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香港东印度公司

香港东印度公司

时间:2018-05-24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香港东印度公司 第一篇_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

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 9 5 5 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

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

清朝时候,清兵于1 6 6 2 年派兵到现在的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英国在后来的对华贸易中,发现香港的重要性,认为如能据为已有,将对其扩大对华及其他远东诸国贸易,有极大好处。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要求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割让香港。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鸦片战争

清朝道光年间, 中英贸易处于不平衡状态, 英国的" 东印度公司" , 输出大量的鸦片到中国, 利润惊人, 而且, 使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民大量增加. 清政府有见及此, 担心在贸易中不断漏出银两, 又担心社会风气日坏, 及有禁烟之意。

1 8 3 9 年, 林则徐被委为钦差大臣, 到广州执行禁烟. 林则徐抵广州后, 谕令外国商人将烟土交出充公, 并将没收的烟土在广东东莞县的虎门海滨烧毁. 林则徐并要求西方商人以后不准再将鸦片输入中国. 中英双方正在争持之际, 广东宝安县九龙山的尖沙嘴村, 发生了英兵枪杀中国村民林维喜案, 英国籍此案出兵, 1 9 3 9 年9 月, 中英第一次战争正式爆发。

南京条约

清政府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不敢抵抗。1 8 4 2 年8 月2 9 日,清廷派出耆英. 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石本)甸乍谈判。双方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船“华丽”号上签署《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史上,与西方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共分十三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中英两国以后“和好”,“各往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

二、中国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国可派领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设驻于这五个港口城市。

三、中国将广东省宝安县的一个沿岸小岛香港,割与英国。

四、中国赔偿英国鸦片烟价六百万两。

五、中国方面取消“公行”制度,并偿英三百万两作为商欠之数。

六、中国赔偿英国军费一千二百万两。

“以上酬定银数,七、共二千一百万两,此时交银六百万两”,并规定了其余的一千五百万两,在以后的分期交付方法。

八、凡英国人在中国被囚禁者,全部释放。

九、凡因与英人有关,或在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事被监禁者,亦全部释放。

十、议定税则并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中国,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

十一、中英两国文书平行。

十二、中国交付第一批六百万两款项后,英军退出南京、镇江、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买贸易,同时自宁波外港镇海撤兵,至于驻在定海舟山及厦门鼓浪屿的英军,则待中国将二千一百万两全数交清,及实际开放了五口通商后才撤退。

十三、条约应迅速交两国皇帝批准,并换约。

租借新界

1 8 9 8 年,是香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再向北推进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湾,使香港行政区的面积扩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朝政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当年6 月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新界(N e w T e r r i t o r i e s ),是英人所制定的一个名词,专指租供的新领土,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属广东新安县南部一部分,包括大兴山等离岛。该“专条”规定英国在新界有“管理全权”,但中国可保存九龙城砦和原有的码头一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咫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1月祖国。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在香港成立了特别行政区。除国家外交、国防事务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

|评论(1)

香港东印度公司 第二篇_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600年至1707年的公司旗幟,由邊角上的聖喬治十字和橫杠組成,這面旗幟的設計有可能是美國國旗的範例。

1707年至1801年的公司旗幟,聖喬治十字由大不列顛王國旗幟取代。

1801年至1874年結業前的公司旗幟,大不列顛王國旗幟由聯合王國國旗取代。 公司總部設於東印度大樓

東印度公司的紋章。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或「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 EHIC),有時也被稱為約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個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實際上這個特許狀給予「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於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21年。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

註:本條目中除非特別指明,提及的東印度公司均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創建年代

1.1.1 原本的組織架構

1.2 在印度立足

1.3 擴張

1.4 通向完全壟斷的道路

1.4.1 貿易壟斷

1.4.2 硝石貿易

1.4.3 鴉片貿易

1.4.4 殖民壟斷

1.4.5 地方反抗

1.5 公司事務的規管

1.5.1 經濟困難

1.5.2 規管法案

1.5.2.1 1773年東印度公司法案

1.5.2.2 1784年東印度公司法案(皮特法案)

1.5.2.3 1786年法案

1.5.2.4 1813年特許狀法案

1.5.2.5 1833年特許狀法案

1.5.2.6 1853年特許狀法案

1.6 結束

2 影響

3 東印度會

4 大眾文化

5 船隻

6 東印度公司檔案

7 參考資料

8 請參見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創建年代

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在印度的拓居地(1501年至1739年)。東印度公司創立於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它是由一群有創業心和有影響力的商人所組成。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獲得了英國皇家給予他們的對東印度的15年的貿易專利特許。公司共有125個持股人,資金為7.2萬英鎊。

[編輯] 原本的組織架構

東印度公司由一名總督和24名董事組成全體董事。他們皆由全體經營者委任,並要向全體經營者定時匯報。全體董事下轄10個要作定時匯報的委員會。

[編輯] 在印度立足

一開始東印度公司對荷蘭的香料貿易威脅很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東印度建立一個持久的據點。1608年,公司的船到達印度半島的蘇拉特,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此後兩年中,東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灣賽葵的默蘇利珀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廠。由於公司在印度登陸後報告說獲得了很高的利潤,促使英皇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頒發了特許狀。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東印度公司發出了一張不設期限的特許狀,特許狀只會在公司連續三年沒有盈利的情況下才會被取消。

後來英國商人經常在印度洋與荷蘭和葡萄牙競爭者發生武裝衝突。1612年東印度公司戰勝葡萄牙人,使他們獲得莫臥爾帝國皇帝賈汗吉爾的青睞。英國人認識到在遠洋作戰的勝敗是暫時的,因此他們決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雙方政府支持的立足點。他們要求英皇採取外交措施來達到這個目的。1615年,英皇詹姆斯一世派托馬斯·羅伊爵士拜訪賈汗吉爾,賈汗吉爾是印度亞大陸70%的領域的統治者。這次外交拜訪的目的在於在蘇拉特和其它地區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賈汗吉爾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通過羅伊爵士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作為對你的皇室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擾他們。不論他們在哪個城市定居,我下令給所有我的總督和長官給予他們任何可以給予的、他們所需要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交易和向他們的國家運輸。

為了鞏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和適合我的皇宮的商品,以及您有機會給我傳遞您的王家信件,以讓我為您的健康和事業發展二歡欣。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編輯] 擴張

在這樣明顯的保護下東印度公司很快就超過了在果阿和孟買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公司先後在蘇拉特、金奈(1639年)建立了大本營。1634年莫臥爾皇帝將他對英國商人的優待擴展到孟加拉地區(1717年甚至完全赦免了孟加拉地區的關稅)。到1647年為止它在印度已經建立了23個工廠(即基地),有90個僱員。其中大的基地有位於孟加拉的威廉堡、在金奈的聖喬治堡。168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被凱瑟琳帶給英國。1668年英王將孟買承包給東印度公司。1687年東印度公司將總部從蘇拉特搬到孟買。1690年,東印度公司開發加爾各答。

1657年奧利弗·克倫威爾更新了1609年的特許狀並對公司的股份分配進行了小的調整。英國皇室復辟後公司的地位更加提高。1670年查理二世發布了五條法律,授予東印度公司自主佔領地盤、鑄造錢幣、指令要塞和軍隊、結盟和宣戰、簽訂和平條約和在被佔據地區就民事和刑事訴訟進行審判的權利。東印度公司的敵人包括商業競爭者、敵對國家和國內的敵對勢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護權利。從事軍事行動的權利因此對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680年代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主要人員來於對當地居民的徵募。到1689年為止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擁有了一個「國家」的特性,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買的統治,擁有可怕的和有威脅性的軍事力量。在1698年,公司擁有了自己的格言─「從屬於贊助者—英格蘭國皇和國會」(Auspic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

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貿易貨物是棉花、絲綢、靛青、硝酸鈉和茶。同時東印度公司不斷對荷蘭人通過馬六甲海峽對香料貿易的壟斷挑戰。1711年,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廣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澳門十六柱)來使用銀換取茶葉。

[編輯] 通向完全壟斷的道路

[編輯] 貿易壟斷

許多公司的職員發財回到英國後建立了自己的不動產、企業和獲得了政治權利。在英國國會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說客隊伍。但一些原來與東印度公司協助的有野心的商人也對公司施加壓力,他們希望能夠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在這些壓力下,1694年國會通過了一個非管制法案。這個法案允許任何英國公司與印度貿易,除非國會通過法案禁止該貿易。這樣英國國會實際上取消了施行了約100年的特許狀。1698年國會通過法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東印度公司」(官方名字為「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這個公司擁有國家保障的二百萬英鎊的資金。但舊公司強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購買了31.5萬英鎊的新公司的股份,這樣他們就在新公司中占多數了。兩個公司在英國和在印度抗爭了一段時間,都想獲得貿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實際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競爭。最後兩個公司於1702年合併,同時參加合併的還有政府的一些機構和兩個其它公司。這個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萬英鎊,作為交換獲得了此後三年的獨一特權。這個合併公司的全名為「英格蘭商人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

此後幾十年中國和東印度公司之間不斷爭戰,公司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永久性的組織,而國會則不放過任何機會來佔用公司的財富而同時不使它獲得更大的自主權。1712年雖然政府還清了它的債,但仍立了一條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1720年英國15%的進口來自印度,幾乎所有進口通過東印度公司。公司通過其說客而再次保證了其影響,1730年公司的特許狀被延長到1766年。【香港东印度公司】

此時英國和法國成為了大敵。兩國之間常常為控制殖民地而發生小戰爭。1742年,由於政府懼怕戰爭會導致財政困難,同意將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的期限延長到1783年,代價是公司向政府再貸款100萬英鎊。最後小衝突真的導致了戰爭。從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土地。戰爭也波及到印度。公司軍隊與法軍在那裡爆發衝突。與此同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超過了它的歐洲競爭者。由於戰時軍隊和經濟的補給需要與印度的貿易大增,同時英國獲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產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結果是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這個富強導致的生產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對遠洋貿易的需要。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國對世界市場的單一最大佔有者,並對政府施政加以影響。

威廉·派恩在他1808年的書《倫敦的微觀世界》中寫道:

1801年3月1日,東印度公司欠債5,393,989英鎊,擁有動產15,404,736英鎊,其銷售從1793年2月從4,988,300英鎊提高到今天7,602,041英鎊。

[編輯] 硝石貿易

自17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開始涉足硝石貿易。由於硝石是製造火藥的原料,因此英國軍隊對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而英皇每次訂下的合約往往需要上數百噸的硝石,東印度公司則可從中賺上數萬鎊。公司其中一位總督甚至曾經在1864年說到,從賣硝石賺的錢比課鹽稅還要高。

在這段時期,東印度公司於中國、印度和英國建立了一條呈三角關係的貿易航線,好使英國從當地進口茶葉和絲綢。

[編輯] 鴉片貿易

在18世紀,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佔權。但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隻被禁止運送鴉片到中國,所以在孟加拉地區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在那裡運到中國[1]。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煙,但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儘管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煙。禁煙與日後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割讓香港島予英國。

[編輯] 殖民壟斷

羅伯特·克萊芙,第一代克萊芙男爵,是英國派駐到孟加拉的首任總督。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法軍戰敗,這打擊了法國的帝國夢,也削弱了法國境內工業革命的影響。英軍統帥羅伯特·克萊芙少將在印度獲得了一次出奇的勝利,戰敗了那裡的法軍,重占聖喬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條約中法國在印度的勢力僅限於本地治里、馬希、雅南等幾個沒有武裝的貿易點。雖然這些小貿易點在此後兩百年中保留在法國手中,但法國對印度土地的願望被打破了,對東印度公司來說這消滅了它的一個大的經濟對手。相反的,東印度公司此時擁有一支有紀律、有經

驗的軍隊,它得以從其在金奈的基地出發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強國的影響保障其從孟加拉到加爾各答的利益。

[編輯] 地方反抗

但是當地統治者依然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57年克萊芙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法國支持的最後一支反抗力量。這次勝利卻使得英國與莫臥爾帝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在奧郎澤布皇帝被廢黜後,莫臥爾帝國已經處於分裂過程中。在與公司作戰失敗後,莫臥爾皇帝放棄了對孟加拉、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的統治。克萊芙由此成為第一位英國在孟加拉的總督。傳奇的邁索爾國王提普蘇丹也為英軍製造了一些麻煩。他是法國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中,他繼續反抗東印度公司的統治。1799年英軍佔領邁索爾,提普蘇丹被殺。此後公司繼續逐漸削弱當地的反抗勢力,佔據了孟買及其附近地區。在這些戰爭中,阿瑟·韋爾斯利,後來的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初露鋒芒,這是他通向半島戰爭和滑鐵盧戰役的道路的起點。這樣英國佔據了整個南印度、東印度和西印度。最後的阻力來自北部德里、奧德、拉傑普塔納和旁遮普的地方勢力。公司通過施加壓力、挑撥離間、提供可疑的保護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這些公國聯合抗英。從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東印度公司不斷加固其統治,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國家,而不像一個貿易企業了。

[編輯] 公司事務的規管

【香港东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手段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編輯] 經濟困難

雖然公司在征服反抗國家方面越來越大膽和野心勃勃,但公司無法管理佔據地盤的巨大耗資也越來越明顯了。1770年的孟加拉大饑荒(當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餓死)在英國本土也敲響了警鐘。由於勞動效率的降低英國在孟加拉佔領地區的軍備和管理支付不斷增加,失去控制。同時在工業革命後時期歐洲的貿易也蕭條。絕望的公司總裁們向國會呼籲提供經濟資助。1773年國會通過了《茶葉法案》。這個法令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這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導火線。英國纏入美國革命,而法國也瀕於爆發革命。

[編輯] 規管法案

[編輯] 1773年東印度公司法案

通過這個法令英國國會對公司的管理和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確地建立了國會對公司的主權和最終控制權力。此法令承認公司的政治職責並明確規定「公司為皇室代行皇室之主權,而不是為公司自己獲得主權」。

雖然東印度公司在國會裡的說客和公司股東的強烈反對,這個法令還是通過了。它引入了實質性的政府控制,將公司統治的地區形式上納入皇室管理下,但皇室將其主權以四萬英鎊的租金租給公司兩年。在這個條件下孟加拉總督華倫·黑斯廷斯升級為高級總督,對整個英屬印度擁有管理權。它規定雖然黑斯廷斯是公司理事會任命的,但今後這個職務要由皇室指令的四人委員會來任命。黑斯廷斯被授命宣戰和簽署和平條約的權利。英國司法人員被派往印度施行英國法律。總督和四人委員會擁有所有立法權。由此黑斯廷斯實際上成為英國的第一位印度總督。公司允許繼續維持其實際上的貿易壟斷地位,代價是上述的兩年的交款和每年向英國出口至少若干貨物的義務。管理機構的費用也由公司支付。這些一開始公司希望獲得的條件後來成為一個非常大的每年的經濟負擔。公司的經濟狀況繼續不斷下降。

香港东印度公司 第三篇_香港发展史

香港发展史

导 言

一、意义:

1、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仍为全球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之一。

1997年IMF、世界银行在港召开年会, 2005年在港召开的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香港宣言》,成为多哈回合谈判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角度来看,

香港是距离最近的国际市场,与内地保持最紧密的联系,有最迅捷全面的信息资源,有新型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有先进的行政、社会及行业管理制度;

3、从实现祖国统一的长远目标来看,

香港是最早实施“一国两制”的地区,践行的过程,成功的经验,对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港台成立城市交流论坛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今年初与访港的台中市市长胡志强会面时表示,鉴于两地合作机遇很多,正准备成立「香港 —- 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作为香港和台湾城市交流的沟通平台,加强两地经贸推广、旅游合作和文化的交流。

4、从学生培养目标及未来择业角度来看,

特别是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对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同时在了解国际职场信息、人才需求动向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香港特区政府4年前开始“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己收到申请2万多个,累计批准17,855人。这些人士多数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其次集中在商贸和金融服务业。

2006年香港又推出深化输入专门人才的计划。计划每年输入优秀人才1千人,80%为内地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表示,内地及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港工作及定居,良好的法律、金融和社会环境,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最佳的拓展空间。

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分两套计分体制,主要根据年龄、学历、专业资格评分。申请人不需要在来港之前先获得企业的雇用,可以先留港1年。

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李云迪、及著名演员章子怡周迅、伏明霞、李宁等成为获准入港的优秀人才。 现时申请还较少,主因是宣传仍然不足,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计划,香港入境处将多与大专院校等内地团体接触,以吸引更多内地学术专才。

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2007年8月29日发布了《2007在港内地专才发展年报》。据其对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近99%的受访者愿意留港发展,比2006年高出9个百分点。

银行、贸易、传媒等为最希望从事的行业,电信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法律、房地产等行业则排名靠后。

二、重点:

1,英国殖民主义的侵占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

2,香港人民的抗争和奋斗,争取主权回归的历程;

3,香港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建成国际金融、 经贸、 航运、 物流 、旅游中心的进程; 4,香港特区发展新时期的重大决策及面对的挑战。

三、目的:

了解历史 把握现在 面向未来 全面了解香港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香港国际中心发展的过程及市场运作规律,为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四、方法:

1、老师与学生相结合;2、讲授与讨论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五、书目:

1、《邓小平论“一国两制”》三联书店(香港).

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英对照) 外文出版社.

3、《外交十记》钱其琛 世界知识出版社.

4、《英国如何撤出殖民地》文汇(香港)出版社.

5、《香港金融体制与1997》中国金融出版社.

6、《香港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7、《香港金融与外贸》商务印书馆.

8、《香港法律制度》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9、《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时代文化出版社.

10、《香港金融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香港的基本状况:

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东岸;人口 逾700万(截至2008年底);面积1104平方公里。

出生以及单程通行证持有人的移入均是香港整体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95%为华人,在非华裔人中菲律宾和印尼人最多。

世界第四大银行中心;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第八大股票交易中心;第十一大贸易体系;第七大航运中心;全球第五大旅游胜地;世界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地区。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的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及金融自由评分均居首位,另外,在其他3个范畴上,包括营商自由、货币自由及产权保障的评分也居于头10名内。香港再一次被评为 “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这是香港连续第15次获此殊荣。

从地理位置上,是欧亚美三大洲交通运输枢纽;

在时间区域上,填补了伦敦和纽约等金融中心的空隙;

香港港口与旧金山和里约热内卢同被称为世界三个最优良的天然海港;香港货柜码头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港口.是仅次于日本和希腊的世界第三大航运中心.

在全球城市生活指数排名中香港列中国城市首位

2005年公布的全球131个城市生活指数调查报告显示:

香港 第20位

台北 43

上海 54

北京 63

大连 78

广州 78

深圳 84

厦门 110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8年初的一期中选了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城作为全球化的模范,叙述这个以共同经济文化为特征的“三城故事”。文章创造了一个新词——“纽伦港”—— Nylonkong; Ny即纽约,Ion即伦敦,而kong即香港。并指出,认识了这3个国际性大都会,即等同认识了这个全球化时代。

香港发展现状一、政治方面

在董建华2005年辞去香港特首之后,根据《基本法》及选举条例的规定,曾荫权2007年当选为香港特区 第三任行政长官。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并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和帮助香港继续巩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和帮助澳门推动经济的适度多元发展,深化内地和

港澳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曾荫权表示中央对香港的关怀和支持,是实践 “一国两制”最大的保证。他认为发展香港的经济是市民的根本诉求, “也是我施政的首要任务”。他说,香港经济要持续增长,关键是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旅游、物流、资讯等中心地位,强化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的关键角色。

二、经贸方面

1、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随后又在澳门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004年CEPA实施第1年,香港输入内地货物总值1.27亿美元;2005年CEPA进入下一个阶段, 1087种港产货物进入内地实行零关税。

自2006年1月 1日起,对输往内地的原产香港的货物全面实行零关税CEPA实施3年,从港澳输往内地的零关税货物总值达4.94亿美元,约39.5亿元人民币,税款优惠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15项措施在2007年起生效。内地有关部门针对性地清理和修改与CEPA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

2、 内地吸收香港直接投资项目15,496个、港资2800亿美元(均截至2006年底)。香港继续成为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最大来源地。

三、金融方面

1、香港是内地海外

融资最便捷、最大的资金平台。截至2007年底,共有439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其市值占58.2%,成交额占70.9%,近几年在港新上市企业中75%是内地的企业。

2、继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香港部分银行

经营人民币业务、内地银行“银联卡”在港使用后,中央政府允许香港进口商以人民币支付从内地直接贸易进口货物;内地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正准备开通内地居民投资港股“直通车”。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表示: “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主要的货币之一,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浪潮,香港则是人民币的试验田。”

四、教育方面

继近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引起极大关注后, 2007年增加到12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有:

世界一流的校长与大师 世界一流的学科

世界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成就 世界一流的精萃型人才

成果转化为世界一流的生产力

卓著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等。

第一讲

香港的早期发展

一,香港史前历史

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 2,新石器时代晚期; 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

二,香港早期文明

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 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

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

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 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

四,4大民系的迁入

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

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 闽 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 福建 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香港东印度公司】

鹤佬人

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

五,5大姓族居民

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

六,香港早期的教育

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 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

七,行政区的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

八,清初迁界

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

“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

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

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

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

清朝前期我国通商口岸

1683年清政府重新统一台湾,允许商民出海;

1685年指定澳门(后改广州) 漳州 宁波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

1757年乾隆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各沿海口岸;并制定了许多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禁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第一次拒绝与外部世界交流。

18世纪西方与广州一带贸易活动的增加,中西方开始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的远洋贸易.史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是当时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外国的商船成为展示西方经贸,文化,科技成就,中西方交往历史的平台.

瑞典“哥德堡”号复制古船.完全按照原比例复制,耗资4000多万美元.现为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木制帆船. 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使香港大受其利.一批市镇建立并繁荣起来.

如元朗、深圳、大埔、石湖、长洲、沙头角、九龙城等.

A,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船员和商人——1518年葡萄牙商人乘船到广东;

B,第一批外国军人——1557年葡萄牙军队占领澳门;

C,第一个西方传教士——1580年意大利耶酥会教士利玛窦来华;

自从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强占澳门之后,其他列强也对澳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虎视眈眈。荷兰曾在十七世纪先后五次发兵为争夺澳门与葡萄牙开战,英国人于1635年进入澳门,进行贸易活动.建于一七七 0年澳门首座别墅式花园豪华住宅,后租给英东印度公司驻华商务监督、驻华高级会员会所。 英国于1793年第一次派大型使团访华参加中国皇帝乾隆83岁庆典

英国乔治三世的特使 --- 马葛尔尼伯爵 George Macartney

使团带来的时钟、地球仪、火枪等为乾隆祝寿的礼品,被朝廷视为“贡品”。这是第一次东西方大国的交锋,这是一场不同文化意识的碰撞.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7927/

推荐访问: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群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