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08年上海历史高考

08年上海历史高考

时间:2018-07-26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08年上海历史高考 第一篇_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考生注意: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又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一律以A组计分。“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分叉部分

A组(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3. 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

A.《史记》 B.《三国志》

C.《汉书》 D.《资治通鉴》

4.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5.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6.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7.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8.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9. 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10.“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

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波义耳 C.拉瓦锡 D.哥白尼

11. 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 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2.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13. 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

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14. 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

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B.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D.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

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以下对腓尼基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尚未解读的象形文字 B.它是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文字

C.它是已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文字 D.它是从拉丁文改造来的文字

2. 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A.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 B.农民要向地主缴租

C.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 D.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3. 右图表示的是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4. 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5. 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6. 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7.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率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段记载反映了黄帝部落的

A.自然崇拜 B.灵魂崇拜 C.祖先崇拜 D.图腾崇拜

8. 下图所示是人类历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以下对这些阶

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第①阶段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

B.第②阶段商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C.第③阶段大量劳动力聚集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

D.第④阶段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

9. 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A.努力探索自然的奥妙 B.系统学习哲学

C.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自由选择科目

10. 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

A.英国、法国 B.英国、西班牙

C.法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

11.“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

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1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13. 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 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③攻占巴士底狱 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A. ④①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

14. 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

A.俾斯麦 B.威廉一世 C.兴登堡 D.威廉二世

15.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

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

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问题:(8分)

(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2分)

(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17. 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

障,建成福利国家。

问题:(7分)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2分)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2分)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 (2008上海) 旧石器时代用作工具的石块与天然石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更加经久耐用 B.有人为加工痕迹

C.靠近考古遗址 D.更加圆润细腻

19. (2008上海)四位学生在看完一场战争片后展开议论

甲说:我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应该受重罚。

乙说:我也反对战争,销毁一切杀人武器才是最要紧的。 丙说: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消除战争根源。 丁说:我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要轻言战争。 以上与孙武观点相吻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 (2008上海)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21. (2008上海)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2. (2008上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A.议会 B.三级会议

C.教会 D.大陆会议

23. (2008上海)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 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24. (2008上海) 1870年由法国人主动发起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最愚蠢的一场战争”的是

A.七年战争 B.普法战争

08年上海历史高考 第二篇_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分析

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及分析

1.命题点密: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为试卷第一题,虽然一上来就考查内容的理解,但是却很简单,不需要学生过多的思考,从原文中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第②段的关键句——第一句;另外,题干中“列举”一词也表明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起到了具体说明问题的作用。因而答案最好兼顾这两点。

参考答案: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辨析:其实直接把第②段的第一句作为答案也可,只是啰嗦了点。

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这是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必考题。纵览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这个考点命题的面比较宽,小到对一个字的理解(如2003年秋考第12题对“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一句中“一”的理解),大到对蕴涵全文主题的核心词语的理解(如2005年秋考第7题对第①段“体无完肤”一词的理解),涉及文章写作背景、语体风格、中心解读、手法鉴别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不过此题还是比较简单,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一般不是考本意,而是考它在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因此,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是阅读的重要原则。阅读现代文,必须学会根据语境确认词语的意义,注意瞻前顾后,准确捕捉上下词、上下句甚至上下段中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我们理解词语在词义、色彩、感情上的差别提供的暗示信息,从而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含义。本题的答案其实隐含在“败笔”前面的两句话当中,一处是“今天的城市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另一处是“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综合这两句,再运用“词语所指的对象加上词语所指对象的特点”的方法来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败笔”所指对象是城市新地标,其特点是与城市的历史文脉不相吻合甚至形成了尖锐的反差。

参考答案: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属于对文章基本信息的把握,但集中在文章所述重点“历史文脉”上,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此题虽然四个选项都围绕“历史文脉”来设置,但还是必须综观全文来仔细甄别。A选项阐述城市地标与历史文脉之间的关系,这在文章第④⑤段中都有相应的表述;B选项错在“总是”一词,与文中第③段“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句相矛盾;C项是对所引王国维的话的理解,第③段也有相应表述;D项是对第⑤段的正确理解。

参考答案:B

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相对于前面三题,难度略有增加,不过也是基础题,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按照赋分,此题应该有两个得分点。第④段中间“不仅如此”一词标示了这段分两层,且两层为递进关系。此词后面的“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一句直接阐述的是新旧地标的关系,可成为关系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第一句“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根据文意,新旧地都包含城市的历史文脉,因而这句话转换成题目的要求就成为城市新地标和原有地标应互相协调。综合以上两点,答案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答案: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答对一点得两分) 辨析:答案分级给分是为了鼓励思考问题更全面、形成答案更准确的考生,去年有两道题是这样给分的,今年仍有两题,值得关注。

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全文的概括能力。较之于上一题的“简述”,联系全文的“概述”增加了难度,而80字的要求又对语言的表达提出了更高的求。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虽然题目要求“联系全文”,但文章谈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语段为①、⑤两段,而第⑤段有直接阐述文化底色和基调的句子“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后面紧接着说到“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带着“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两点再去读第①段,发现国家馆的“传统的斗拱造型”、地方馆的“江南园林的理念”以及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和“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等重要信息,我们都要归纳进去。

参考答案: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须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08年上海历史高考,】

6.命题点密:揭示题。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揭示出文中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这道题目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只能根据相应的信息去揣测推断,有一定难度。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本题没有对曾祖母叫我“汉子”的原因作任何表述,但是根据文章的隐含信息可以推断,第一处是第③段“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叫„汉子‟”一句,第二处是第⑥段写到曾祖母抚摸着我并且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要综合这两处信息来判断。

参考答案: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辨析: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散文的确有的语句有“微言大义”的情况,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我们觉得这个答案比较牵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文的作者为牛汉,他的曾祖母就未必不会以“汉子”的小名来

叫他。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1小题就让学生模棱两可,从心理上不利于答后面的题,不如出一道基础性的文学文化常识题。

7.命题点密:揭示题,也是鉴赏题。提示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同时也是对细节描写的鉴赏,而且还要进行比较辨别分析。能力层级属于B级。

解题指津:对于细节的品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动词,或形容词,或副词,或量词。两句话当中,第一句有曾祖母“跪”、“掏”、“埋”等动作,还有“深”、“几乎”等形容词和副词,表现的是曾祖母对我在物质上的关心,急于想让我吃到灯笼红;第二句有“瞅”和“一口口”等动词和数量词,表现的是曾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要摘好藏好挑好给“我”吃,还要看着我一口口吃完才算放心,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参考答案: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 辨析:一般来说,答案可分两种,一种是具体回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一种是概括回答(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答)。从题目要求来看,似乎没有提示,因而也可以具体回答,如答“前一处表现的是祖母对我在物质上的关心,急于想让我吃到灯笼红,后一处显示了她看着我吃完灯笼红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可。但是后一处简单地说是“满足感”太笼统,也没有表明和前一处的差异,前一处也体现了曾祖母的满足感。

8.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和第6题一样,同为从文体“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去设计的。能力层级为B。

解题指津:本题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而且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叙述的,因而“梦一般”的第一层含义是时间已经久远、印象也已模糊。对“梦一般”的第二层含义可以结合第⑥段“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一句来理解,说明这些记忆是不完整的、零星的、片断性的;还有,“梦”一般来说总是美好的。总之,能够对“梦一般的事迹”结合文章的所叙全面地揭示,答案就是到位的。

参考答案: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9.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第2题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遥相呼应,但是要求却比分析词语的含义要高,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来理解,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首先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能够体现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词语),接着弄清该关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语境义。同时,句子在文章中又有向心性,因而还必须结合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来理解。在此句中,应以“仍能隐隐感触”、“生命的里里外外”两个词作为突破口,再结合文章主要是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来表现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突出她的慈爱和温厚,而这句话又是从“现在”的角度来叙述的,不难理解这句话主要是写曾祖母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

10.命题点密: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分析,为双项选择题。这是每套试卷的必考题,命题者一般会从主旨提示、材料使用、艺术特点及个别重要的具体信息等方面去设置选项。选项中的错误项多为似是而非的说法,所以要认真辨析。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A项是对文章内容的错误概括,这样表述,把文章的主人公曾祖母撇在了一边;B项对曾祖母性格的分析以偏概全,她不仅有刚烈的一面,还有“异常温厚”的一面;D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说“讴歌母性的伟大”可以,但讴歌故乡的美丽有些牵强;F项主要是塑造对象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塑造曾祖母这一“个体”,而非农村老人这一“群体”;C、E项都是从艺术特点的角度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和鉴赏。

参考答案:C E

11.命题点密:本题考查鉴赏能力,要求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简要的赏析。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不同的文体和不同内容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又有区别,语言特色是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文章内部,主要表现在用词、造句、表达方式等方面,而在整体上,语言特色则表现为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又有豪放与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简洁与繁复等的区别,这些必须胸有成竹。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应该属于质朴平实一类。

参考答案: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散文意象的鉴赏评析。文学作品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写什么、怎么写、读出了什么”。“写什么”,就是一篇现代文学作品,究竟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通过它反映了什么主题;“怎么写”,就是这篇作品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包括语言风格的选择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读出了什么”,就是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对形象的认识。本题要求对不同但又有着关联的两个意象进行评析,难度较高,能力层级为E。

解题指津:鉴赏意象首先要把握这一意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表达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本题应该指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文中,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是因为“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将曾祖母喻为“收完了庄

稼的一块田地”是因为“她却异常的温厚”,在这基础之上再总结提炼,结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概括其共同点。

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13.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今年的默写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6分,这一分来自现代文阅读第二篇,说明高考越来越强调对古诗文名句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视,对基础的强调。古诗文吟诵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题目设计和往年一样,照顾到三套教材(二期课改试验本、H版和S版),前三空来自共同背诵篇目,中间三句分别为三套教材除共同篇目外各一句,第六句来自初中教材背诵篇目,最后一句为课外名句。能力层级为A。

解题指津:按先课内(包括初中教材)后课外的顺序去背诵,而且不要写错别字,没有其它方法诀窍。

参考答案:(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2)如弃草芥 (3)草木有本心

(4)其人虽已没 (5)双照泪痕干 (6)皆若空游无所依 (7)知耻近乎勇

14.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诵。考纲要求“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因而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都是考查范围,而且多年没有出现生僻题。能力层级为A。

解题指津:备考时要对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著名作品及文学流变现象有晰的记忆。

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

15.命题点密:本题考查作品内容的赏析。这类题的选项一般涉及到主旨、风格、技巧、意象、意境、修辞、线索、炼字等方面。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A项从意象的角度分析,首联是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而不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项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为正确选项;C项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尾联写“但欲老渔樵”,表达意欲归隐的愿望,而非“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项对全诗情感主旨作整体感受,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客思”没有贯穿全篇,整首诗不仅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还有过早衰老的感叹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

参考答案: B

16.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能力层级为E。

08年上海历史高考 第三篇_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精编解析版

在做试卷之前,给大家推荐一个视频学习网站,我之前很长时间一直是做试卷之后,再到这上面去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视频再复习一遍,效果要比只做试题要好很多,真不是打广告。 如果你有上网的条件,建议你也去学习一下,全站所有的视频都是免费的。 ◆高考语文类在线听课地址:

/yuwen

◆高考数学类在线听课地址:

/shuxue

◆高考英语类在线听课地址:

/yingyu

◆高考化学类在线听课地址:

/huaxue

◆高考物理类在线听课地址:

/wuli

其他学科的大家自己去找吧!

◆高考在线题库:

/exams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

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来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l.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08年上海历史高考,】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

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

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5906/

推荐访问:08年上海高考语文 2016年上海高考历史卷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