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时间:2018-08-0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第一篇_美国教科书中的三个中国历史人物

人文关怀与兴趣激发——历史课堂设计中的必备元素

历史原素原帖:

正在备课华师版七年级下《第18课 思想文化》,于是在人文关怀与兴趣激发的指导下,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课堂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以下以课件展示为顺,学习过程中,有学案下发) 展示两则材料: (幻灯片一)

材料一:破缸救友

(幻灯片二)

材料二:5.12

大地震,让我们痛定思痛。专家指出,在地震时,如果马上跑动逃生,死亡率高达98%。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坚固的支柱体,最好是小开间,在三角空间中求生。如图

(幻灯片三)

1、阅读材料一,在少年司马光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良品质?(转至材料一) 2、两则材料共同向我们说明,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3、假设你遭遇以下的突发事件,你会如何应对? (幻灯片四)

(1)家住二楼,正晚睡中,一楼失火,阴断下楼通道。

(2)集体旅游中,和老师、同学即将失散,又恰遇长达90秒的红灯。 (3)独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碰到5个持刀劫匪,正抢劫一单身行人。

毫无争议的是,此部分课标未做任何要求,而设计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任何历史知识,只是有感于5.12国殇中,太多的学生不知道自救的常识,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才有资格去探求学科知识与生存之道。如果通过以上的设计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冷静,科学、安全的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吾心愿即实现矣!

(幻灯片五)

材料三:司马光曾与王安石在神宗皇帝面前争论,反对变法,由于神宗没有采纳司马光的政见,退居洛阳15年,绝口不问政事,专修《资治通鉴》,至1084年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 (幻灯片六)

材料四:地震后72小时为黄金救亡时间,但在5.12地震中,因为着坚持生存的信念,受灾的人们屡屡创造着生命奇迹,将成功获救的时间不断向后延长:123小时、124小时、127小时、142小时、„„

(幻灯片四)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第二篇_历史的沉思

阅读(品味,聆听,„)历史(--—) 历史是一本发黄的书,再修饰也掩盖不了破旧的迹象;再装桢也无法改变霉变的气息。生活中如果总是纠缠历史,就会固步自封,生活也就缺少了创新的激情和乐趣。我们在考究雷锋的思想道德为什么这样高尚时候,总会有人说起他的过去。但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时候又会联系他的过去。历史就像一个幽灵,时常在黑暗或风雨中站出来作着滔滔不绝的陈述,它毁坏了或正在毁坏着多少人的前途?我们在评价个人的时候,我觉得历史只是代表过去,所有的过去都是一个整数1前面的0,再多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为什么有非常真实的现在和无限丰富的未来都替代不了历史这个僵尸呢?有人说,忘记过去是一种背叛,但生活中确实很多像梦魇一样的过去老是在心灵中出现,真的要有被压垮的可能,我觉得忘掉过去是一种很积极的生活态度。同学们!忘掉过去所有的荣耀或者所有的不快。因为所有的荣耀在变为现实的同时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所有的不快和痛苦也许作用的时间已

经很长,但一定不是永远,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永远更长的。在人生的风雨中,如果你愿意,就走出户外,潇洒的散开你的头发,任雨水洗涤充刷,忘掉一切已得和已失,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历史是一个法官,尽管不是每一个法官都是公正和无私,但法官的职责是公正和无私。很多人事在当时也许看不出对错,但一经过时间去阅读,用历史去解释,一切就变得那样的清晰和公正。因为历史是不会在乎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的,只要你做出了对当代或者后代的人们有利或者有害的事情,很多喜欢多事的史学家就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用文字固定下来,即使在没有纸的情况下,砍下无数的竹子用去无数的丝绸都要记载。这样才有人为了青史留名,不惜用生命的代价赢得身后名。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信奉的是“我死了那怕洪水滔天也与我无关。”的原则,就只图目前开心快乐,完全不顾别人和国家的尊严。这些事情尽管

两种不同的人生活法,也许人去以后大家已经没有知觉了,但历史却还要把旧帐翻出来,供人研究和思考。

曹雪芹也许在自己生活的时代没有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应该有的荣誉,但历史却让他发出了夺目的光彩;秦桧生活在宋高宗的保护伞下过得很滋润,岳飞却在这个时代过得很风光也很无奈。但历史却让秦桧永远跪在岳飞的铜像前反思;很多豪杰英雄或小人无赖,历史用各种方式尽力把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善恶美丑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有的树起高大的丰碑,刻上优美的文字,有的保留或仿照原来的模样重新建筑,供后人瞻仰,这就是历史古迹;有的就固定成文本,不过随着科技的发达,有的成为一个个镜头,可以真实的再现给后人观赏和品味或批判和鞭策。

维护历史的公正和真实,其实也是很难的,是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的人才能做这样工作。所以在整个漫长的历史上,也

出现过很多血腥和感人的事例。如:司马迁,秉公写史的精神传为佳话,大汉天子也不得不忌他三分。之所以有人用生命维护历史的真实,主要是由于有人要篡改历史和隐瞒历史。如:“区区日本小国,却不改昔日的无赖和无耻,总想要抹去这不光彩的过去,不顾亚洲人们的反对。究其原因,不光彩的过去就像一块石头总是在心头,当然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学德国人尊重历史的态度,反思过去,真诚表示歉意,也不失是件好事,如果现在的人们一直纠缠过去不放,倒显得没有风度了。

说到历史,我还想到这历史无形无色,却也精彩纷呈,那么这样精彩的篇章是谁创造的呢?目前有几种看法罗列出来。一、是人民创造历史,二、是英雄创造历史

谁是历史的英雄,这其中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也是一种过往,总是列举兴亡交替的事实供后人一个教训和参考。如果一味沉浸历史就不会有发展和创新;如果忘却历

史,往往会让人走入歧途和背叛。

历史是一张网,穷尽天下兴亡事,把有重量的大事和有影响的人物捞起来供后代的人们去品味和享用;而很多鲜为人知的小事情小人物就埋入了历史的烟雨中。

浪花淘尽了英雄,

风雨后,你们依然闪亮

历史的烟云,弥漫着亘古的哀伤,不朽的誓言,汇聚成一点一滴的光芒,拨开历史的烟云,你们却愈发鲜明。

遥望星空,群星闪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里,东坡一路走来,感怀了似水柔情;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我在众多星宿中发现,每一个时代都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第三篇_无锡历史人物第二:梁鸿 王山阳

无锡历史人物第二:梁鸿

王山阳

讲梁鸿,终究是要从举案齐眉的典故讲起。

说那时梁鸿带着妻子孟光辗转到了吴地,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住在廊下的贫寒之家,与大门宅院的富贵人家,看似有着天壤之别。但要是依据外在的衣食住行来看待一个人的气节与品行,就是大错特错了。即为大族世家,想必皋伯通也是受了诗书礼仪教育的,或者在“阅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见孟光的上述行为,就在想,“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贫贱若此,却能使其妻如此识礼,不是“等闲之辈”,必是“高士”无疑了。

《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写着,“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黛二人纵是一往情深心心相印,难耐“木石前盟”敌不过“金玉良缘”。虽说是“娶妻当如薛宝钗”,知书达礼,善解人意,但美好的仪式怎违得过真实的情感。没有情感,即使锦衣玉食又能如何。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皋伯通看到孟光的“齐眉举案”,却不是“强扭的黄瓜”,也不是“乱点的鸳鸯谱”。虽说也是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终究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针尖对麦芒,也算是天作之合了。当真实的情感遇到美好的仪式,就形成了“礼仪”。夫妇二人,相敬如宾,互尊互敬,恩恩爱爱,虽然偶尔有些小争吵,也不过是平静湖面上的一片涟漪。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梁让,在王莽篡政时,为城门校尉。王莽好古成癖,认定一些人是三皇五帝、先贤哲人之后,分别赐予爵号,以显示克绍先圣、弘扬仁德。梁让即被当作少昊的后代,为修远伯,封地在北地郡。王莽新朝短命,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自父亲病重亡故后,家道中落,世事人心就看得明白。梁让去世后,树倒猢狲散,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早赶着找到了新的主子。梁母也难耐凄凉,改嫁他人门庭了。只留下孤苦无依的梁鸿,举目无亲,家徒四壁,以泪洗面,甚是凄凉。没有唢呐,没有棺木,一张破席子就草草埋葬了父亲。世情冷暖,世态炎凉,愈是败落,愈看得见人心,愈感悟到世间的道理。从小看大,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征、生活理想和人生态度,早在童年时期就埋下种子。或许正是这时的困顿,培育了梁鸿独特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也促成了其后的孤傲自许和疾物矫情。

“(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此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梁鸿的“不因人热”,后来为毛泽东大为赞赏,被视为自力更生的重要表现,“‘不因人’是为一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从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释,是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所需要的。“不因人热”, 不依赖他人,不借助于他人,更是一种生活的自由自在。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没有父母的孩子,少了家庭的温暖,看够了世态的炎凉。人穷志不短,崇尚气节,重视操守,这就是当时的梁鸿。或许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许是有贵人的帮助,梁鸿得到进太学读书的机会。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已然不是“天之娇子”。而其时的“太学生”享受着较高的待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书武帝,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只要遵循规则或者潜规则,梁鸿面前是美好的升官发财的路径。然而,与那些皓首穷经的太学生不一样,与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贵族子弟不一样,个人志趣不同,梁鸿选择的是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不为章句。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写到:“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多从辨析章句入手。如此来看,这也算是“离经叛道”之举了,不为章句,当然也“不肯仕”了。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孙悟空是一个英雄,他大闹天宫,只是为了不愿做被他人耻笑的“弼马温”。梁鸿却是一个高士,在上林苑做一个猪倌,却并不以为然。一方面,何为“风雅”,何为“附庸风雅”。人们只知“琴棋书画”是风雅,却不知束之高阁的书籍却在嘲笑着你的“附庸风雅”。雅俗之间并没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并非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雅俗只在内心,无关外在,“大俗大雅”即是如此。另一方面,人人生来平等,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口号喊了多少年,都以“放牛”为耻,却为一官半职挣个头破血流。虽是猪倌,但心尚高义,寄情于山水与书籍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梁鸿烧毁了他人的房舍物品,以猪为赔偿,尚且不够,就淡然地说,“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贵为太学生可以做的,贫贱为猪倌也可以做的,即使以身作价赔偿也可以做的。身体本是外在的躯壳,内心才真实的属于自己。泰然处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郑玄注:“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也。”耆老,也指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或者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在宗法社会里,耆老在乡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受到耆老称颂的梁鸿,声名显播,渐为乡邻知晓。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梁鸿心中自有对婚姻爱情的一种理想的要求,因为看不上世俗的脂粉,都已改回绝了。

再说同县有一户孟姓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富豪之家了。孟家有一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一白遮百丑,弱柳扶风,这些都是传统美丽女性的形象。而此女五大三粗,有着一股蛮力,容颜困难,却自视甚高,“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关于孟女,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真假。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孟女发现,背回家救醒。书生疗养月余,渐渐康复,渐生好感,并不在意孟女外貌,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非常满意,却碰了孟女的“冷钉子”,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快快而去。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女的侠义,不少人前往求婚。

有一个财主的儿子求婚,遭到拒绝后,羞恼成怒:“我上门求婚是抬举你,凭我的财富,找一个漂亮媳妇难道还成问题吗?瞧瞧你那模样。”孟女毫不示弱,针锋相对:“有钱就财大气粗吗?模样丑是天生的,你有钱就买‘俊’的,就是买不去我这‘丑’的。”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决定来碰碰运气。他尽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装出斯文相:“久闻姑娘高义,实在佩服!”孟女莞尔一笑:“高义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哪里值得您如此称道?”

这是的故事,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不过,公子落难,多是小姐搭救。没想到,这小姐

却非天生丽质,还孤高自诩。而财主之子或县令之小舅,则是为了显现孟女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屑,从而为其后的“举案齐眉”做伏笔。

两条平行线终于交汇到一起。人过三十天过午,孟女老大不出嫁,孟父自是忧愁的。孟女说,婚姻大事,不能随便,“欲得贤如梁伯鸾者”,方能出嫁。梁鸿听说,想得孟女对自己的赞许,就托人说媒。果真是久旱逢甘霖,一说即合。没想到洞房花烛夜,新郎一言不发,一直连续数天,都是如此。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前有“庄子试妻”,此有“孟女试夫”,原来这都是孟女对梁鸿的一种试探。谜团解开,心中的疙瘩也就荡然无存。于是,梁鸿为其妻取名,“字之曰德曜,名孟光。”一个新人产生,一段新的故事开始了。

五噫歌

果真是“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脱掉“绮缟”,不施“粉黛”,穿起麻布衣裳,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过了一段时间,孟光说:“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梁鸿曰:“好的。”“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就像怪物史莱克,梁鸿孟光夫妻二人在自己的“沼泽”中过着幸福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贴近自然,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释放而肆意翱翔。

然而霸陵不是世外桃源,夫妻二人的美丽生活总会被打断。时人慕高义,或入山请教,或邀其入仕,或看个好奇。二人只好再次远离,东行。在路上,作《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梁鸿虽然孤傲自矜,过着隐逸的生活,但中国传统文人士子的抱负总存心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饱受儒家学说浸润的传统文人的襟怀,也最能看出他们的器识与宏愿。途中,经过帝师洛阳,登山北邙山,看到京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想到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难,触景生情,作此诗,对社会现实提出“知识分子”的批判。此诗五句成诗,五句同韵,五韵同字,通过帝王和百姓生活的对比,以重复化的“噫”字,强化和突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批判力度。

这却惹恼了汉章帝刘炟。皇帝得知这首歌,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梁鸿深感不安,改易名姓,隐藏行踪,才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如此,梁鸿夫妇二人就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流浪中寻找可以寄托理想与存放生命的一方净土。

他们曾在齐鲁大地隐居几年,不久行踪又被世人发现。时光的推移,冲淡了章帝的雷霆之怒,但并没有使他完全忘记这个攻击朝政的不合作的逸民。他传下圣旨,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不愿做官,还是希望过着自己闲逸的生活。无奈之下,再次流浪,以至到吴地隐居。

所谓隐逸,多指高义之士遁隐山林,一方面激情于山水,也表现出与统治者的不合作。儒家思想讲究积极入世,通过个人努力“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某种意义上,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即使后来的陶渊明,也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才挂印而去。道家思想讲究自在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易》曰:“天地闭,贤人隐。”隐逸思想,正是在这两种思想的交融碰撞中形成的。

梁鸿隐居山林,不臣天子,不事诸侯,可以为猪倌,可以为佣仆,在山林之中却不忘民生之艰难,正是“逸民”的重要表征。“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山林,甚至在最高统治者亲自出马欲网罗招致的情况下,犹昂然罔顾,不为所屈。”(尹荣方《关于梁鸿》)梁鸿在《适吴诗》中写到,“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就道出了自己对先贤高士的高度敬仰和期许。鲁连是春秋战国时的高节之士,“也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官任职,好持高节”;“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拙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其品行略见一斑。季札乃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曾三让王位,“弃其室而耕”于过舜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人们都说:“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诗人所仰慕的先贤烈士已然不在人间,无法一睹他们的音容笑貌和侠骨风流,但灵魂不死精神永存,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和谐状态。

无锡的历史遗迹

在今天的无锡,寻找梁鸿的遗迹,应该不是很容易。不过无锡,别名“梁溪”,即取自梁鸿之“梁”。崇安寺旁有小巷叫做“梁鸿里”,无锡东乡有“鸿声镇”,镇北有“鸿山”,山脚下有“鸿隐堂”,皆是对“梁鸿”的纪念,却是好找的。

鸿山岭下阳处,有“鸿隐堂”,是为“梁鸿故宅”。据《铁山情乡》载:东汉永和元年将宅改为祠。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在扩建泰伯墓的同时,将梁鸿祠改建为前后两进。大殿为“遁栖堂”,堂中供着梁鸿与孟光夫妻神位。后殿原是梁鸿的读书处,名曰“香宝堂”,堂上供着《五噫歌》。

穿越两千年的时空,那些生活的遗迹早已灰飞湮灭,或许只剩下残留的一些味道,让那些怀旧的人士去搜寻。而如今存在的尺椽片瓦,或者祠堂,也不过是后人为祭祀而作的。物体已然消逝,精神却永不灭亡,梁鸿夫妇二人的“举案齐眉”的佳话早就传遍千家万户,梁鸿对民生艰难的哀伤与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更令人佩服。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第四篇_毛泽东推崇的一位隐居一生的“硬汉”

毛泽东推崇的一位隐居一生的“硬汉”

毛泽东品评古今人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那些具有铮铮硬骨的人总是称赞有加。如他认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他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等。毛泽东品评过的古代有骨气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位隐居一生的高士,他就是东汉的梁鸿。 1958年,毛泽东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在武昌,他动情地回忆起黄梅的革命烈士雅声:

“我在湖北省农民协会和武昌农讲所工作时,同雅声同志多次接触,谈革命和将来,谈诗词也很投机。我们交换过各自的诗,他的名句我至今还记得:‘范叔一寒何至此?梁鸿余热不因人。’这两句用典,很融洽,很活。我看比李商隐的好。用这种诗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在当时白色恐怖中的硬骨头精神。”

这里,毛泽东在借用典故来称赞革命烈士雅声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历史人物范叔、梁鸿的推崇。

“范叔一寒何至此”中的“范叔”,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是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一次范睢跟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几个月也没有完成任务。齐襄王很佩服范睢的口才,就送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范睢没有接受。须贾知道后以为范睢出卖了魏国,回国后告诉了魏国宰相,于是范睢被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装死,被扔进厕所,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到了

秦国,改名为“张禄”,作了秦国宰相。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讲和。晚上范睢穿着身破旧的衣服到客栈里拜见须贾。须贾见了范睢,很吃惊他还活着,又见他如此穷困潦倒,叹息道:“范叔一寒如此哉!”颇有恻隐之心,便取出一件丝绸袍子送给他。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才知道张禄就是范睢,赶快下拜请求范睢的原谅。范睢念在他赐袍的份上,也就原谅了他。

“梁鸿余热不因人”中的“梁鸿”,是东汉初期经学家、文学家,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出生年月不详。因他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擅权专政时期作过城门校尉,故可推测他生于西汉末年。梁鸿一生隐居不仕,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高洁之士。

梁鸿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梁让在“新”莽政权建立以前被封以修远伯的高爵。王莽新朝短命,几年后,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梁让一死,昔日的官僚家庭就此衰落,成了一个赤贫户。梁鸿的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丢下了年幼的梁鸿,和尚未掩埋的丈夫的尸体,独自离开了梁家。少小的梁鸿,顿时陷入了举目无亲的状况,只得用一张破席草草地埋葬了父亲。战乱与家庭的变故给小梁鸿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深深地刺痛了梁鸿的心,这对他成年以后淡泊名利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能自力更生,梁鸿不得不离开北地到当时的京师长安谋生和求学。

梁鸿到达长安后,无依无靠,不免踯躅街头。尚幸他父亲昔日的几位故吏见此情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既给他解决了衣食困难,还通过关系将他送入了太学学习。

在太学读书的大学生,几乎全是贵族官僚和富家子弟,个个穿戴阔绰,一掷千金;唯有梁鸿衣着破旧,经常为温饱发愁。这样,不免招来了那些纨袴子弟的嘲笑和欺凌。这给梁鸿的心灵又以极大的创伤,看透了荣华富贵的虚幻性,使他萌发了逃避尘世的念头。

梁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他对当时儒学中那种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不屑一顾。梁鸿不愿钻研章句之学,无异是自绝了做官的门径。

梁鸿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在长安郊区的皇家林苑——上林苑中牧猪为生。在偌大的上林苑中,只见梁鸿早出晚归,放牧不辍。放牧之余,梁鸿夜夜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一天,梁鸿在家中边做饭边读书,疏忽了灶中的火种,引起了火灾。大火还蔓延到了邻家,烧坏了邻居的部分财物。

事后,梁鸿主动来到被火灾殃及的邻家,把自己喂养的那群小猪全都赔出。邻居一看梁鸿如此忠厚老实,贪心顿起,不肯放过梁鸿,说区区十几只小猪不足以抵偿他家的损失。梁鸿说:“如今我孑然一身,没有任何财产可以赔你了,我给你家干活吧。”邻居答应了。 梁鸿成为无偿佣工以后,将邻人家里里外外的活统统包揽,粗活细活无所不做。夙兴夜寐,不懈朝夕,勤勤勉勉,绝无怨言。村里人见他举止不似常人,便为他抱不平,纷纷责备那位邻居贪心失礼。邻居也为梁鸿的宽

厚忍让精神所感动,不仅不要梁鸿干活了,而且把那群小猪全部退还给他。梁鸿坚决不肯收回,说:“火因我的过失而起,已给你家造成损失,我理应赔偿,岂能收回?”

从此,村里人都非常尊敬梁鸿,见面都称他“先生”、“夫子”。梁鸿的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后来,他见上林苑已无法安稳宁静地生活,便悄然回到了平陵老家。【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梁鸿回到家乡后,耕种自给,读书养性,并无什么惊人之举。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还是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他在上林苑中牧猪及失火为人作佣的一段逸事不胫而走,传入扶风,使得很多人慕其高洁,见他已届而立之年,都遣人来提亲,争抢这位隐士为婿。梁鸿岂能看中那些庸俗脂粉。他一概加以拒绝。

扶风县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家庭,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家,孟家有一女儿,粗眉大眼,身材矮小壮实,肤色黧黑,可谓姿色俱无。这副容颜本来就使她的婚姻成为困难,但她偏又自视甚高,别人不挑她,她倒挑起别人来了。很多人羡慕她家的财产,上门提亲,但都被孟女拒绝了。

孟女几次拒婚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登门求亲了,及至三十岁时,仍是待字闺中。父母终于失去了耐心,问她:“女儿,你到底要嫁个什么样的夫婿?”女儿不假思索地应声而答,“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请她又说了一遍;又以为是女儿灰心之极说的气话,但女儿神色安详,哪像是在生气呢!父母都认为女儿的这个念头荒唐之极,绝无实现的可能。

岂料梁鸿听到这个消息后,竟请人来下聘礼。孟家人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又唯恐梁鸿反悔,很快议定了嫁娶之期。待到成婚之日,孟女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珠宝金银,身上丝织衣服闪闪发光,脚穿青丝鞋。

然而,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第八天早上,孟家女来到梁鸿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礼,然后对他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发妻。妾深感荣幸!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使妾诚惶诚恐。想必是妾犯了重大过失,如此,请夫君治罪。”

梁鸿听罢,带着一种不满的神情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制作衣服的人,并且能与我同甘苦,能够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大泽之中。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一副贵夫人模样,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呢?” 孟女听了,不但不恼,反而欣然作喜,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并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其实妾早就备妥了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之后,便将头发卷起来,穿上麻布衣服,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此,又惊又喜,连忙走过去,笑容满面地对妻子说:“你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自从梁鸿妻子换上麻布衣服,亲自纺纱织布以后,夫妇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后来,他们举家搬到霸陵(今

世外桃源的历史人物 第五篇_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一

【素材展示1】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 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2】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2005年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2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

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中国名人故事二

【素材展示4】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除了在上一例中提到的苏轼之外,这则材料中还用排比的手法写到了丹心谱就《正气歌》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忠心染出《满江红》的民族英雄岳飞,史称凿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张骞和“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刚烈节义之士苏武。选择相似的事例运用排比的手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既充沛了论证的气势,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是近年来常见的也是很出色的用例之法,值得借鉴。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例的得当和语言的对称,不恰当的例子会混淆论点、影响论证的力度,而一旦为了形式而瞎拼硬凑,就走入了创作的误区,弄巧成拙了。

【素材展示5】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2006年高考山东优秀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所用话题】

阅读雷抒雁《星星》,根据自己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2006年高考山东卷)

【素材点拨】

这篇高考作文从雷抒雁《星星》这首诗歌出发,阐述了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起舞”一词写活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文中选择的上述材料中所列材料从正反两方面深入的论述了观点,极为精当。逐次阐述如下:

1、阮籍,字嗣宗,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三岁丧父,由寡母抚育成人,家境不富,但学习努力,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相传他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与人下棋,对手要停止,他却坚持下完,似乎无动于衷。但下完棋后,他饮酒二斗,大哭一场,吐血数升,內心悲痛再也压抑不住。《世说新語?任诞篇》记载:“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决,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葬母,照常饮酒吃肉,不循常礼,人都以为不孝;但当他竭力一哭,吐血废顿,世间所谓的真孝子,又有几人能夠这样呢?嵇康,字叔夜,除了熟知先代典籍外,他在文化艺术各方面的修养也颇精深。他自少即好音乐,他的古琴演奏技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而无与并者,他创制的并于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为世间绝响。他还善书法,由妙于草书,其墨迹被列为“草书妙品”。至于他文辞壮丽,善写文章,更是受到广泛推崇,被认为是个“奇才”。阮籍与嵇康都是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同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同时“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阮籍采用了仕而隐的态度,远害全身的态度,嵇康则刚直不屈得罪权贵,因好友吕安的事被牵连入狱,含冤而死。这两个人前者逃避现实,后者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都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从反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9810/

推荐访问:世外桃源藏宝图历史 宅女的世外桃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