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

时间:2017-12-06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中国农业发展 第一篇_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在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一、近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此外,原材料、农资产品价格普涨,化肥、棚膜、柴油的价格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尽管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是由于农业关乎数以亿计民众的吃饭问题,因此政府对终端农产品的价格增长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将对农业整体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遇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2008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冰雪灾害,2010年以来旱灾、暴雨等恶劣天气也困扰了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由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造成其抗击外界冲击的能力非常弱,不仅是自然灾害,病虫害也会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比如2005年的H5N1型流感,导致大量禽类被宰杀处理,以致次年的禽蛋产量有所下滑。

而中国农田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如灌溉、排水等水利设施尚不完善,农业设施原本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御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作用,设施的不完备更加突出了农业的弱质性特征。

3、农业流通渠道逐渐向现代渠道转变。

渠道的转变其一在于粮食的国家统购统销被打破,其二在于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不再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更多的进入了商超渠道,甚至是电子商务渠道(如中粮我买网),在这样的销售终端转变中,其流通渠道也变得更加扁平,我们提到的“农超对接”就是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转变方式之一。

对于粮食统购统销,我国从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购销由国家专营。从1997年开始实施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从2004年开始,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多渠道经营和严格市场准入相结合的原则,对粮食收购依法进行资格管理。当年,我国正式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时,国家委托取得经营资格的企业按最低收购价公开挂牌,设点收购农民手中粮食;当市场粮价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停止收购,农民随行就市卖粮。

对于农产品销售终端的转变,由于销售的方式由农贸市场的叫卖式转变为商超的货架陈列式,对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挥比较优势的微观制度性改革

1. 实行合作制是中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中国,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但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不能是小农经济,或者是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一个办法就是发展劳动合作制。合作社即是一种方式,类似于工业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合作。这种方式既能避免小农经济的分散形式,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又能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而且农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合作社经营方式的重要之处就是形成规模经济,利用和发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晓山 国际合作运动的经验表明,在市场形势严峻、外部环境对商品化农业发展不利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倾向于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以便与市场中的各种经济力量相抗衡,以较低成本、较快捷的方式整体进入市场。

2. 自愿选择的合作制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 中国从 1952 年开始的合作化运动,在最初几年里由于很好地坚持了自愿主义原则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功: 1952 ~ 1958 年间农业产出连年增长。但自 1959 年起,中国农业生产突然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剧烈滑坡:谷物产量在 1959 年下降了 15% , 1960 年和 1961 年的谷物产量只及 1958 年水平的 70% 。这一危机导致 1958 ~ 1961 年间约 3000 万以上人口的死亡及约 3300 万应出生人口没有出生或延后出生。 1959 ~ 1961 年的农业危机主要是由于从 1958 年秋天开始农民退社的自由被剥夺使合作社的性质从重复博弈变为一次性博弈,从而使自我实施的协议无法维持,劳动的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度滑坡。

因此实行合作社制度时也要“市场化”。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农民的行为也是理性的。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方式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参与合作社的生产也是他们的理性或者最优选择;不同的只是制度和政策环境限定了不同的选择范围,农民只是在所允许的范围内做出最佳选择。农民是否选择合作制,选择何种合作制形式,以及在什么领域、农业的哪个环节实行合作制,必须是农民自己的自愿选择;同样,农民退出合作制也必须是农民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合作制才能呈现优越性和发挥作用。

农业部 近年来,各地农村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数量已超过 15 万个,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起点。目前,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的内容已扩大到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花卉以及运输、储藏、农产品加工等诸多产业和环节,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比较,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出 10% 至 40% 。

总之,合作社或者合作化(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劳动的合作化)应该成为农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形式。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合作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也充分说明这点。当然在具体省市,合作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可以采取组建成合作企业的方式),只不过必须符合林毅夫的自愿原则的条件。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和市场运行机制

1. 建立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性

对于农产品而言,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减轻一个地区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一般来讲市场规模越大,供给就越稳定,从而市场价格也越稳定,有利于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大起大落,伤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建立统一市场保证了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还利于形成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 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各个地区才能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 。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失去比较优势,东部地区自然会缩小粮食生产的比重,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同样道理,东部越发展,就会从西部进口越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成为西部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力。这样,东、中、西部的经济就能协调发展。【中国农业发展】

2.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内容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中介组织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配套服务,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

农业部 从 2004 年开始,全面推进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到 2010 年,形成支持保障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七大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形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以强化队伍为重点,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立足改革,加强基层,重在建设,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国家级渔港建设、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四、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方向

1. 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 刘国光 目前,我国未能充分利用的社会资源潜力中,最为醒目的是劳动力资源。丰盛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一个重大的资源优势,它不仅对短期增长起作用,而且是长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丰裕、土地和资本资源稀缺,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边际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零值边际劳动的情形。该事实表明我国农业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则处于比较劣势。

2. 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表明,在资源禀

赋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是比较优势形成的最主要驱动力。在实证研究中,基于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不同考虑,在所有的农业投入中科研投入的边际生产力和投入产出率是最高的。然而,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准公共物品性,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水平远远低于应当达到的最佳均衡点。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则要求制定和完善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动员社会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队伍中来。随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持续减少,运用现代科技保证全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将显得更加迫切。

农业部部长 杜青林 农业的竞争,核心是农业科技的竞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举措。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 王智才 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 20 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 20 项工程技术之一,名列第 7 位。有学者研究美国农业发展经验,得出结论认为农业机械化在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在 70% 以上。农业机械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3. 加速农业区域化集中生产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自身积累能力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呈现出明显 的 地区差异。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等农产品上具有一定国内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这一条件下,加入 WTO 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是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国内农业的影响将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机会在各地区间也将呈不均衡分布。因此我国农业应根据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情况,积极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结构,一方面,发挥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生产的优势,形成区域化集中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增强农业自身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积累能力,为最终完成比较优势的逆转做好要素条件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将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建立在各地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各地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凸现化、外部化,从整体上更加充分的利用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文胜. 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0.

[2] 林宇. 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我国的粮食安全[J]. 福建农业 , 2011,(09)

[3] 张岩. 发展循环农业 确保粮食生产[J].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1,(05)

[4] 代振娜. 浅谈保障粮食安全的三个关键点[J]. 科技风 , 2011,(10)

中国农业发展 第二篇_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 农业模式 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2都市农业

在中国城镇化步伐越拉越快的情况下,乡村变为城镇便意味着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做商业用地。于是“乡村”“城市”浑然一体,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 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 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用地, 城市污水污染农田, 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以迅速致富, 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农业在大城市中被吞没。

[2]由于城镇化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又怀念起农村。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生活环境的恶劣让人们对在钢铁丛林中寻求一处怡人的绿色充满了向往。当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时,在周末和平时空闲的休闲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 都市农业已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一个内在需求, 其形成和兴起有其必然原因。

都市农业是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平时休闲、娱乐场所,可作为教育教学基地和城市生态缓冲带,为繁忙而喧嚣的大都市带来些许的安静。都市农业可以提供绿色有机蔬菜,可以让人们自己栽种并收获,体验田园生活乐趣,成为现实版的“QQ农场”。

都市农业还是粮油作物的小型生产基地,为全国粮油生产分担压力。都市农业在未来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家庭农场

中国地形复杂,地大物博。但在未来,人口将会不断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粮食危机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如何解决成为重中之重。

在科技愈发先进的时代,在农村与在城市没什么差别。全球化进程加快,地球上的地方不再像以前一样遥不可及,于是家庭农场的模式必将风靡全球。可以说,不同国家的不同条件使其农业现代化都有各自的特色。像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人少地多,这几国的农业现代化就是走土地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路子。而日本等国由于人多地少,走的就是土地经营规模不大,靠生物化学技术集约型生产的路子。我国农村人多地少、资金缺乏,各地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主要是走依靠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积极性、依靠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依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使农业上升为产业来经营的路子。[3]

“家庭农场”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成员参加劳作并经营的农场。在互联网和物流网愈发畅通的未来,传递信息和交换货物的方式已经不局限于近距离之间才发生。家庭农场可以为广大的当地客户和世界各地客户进行交易。家庭农场特色鲜明,相关种类齐全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运用循环农业模式打造个性农场。它不仅可以解决本身的温饱问题,甚至将农场产出的东西卖给世界上其他国家需要它的客户。当然家庭农场也可以给当地居民提供优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2.4观光休闲旅游农业

中国有些地区自然条件不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或者家庭农场等农业模式,它依然采用的是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比如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地方自然环境优越但是开发成都市又

中国农业发展 第三篇_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论文

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该论文总结了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加快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状;对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回眸这30年,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此,我们要将发展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吸纳国内外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调研,整理成文,以供同行专家参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3.29%,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5.08%;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17.9%,乡村人口占82.1%。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上升至43.9%,乡村人口下降至56.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收入来源结构获得了巨大变化。1978年,中国农民人平均年纯收入为134元,2011年,中国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了6977元。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大概是2.5亿人,到2011年底没有解决温饱农民的数量减少到不足1000万人。

1.2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

中国不仅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耕地存在减少的趋势,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保障问题更为严峻。但是,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多一点,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据统计资料表示,中国2008优质小麦种植比例已达整个种植面积的64%以上。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

1.3明显提高了农业装备设施水平,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技术体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农业生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高效节水浇灌技术、设施和工厂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高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农业技术体系。

2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还十分明显,今后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明显

第一,农村就业结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显著。我国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产业占20%到30%相比,差距很大。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成长不容乐观。美英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3%~4.5%

2.2农业生产能力不强,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人力畜力使用还比较普遍。农业机械等科技手段在农业中的进入范围和作用程度,还远未达到根本扭转劳动生产率低下状态的目标。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每年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成灾率都呈明显增大趋势。农业生产增收与否还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困境。

2.3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我国过去的农业发展,由于长期受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限制,往往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过去的农业增长过度消耗了有限的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农业生产环境。以致近年我国各地水质污染现象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壤沙等整体仍未遏制,应当引起重视。

3.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了农业化,在其创建农业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吸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危机需要我们努力寻求应对方法,做到少走弯路,到事半功倍。

3.1过量消耗能源、化肥和农药,牺牲环境

在发达国家实现农业化进程中,主要以石油为动力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式与发展途径。依赖包括燃油、化学肥料和农药等大量的石油产品,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石油农业”生产方式。

3.2 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中国农业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化农业往往大面积连年单作,加上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长期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化农业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3.3 减少了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作物和家畜品种,减少了生物的遗传的多样性,这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因大面积使用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而大规模爆发,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

4中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4.1牢固树立农业的新观念

发展农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发展农业,首先必须尽快抛弃传统农业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农业的新观念。要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

中国农业发展 第四篇_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回眸这30年,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此,我们要将发展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据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吸纳国内外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就,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蓬勃发展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建国初期的1952年,我国乡村劳动者占93.29%,非农产业劳动者包括乡村党政群管理人员在内,只占5.08%;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占17.9%,乡村人口占82.1%。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上升至43.9%,乡村人口下降至56.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极大提升,收入来源结构获得了巨大变化。1978年,中国农民人平均年纯收入为134元,2011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民总量大概是2.5亿人,到2011年底没有解决温饱农民的数量减少到不足1000万人。 2.主要农产品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质量迅速提高

中国不仅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耕地存在减少的趋势,使中国农产品生产保障问题更为严峻。但是,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14年,粮食的年增长幅度达到2.7%,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多一点,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据统计资料表示,中国2008优质小麦种植比例已达整个种植面积的64%以上。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

3.明显提高了农业装备设施水平,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技术体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农业生物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高效节水浇灌技术、设施和工厂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高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农业技术体系。

二、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

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2.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

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3.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

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目前的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2.现代农业的设施水平装备太低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3.政府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够健全

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

中国农业发展 第五篇_2016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是全国着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16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机收率达到91.5%,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机化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和******着名商标74个。2016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增长16.1%。到2016年,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集群1个。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16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6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16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16-2016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99038/

推荐访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