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滴滴,快的

滴滴,快的

时间:2018-01-19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滴滴,快的 第一篇_滴滴与快的合并

滴滴与快的合并

滴滴与快的的合并又掀起了一股热议的浪潮,这桩被称为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合并案的突然出现,赚到了不少眼球。据传,滴滴与快的打车的合并是两家公司很早以前就在策划的事情,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达成共识而拖至如今,当然,两家公司合并后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两家公司的握手言和是否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如果不能,那么这两家公司的前途应该不会太过美好。

两家公司的合并好处很明显,就是这场无休止的烧钱大战终于可以落下帷幕,滴滴和快的都成立于2012年,两年间,两个极度相似的打车软件在资本的裹挟下联手掀起补贴大战,仅2014年1月10日至3月底的77天里,嘀嘀就烧掉了高达14亿元人民币来提供补贴,快的也支付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补贴。正是用这种粗暴、疯狂而不可持续的方式急速膨胀,滴滴和快的瓜分了绝大部分市场。当然,这两家公司本身是不会有这么多钱投入的,滴滴与快的分别获得了腾讯和阿里的大力支持,众所周知,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互联网中的两大霸主,虽然两年都已经投入了数亿元人民币,但是两大霸主都毫不示弱,若是继续互掐,相信也不会分出胜负,只会是白白扔钱,不能获取利益。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腾讯阿里两大巨头在长时间的烧钱大战后都没有获得利益而放弃了对这两家打车软件的投资,致使它们死于摇篮,而给第三方打车软件,如易到,趁机占领市场的机会。相信这样的结果不管是滴滴与快的,还是腾讯与阿里都不会愿意看到的,一方是两年的打拼白费了,另一方是巨额的投资打了水漂。基于双方的考虑,合并都应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当然,两者合并的效果并不会仅仅只是皆大欢喜这么简单,带来更多的是大量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从合并的权力结构看,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使用了少见的Co-Ceo二元化共享权力结构,新公司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又保留了两家公司的优良基因,未来仍然可以平行而独立的开展业务,这纯粹是一个天真的谎言。二元化权力体制过去和将来在中国都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创业型公司需要的是不打折扣的执行力,Co-Ceo带来的只会是公司的混乱与不稳定,松散化管理只能是自取灭亡。况且即使合并,也还只能算是一个小的公司,如此小的一山,怎么可能容得下二虎?并且这样的结构给公司带来的不稳定是肯定的,必须要确定并且稳住管理团队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团队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当然,想要保持团队核心非常困难,要是稍有差池,必然会导致团队破裂,内部紧张。

第二,从用户与出租车司机的角度看,用户的优惠券没有了,司机的补贴也是跟着突然没有了,当消费者每天忙于抢红包、打车券时,一旦彻底终止,市场效应会很快冷下来。由于缺乏对行业的深耕,除了软件便利,滴滴和快的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用户粘性与口碑,而且又没有了好处,根本就没有口碑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品牌效应,停止补贴,大量用户便跑路。这种花钱买运营数据的模式暴露着重重矛盾,必将陷入两难。甚至,新公司与司机们的对立关系可能更加紧张。当初滴滴、快的只告诉出租司机我来帮你增加收入,没想到这两个软件最后向专车、黑出租导流量,被抢了生意的司机们早已恨得牙痒痒,停止补贴后两者还能继续在一起玩耍吗?

第三,两家公司可以说是相似度极大,不管从管理层,部门,市场,模式各个方面来讲都是重叠的,并不互补,虽然是合并了,但是用户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加法运算而已,还有很多重叠用户,合并后,部门与人员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又要面临裁员,降薪等各方面的问题,到底谁去谁留?这又是两者相争的一个问题,就算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合并后内部的整合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这样,裁员,降薪,内部融合等问题肯定是两家公司都很难消化的困难。

第四,待打车公司合并,且解决好整合之后,优惠面临着一个残酷的商业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很明显,滴滴与快的若是有了成就,往深一点地说,那也是靠腾讯跟阿里巴巴这两个大哥支撑才有的,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这两位大哥会不会直接把这个合并后经过无限挣扎的公司玩于股掌,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滴滴与快的的创始人的去留都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了,到了这一步,公司的管理团队将会何去何从,相信大部分会选择继续追随创始人,即便不是如此,届时,任一方高管离开,其核心团队将走向何方?无疑最容易流向易到、神州那里,白白给竞争对手增加火力。

第五,在易到,神州等等打车软件的竞争下,滴滴与快的合并后就一定会直接占领市场吗?很显然不会那么容易,即使会,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购整合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绝非陌生,而强强联合的方式也已经越来越被行业所认可——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更可能多地消灭竞争对手,多分一块蛋糕,是每一个行业领军者的愿望。然而回到原点,滴滴与快的的联合,真的是强强联合么?滴滴和快的的收入究竟是多少?被遗忘问题的答案往往令人震惊,准确的数字是,2014年两家公司的合计收入只有2500万美元左右。打车业务毕竟是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转型附加值更高的专车业务才是两公司生死存亡的生命线。然而眼下,

仅以专车业务而论,一号专车平均每天的订单量在6—8万左右,滴滴专车略多为8—10万。横向对比,这样的日均订单量还无法与Uber、易到用车相比,毫无优势可言,2015年1月上线的神州专车的订单量也已逼近这个水平。实际上,与已经定型的打车市场不一样,滴滴和快的当下主力发展的专车市场离成熟还很远。近期发布的企鹅智库的资料显示,滴滴和快的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中的渗透率排首位。但是就专车市场而言,几家专车服务商的市场渗透率差距并不明显,而且均低于10%。数据只是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滴滴和快的在业务层面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成功,在专车这个全新的市场,他们也只是刚刚起步。即使滴滴快的两家合并后,也未必能掌握绝对的竞争优势。有一个例子可以直接印证这种可能性,那就是优酷土豆,2012年优酷和土豆合并,合并前两者市场份额分别为21.8%和13.7%,可以说是视频行业当仁不让的老大。但两年过去,架不住爱奇艺、腾讯视频在内容上的频频出手和深耕细作,优酷土豆的地位一路跌落至22.82%。不过话说回来,滴滴与快的的背后毕竟有腾讯与阿里两个巨头的支持,也并不会太过被动。

第六,当滴滴与快的合并,并且解决好以上的问题之后,无疑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在同行中的重量会越来越大,那么非常敏感的问题就会出现了,那就是“市场垄断”。因为易到用车已经向商务部举报了滴滴与快的合作垄断市场的事情,虽然商务部目前还没有对易到用车的举报作出正式回应,但一旦立案,漫长的审查将推迟两公司的合并。倘若现在不审查不代表未来也不会,等新公司长大了,营业额符合条件了,依然可能遭遇审查。虽有腾讯阿里的支持,但事情也不会很顺利,这必然又会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可见,滴滴和快的合并应该说有好有坏,虽然合并后不用再继续烧钱,也可能在打车行业创造出一个巅峰,但是,在互联网圈里,企业的兼并结合向来都要历经艰辛,此次滴滴和快的的合并,绝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简单合并或者合作,其背后是赤裸裸的资本意志。从合并后的举措看,两家公司极尽所能希望让投资人满意、管理团队稳定、用户继续保持信心。然而,上述几方以及出租车司机群体、专车司机群体的诉求怎可能同时满足?混战的局面下,两家同质化竞争的互联网公司除了制造概念,还将在商业模式上进行怎样的整合后创新?资本的握手是否能使新公司长治久安?对于这些性命攸关的问题,滴滴和快的现在显然无法给出答案。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是否1+1>2,合并后的公司是否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成功融合,是喜是忧,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滴滴,快的 第二篇_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真正用法

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真正用法!

两款打车软件大规模烧钱提升市场占有率,是因为认为打车市场利润空间巨大,为的是将来盈利,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出租车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有人认为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方面:一、软件嵌入广告;二、向出租车行业抽成;

三、通过本地服务平台收取客户佣金;四、特殊位置追加服务费。

下面来分析这四个方面是否有可能实现:

一、嵌入广告,这个的确可以做到,但是每条广告收取多少广告费合适?平均到每天客户使用该软件,每条广告显示一次需要收取多少广告费,能实际带给运营公司多少广告费用?而且手机是需要流量的,广告太多不但要浪费大量数据流量,同时会不会干扰客户的正常生活?网络运营商倒会因此赚钱。

二、向出租车行业抽成!这个真的可能吗?或许软件公司是政府,可以直接向出租车行业抽税,让没得到任何好处的出租车行业乖乖妥协,即使最终妥协了,最后是不是需要把运费涨起来?

三、通过本地服务平台收取客户佣金!客户是谁?出租车还是乘车人,估计应该不是车租车公司;加入乘客打车本来需要100元,乘客用了打车软件后优惠到99元,司机使用软件也有优惠,实际得到101元,那么软件公司是不是需要一共补贴两元给司机?抽取佣金总不能抽乘客吧!抽取多少呢?至少应该不会低于1元吧?那样是不是把到嘴的肉有吐了出来,还填进去一部分?有人说用了打车软件后接单的票数增加很多,收入还是增加了!拜托,考虑一下打出租车和乘公交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模式,乘坐公交的人会因为打的费便宜一点就选择打的吗?总打的人数基本没有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部分出租车司机分到了更多的行业利润,而行业总利润并没有明显改变!所有的出租车都用了打车软件的结果就是大家基本还维持以前的状态,这种做法最终就是在所有出租车司机身上抽钱。

四、特殊位置追加服务费,这个真的可以有,乘客应该也原意付;但是司机愿意吗?

所以这四种盈利方式基本不适合,最关键是软件公司没办法监控司机和出租车,很容易被某些人钻空子。

这种打车软件的确可以给乘客带来方便,也可以提高出租行业内部分车辆的使用效率,但前提是能够有效监控,还能够在不给司机优惠的情况下,让司机不得不接单;能做到这个前提的只有出租车公司!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等软件其实是出租车公司用来提升本公司效率和影响力,跟其他公司竞争的有力武器!而不可能是软件公司或者商业公司用来盈利的工具。

滴滴,快的 第三篇_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APP使用步骤

嘀嘀打车APP使用步骤

一、打开手机中的微信,进入,选择“我的银行卡”之后在界面中即可找到“嘀嘀打车”服务,点击进入即可,如下图所示。

微信嘀嘀打车界面

二、进入微信嘀嘀打车界面后,便会看到在当前位置可以搜索到附近有多少辆出租车,只需要入目的地,点击底部的“马上叫车”即可,接下来就是等待出租车司机响应即可,若叫车成功则会显示司机姓名、所在出租公司、车牌号、所在方位、预计等待时间等信息,如果一定时间内没有司机接单,会提示用户重新下单,如下图所示:

三、出租车到后,便可以上车,小编提醒各位用户上车后,切记点击下“已上车”功能。最后到达目的地后,司机会在手机端会输入本次打车的费用,然后会收到需要支付的选项,这里我们选择微信支付,并完成支付即可,如下图所示:

快的打车APP使用步骤

一、首先在手机中下载安装快的打车APP

应用,由于需要结合支付宝,因此需要在手机

中下载安装支付宝钱包应用。打开支付宝钱包后,点击“我的生活”,之后即可找到“快的打车”,如下图所示:

支付宝钱包中找到快的打车

二、接下来可打开快的打车应用,如果之前还没有安装的话,会提示您下载安装,安装即可,如下图:

安装快的打车应用

三、打开软件后软件会自动检测用户当前的位置,需要提醒的是如若没有显示所处位置,则需要用户确保开启手机定位系统。之后会提示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注册,如下图所示:

滴滴,快的 第四篇_滴滴快的合并案例分析

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情人节这天,国内两家打车公司巨头滴滴和快的“喜结连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尽管之前就曾盛传两家公司在密谋合并,但对于打车大战激战正酣来说,如此戏剧性的结果,只能用文章开头的话形容了。

不管官方如何美化,终究无法摆脱资本做局

在此之前,滴滴和快的都已经经历了四轮融资。其中滴滴方面最新的一轮融资是在去年12月获得的由淡马锡、DST、腾讯主导的七亿美元。而快的方面则是今年1月份获得的由软银领投,阿里巴巴以及老虎环球基金跟投的六亿美元。

巨额融资之后,暂时都不缺钱,分属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两家公司走到一起,一定也只能是背后的各方资本在角力。资本的推动才可能让大跌眼镜的两家正面竞争的公司快速走到一起。即便创始团队,甚至是阿里或者腾讯方不乐意,但因多次巨额融资,已经使得创始团队、阿里方或腾讯方面已经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使不乐意,但也只能尊重资本逐利,希望快速获利的事实。

互联网行业标榜为快不破,但烧钱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份额,多少有些像温室里的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尤其是烧钱并没能分出胜负,双方都标榜自己市场占有率超过60%,如此下去,何时能分出胜负?在伯仲之间要谁出局似乎遥遥无期。阿里和腾讯这两家BAT领域的竞争对手显然有足够的耐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打车之争,更是移动支付和移动入口之争,两项都是持久战。但阿里腾讯之外的资本方则显然没有如此耐心,正是没有足够耐心的资本方的推动并最终占据话语权,才成就了此次旷世组合。

在滴滴和快的涉及的专车领域,一直还有易到用车、神州租车、Uber等也在加速布局,很多时候往往时不我待,尤其是当BAT的百度战略入股Uber之后,竞争更加惨烈,而且Uber还一度和易到传出绯闻。如此以往,滴滴和快的背后的股东们显然是坐不住的,必须选择更利己的资本运作手段。于是,两家对手的合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家合在一起,增值,上市就是理所当然的下一步了。毕竟只有上市,前期的巨额投资才可以换得回报。

【滴滴,快的】

精心准备的“上头条”之作

实际上滴滴和快的合作已经运作多时。1月21日双方启动合并项目,代号“情人节项目”,显然是精心准备的,蓄谋已久的上情人节头条的大事件。而且时间节点和事项推进都已经成竹在胸,以至于敢一个月前就确定将在情人节放大招,预算好一个月之后的“头条”。

还可以推算的是,在1月21日之前,双方的主要股东就已经达成共识,并开始推进合并工作。双方高官团队也肯定已经在你来我往间达成了“君子协定”。

某种程度上说,最惊讶的,是作为局外人的用户。毕竟在利益层面用户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因为两家公司根本没考虑用户的惊讶和诧异,合谋来了一出“逗你玩”的好戏,就等着用户惊诧和奔走相告呢。如此一来,合并事件不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还能借用户之口和用户之手,传遍大江南北,让路人皆知。

可以预见的是,以滴滴快的合并上头条作为标志性事件,后续很多公司的合并甚至是投资,都会择日宣布,蓄意为之谋头条。但如果各行各业的企业们都这么玩,那抢头条就将变成一件苦逼的事。毕竟时间和头条资源都是有限的,考验公关团队的事项又多了一项。

前车之鉴,整合不是易事

牵涉到团队融合,或者公司合并如此大事,如何实现1+1大于2就是件棘手的事情。当年轰动一时的优酷土豆,合并后仍旧没能改变亏损的事实,尽管合并后巩固了市场第一的地位,股价也得到提升,对于要套现离场的投资者来说,确实是划算的买卖。但对于优酷土豆当时双方的员工来说,就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了,尤其是土豆网的员工,伴随其高管团队的出走,不少员工也只能跳槽,最终的结果是双方人才的整合并不理想。

而滴滴和快的双方人才的整合只会比优酷土豆复杂,毕竟除了两家之前在市面上公开竞争,要从当初的你死我活转换到秀恩爱谈协作,是需要时间调整的。更为复杂的是,快的和滴滴其实还是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代表性公司。阿里和腾讯的文化差异和竞争一致维系,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分出胜负,关键是双方的企业文化迥异,也成为了滴滴和快的融合的难点。可以预测的是,滴滴和快的看似美好的情人节之约,后续接踵而至的也将是原高管团队的离职,和一方员工的大量流失。在合并中取得股票份额主导权的滴滴很可能也会在人事布局方面取得主导权,而快的方的高管团队则会在维稳时间过去之后离职创业或者加盟其他公司。

而作为基层的员工,也是时候提高警惕,做好两手准备了,有合适的下家时不妨认真考虑考虑。

打车软件局部战争的结束对阿里腾讯是意外

据传,在合并过程中,阿里方是一直反对的,一直竭力反对。但奈若何,阿里也有抵不过其他资本方的时候。阿里的反对可以理解,一方面从传闻来看,阿里系的快的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占股不敌腾讯系的滴滴;一方面快的和滴滴的打车之争,只是表象,更重要的其实是抢占移动入口和布局移动支付。

快的和滴滴合并后,对于阿里和腾讯而言,打车软件的局部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并不意味着双方就真的握手言欢,举杯相庆。某种程度上说,打车软件局部战争的结束是一场非阿里方策划的意外。但双方在更激励的战场已然打响,比如而今大家玩的正酣的红包大战。

滴滴,快的 第五篇_浅析滴滴与快的合并的原因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浅析滴滴与快的合并的原因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基于伯特兰德模型 摘 要:滴滴快的的合并是2015年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并购案,对于这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就以博弈论中经典的伯特兰德模型为工具,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滴滴快的合并背后可能存在的三大原因。并对他们合并后将面临的挑战做了相关几点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滴滴快的的合并是企业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希望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此事件有所启示,也希望对滴滴快的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滴滴快的;企业合并;伯特兰德模型;机遇挑战

0 引言

作为打车软件市场的两大巨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公司为争夺新兴O2O市场份额,从2013年开始进行了疯狂地价格补贴战,分别砸进了数亿元的资金。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两家曾经战斗激烈的公司突然宣布合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曾经的竞争对手携手走到一起?它们的结合又可能带来什么挑战与机遇?本文便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以一一回答。

1 事件回顾

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是两款打车软件,背后的投资者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从2012年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快的打车”上线开始,先后有30多家打车软件陆续上线,滴滴与快的由于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在这场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一些小企业挤出市场,在打车软件市场中成为两家大的寡头企业。

两家公司都起步于2012年,截至2015年1月双方都经过了4轮融资,其中快的打车融资超过9.3亿美元,滴滴打车融资超过8.1亿美元。双方都不差钱,为了抢占客户资源,双方不约而同采用了补贴客户的“烧钱”战术。 从2013年年底开始,快的打车率先推出首单补贴、每单补贴、免单奖励、现金返还等多种方式刺激旅客和司机使用其软件。2014年1月起滴滴也推出类似补贴推广活动。是继续比赛“烧钱”还是共享市场资源,为避免“零和”游戏,力争“双赢”之局。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于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发布联合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合并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将同时担任联合CEO。此外,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滴滴与快的从搏杀到合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结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停止恶性竞争、联手

御敌、以及实现更大的野心:做超级平台。关于这三点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认为最主要的便是停止恶性竞争,既然滴滴与快的合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博弈论中经典的伯特兰德模型入手,分析滴滴与快的为什么要停止恶性竞争,结束烧钱,走向合并。

2 滴滴与快的合并的主要原因——停止恶性竞争

滴滴与快的作为一种营利性公司,不管中间经历了什么,最终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我认为资金短缺,停止恶性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是这两家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下面就基于伯特兰德模型来分析这背后的原因。

2.1 伯特兰德模型简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于1883年建立,是博弈论中用于分析寡头垄断的模型之一。与古诺模型与斯塔克伯格模型把产品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不同,伯特兰德模型将价格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价格竞争模型。由于厂商之间是价格竞争,所以在价格战中,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会将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挤出市场。伯特兰德模型的前提假设为:

① 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② 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同质的,即完全替代品;

③ 寡头厂商之间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假设市场上只有A、B两个企业并且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企业产品的价格分别为pi和pj,产量分别为Qi、Qj,则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如(1)所示。【滴滴,快的】

Qpi

1 Qpi,pjQpi2

0

,if,if,ifpipj pipj (1)pipj

由于两个企业生产的是同质产品,故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所以,当一个企业制定价格之后,只要另一个企业的价格比它低,那么这个价格较低的企业就会占据全部的市场份额,另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为0;而如果这两个企业的价格相等,他们就会平分市场需求。故在伯特兰德模型中先行者会失去其优势,而后行者有优势。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i=pj=C时达到均衡,即伯兰特德均衡,也就是说,此时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2.2 滴滴与快的的博弈

首先,滴滴与快的是打车软件市场中的两家巨型寡头,他们通过选择价格来进行竞争,对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即是一种价格战;并且这两家企业不管是从管理模式、营销方式还是业务服务上基本是没有差距的,故可以说他们的产品是同质的;在合并前,这两家企业一直视对方为激烈的竞争对手,它们之间应该是没有串谋行为的。因此,符合伯特兰德模型的基本假设。所以,倘若快的进行价格补贴(对顾客来说即是降价),那么滴滴为了防止客户流失,抢占市场份额,也会进行价格补贴;此时快的必然会进行反击,增加补贴,滴滴自然会跟进,如此循环,便会是这两家公司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漩涡中。通过下面的支付矩阵,可以更好地理解:

如(图1),矩阵中,第一个数是滴滴的支付值,第二个数是快的的支付值。我们先来看滴滴,若快的选择low price,滴滴选择low price获益为0,选择high price则获益为-5,所以此时滴滴会选择 low price;若快的选择high price,滴滴选择low price获益为5,选择high price获益为4,故此时滴滴还是会选择low price。再来看快的,若滴滴选择low price,快的选择low price时获益为0,选择high price时获益为-5,所以快的会选择low price,而当滴滴选择high price时,快的选择low price获益为5,选择high price获益为4,所以快的也会选择low price,这样纳什均衡即为滴滴和快的都选择low price。显然,这个均衡解并不是滴滴和快的利益最大化的均衡解。

如此根据伯特兰德模型的结论,滴滴和快的在竞争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都会选择低价,即进行大规模的价格补贴,并且会竞相销价,就像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一样,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像滴滴与快的这样的恶性竞争,他们的价格甚至已经低于边际成本了。

起初,滴滴和快的是躺在创新光环背后来给顾客提供一种出行的便利服务,但他们的个体理性显然已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长期通过给司机和乘客补贴的方式进行竞争的手段,已使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经历了无休止的亏损,不堪

重负。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企业,他们通过给消费者补贴而非技术创新来进行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在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战略投资人退位之后,滴滴快的将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赢利问题,而进行企业合并可以终止这种“恶性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最终,在这种极大的压力下,滴滴和快的选择“联姻”,牵手走向合并。

3 滴滴与快的合并的其他原因

当然滴滴与快的合并的原因还有许多,在此着重介绍两点,这两点是本人认为除了上述终止恶性竞争外最有可能的原因。

3.1 联手御敌

这里的“敌人”,或者说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源于其他移动出行企业可能的威胁,另一方面便是源于政府,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3.1.1 抵御其他移动出行企业带来的风险

古人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许就在滴滴快的闷头烧钱火拼的时候,另一个市场却被别人趁虚而入,这才是最可怕的结局。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全新的移动出行市场。一方面,随着滴滴、快的、Uber(优步)、易到等进入到出租车、专车领域,改变了国人的城市出行方式;传统的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也在积极开拓专车等新业务。另一方面,在更为广泛的代驾、公交、地铁、拼车等领域,百度、去哪儿等巨头已经以不同方式进入。而e代驾、赶集网、58同城等新兴公司,又在不断涌现并加入这到个巨大市场的角逐中来。

尽管在出租车和专车领域,快的和滴滴已经处于领导者角色,但在未来包括代驾、拼车、公交、地铁等更广泛的移动出行领域,双方均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风险。但倘若快的滴滴合并,必将成为中国移动出行领域单一最大企业,有着绝对优势。在出行市场,一定会对这个行业其他的竞争对手造成很大压力,这其中包括和二者拥有相同业务模式的公司,比如,出租车和专车,也包括那些业务模式略有差别的公司,比如拼车和代驾。合并后,由于市场格局的改变,快的和滴滴讲会进一步拉开和其他公司的差距。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更加推动了双方的合并。

3.1.2 联手抵御监管危机

监管危机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至少到目前看,打车软件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虽然前不久,专车新规已被提上日程,但也在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争议,目前依然在商榷之中。不少地方城市监管方依旧认为打车软件存在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乘客合法权益的弊端,并加以限制。滴滴、快的发展的专车业务,也是监管模糊地带,政策因素,再加上既得利益群体的推波助澜,就像一把剑,

悬在打车软件头上,随时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但如果双方合并,形成一家“大到不能倒”的超级企业,其抗风险能力就会倍增。相信,这也是滴滴快的合并的一大原因之一。

3.2 实现更大的野心:做超级平台

从利益角度看,滴滴和快的的合并不止是减少了烧钱,而是双方可以通过合并实现更大的“野心”:做超级平台,向着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地位而去。在恶性竞争时期,双方就都有做平台的想法,但因为互相掣肘,结果是谁也无法专心,只能深陷于打车补贴这样的低水平竞争,而合并则节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使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新业务。说白了,就是可以去画更大的饼。

滴滴和快的之前都各自宣称有1.5亿用户,合计拥有出租车约3000万单,这些用户被培养出使用习惯后,形成的其实是一个巨大的O2O、移动支付平台和入口,这个平台和入口可干的事情肯定不只是打车,而是可以承载从代驾到美甲的大量生活服务。O2O市场是巨头们正角逐的战略要地,但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其实还都没有一个在规模和使用频次上能比得上打车软件的类似产品,这种情况下,滴滴和快的就成为切入O2O的最重量级入口,前期的钱并没有白烧,百万出租车司机成为教会消费者移动支付的兼职教师,他们能教会用户用手机付车费,那么也就能诱导他们再干点别的。这样滴滴和快的的握手言和也就达到了1+1>2的效果。

4 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热热闹闹的合并之后,快的与滴滴合并之后(简称滴滴快的)是否一定迈向“双赢”之路。首先,双方握手言和,以战略合并来消除恶性竞争在目前来看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滴滴快的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必然要面对更多更强的挑战也是不争的事实。

4.1 股权分配和权力架构带来的挑战

合并之后公司的股权如何分配,是设计高、中层管理人员根本利益的问题,能否达成令双方管理人员都满意的股权分配方案是关系到公司管理团队是否稳定、是否齐心的大问题。其次是合并之后的权力架构,这是关系新公司能否有效运转的问题。合并公报说,新公司采用联合CEO模式,这在管理上是大忌。管理学的原则是“只有一个头”,现在新公司有两个头,这两个头能否同心合一是决定新公司管理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否则会产生内耗,削弱公司的活力。快的和滴滴背后分别站着两个中国互联网的巨头:阿里巴巴(马云)和腾讯(马化腾),这两个巨头都在争夺移动支付的主导权。快的和滴滴合并之后的股权和管理权能

滴滴,快的 第六篇_2016环境设计专业实习日记

环境设计专业实习日记

2016年 7月20日 星期五

实习的日子终于开始了,我一直都在盼着它快点到来,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结合实践去理解,考试考再高的分数都是没用的,那根本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想利用这次实习,多学点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让理论结合实际,加深我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也有助于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我选择了建筑公司作为实习地点,这主要是根据我个人的发展方向来决定的,而且在公司里除了可以了解建筑和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还有机会下工地了解施工方面的知识。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值得纪念。”

早上7点起床,我对自己说。随便吃了点早餐,穿了一套挺正式的衣服,老爸嫌我动作太慢,说我这样的人肯定天天迟到。在公车上,我还真担心迟到的话怎么办,可我连走带跑赶到时,还有很多人没有到呢。

到了办公室,一个很漂亮的大姐姐亲切的接待了我,可知道我才大三时,她很吃惊。不过她还是给我安排了位置和电脑,然后了解了一下我学过什么软件,就拜托一位总工“照看”我一下。

等了一会, 那位总工似乎忘了我这个实习生的存在,自己忙着改图。我也只好先 摆弄一下电脑。恩,CAD各种版本都很齐全,只是3D用的是我不熟悉的3D MAX4,PS也是5.0的老版本。所以只好装自己熟悉的MAX8罗。这时又有一位漂亮姐姐帮我从局域网内调出所需软件,我才知道所里出图都是通过局域网直接把图传到出图室,过一会就可以去拿了。 但是,一个上午,我无所事事,还好碰到一个高中同学,是学建筑的,比我早来实习一周。当她告诉我她这一周一个图也没接到时,我心里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然,实习的第一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热火朝天,那种无聊的滋味比赶图熬夜还痛苦。可其他人又那么忙,只有我们俩很悠闲,这是为什么呢?希望明天有图画。

2016年 7月21日 星期六

进这里是我爸爸说的,我都感觉茫然了,这样一件复杂而有难度的事在日记里就不多说了。昨天到这里,发现这里只有十八个人,公司虽然不大,但听说接下的工程还不少呢,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和我原先想的差不多。很幸运的是,我刚来就有地方坐,还有台电脑用,我那个认识的同学和我一样,相对我早一点,但也差不多,我们在各自的电脑上练习cad制图,老师说过毕业设计的时候要用到,从事设计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必须要会使用这个制图软件的,我奇怪为什么在学校这个软件的学习时间并不是很充裕,而且也不是很着重,有时间奇怪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学呢,我从我们余姚图书馆借了一本cad教程,想利用暑假好好研究研究,现在看来,选择建筑公司实习真是太明智了,有那么多老师可以问,学起来一定比在家里一个人摸索要快多了!

2016年 7月22日 星期天

今天星期天,可以不用上班了,早上睡到自然醒。前两天因为上班,起的特别早,因为家离上班的地方很远,要转车才能到,我最怕坐车,会有晕车反应,但这样的痛苦比起难得的实习机会,我还是觉得很值得。每次坐车我会选择靠前的位子坐,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想,等实习结束了,我就会用cad,会结构设计了,一忘乎所以,注意力就被转移,好像也就不晕车了。

还好刚来2天,就到了周末,公司星期天是放假的,对于我,在家也没有闲着,为了下礼拜更好的实习,我去了图书馆看书。借来看,真的很紧张,不想让领导觉得我是来混日子的。

2016年 7月23日 星期一

来的时候觉得有电脑好挺好的,真是高兴的太早了,我的这台电脑老的真要掉牙了,速度慢就不说了,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死机,这边我才刚进入程序,那边鼠标箭头就像给万能胶粘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只能重新启动,这时候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重启按键的弹簧应该是不行了,键按下去就再也弹不回来了,逼得我不得不体罚这台主机,对其大打出手,拍拍、打打、弹弹,迫使它在外力作用下回弹出来,一小时死机三回都算客气的了,渐渐的我也掌握了重启的技巧,现在死机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小case了除了麻烦点外,也没什么,我正好可以利用它重启的时间小小的休息一下,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对身体和眼睛都不好,这也是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弊端啊!

2016年 7月24日 星期二

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又有难受的感觉,无形的压力,但是实现还是要继续。

【滴滴,快的】

今天,我照着那本借来的cad教程操作了几个简单的命令,L是画直线,E是删除,S是拉伸,T是修剪,C是复制,M是移动......绘图的时候还可以设置对象捕捉的功能,用起来非常方便。这比起用手绘图要快多了,想到上学期期末的那几个课程设计手画的图,花了我多少时间啊,从早到晚不停的画,拿到电脑上,一个小时可以当一天来用。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只有通过手绘图才能加深对那些细部的理解和认识,为cad制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6年 7月25日 星期三

多日来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因为这场小雨得到缓解,马路上照样热气烘烘的。早上8点,我还是坐着公车出门,今天恐怕也要迟到吧,管他呢,反正没事做!!!!下车在报摊上买了一本《英语沙龙》,人家浪费了我的时间,我可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CAD如果真的要我一直看,真觉得很烦。还是看英语报刊,看了一个小时的书,突然发现昨天和我一起实习的同学没来,“该不会不来了吧?”又是一个不好的预感。我真的很郁闷,于是把书甩在桌上,直接找经理说我无事可干,没想到经理的反应是:“大家可能都太忙了。”结果,经理去投标组找了一个“最清闲”的大姐姐当我的老师,负责照顾我这个不懂事的小孩。

2016年 7月26日 星期四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到公司刚刚到时间,没想到大家都在了。好几个都在电脑上制图,有的做预算什么的。这里的人画图的速度都相当快,我站在旁边看得时候,往往是没看到他们敲击任何命令,只听到劈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滴滴的鼠标点击声,图形就很快的出来了,而我却连他们的画图思路都还没看明白。这个办公室里唯一做结构的居然是我同校的,高中,都在余姚二中毕的业,这就好办了,既然是校友,我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了,不懂的经常去问他,他人很好,只要他会的都告诉我。当然,在他们忙得时候我不会去妨碍他们的工作,我一般都会把不懂的问题先记下等到他们谁有空的时候,就拿去问个明白,画图的问题是逮到谁就问谁,结构方面的问题当然就要问师兄了。师兄说做设计一般最常用的就是CAD软件了,还有探索者,还有些都记不清了。这些软件等到我们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都会用到,但是学校却不一定会开设这些软件应用课,所以先接触和了解这些软件对将来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师兄还借了几本书给我看,都是关于这些软件的教程。

2016年 7月27日 星期五

昨天师兄就说过做设计,第一步就要用到cad,我还要加紧练习啊,两天不画,我就忘了两个命令,这样可不行啊,还是应该先把cad掌握好,这是基础。

今天画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问题,选择对象的时候可以直接把鼠标指在编辑对象上,这对于一条直线来说,选择它很简单,但是要选择多条直线,或多个对象时,这种操作方法就太麻烦了,这时可以进行框选,先点击鼠标左键确定一个基点,再拖动鼠标可以拉开一个矩形框,把要编辑的对象都框在里面,松开鼠标,可以发现被选中的对象都变成了虚线表示,这比逐一选择要省时省力多了。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这样框选往往会选择上不需要编辑的线条,这时,可以按住shift键,再点取不需要的对象,它就会变成实线表示,如果框选时选择上了太多不需要编辑的线条,按住shift键在进行点击的次数可能会比直接选取点击的次数还要多,就算我在框选的时候特别的小心,还是会不可避免的选上不需要的线,因为它们就穿插在里面。我觉得这很麻烦,看来这应该是cad不够完善的地方吧。

快下班了,同事们开始聊起天来,我找到师兄想问问他们画图的时候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对付这种情况,师兄笑着说,这很简单啊,他随便从桌面上打开一张图示范给我看,让我仔细观察鼠标拉出的框有没有什么区别,原来还真不一样呢,有时候是虚线框,有时又是实线框,虚线时框的对象必须完整的被框在里面才能被选中,只框到一部分的是不会被选中的,但实线框就不同了,只要被框到的线会统统被选中。而实线框和虚线框的操作区别就在于拖动鼠标时是向左还是向右,向左拉时,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都会出现虚线框,向右拉时则会出现实线框。

2016年 7月28日 星期六

星期六也上班不知道是不是建筑公司的特色,问了师兄,原来我们的时间基本和银行是一致的,公司主要的是建筑工程的承接,设计只是附属的。虽然经理没要求我一定要来,但是既然来到这里实习,就要和上班一样,反正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做,在这里还可以画图学本领呢。

通过几天的旁站(就是站在旁边看这里的人画图),我发现每个人的画图思路都不一样,同样的目的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达到。如何做到最快,不光是要靠敲击键盘速度和灵活的鼠标运用,更重要的还是由画图思路来决定的,如果思路不对,可能会让我们在画图的过程中走弯路,做重复劳动,甚至是无用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说思路很重要,要想掌握正确的绘图思路,也是必须要靠长期的绘图经验积累,多思考,多总结。

这两天都在练习cad,毕竟是基础嘛,一定要扎实了。我从做建筑设计的同事那借了一张比较简单的住宅平面图来作样图练习,画了一上午才画好两个房间,因为昨晚回去以后又看了会书,我知道了首先画图的时候应该建个图层。比如说,轴线是一个图层,通常是用红色点划线来表示,也就是说这张图上所有的轴线都是这样表示的,墙体、门窗、楼梯、细部、文字、标注等都应各设一个图层,颜色的设置最好是有所区别,看图和绘图以及修改时都会很方便。所以我一开始很认真的设置了图层,照着书一步一步做下来,虽然是慢了点,但是熟练了以后速度一定会提高的。

2016年 7月29日 星期日

今天休息,打算睡到自然醒的,昨晚临睡前,还特地取消了闹钟,谁知道到了早上六点,自己就醒来了。看来我的暑假实习生物钟已经形成了,既然这样,我就起来吧,早上也挺凉快的,出去享受一下暑假里的校园风光吧!本来放假期间学校里就没多少人,又这么早,校

园里就只能看到一两个人在路上。我喜欢走桥上过,虽然天天去教室都要从桥上过,可我一点也不觉得腻,每次走都会因为时间不同,而感觉不一样,现在我又来到了桥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我想起了去年的暑假在家和高中同学相约去游泳的情景,今年恐怕就没机会了,不过有所失必有所得,虽然实习的日子没有在家避暑来的安逸,但是这次暑假比以往的都要更充实些,以后回忆起来也一定会很有味道。

2016年 7月30日 星期一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上个星期主要还是练习cad,现在我已经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建筑平面图了,从一开始图层的建立到最后的尺寸标注,图案填充等细部的处理。cad入门不难,但要用的好,还是要花功夫的,这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今天的任务还是练练cad,巩固上周学的一些命令,我打算这周把书好好看看,配合电脑操作,加深印象,再加上这里的名师指导,学起来一定事半功倍。我一边画图一边把用到的不一样的命令记在纸上,防止忘记,毕竟才开始学,我认为记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以后回忆起来也很方便,不用再翻书,或是问人了。

2016年 7月31日 星期二

上午看了一会教程,这本书介绍的是CAD的基本功能及操作方法。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引导用户逐层地布置各层平面和各层楼面,再输入层高就建立起一套描述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数据。它具有较强的荷载统计和传导计算功能,除计算结构自重外,还自动完成从楼板到次梁,从次梁到主梁,从主梁到承重的柱墙,再从上部结构传到基础的全部计算,加上局部的外加荷载,可方便地建立整栋建筑的荷载数据。

看了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不仅是关于结构设计的软件,它还可以进行特种结构、建筑、设备、概预算和钢结构的设计,我太敬佩那些研究开发这套软件的工程师们了,把繁琐的设计过程编入程序,只需输入几个数据,结论就可以出来,甚至连过程和图都可以显示出来,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不过师兄说,虽然输数据是很简单,结果立刻就可以出来,但这毕竟是电脑,程序也是有不完善的地方,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凭工程师经验来判断是否合理和准确,往往还是要进行一些修改的,做设计是不能完全依赖这些软件的,它们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学校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设计的每一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有多少种方法,每种方法又适用于什么情况。看来设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简单,还要加倍努力啊!

2016年 8月1日 星期三

PMCAD模块是整个结构CAD系统的核心,也是建筑CAD与结构CAD的必要接口。 通过精心设计的人机交互输入方法建立起各层结构布置数据和荷载数据,结构布置包括柱、梁、 墙、洞口、次梁、预制板、挑沿、错层等,荷载生成中作结构自重计算,荷载从板到次梁、承重梁及从上部结构到基础的传导计算。人机交互过程中随时提供修改拷贝复制查询等功能。以前没有接触过,现在只有努力学了。

PMCAD为框架、连续梁、砖混分析及高层三维分析计算软件提供全部数据文件而无需人工再填表,还可为梁柱、剪力墙、楼梯和基础CAD提供画图信息。绘制正交及斜交网格平面的框架、框剪及砖混结构平面图,包括柱、墙、洞口的平面布置、尺寸、偏轴、画出轴线及总尺寸线,画出预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11843/

推荐访问:滴滴快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