞的任务,大量的商业建筑使其失去了老青岛的特色;相比较而言,八大关所在的太平湾安静,优美,既无旅游者的拥挤,也无交通和人流的熙熙攘攘。行人可以在这片区域内尽情地享受大海和阳光,享受植被和空气,并且“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城市名片在这里完成了聚集。大量的欧式建筑、日式建筑在这里集合,每到一栋别墅之前,行人都会驻足观看,平面对称、轴线突出的德式建筑,尖塔坡顶的哥特建筑,装饰粗放的西班牙式建筑等,灵秀和优雅的城市型态尽显无遗。景区内的绿化率极高,行道树的设置极其丰富,在山海关路,是法国梧桐;在居庸关路,是银杏;在临淮关路,是龙柏;在正阳关路,是紫薇,在嘉峪关路,是五角枫;在韶关路,是碧桃;在宁武关路,是海棠和枫树;在紫荆关路,是雪松,因为树种的不同,四季又表现出不同的景致,秋季金黄色的法桐和满地金色落叶尤为人们称道,景区内大大小小的绿地和公园创造了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不仅使得整片景区表现出的建筑和景观文化价值极高,也为青岛人平和闲适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八大关景区内现在仍然居住着少量的青岛市民,并且在八大关景区周围的青岛老市区,居住着数量较多的青岛市民,他们的生活方式曾经并且正在深深影响着八大关景区的文化。青岛人的闲适的生活方式,热情的接人待物方式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临近海岸,并且老市区广布各种公园和山头公园,除此之外,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第一实验中学、青岛市实验小学(百年历史))和青岛名小吃等特色食物的聚集,使得八大关及其周边区域在保持着建筑形式的原貌外,仍然保持着青岛人生活的影子,这一点在全国的历史街区内是做得比较出色的,也是为八大关景区注入的强大活力,记得在专业课中,老师们总是提到永远不要忽视“人”的作用,我想在这里就是一个极好的体现。

青岛八大关景区四季景致

2、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上,一般的老街老城区采用的发展方式大都是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且以此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在谈经济价值时,我想首先来展示一下青岛八大关景区在旅游方面的设置。

青岛八大关是一片开放式的街区,进入整个区域是免费的。在整个景区内,除仍然为私人拥有的别墅在未征得同意下不得进入外,只有花石楼收费5元,其他的城市花园和绿地都可以随意进入和使用。在景区内还保有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海水浴场下水游泳是免费的,而更衣、寄存和淋浴会收取较低的费用。总的来说,游览八大关景区几乎是没有花费的。而且八大关景区内车辆较少,而且对车速的控制比较有严格,所以基本是以一条步行街的方式进行设置的,另外,在春季赏樱花和秋季赏落叶期间禁止车辆通行。

什么是历史文化价值 第七篇_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周玉清王少安《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0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及当代传承问题,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源起于西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从孕育萌发到基本形成,再到传承演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个阶段是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这是君子文化处于孕育萌发状态的阶段。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看,虽然这时“君子”一词的本义只是特指“君之子”,但“君之子文化”已初现端倪。《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易经》中有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居中”“得中”“处中”“安节,亨”“甘节,吉”“君子几,不如舍”等论述所蕴含的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谦逊做人,要秉持中正,要崇尚节俭,要审时度势等思想,都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阶段,“君子”一词的指向狭小,人们的君子意识淡薄模糊。但它作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乃至传统人文文化的源点,为其后的孔子等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料,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一次重大变革达到成熟状态的阶段。这个阶段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孔子。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前人的“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实现了传统君子文化的重大变革。一方面,孔子沿用前人的“君子”称谓,利用“君子”这个“题”铸就了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稳固的“外壳”和思想库,使“君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的鲜明标记。另一方面,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逻辑上进行从“君子是君之子——君子是有德者”到“有德者是君子”的命题转换,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深刻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如晚清思想家辜鸿铭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在孔子的私学教育推动下,社会的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个阶段关于君子的表述过于散乱,也给君子文化的后续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第三个阶段始于西汉王朝并延续于其后的全部封建社会。这个阶段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传承发展阶段,实现第二次变革的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思想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君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同时,由于先秦君子文化的诸多不确定性,更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西汉以后的君子文化可谓腐

朽与进步、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官方和民间以及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呈现严重的立场分化和观念分化。

二、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其精髓是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弘扬君子文化精神有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一,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道德经验和道德情感的人格升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道德智慧,是凝聚中华民族道德力量的情感纽带。其二,它最精华的东西是自强不息、尊道崇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上发挥着涵养民族精神、弘扬价值观念、引领道德风尚的重大作用。人人都可以做君子、应当做君子,是君子文化环境下的价值追求和民族共识;君子价值观念广泛深入人心,是人们道德生活历来遵循的价值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民间传说所塑造颂扬的君子形象数不胜数,生动鲜活地感染人、引导人。 其三,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传统和主要形式,以它为平台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在《论语》中孔子实际上把“有德者”应当具备的各种美德,如仁、德、义、礼、智、信、勇、和、中、忠、孝、悌、勤、廉、耻等,都打上了君子的烙印。在西汉之后近两千年的文化淬炼中,中华传统的人文话语体系同君子文化的话语体系一直呈高度重合状态,君子人格也就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主体人格。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历经数千年历久弥新,彰显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永恒性和变动性、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统一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包括君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我们当今传承君子文化也必须遵循“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规律,从君子文化不断流变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其永恒的东西,找对传统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接、融合的端口;在实现二者融合的同时,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品质对传统君子文化的革新改造。其一,人学逻辑的对接。马克思主义人学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3535/

推荐访问:小雁塔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