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好词好句 >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时间:2018-08-21   来源:好词好句   点击:

【www.gbppp.com--好词好句】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第一篇_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3-01-26 08:00来源: 好词好句网 作者:好词好句

更多45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最近,“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它好像是能适应任何一门学科的一种学习风格,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既流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着自身的优点。

例如: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的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有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然而在平时实际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找出对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均匀,这样,在一个组里学习水平势必参差不齐,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多,部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怕出错让同学笑话,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会极不平衡,出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而且会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同学会出现盲从,迷信学习好的学生,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分析的肯定是对的,人云亦云。另为。由于分组教学广泛流行,被很多教师当作每一节课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需要不需要,都要讨论,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这样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借机玩耍,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反而学会了课堂起哄,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时间一长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

新的能力。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分组学习的初衷,我们本来想的是要“1+1”大于2,出现了上述问题,我们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了。

因此,分组合作学习,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运用这一新兴的学习形式创造出最优的学习效果,使我们教师当前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篇二: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

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篇三: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篇四: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感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

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篇五: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县**乡中心小学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第二篇_浅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

浅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学习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可以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播放课件:两只小狗在草地上跑步,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狗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

生:正方形的周长。

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围成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叫做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

师:对,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那什么叫圆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打下伏笔。

2 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事事有人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测量圆的周长。

1、怎样能测量出圆的周长?请用你想到的方法跟同桌合作动手测一测你们的一个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师巡视指导)

2、生边汇报方法边演示,接着媒体演示(分别为绳测法和滚动法),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及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同点。

3、生再尝试与同桌合作测一测刚才测过的一个圆的周长,以加深认识。

4、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同点吗?是什么?同桌交流后汇报。(都是把圆周长这条曲线转化成了线段,然后通过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的周长)

(板书:化曲为直)

5、指名一生上台测量刚才小灰狗所跑圆的周长,让学生发现刚才的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去探究出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计算圆周长的方法。(设计意图:教师的提问必须是学生有疑问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里老师根据日常生活实际步步设疑,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而是趣味无穷的。)

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 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所以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第三篇_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龙源期刊网 .cn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作者:陈晶晶

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1期

合作学习已有几十年的开发和研究历史,新课程改革也已有十多年,但将两者有机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合作学习对中小学生学习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来说,确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业成绩,同时,合作学习对于许多情感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有必要呼吁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家校合作学习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优秀的品德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否则没有任何希望。”这充分说明了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功的一半,而家庭与学校合作互动,就能事半功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体会到,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教育成效格外明显。于是,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家长的作用愈加明显。学校开展募捐活动,家长不但带头捐,而且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子女; 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家长不但是热情的观众,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布置美化教室,家长热情相助,出谋划策。这些做法既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又体现了家长支持教育的赤诚之心。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必须树立合作育人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长应该有权了解课堂、参与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子女,同时,通过家长的外力,也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家长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共商教学,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明天!我坚信,在以各种形式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会从学生应由学校单方管理逐步向家校合作共管转变,一定会从纯粹的“分数观”逐步向“能力观”转变。

二、师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老师总看着学生不顺眼,事事挑学生的毛病,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谨记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改过自新。用什么方式去处理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深知,越用严厉的方式去对待学生,效果越是不明显,只有跟学生的关系亲近了,构建了一种和谐的育人环境,师生才能合作共进。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很聪明,也很喜欢参与老师的提问,有时他们并不是真的弄懂了,而是想跟老师聊一聊或试一试老师的水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本着互相探讨的态度跟学生交流,这样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从而乐意跟我们相处;也有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容易了,做作业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于是就不完成作业或应付作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第四篇_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 合作学习 思考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仍有不少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泛滥与误区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却忽视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指导„„

新课标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作了具体的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有很多教师缺乏经验指导,学生也不知如何去参与。不少人对于小组合作的理解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一份功课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讨论若干个问题。我们很快就发现,这样做有太多的问题。首先是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几十个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课堂秩序良好,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回答都有条有理。可是,一旦把学生分成小组,教室里面就吵得像个集市,甚至打架都出现了。另外,小组

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话说,不知道如何开展讨论,还不如老师在上面提问题,学生在下面举手回答问题来得有效率。最头疼的问题是完成一个功课的时候,往往是小组里面能力强的学生把所有事情都做了,能力差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恰恰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贯彻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要求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适应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它有其适用的条件。从目前国内外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没有明确地界定。

首先,不是所有儿童都适合在小组中学习。儿童是具有丰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合作学习不会对于每一个儿童都是最佳的方式。一些批判合作学习的人认为,思想感情内向的儿童、胆小和害怕受到别人拒绝的学生,不适合在小组中学习。性格对立的学生会造成更多的小组冲突。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以色列农庄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具合作性,中国孩子比美国、加拿大孩子更为合作。这表明学习主体的个性、文化差异对合作学习方式的选用有着制约作用。

其二,不是任何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均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各学科的学习规律有所不同,合作学习策略不可千篇一律。在语言学科中,合作学习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碰撞思维。而在自然科学的学科中,则多半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对应不同的合作学

习策略。如作文课中,在选题、审题、构思等阶段,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借鉴互补,共同提高,但是在写作文时,学生应该独立作业。

其三,合作学习不适用所有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须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认为探索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测发现)、拓展性的训练题(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比较性的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多步骤的操作题(设计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等,要求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其四,运用合作学习不能缺少相应的前提条件。班级条件和规模会限制合作学习的运用。美国小学现有班容量为二十三四名学生,在政府的支持下,教育界开展了小班化运动,要逐步将班容量降为15人。这样教室里的空间较大,合作学习时小组间的干扰减少,教师关照也更为方便。而在我国中小学里,绝大多数班级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每班人数一般都有五十以上,教室空间太小,噪音太大,合作学习很难开展。

四、分析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不好控制,导致课堂进度慢,怎么办?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时间确实不像教师一讲到底那么好控制,导致教学进度慢,这是客观事实,也是课改出现的新问题。怎样认识这一新问题呢?要辩证看待“进度慢”,实施合作学习后,教学进度表面上是慢了,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因为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好奇心,学习的主动意识、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得到了激发,对教材的感知、领悟能力提高了,这正是新课程所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学生的见解有时未必正确,怎么办?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主要是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项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调动自己的积累来学习语文,并能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学习习惯,并不

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都正确,当然也不是说可以肯定学生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所以对学生认识上的错误,教师仍然要给予纠正,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结论。新课程教学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学生的见解、看法不甚正确甚至错误时,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然后因势利导,多角度启发,平等地说明其不够合理的理由,不要像过去那样用带有批评、讽刺的语气否定学生的见解,过分强调唯有老师的看法绝对正确。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养成平心静气对待别人的习惯。只要引导有方,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其独特体验也一定会日趋合理。

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怎么办?

这是因为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学生偏偏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所以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有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的时间太少也会导致学生兴趣难以激活现象。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好应有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同时又是该篇课文的难点。作者鲁迅是一位大家早已熟知的大文豪,他将“大约”和“的确”同时置于一句中,这是不是很矛盾?“大约”指的是什么?“的确”又指的是什么?教师从这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也激起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探索。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

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维,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的课堂一改传统的单一的师生互动,它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主要的也是更多的是增加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第五篇_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看法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看法

博兴县兴福镇厨都小学 付清刚

一、准确把握合作的时机

并不是每堂课都可以合作,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合作,如果合作的时机不当,合作学习就会没有效果,流于形式。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恰当的合作时机呢?

1、学生独立思考遭遇困难时

合作之前必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那就需要小组合作,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所以,在遇到较难题目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说:“如果你感到确实困难,你可以求助于你组内的成员。”

2、学生见解产生分歧时

当学生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学生就有了强烈的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这正是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下面是我执教〈〈平移〉〉时的片断。 师:看,长方形平移了吗?平移了几个格?生1:平移了2个格。生2:平移了1个格。面对学生的不同的回答和学生急于探究的欲望,这时候组织学生讨论,正是时机。师: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到底平移了几个格?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讨论的也很好,做到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是一个小组的交流情况。生1:“我认为平移了2个格,我看的是右边的那个边,它走了两个格。”生2:“我认为平移了1个格,你看中间只有一个格。”生3:“看它到底走了几个格,要比同一个部位。”生4:“我们看一步的长度时,就是看脚尖和脚尖,所以我认为平移了2个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这个难点,对平移有了更深的感悟。单凭老师教又怎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3、解决问题策略多元化时

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集思广益,所以解决问题时当然要合作。比如在解决怎么租船才合适的时候,就有很多的租船方案。这么多的租船方案不是一个同学能考虑出来的。合作学习的结果能较充分地显示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从中受益。

4、面对开放性问题时

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时候,适宜用小组合作。比如,“设计给教室的地面铺上地板砖”的问题,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要测量教室的面积,需要合作,学生要完成怎样搭配地板砖才美观也需要合作,计算地板砖所需块数,以及钱数都需要合作。

5、个人不能完成任务时

有些任务个人很难完成甚至是完成不了的。在学习《统计》时,要求同学们统计出十字路口5分钟通过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辆数。一个同学难以完成,需要小组内成员的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容易出现的现象:

1、“旁观”现象。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完全做一个旁观者,不仅学困生有这个现象,中等生、优等生也有。

2、学生的合作交流只指向老师。

教师在提供交流的机会时,没有彻底转变观念,平日的教学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没有成为学生学习合作交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更多的是做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加工厂、转换站,教师扮演的还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

3、与优等生相比,中等生和学困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交流合作中,优等生积极思考、交流、合作,是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困生干脆不合作、不交流,仅做观众和听众,而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优等生,一些学困生无形中失去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造成了合作学习的缺失.

4、“热闹”的合作交流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在学生热闹的合作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可是,学生之间彼此明白了吗?事实上,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产品”,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只是顺从了别人的想法.热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大多数学生没有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当然就谈不上有效的合作交流了。【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5、对于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缺少教师的引导,缺乏思考的时间。

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和修正自我的错误.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反思一: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反思二:合作学习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和必要的训练,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教会学生必要的技能,如尊重同学,学会倾听;等对方发言结束才能补充;对对方的精彩发言要学会赏识和鼓励;对同学的不同意见要学会反思,心平气和地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反思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反思四: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反思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要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反思六:小组汇报交流时,要先让学困生汇报,本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质疑的方式。

三、提高小组讨论质量的方法

1.讨论的问题要有质量。

要使讨论富有成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要有讨论价值,会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或关键点,能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使结果较完整。

讨论的问题要做到:

1)不要过小,三言两语就说完的;

2)不要过难,导致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参与讨论;

3)不要过易,无需思考就能解决,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2.学生应懂得如何参加小组讨论

1)应该怎样发言;

2)应该怎样听人发言;

3)应该怎样整合结果;

4)怎样汇报,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参与,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获得成功。

3.适时组织小组讨论。

一堂课组织几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组织讨论,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具体要求来决定。要防止

1)讨论过滥,很多不必讨论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

2)讨论时间过于仓促,讨论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兵,这些都收不到讨论的效果。 一堂课要集中力量讨论的问题一般有

1)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发现;

2)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

4)教材的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

5)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留有思维空白可供创造思维时。

四、合作学习应培养学生的三个习惯

1、倾听的习惯

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我们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一是当别人发言的时候神情要专注,要不时地以微笑、点头等来表示你的认同与赞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3465/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