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时间:2018-05-11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社会主义改革 第一篇_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在继承中发展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教师教育学院 教技0911 学号:2009554019 姓名:曾彬芬

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阶段,学习过《近现代史》以及正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乃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直至成功解放,到1956年时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束,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并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称为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政策。光是顾名思义,我们也不难推知,改造,乃是在原有基础上对某事物的重新地、客观地、也是有需要地进行修造,而改革,听来就更符合一个正规而严肃的词。如果我们把它们拿来做一个比较的话,便会知道,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学时在上政治课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分析问题一定需要辩证的思维。于是,我们开始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先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1951年伊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所提出的。在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形下,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已经解决,于是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要尽全力解决这个问题,便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局面中解脱出来,把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成为了各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说完了两者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再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会简单许多。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相互联系或者相互区别来加以说明,而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的基本前提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从书本上我们能够总结得出,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我国能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要知道,我国的改革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一开始就强调的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密不可分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是他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哪一者,它们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又怎么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地,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所以说,这二者乃是缺一不可的。

再者,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诚然,我们知道、也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其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正确性和取得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也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之后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便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残留的问题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用点官方的话来讲,即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分地急于求成,不免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同时遗留下了一些问题。通俗讲,社会主义改革便是对其的一种纠正,拨乱反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革故鼎新。

譬如,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农业合作化理论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和发展的典型。在之前,吃大锅饭,做到人人公平平等,生产资料公有,统一经营统一分配这样的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样的模式只能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为不管多劳少劳,反正分配到的物资也是一样的,那么谁还愿意多出力呢?这就是弊端所在。因而在改革中,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所谓的“任务”承包到家庭、个人,按劳分筹,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积极性。可见,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问题严重,若是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创造性发展,后果有多么严重。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有人觉得,社会主义改造之中既有诸多不足,便应该是错误的,是应该被全盘否定的,有的人还发出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其实不然,假若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没有其中的曲折,我们又怎么能够意识到“今日”的种种举措,哪些是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呢?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的再探索。

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两个阶段,便没有今日社会主义的健全发展。它是新中国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浓厚一笔!

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篇_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当时,中国要想发展,要想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吸取他国的教训,以改革为动力带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指出: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和广大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

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社会主义改革 第三篇_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今天,同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改革开放鼓励、支持和引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为什么?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肯定当前的改革开放者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糟了;而肯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者认为,当前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原则。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当前的改革开放,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 物, 都有其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 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同样,没有当前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纠正和发展。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发展, 需要继承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 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 遗留问题。 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以后某些失误的纠正。 但这种 纠正绝不是要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

造, 而是要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并不断有所创 造,有所发展。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体制改革指的是包括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面的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第五,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六,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第七,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班 级:10级生物(2)班

学 号:2010101231

姓 名:张 恒

社会主义改革 第四篇_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

马克思本人关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一提问方式实际上已经内含了对马克思文本重新进行解读的新视点:它要求将马克思本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与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区别开来;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与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高级阶段)的论述区别开来;以及将马克思在1870年代以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与其在1870年代以后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区别开来。这是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论述主要是基于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代的新变化而在1870年代以后才提出来的。

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1874―1875)和《哥达纲领批判》(1875)等文中,马克思通过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历史分期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清晰的历史地位,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概要性的设想和描述。这些重要的论述,无疑是对《共产党宣言》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未来理想社会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它将持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候为止);2)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

3)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具体历史分期的预设,主要是基于“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西方典型历史演进模式作出的,按照这一历史演进模式的链条,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资本主义社会前后相继,具有一种单线的历时性的关联。为了鲜明地表达这种前后相继的历时性关系,我们不妨将其明晰地标示为“后资本主义社会”,并从“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视角对其进行历史审视。

不仅如此。按照马克思的预设,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低级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还存在一个由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所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一个在“过渡时期”之后才产生和出现的社会,即“后过渡时期的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

其一,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实行“社会所有制”。这种社会所有制,既区别于集体所有制,也区别于国家所有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已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概括为“社会所有制”,认为在未来理想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中,生产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的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1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进一步申明,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304页),而这种生产资料的公有依然是社会所有,而非国家所有,【社会主义改革】

因为这时“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其二,商品生产和交换已不再存在。马克思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其三,使用劳动券按劳动量来直接分配消费资料。生产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在这里,通行的虽然还是调节商品交换的等价交换原则,但是内容和形式都已经改变了。

其四,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民主选举也不再具有政治职能。而“当这些职能不再是政治职能的时候,(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了;(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务性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3)选举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对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构想,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显然与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均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因此是“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绝非“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它也绝非马克思所设想的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出现的处在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的社会,即绝非“后过渡时期的社会”。究其实质,中国历史经历了一条特定独行的道路,无法纳入“五种社会形态”这一西方典型历史演进模式的框架。

其次,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等方面都具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十分不同的本质特点。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不待言的是,由于其社会物质生产力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那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其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非社会所有制,其市场经济是处在初始发展阶段而非已经消亡匿迹,其按劳分配制度是通过商品制度、货币交换这种形式迂回曲折地实现而非通过劳动券,其政治国家及其行政权力也是在强化和完善过程中而非已经消亡。

明晰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构想在历史定位和本质特征等方面的区别,将有助于澄清现实中流行的若干似是而非的观点、命题和诘问。譬如:

关于“社会主义是否优越于或能够取代资本主义?”

其实,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是作为扬弃资本主义的结果而出现的,所以,当然它优越

于资本主义,具有取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前后相继的关联,而与现存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同时代的,是共时性即同时并存的关系。因此,人们固然也可以将其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对比,但绝没有理由要求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也没有理由要求用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社会来取代现存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应如何理解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 在日常意识中,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仿佛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但是,实际上,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确切地说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绝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关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能否逾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这种提法本身隐含的前提是以“五种社会形态”这一西方历史演进的典型模式作为认识框架和标尺。但大多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历史根本未完全遵循“五种社会形态”这一西方历史演进模式的逻辑。所以,实际上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根本不存在“能否逾越资本主义”这一问题。它既未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在此问题上,包括马克思本人晚年对俄国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的回答实际上也是以“五种社会形态”历史演进模式为认识前提和框架的,即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模式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因而,仍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和色彩。

社会主义改革 第五篇_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84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社会主义改革】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社会主义改革】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3.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B.和平

C.保持现状

D.赶英超美

4.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 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5.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6.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7.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8.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9. ()是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10.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

C.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

D.人制与法制的关系问题

2. 以下属于改革开放经验的有哪些?

A.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

B.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解放思想要一劳永逸

C.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D.改革的推进要从难到易,由点到面,逐步深化

3. 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理论上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A.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B.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关于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

A.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

B.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系。

C.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D.边实践 边总结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的理论准备。

5. 在我国,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标准是什么?

A.国家领导人的个人意愿

B.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改革】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判断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到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正确

错误

2. 1949年到1978年,我们发生各种错误,比如文革,最根本的还是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作风有关,不是制度方面的问题。

正确

错误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是时代主题,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

错误

4. 社会主义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

正确

错误

5. 中国改革经过30年的推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正确

错误

6. 1987年年底,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部署。

正确

错误

7. 从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十五大召开这一阶段理论创新的焦点问题是计划和生产的关系问题。

正确

错误

8.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解放思想要一劳永逸。

正确

错误

9.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改革的成就不能抹煞,倒退没有出路,继续坚持改革,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

正确

错误

社会主义改革 第六篇_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案(2015版)

1 / 23

2 / 23

3 / 23

4 / 23

5 / 23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4021/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