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时间:2018-07-0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一篇_长征七号火箭有多牛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中国研制的这一全新中型运载火箭,代表了中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此次发射刷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纪录,开始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新篇章。

先进技术众多

长征七号有哪些突出的先进性?几位海外专家首先谈到了这种火箭采用的新燃料。 俄罗斯联邦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旗下知名期刊《航天新闻》观察家伊戈尔?利索夫表示,长征七号用液氧煤油完全替代了此前的高沸点燃料,前者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更加安全。美国行星学会的载人航天专家贾森?戴维斯也认为,液氧煤油燃烧后生成的是无毒气体和水,有利于环保,正在美国走红的“猎鹰9号”火箭用的也是这种燃料。

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专家热罗姆?维拉分析说,长征七号可以在不变更发动机和火箭各级的情况下加装不同的助推器,并使这些“模块”协同工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也指出,长征七号采用通用化、组合化设计,通过调整助推器个数、增加固体助推器、在火箭顶端增加上面级,可实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系列化。

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曾表示,在运载火箭研发中着力采用数字化生产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长征七号就是中国首枚采用全数字化手段研制的火箭。它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基于统一的三维模型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组装的数字化研制新模式,建立了标准规范,为其他火箭型号的推广应用树立了典范。

“中国工程师改造了新火箭敏感的内部部件和整流罩,使长征七号具备了防风雨的特性。”戴维斯在一篇博客中写道。鉴于海南发射场气候潮湿,常有大风,长征七号从头到脚的排气孔都采取了专门的防水措施,并配有防风减载装置,可在中雨条件下发射,在8级大风中垂直转运。

综合指标突出

有比较才有鉴别。长征七号的指标与当前世界一流运载火箭相比究竟如何?

依据目前世界一流运载火箭的发展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50吨以上的是重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5~50吨的属于大型火箭,运载能力在2~15吨的称为中型火箭,在2吨以下的叫小型火箭。长征七号火箭属于中型运载火箭。

2010年6月,携带飞船模型的美国“猎鹰9号”火箭首射成功。当时尚属中型火箭的“猎鹰9号”,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力只有4吨多。但通过近些年的多次改进,“猎鹰9号”已升级为大型火箭。

俄罗斯的“联盟”系列中型火箭种类较多,可分别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或与他国合作发射卫星。与其相比,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的“安塔瑞斯”火箭、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也属中型火箭,但推力较小。其中“安塔瑞斯”用于发射“天鹅座”货运飞船,2014年该火箭升空后爆炸,目前拟改用新的发动机。印度的上述2种火箭只能发射质量较小的卫星。

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是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达7吨。它将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为中国未来的空间站运送补给,也可承担国内外主流卫星发射任务。

例如,它能将13.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在国外同类火箭中具有先进水平。其发射可靠性达到98%,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发动机还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

未来,长征七号还需通过多次发射来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从而

使火箭逐渐定型。预计到2021年这一火箭的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长征七号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

庞之浩指出,综合分析世界各种现役中型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所采用的发动机技术、每次发射的成本、火箭的可靠性、对各种发射场的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长征七号的性能仅次于已升级为大型运载火箭的“猎鹰9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延伸阅读

长征火箭家族谱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种运载火箭。“长三甲”系列不仅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a、长征四号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能实现24小时以内的快速发射。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

长征五号

作为我国目前起飞规模和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计划2016年下半年首飞。长征五号将直接服务于我国探月三期工程、载人空间站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并用于不同轨道大型载荷及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二篇_长征七号火箭向太空丢了神秘物体

长征七号火箭向太空丢了神秘物体 美军官不敢相信雷达上发生一幕2016-06-27

长征七号的发射令中国人感到自豪,这里有两个重大的实战意义,第一个是海南发射场启用后可大大提高火箭发射的效率,第二个是长征7号作为新一代中型火箭其将全面取代中国目前的长2、长3和长4。近地轨道13吨的运载能力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卫星发射的需求,甚至连中国太空战机都可以发射。许多人都知道长征7号这次是第一次发射,但不知道的是长征7号上搭载了什么,长征7号载荷舱内的东西绝对会让美军非常感兴趣。

根据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办公室的消息,长征7号载荷舱内有七大航天器,包括多功能飞船返回舱缩比结构、天鸽飞行器、遨龙一号主动飞行器、在轨加注燃料航天器等。当然还有一个上面级,即远征1A上面级。

这里说说远征1A上面级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小型助推装置,可以把不同航天器部署到不同轨道上。说得更直白一些,如果长征7号变成弹道导弹,那么所谓的上面级就可以把7枚核弹头推送到不同的轨道上,最终命中不同的目标。

长征7号向太空丢了7个神秘物体,这是发射前外界都不知情的,尤其是遨龙一号主动飞行器,这可是中国太空战机的雏形。美军防空防天作战中心也非常关注长征七号的发射,部署的太平洋上的X波段雷达,和美国西海岸的超地平线警戒雷达均对长征七号进行了跟踪。由于事先并不知道长征七号携带7个载荷,当远征1A上面级将全部载荷释放后,美军雷达军官彻底惊呆了,这暗示中国的多弹头分导技术已经非常老练了。

这还没完,7个载荷全部分导之后,美军还发现一个航天器脱离了轨道,类似美军的X-37B的飞行轨迹,能够利用自身携带的发动机进行轨道机动。这就是长征7号携带的遨龙一号主动飞行器,该飞行器还有一个机械臂,可以把敌方卫星捕获,然后拖到大气层烧毁。可以说长征7号的发射也是一次对美国的肌肉展示,中国有能力分分钟摧毁美国的轨道卫星,遨龙一号主动飞行器也将逐渐成长为中国的太空战机!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三篇_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曝助力“长征七号”首飞成功秘诀 多技术惊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曝助力“长征七号”首飞成功秘诀

多技术惊艳

2016年06月28日 07:39:24 作者:中国新闻网

(记者 王舒 史轶夫)“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太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26日晚,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次对外界公布了在这一壮举背后,多项技术成果的重要作用。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中新社发 何卫国 摄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称哈工大)是中国一所老牌的工科名校,多年来始终保持航太特色,中国神州系列等航太方面的科学家,很多都是哈工大的毕业生。曾经在“神五”中,五个总指挥有三个是哈工大毕业的。

6月25日晚,“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在这一壮举背后,我校多项技术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制造火箭“心脏”

哈工大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秉刚教授、冯吉才教授团队负责完成的铜钢电子束焊接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长征七号”新型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制造。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是“长征七号”的动力“心脏”,推力室作为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身部的铜钢高强度焊接是推力室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我校协同航天六院开展了铜钢高质量焊接技术攻关研究,张秉刚教授、冯吉才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复合界面强化理论,研发出电子束自熔钎焊技术,解决了铜钢薄壁接头脆性相与组织控制、焊缝成形及接头变形控制的难题,实现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大推力发动机的高质量焊接,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对该类发动机特定结构组件的焊接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该技术前期已经在“长征六号”上得到了首次验证,这次在“长征七号”上得到稳定应用,并将助力后续即将发射的“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

研制火箭“血管”

作为无毒无污染、高可靠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如果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那么增压输送系统就是“血管”。五通件是增压输送系统的关键构件,工作时承受着零下183℃的低温、冲击和振动等苛刻载荷,只有采用整体结构,才能满足“长征七号”的高可靠性要求。整体结构五通件的形状十分复杂,壁厚均匀性要求极严,现有技术无法制造出来,成了型号研制的瓶颈难题。材料学院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苑世剑教授、徐永超教授等科研人员接到任务后,利用多年潜心研究的流体高压成形理论和技术,大胆地提出了制造整体结构五通件的全新技术:利用流体介质以柔克刚、如影随形的特点,把简单的平板坯料成形为整体结构五通件。研究团队解决了起皱、破裂、橘皮等缺陷,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大量实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地研制出了整体结构五通件,并通过“长征七号”火箭从初样到正样的各种测试考核,被确定为正式产品,确保了型号研制进度。火箭总体单位航天一院认为,哈工大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体高压成形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整体结构五通件,大幅提高了低温燃料增压输送系统的可靠性,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制火箭“眼睛”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光电目标成像系统不仅需要高空在轨飞行时低温真空或低压环境下稳定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地面测试、发射初期的常温常压环境下性能可靠。为了适应如此恶劣的环境,同时不增加系统额外的检测、调整组件,光学目标仿真与测试技术研究所康为民教授、张建隆副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先后攻克了真空低压和常压多种状态下的被动自适应光学调整技术,大温度范围(120℃区间)的被动光学无热化设计技术,以及抗辐射、抗电子屏蔽的高性能光机防护技术。该光电目标成像系统在轨可靠运行,顺利完成了“长征七号”载荷的既定任务。

给返回舱“测温”

“长征七号”火箭首发中搭载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是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实验飞行。缩比返回舱采用了“上面小、下面大”的倒锥形,本次实验飞行将验证倒锥形所带来的气动外形的变化,对航天飞行产生的影响。获取返回舱在轨自由飞行气动数据在我国尚属首次。

哈工大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孟松鹤教授团队针对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气动参数测量任务,研制了3种专用飞行测试传感器,分别测试返回舱再入过程中气动热环境的热流密度、压力以及防热结构内部的温度响应。从2014年1月开始,我校作为气动参数测量传感器的总体单位,完成了近40套飞行测试传感器的设计、生产、试验与地面风洞考核,于2015年12月底提交总体部,并参与了相关地面测试。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完成飞行实验返回后,我校将负责气动参数测量数据的分析与解算,为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外形设计、防热设计方案评价提供依据。 (完)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四篇_中国运力达百吨级火箭

中国运力达百吨级火箭或今年立项 将与美比肩

资料图:几款重型运载火箭示意图,左二为中国长征9号运载火箭,运载力达百吨级,一次可投送100吨的空间站。【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中国航天发射明年将迎来重头戏,备受关注的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将在明年相继发射。昨天,市人大代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明年我国卫星在轨运行总量将超过俄罗斯,排到世界第二。另外,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重型火箭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立项准备,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达百吨级,起飞动力达到3000吨级,具备载人登月和空间站的发射能力。

发射火箭数量将达200发

梁小虹介绍说,今年我国的火箭发射任务是14发,明年是30发左右,冲历史新高。届时,我国长征火箭的累计发射数量将达到200发。2010年,我国火箭发射数量达到标志性的100发,前50发用了21年,第二个50发用了9年,而今明短短两年就将有44发火箭升空。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也证明国家对气象、资源、探测、减灾等航天方面的需求激增。目前,我国的卫星发射和美俄有一定差距,但是到2015年,我国的卫星在轨运行总量要排到世界第二,超过俄罗斯。

“大火箭”将演重头戏

梁小虹说,明年的重头戏是“大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发射。2015年6月之前,长征七号首发,年底长征五号首发,发射地点均为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之后,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就可以与发达国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火箭发射高轨道能力达到15吨,低轨道能力达到近25吨,而目前在飞火箭能力是5吨和10吨。届时,我国火箭运载能力可满足国内外各个公司的所有型号需求,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重型火箭可媲美美国

梁小虹透露,目前重型火箭正在推进立项工作,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同步开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有重型火箭研制计划,俄罗斯没有进行新的重型火箭研制。我国如果在近期内完成关键技术和工程立项,就可以和美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梁小虹介绍说,重型火箭主要是用于未来我国的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建设。明年年底前首发的“大火箭”长征五号的发射能力是20多吨,而我国空间站的设计是100吨,要发射五次才能完成。未来的重型火箭运载能力将达到百吨级,起飞动力达到3000吨级,一次就可完成100吨的空间站发射。

嫦五难度堪比载人航天

计划于2017年发射的嫦娥五号任务将首试“弹跳式返回”,带着上升器落月,并通过这个“小火箭”在月面上发射,再把嫦娥五号带回地球。

梁小虹介绍说,此次任务最大的难点是无人操作,要有效返回地面,这比载人航天难度不低。因为所有东西都需要地面控制,任何疏漏都可能使得嫦娥五号“起不来,回不来”。目前,嫦娥五号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五篇_中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及航天常识大全

四大发射中心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西北部内蒙古额济纳旗与甘肃省酒泉市之间)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四川 凉山州冕宁县沙坝镇)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山西 岢岚县) 4、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海南 文昌市,在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简称(JSLC),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截至2005年10月,中国发射了约50颗人造卫星,其中37颗在酒泉发射。

基地除发射场外大部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发射场位于两省区交界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

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这里成功地发射。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在这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

这里,成功发射了49颗卫星、9艘神舟飞船﹑1艘天宫空间实验室,相继将9位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往太空;这里,奇迹般走出了34位将军;这里,是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英文名称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主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在中国目前的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中,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近50颗国内外卫星从这里送入太空。

为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三个第一:第一,是在1984年6月8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二 ,是在1986年的2月1号,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的历史,我们现在看的电视节目和天气预报都是我们自己的卫星传送的。第三,1990年成功发射我国承揽的商务卫星,亚洲一号,亚洲一号是美国休斯敦制造。2007年10月2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嫦娥一号”卫星一切准备就绪。

截至2004年4月,中心拥有两个自成系统的发射工位,可以发射不同类型的长征运载火箭,既能将大吨位的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也能将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卫星发 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昌优越条件颇多: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水源丰富稳定;交通和通讯条件理想。这里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航天基地。

一是 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5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纬度越低,北纬28°14′,东经102°01′,离赤道越近,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

二是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海拔1857米,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

三是晴好天气,“发射窗口”好。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

西昌:自古人们在西昌能经常观赏到分外明亮皎洁的地球卫星--月亮,历来传为佳话,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称闻名海内。而今,又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服务于人类而声震环宇。她除了拥有“月城”、“小春城”、“攀西聚宝盆”和“黄金地带”等富有大自然美好情调的名字外,又增添了充满现代科学技术魅力的名称:“中国航天城”、“东方休斯敦”等。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简称(TSLC)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5℃。

目前,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年执行1次发射任务到每年执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卫星发射任务的跃升。中心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第一颗海洋资源勘察卫星等,创造了我国卫星发射史上的9个第一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英文名称:Wen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英文简称:WSLC)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约北纬19度19分0秒,东经109度48分0秒,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而发展。这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

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建设新航天发射场,是为了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要。建成后,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火箭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卫星时就可以尽可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较低,使用同样燃料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更快。

在海南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比在西昌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至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同时,发射基地选在海南,火箭可以通过水陆运输,火箭的大小就不受铁轨的限制(长征二号系列由于受到铁路运输的限制,其组件的最大直径只能限制在3.5米)。另外,从海南岛发射的火箭,其发射方向1000公里范围内是茫茫大海,因此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

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设航天发射场时,就曾经把海南岛列为最佳场址之一,但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沿海地区很容易被外国军队占领,最终不得不改在较为不易被攻击的西昌。

非载人试验 ▪ 神舟一号 ▪ 神舟二号 ▪ 神舟三号 ▪ 神舟四号

已发射 载人飞行 ▪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 ▪ 神舟七号

空间实验室 ▪ 神舟八号

计划中 空间实验室 ▪ 神舟九号 ▪ 神舟十号

航天器分为军用航天器、民用航天器和军民两用航天器,这三种航天器都可以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

无人航天器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货运飞船。

载人航天器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空天飞机。

人造地球卫星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应用卫星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截击卫星和多用途卫星等。

空间探测器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及其卫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和小行星探测器。

(地球的成为卫星,地球以外的行星称为空间探测器)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 实践二号卫星 ▪ 实践四号卫星

▪ 实践五号卫星

科学探测与技空间探测 双星计划 ▪ 探测一号卫星 ▪ 探测二号卫星 术试验卫星

返回式卫星FSW-0 ▪ 返回式卫星FSW-1 ▪ 返回式返回式卫星 卫星FSW-2 ▪ 返回式卫星FSW-3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 海洋二号

环境卫星 环境一号

对地观测卫星

卫星 遥感卫星一号 ▪ 遥感卫星二号 ▪ 遥感卫星三号 ▪ 遥感卫星四号 ▪ 遥感卫星五号 ▪ 遥感卫星六号 ▪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七号 ▪ 遥感卫星八号 ▪ 遥感卫星九号 ▪ 遥感卫星十号 ▪ 遥感卫星十一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卫星 ▪ 东方红三号卫东方红 星 ▪ 东方红四号卫星

通信广播卫星 鑫诺一号 ▪ 鑫诺二号 ▪ 鑫诺三号 ▪ 鑫诺四号 ▪ 鑫诺鑫诺 五号 ▪ 鑫诺六号

中星5A ▪ 中星6B ▪ 中星8号 ▪ 中星9号 ▪ 中星10中星 号 ▪ 中星11号

亚太2R ▪ 亚太五号卫星 ▪ 亚太六号卫星 ▪ 亚太七号卫亚太 星

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

定位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一号 ▪ 北斗二号

运载火箭 现役 长征一号 ▪ 长征二号 ▪ 长征三号 ▪ 长征四号【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研制中 长征五号 ▪ 长征六号 ▪ 长征七号

空间探测器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 萤火一号 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 嫦娥一号 ▪ 嫦娥二号 ▪ 嫦娥三号 ▪ 嫦娥四号

▪ 神舟一▪ 神舟二▪ 神舟三▪ 神舟四▪ 神舟五▪ 神舟六载人航天 现役 号 号 号 号 号 号

▪ 神舟七▪ 神舟八▪ 神舟九号 号 号

研制中 神舟十号

空间站 现役 天宫一号

研制中 天宫二号 ▪ 天宫三号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六篇_让更多人分享“长征7号”发射的喜悦---省公司无线网络优化中心保障“长征7号”火箭发射活动纪实

让更多人分享“长征7号”发射的喜悦

--省公司无线网络优化中心保障“长征7号”火箭发射活动纪实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6月25日,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文昌市龙楼镇,准备观看长征7号火箭发射仪式。期间,文昌主城区交通压力大增,到达8个火箭发射观看点附近都很难打到车,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与地下人流拥堵相对应的,是天上一张通信网络的畅通无阻。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每一个人流密集之处,在每一个大型活动现场,都有一辆辆应急通信保障车静默地停靠在路边。

当今社会,日益增多的大型集会给现有通信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大型集会时,数以万计的人群集中在一起,某些区域的通信设施处于饱和状态,严重的过载会使通信瘫痪直至中断。在这些情况下,无线应急通信

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承担着及时、准确、畅通地传递第一手信息的“急先锋”角色。在火箭发射活动顺利举行的背后,是各种通信技术和通信保障所做的支撑,是众多海南电信网优人默默地付出。

镜头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6月20日上午召开周例会上,网优中心主任毕惠玲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此次火箭发射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并成立了应急通信保障组,统一安排,精心组织,各部门、各专业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制定了详细的通信保障方案。

镜头二:加强测试及优化整改。6月21日上午,天蒙蒙亮,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蔡翔宇和陈明志两位优化人员即从海口奔赴文昌前线,对火箭发射场所及周边区域的无线网络进行DT测试。在连续的5天里,他们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挥汗如雨,测试总里程达到了1089公里。并及时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网络优化调整,发扬了网优人“白加黑”,“5+2”的优良传统。

镜头三:提前检查,防患未然。为了对火箭发射活动所涉及到的周边重要的26个基站硬件设备进行检修、故障排查、消除隐患,使相关设备能始终保持在正常运行状态,维护骨干周子衡和徐保山始终战斗在最前线,炎炎夏日,爬基站、搬运备件,扛油机,天天晒得跟黑炭似的。

镜头四:做好预测,紧急扩容。区域优化组的王英全、陈明志和蔡翔宇,多渠道搜集火箭发射现场资料,对火箭发射现场人数、话务需求、基站容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将火箭活动现场文昌城南等6个基站板件进行增加, 60个C网基站1X语音全部扩容成语音双载频,发射基地区域扩容为语音三载频,CE资源加到最大值。对航天发射基地及其周边的12个基站Do载频进行满配,CE资源加到最大值,使其容量最大化。发射基地周边23个F网基站RRC连接数修改至500,文昌市内其他F网基站RRC连接数修改至200。他们艰苦奋战、精诚协作,于6月23日前全部完扩容优化工作。

镜头五:积极调用开通应急通信车。根据对观测点的勘察,结合大网的测试结果,刚当上爸爸的施文华和8位队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分别在石头公园(F网),山海天酒店(C网+F网),发射基地门口停车场(C网+F网),中山村疏散点(F网)四个人群聚集地停放了通信保障应急车,分担话务,确保网络容量满足活动期间话务量骤增的需求。每辆应急车由2名队员负责架设车辆、协助开通基站和值守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保障队员顶着烈日的炙烤,克服重重困难,在6月24日中午全部架设开通4辆应急车6个基站。

镜头六:做好现场保障。火箭点火发射当晚,各保障小组成员提前2小时到达活动现场,向通信保障领导小组汇报准备情况,并每半小时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基站留有周子衡和徐保山现场驻守,活动油机和备品备件安置在现场,保证最快修复网络障碍;在现场的蔡翔宇和谭忠献测试组根据人流分布情况,向后台提出小区话务分流建议;网优中心后台通信保障领导小组由毕惠玲主任亲自指挥,增加方磊坤、吴才宾、黄开骏、王英全、邓龙辉5位网优骨干人员监控值班,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况,快速优化调整网络。火箭发射成功的那一刹那,网优中

心微信群和易信群里传来阵阵欢呼声和火箭升空视频。大家纷纷表示祝贺和自豪,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周子衡说:“

声音超级大,现场观看真是激动万分!”,“我们在枢纽楼14楼的阳台上也看到火箭升空,也很激动!”毕经理如是说。

发射日当晚的1X语音呼叫话务当日剧增,话务量为平日正常话务水平的279.5%;发射日当晚重要保障区域的DO数据业务需求十分强劲,话务量为平时DO平均话务量的263.1%;发射日当晚重要保障区域4G数据业务需求暴涨,4G基站流量为平时平均话务量的385.3%。发射日当晚电话接通率达到99.7%,3G上网成功率达到97.7%,4G上网成功率达到99.6%,实现了客户通信畅通,最大程度地吸纳了话务量。

本次火箭发射活动期间,网优中心圆满地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在群众中展现了中国电信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达到了零投诉和无安全事故的目标,检验了应急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锻炼了维护队伍应对处理重大活动的保障能力,为海南电信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这一次通信保障任务是对海南电信应急通信能力的最严格、最全面的检验,海南电信网优人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展现了网优人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第七篇_放飞梦想成就希望

放飞希望,成就梦想

——长征七号发射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航天飞船事业实现了卓越性和超越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长征七号火箭发射的成功, 刷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纪录,掀开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航天事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征七号的首发成功,还是酷爱航天的老爸第一个告诉我的,记得那是临近黄昏时刻,一弯新月悄悄升起,在它周围,还有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天色开始慢慢的模糊起来,堆着晚霞的天空,渐渐地平静下来。正在江边悠闲散步的父亲转过身对我说:“孩子,知道昨天有什么特别的吗?”我不假思索,好奇的问:“难道是什么纪念日吗?”父亲耐心的告诉我,说:“孩子,昨晚20:00在海南文昌首次成功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说明我们也将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国际太空站,和实现载人登月了。”

通过在网上的一系列学习和了解,让我深深的明白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总体研制单位研制的新型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其前身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并让我也了解了长征七号的发展沿革、技术特点和系列型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不但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更是全中国人民的荣耀。大家都知道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

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那就是相信梦想的成真,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有了梦想,才有了方向和动力,有了努力,才成就了梦想,古人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怀有一颗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之所以长征七号能够成功的发射,靠的就是我们这些怀着载人航天梦想的技术工人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通过细致观察和发现在技术中所存在问题,通过解决层层难关,凭借着团队的力量,终于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管我们以后在生活或是工作中,随时都可能碰到棘手的问题,在碰到问题面前,我们要都像他们一样发扬自己的长处,用一颗怀有炽热梦想的心,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我相信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梦想最终都会实现的。

正如我们重机现在遇到的困境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我们重机人的梦想,脚踏实地,奋勇拼搏,我相信我们重机在以后的道路上会越来越坚实,越来越顺利,重机人打造中国世界的齿轮加工机床,振兴中国装备业的梦想也一定会实现的!

2016年7月4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9254/

推荐访问:长征七号发射时间 长征七号发射作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