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时间:2017-12-17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一篇_苏州新农村建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农村的概念在我国不断被提及,目前,我国仍旧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然而,新农村的概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村建造”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了,它是一个涵盖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复杂规划课程。苏州在近年来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中的黎阳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州农村,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规划通过对上位规划的研究、农村背景的分析,着眼于村域范围的整治和居民点的集聚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性规划。笔者希望通过这一规划可以有助于黎阳村人文和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1.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背景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已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有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和能力。如同党的十七大指出的那样,“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1],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又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维,“要求我们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重点,推行品牌化建设,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国推行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的恰逢其时,全国范围内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案例。近年来,苏州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表现突出,多个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之后重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但是,与城市相比,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1.1.3 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苏州经济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中推动本

土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形态不断增强。在这个背景下,苏州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化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工业推动农村产业,以国际化城市理念塑造当今苏州新农村,从而又以苏州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向更宽领域、更新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三农”与“三化”相互守望、齐头并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苏州出现了不少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案例,也总结出一定的适合苏州总体发展的规划要求:“不仅看收入指标更要看生活质量”、“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将科技的‘腿’插入新农村建设的‘泥’” 等等,表明苏州政府不会将新农村建设当做一个扶贫工程或者简单的增加投入的工作,而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苏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农村未开发资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除此之外,苏州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注意加强新农村的民主管理以及文化宣传,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建设,树立农村主人翁意识,既填满了农民的口袋,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保留住原有的乡村特色,维持朴实美好的乡风。苏州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到生活上“城市化”甚至“国际化”,农村形态上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与苏州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1.4 吴江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吴江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新城区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经济支持力度:经济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特色与现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政策上,注重改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将农民遇到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起到了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发展的作用。

与此同时,苏州地铁四号线的建设也将为吴江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个飞跃式发展,吴江通过地铁直接与相城区、姑苏区以及吴中区联通,不仅缩小了地理上的距离,也将在苏州近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吴江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有一些问题

尚未解决。吴江整体综合实力在苏州尚且较弱,总体环境面貌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同时还存在,投入大,效果小,时效短的问题,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1.1.5 汾湖高新区村镇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汾湖高新区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位于江苏、浙江、上海的长三角腹地范围,是“临沪”经济圈中比较具地理优势的区域。目前,汾湖镇高新区正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为中心工作,打造宜居汾湖,活力汾湖;以新城建设为平台,将汾湖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新城。在经济建设上,汾湖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800余家,基本形成装备制造、电子资讯和新型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先后获批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生态工业园;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汾湖科创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然而,在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1)汾湖镇村庄的建设用地较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村庄占地规模较大大,村庄建设用地人均达到179平方米,又因为农村居住特点,村庄向边缘蔓延的情况较为严重。

(2)工业用地上主要问题集中在工业的集聚上,汾湖高新区虽然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但因未能将工业吸引集聚,所以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导致基础设施的严重浪费、不足与重复建设。不少的企业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庄之内,相互之间交流少,也不存在基础设施共用的可能,同时汾湖高新区内的不少企业都属于高污染与污染企业,工业的分散也为废气废水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区域环境。

(3)村庄分布凌乱,大片耕地较少:村庄分布零散,自然村个数多,造成连片耕地的规模较小。由于村庄向边缘蔓延,存在占用耕地的现象。

(4)乡村配套设施存在老旧和缺乏的问题,尤其是供、排水设施难以满足村庄内现有的需求,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处理,造成区域内多处水体的污染,从而造成了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

(5)黎阳村位于汾湖高新区西南端,村域范围用地面积约5.0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3380亩,企业15家,现共有人口1890人。现阶段,黎阳村民居仍旧

以自然村落为主,规划较少,农民收入为务农和村中企业,收入方式单一;村中农田比例较高,交通道路多为民间小路,道路狭窄曲折,交通通达度较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品种单一,多为油菜花,经济效益不高。为适应吴江黎里高新区新一轮的规划发展,抓住发展机遇,更好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调高村民综合素质,黎阳村规划势在必行。

1.2 研究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多且复杂,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虽然说发展农村经济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主要方面,然而,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发展经济是不够的,除了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切实解决农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而我们要通过对黎阳村的现状和苏州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黎阳村的现有资源和经济状况,征询黎阳村村民意愿,明确黎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相关的规划条例、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将黎阳村建设成为一个乡风浓郁、人居幸福、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研究的意义

(1)调整村庄空间分布,明确功能分区

黎阳村居民点多为自然分散状态,土地零碎分布,导致土地利用率偏低;农业用地零碎、分散,完整的大块土地较少。规划中对于黎阳村的土地进项整合,有利于村庄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完成对大块土地的开发,对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乡村经济,完善交通路网,维护生态环境,美化乡村风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黎阳村村农主要仍是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庄范围内有15家企业,但是企业品种单一,都为喷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且缺乏创新能力,内部竞争较大。总体而言,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和工业发展都较为落后。规划的意义就在于,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

(3)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黎阳村的新农村规划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将会提出切实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一些既具有苏州特色又带有乡村风情的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形成特色的乡村文化,树立村民爱村意识,将新农村规划从政府行政推动,转向村民自主完成。

(4)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消除发展差异

黎阳村的规划将参考村民意愿,结合当地实际,在多方交流的情况下明确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进农民权益,加强农民主体地位,逐步消除农与非农的区别,不断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强农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将农村管理从行政命令转变为民主管理,让农民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5)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对黎阳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不仅是对本人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同时也是一次参与实践和锻炼自身能力绝好机会,为将来的工作以及深入学习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实习机会。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 规划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4)《汾湖高新区总体规划(2006-2020)》

(5)《汾湖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吴江市汾湖高新区镇村布局及居民点规划(2011-2020)》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 规划原则

1)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二篇_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南京人口学院【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毕 业 论 文

作 者: 朱飞 学 号: 087112333 学 系: 公共管理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题 目: 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以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为例

指导者: 刘敏 讲 师

2012 年 3 月 南 京

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以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为例

1、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快、建设标准高、示范作用强的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为了表彰先进,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经省委常委会审定,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华西村等100个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即为其中之一。

1·1研究意义

希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珍惜荣誉,巩固成果,再接再厉,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各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推广、认真学习示范村的成功经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1·2研究背景

农村建设其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议题和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淑溟、晏阳初等就曾大力提倡通过乡村的建设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的落后的面貌。如今,乡村建设又被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的议题重新提出来,具有新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分为:(一)时代背景: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农村要怎样去适应全球化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二)现实背景:经济和社会在

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

(三)知识背景:大量关于三农研究的知识存量,对三农发展的战略选择或政策决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政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 1·3研究方法概述

我以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为例,采用以个人深入访谈为主,自身观察记录为辅的方法,对整个村的几个大的方向做了具体的了解。

2、甘港村的现状分析

2·1甘港——幸福的港湾

清溪边,依河立楼,树荫间,粉墙朱瓦,红的花,绿的草,星星点点围着村子,幸福地开着。这就是甘港,一个绿水环绕,民居星撒,具有里下河水乡特色的村落„„

甘港不过几里,历史已过千年。宋代之前,甘港以东还是一片汪洋,每遇大海涨潮,海水淹没庄稼。自范仲淹接任西溪盐仓监后,修建成范公堤,至此,境内河水清澈甘甜,甘港也由此而得名,海水渐渐向东而退近一百公里,一眼千年,将沧海桑田收进眼底心间。

走进村中,随意叩开哪家的院门,一股浓郁葱茏的乡村野趣和恬淡一人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人家房屋多为两层的别墅,楼下客厅宽敞,楼上住人,中间是敞亮的天井,引清风,招日月,接天雨。若是晴天,登梯上楼,俯瞰高瞻,把酒临风,或一家人围坐于楼台之上,泡一杯新茶,就着暖阳,慢慢地饮,气贯胸臆。

若是阴雨天,左邻右舍围在一起嗑着瓜子,打牌聊天,或趴着电脑上网购物,浏览信息,或手拿电视遥控器,任意调换着频道,看着高清数字电视。此刻,丝丝雨丝从天而落,敲打着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面,叮咚作响,天人合一,绵绵不绝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提醒你,即便是盖世英雄,也离不开人间烟火,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仙境,这里燃着的是千家灯火,飘着的是万家炊烟,是甘港老百姓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生活。

茂林修竹深处,啾啾鸟鸣,咯咯鸡唱,“绿满园”草鸡养殖场的鸡已住上了五六层的小高楼,你看,小鸡住二楼,母鸡住三楼四楼,公鸡住五楼六楼,一楼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三篇_关于江苏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江苏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江苏“两个率先”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得益者。因此,农村人口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

一、农村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人口稳定减少,但减少幅度趋小

江苏农村人口在90年代初达到高峰,人口总量在5300万人左右,1994年起开始减少。2005年末全省农村常住人口为3699.88万人,比2000年减少586.55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17.31万人,减少2.90%,但低于“十五”期间的平均每年减少幅度(“十五”时期为3.56%)。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49.50%,比2000年下降9.0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80个百分点,也比“十五”期间低1.04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一是农村妇女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控制。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江苏全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执行生育政策,农村妇女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总和生育率下降至1.5左右。农村198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中,独生子女比重逐步提高,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20%,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5%,农村妇女生育水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新生人口大量减少。

二是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城市化确定为推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提出了“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指导思想,并作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部署。及时调整了县乡两行政建制,满足城镇范围不断向外拓展的需要,城镇周边的农村,逐步为其发展所合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与此同时,农村中的大量人口流向城镇。一是2001年起,江苏连续几年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量的农村青年学生离开农村。二是江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部分转向城镇务工经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农村户籍人口中,离开本乡(镇)的占21.16%。2000年以来,全省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上升

1.80个百分点,达到50.50%。城市化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促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高学历人口比重较低

学龄人口升学率稳步提高。农村学龄人口中,小学阶段的受教育比重稳定在99.5%以上,初中阶段的受教育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2005年调查为94.23%,比2000年上升8.3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6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受教育比重大幅度上升,2005年为43.20%,而2000年仅为22.19%。

初中及以上人口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省农村人口中,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人

口分别为:小学34096人,初中38833人,高中7732人,大专及以上940人,与2000年相比,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分别增加1531人、441人、399人,而小学则减少。说明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而且逐步向接受较高级教育发展,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但受教育人口的学历构成仍然是一高一低,即低学历的人口比重高,高学历的人口比重低。2005年调查显示,在各种受教育人口中,小学占41.78%,初中占47.59%,高中及以上仅占10.63%,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三)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老、妇、幼成“留守”人口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流动人口逐步增加,其根本特征是既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出大于流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7.05%,农村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占21.16%。苏北、苏中地区外出人口比重较高,都在21%以上,个别市农村外出人口比重高达25.99%,苏南地区农村外出人口比重相对较低,均在20%以下。

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省际间的人口流动呈净流入,这就决定了江苏农村人口的流向。从全省看,主要是在省内,农村外出人口流向省内的占73.40%,流向省外的占26.60%。在省内流动的主要是跨省辖市流动,占农村外出人口的36.47%。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四市农村外出人口中,流向省内市外的均在41%以上;流向本县(市、区)范围内的占28.64%。苏锡常农村外出人口中,流向本县(市、区)的比重均在50%以上,南京、镇江农村外出人口中,流向本县(市、区)的比重在38%以上。苏中地区农村外出人口,主要是流向外省,扬州、南通流向外省的比重在43%以上。

农村外出人口主要是中青人口、男性人口。农村人口外出目的主要是务工经商。因此,外出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39岁,占外出人口总量的70%。16岁到20岁外出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岁是外出人口比重峰值,20岁以后外出人口比重随年龄上升而下降。17岁到29岁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占40%,个别年龄在50%以上。

20岁前,男女外出的比重基本接近,但20岁到38岁,男女外出比重差距逐渐加大,男性高于女性,最高相差20个百分点(见图)。38岁以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50岁以后两者基本接近,说明50岁以后男女外出机率较小。大量男性、中青年人口外出以后,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少年儿童、妇女和老人,形成了一支"386199"部队,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

(四)农村劳动力减少,一产比重仍然较高

随着农村人口减少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全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2005年全省农村就业人口为2408.51万人,比2000年2763.14万人,减少354.6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71万人,减少2.71%。

伴随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05年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39.75%,比2000年下降15.3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4.36%和25.89%,分别比2000年上升8.74和

6.58个百分点。江苏无论是全省还是农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均高于浙江省,全省高7个百分点,农村高5.4个百分点。农村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比浙江低4.7和0.7个百分点。说明江苏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土地的劳动力负荷较重,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仍有一定潜力。

二、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的依存关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很多学者专家就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诸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经济、收入、社会等很多指标,其中也包括了人口本身的指标,如:受教育程度、就业率、就业人口中非农产业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那么新农村建设与人口发展有怎样的依存关系呢?这里选择一些指标进行分析,把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指标作为因变量:包括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人均卫生保健支出等;将人口指标作为自变量:包括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就业人数、就业人口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老年人口比重、外出人口比重。通过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

结果显示,人口数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数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越多越好,在目前情况下,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恩格尔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越多恩格尔系数越高,但相关关系微弱。

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前四项指标呈高度相关。但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就业人口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劳动者虽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产出社会产品和财富。当前农村劳动力富余,与生产资料不能有效结合,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前四项指标呈高度相关,与人均纯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关系非常密切。但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高度负相关关系。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纯收入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但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对周边的辐射能力越强,带动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

外出人口比重与人均社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呈高

度负相关关系;与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居民恩格尔系数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人口流出地区一般情况下,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均较低,所以人们要外出打工。虽然外出打工能增加家庭收入,但这种收入的增加与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收入的增加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外出打工农民较多,而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外出人口较少,而且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就业。苏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大大高于苏北,并不与外出人口相一致。

老年人口比重与人均社会总产值、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与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卫生保健支出和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低度或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以上分析说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而人口数量、就业人数、外出人口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制约农村的发展。

三、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人口因素

(一)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

尽管江苏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农村每年仍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人口,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庞大的人口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但只有与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江苏的自然资源稀少,水域、耕地较少,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944.13平方米,比2000年减少28.26平方米,众多农村人口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这意味着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很小,大量的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资源资源难以有效配置,农民在农业上的增收空间有限,只能实行小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生产率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极其困难;土地成为“生存资料”公平原则高于效益原则,“发展资料”的功能弱化。在农业内部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农业外部的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资源和要素必然流向高收益、高回报的地区和产业,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农村这个薄弱社区很难获得更多的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资源。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技术、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生产要素与人口的配置比例依然较低。

(二)劳动者素质低与转移困难

尽管江苏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工程,但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劳动力转移,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只能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农村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依然较低。与2000年相比,农村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较小(见表3)。依然是以接受低文化教育的为主,只接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占90%以上,而接受高中教育的十人中不足一人,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之低。

农村劳动力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绝大多数不具有职业技术资格。2006年劳动力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不具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占98.06%,具有职业资格的占0.08%,具有职称的只占1.8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

路。我国正在推动技术创新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体力是不够的,必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在近几年的劳动力需求中,对有职业资格或职称的要求比例逐步上升,2003-2005年分别为29.8%、30.9%、31.2%。

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无法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也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甚至在劳动力富余的苏北地区也出现了部分企业招不到工人的问题,说明劳动力供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供给短缺。尽管市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但需要的则是有技能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无法满足需求,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与社会保障水平低

2005年全省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66万人,比2000年增加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6.2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63%。高于上世纪90年代平均增长幅度(1.28%)。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为18.01%,比2000年上升4.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83个百分点,比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上升幅度高0.34个百分点。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还是老年人口比重,都是增长最快的时期,被称为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2005年全省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7.69%,比2000年上升6.27个百分点。

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而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江苏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突破3000美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低,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老年人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其他成员供给。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中,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48.27%,依靠劳动收入的占40.09%,离退休金、养老金占8.13%,最低生活保障金占1.94%,其他占1.57%。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上升,劳动能力逐渐的丧失,生活来源依靠劳动收入的比例逐步下降,而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逐步上升。70岁是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来源转折期,70岁以前多数靠自身劳动,70岁以后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

近年来,江苏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老年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逐步上升,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占85.14%,未参加的仍占14.86%。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率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只占13.08%,而未参加者的高达86.92%。但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苏州、无锡两市参加养老保险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84.98%和41.42%。

农村老年人口由于其经济水平较低,是经济上的最弱势群体之一,社会保障的缺乏更具有脆弱性。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前景下,农村老年人口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量农民的生活,也会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稳定。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四、促进农村人口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四篇_江苏新农村建设探索

江苏新农村建设探索

[摘 要]近年来,江苏新农村建设体现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态势。各级政府在农民、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比例逐年增加。三农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农村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沙河镇发展取得的成就,其次介绍了大沙河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情况、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大沙河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农民

中图分类号:s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22-01

引言

在党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发展经验和特性:建设新农村具有长期性、建设新农村具有综合性、建设新农村要有层次性、建设新农村要有多样性,建设新农村要有创新性,建设新农村要有开放性,建设新农村要以人为本。

1 大沙河镇发展取得的成就

1.1 果品发展成果

目前,以大沙河镇为中心的连片果树 100多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00多万吨,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水果产量十强县,丰县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白酥梨等果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全国各类水果评比中荣获国家、省、市大奖238项,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五篇_2016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留住青山绿水建起“绿色银行”

——参观**镇镇心得体会

近日,我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管理处支部赴**区**镇参观新农村建设。走进镇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景色宜人的万亩农田让我目不暇接,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以“农民的好支书”李云龙为代表的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农民群众勤劳肯干、对党感恩、热情好客的朴实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深化了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镇这座位于南京最西北,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的传统农业大镇、民族大镇,在党中央“美丽乡村”政策的指引下,不仅留住了青山绿水,更焕发出无限生机,让传统农业大镇的青山绿水产金出银,一个个“绿色银行”已初现雏形。面对**镇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我由衷地感悟到: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留住绿水青山,实现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近期刚刚颁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再次指出,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乡镇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部分招来的项目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大,使得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镇却走出了一条用生态农业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巴布洛生态谷便是他们的成果之一。**镇的巴布洛生态谷,项目占地12000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绿色生态食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谷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传统田园景观、北方草原风情和欧洲庄园生活交织在一起,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情。除了风景优美以外,巴布洛还利用相对集中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实现了循环发展,是让青山绿水变成“绿色银行”的典范。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参观中,金磁社区错落有致的别墅、简洁规范的政务大厅、设备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纵横交错的道路等硬件设施已赶上甚至超过了城市的水平,有的乡亲笑着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不用种地,年年还有钱拿,都快成“地主”了。但乡亲们也说到,虽然日子好过了,但是由于就业安置、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救助等软件建设上还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很多农民放弃了农村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太符合。而随着生态农业的引入,把农民从繁重的农耕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但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城镇化进程,使得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融合发展,城乡差距将越来越小,最终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关键要有一批引领科学发展、心系百姓群众的带头人。推进城乡统筹、推动镇村科学发展就是要把农民的“心事”当成党和政府的“大事”来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各级各部门的“实事”来抓,也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有说服力,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次参观学习中,有两名“大学生村官”引人瞩目,他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却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他们给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鲜血液,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系列方针政策上有思路、有干劲、有实招。正如一位农民兄弟说得,“大书记、小书记,只要心里想着群众就是好书记。”只有培养更多李元龙式的好支书,造就一支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的高素质镇村干部队伍,江苏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才有光明的前途,江苏的农村才会大有希望。

(编辑:圆圆)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六篇_2015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胡锦涛12日的讲话和昨天温家宝的讲话中都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这是因为,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扬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此而论,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五个目标的途径。

当前,农村还存在许多关系其长远发展、影响农民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比如,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不足。再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如,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也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

建设新农村,单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须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保证,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现在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中,还有一个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乡村机构改革,几年实施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村级组织,因原有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更不用说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当然,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中,必须强调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农村情况来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江苏新农村建设政策 第七篇_2015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市新农村办总体部署和《庄浪县“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02320/

推荐访问: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政策 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