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西北农村

西北农村

时间:2017-11-16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西北农村 第一篇_浅析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析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解决思路

王淑敏

【摘 要】广大西北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与落后的象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这种贫困的状态更加显现出来。在贫困背后除了国家制度与政策的失败外更有贫困文化的泛滥,这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想要使西北地区农村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改造农村贫困文化开始。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

我国的贫困问题解决任重而道远。按新定的贫困线,我国农村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从规模上看,这比1986年我国第一次划分贫困人口时还略高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扶贫没有取得成绩,而是一种扶贫观念的转变,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了。低于新贫困线的大多数人已经大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农村的人群还有很大一部分处于绝对贫困中,他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仍如久治不愈的顽症困扰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西北贫困的现实,人们大多倾向于从人口、资源、能源、土地、历史条件等方面去寻找贫困的根源,而很少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考虑。

贫困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人口因素、自然环境等物质条件和思想、文化观念、心理因素等非物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西北农村的贫困有诸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价值观的贫困,其实质是非物质因素的产物。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西北农村贫困的实质,把人口素质的改善程度视为脱贫致富系统工程新的、重要的标准,将文化素质脱贫作为扶贫的本

从全国来看,尚有3000万左右的人群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些人中西北地区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新增的民生投入,应该首先要照顾这些人的需求。这些人群本应该享受与其他人群一样的民生标准,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差距,地区的差距,更加上公共财政投入分配的不公平,使他们的生活水准远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现在有了资源,应该首先补偿他们。比如,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是城市优先,高教优先。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从教学设施到教师资源,投入都极为不足,甚至于被忽略。不论是出于社会主义质目标,在扶贫、反贫、脱贫战略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发展稳定的大局还是人道主义精神,都应当重视这些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将社会矛盾引导向合理的渠道,避免群体事件的大规模发生。

本文将从民本思想角度简单探析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研究态度上尽量做到实事求是、不偏不倚,排除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的分析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

一、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现状分析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妥善解决好西部地区的民生问题,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西部地区能否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解决好西北地区的民生问题,首先要靠自身的努力,集中精力把经济尽快搞上去,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事要靠国家的大力支持。解决西部地区农村民生问题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与发达省份的通力协作,仅靠西北地区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快速的发展,更遑论民生问题的解决了。

(一)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呈现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特征,严重制约了西北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过去二十多年里国家政策向城市地方、东部地区倾斜,导致本身就脆弱的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广大农村地区严重落后于祖国其他地方,甚至于有些地方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出现倒退现象。严重制约了西北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毫无疑问,新一轮农村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农村,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西北农村经济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弱势一直难以发展壮大,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各方面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国家有意识的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工业布局,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村人口的自我觉醒,将人才、技术、资金竭力留在农村。

产业联盟的出现才能够切实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形成共同抵御、防控的发展机制。西北农村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生产和消费环节无法形成循环链条,劣质产品横行,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上,但劳动力却大量的闲置,成为广大西北农村经济的怪现象。只有统筹工农业,将农村人口的生活与生产结合起来,发展相应的产业形成相应的市场、形成对口的消费,建立经济联盟,使产业形成一个整体的链条,西北农村经济才能走出困境。

产业转移是西北农村人口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的提高,农村已不需要太多的人口来从事农业,这就需要将人口从农业逐渐转移到其他产业上去。随着西北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多经济成分面临着淘汰,这也需要我们有意识的调整船头,及时的进行产业转移。

(二)西北地区农村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西北地区农村政治发展现状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但整体参政水平不高。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随着社会发展,农民阶层结构的分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其实,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如果任其农村各种政治思维泛滥,甚至于被某些政治力量所利用,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三)西北地区农村“贫穷文化”蔓延问题分析

我们将在广大西北农村地区流行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称之为“贫穷文化”,它是指贫困群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制度显失公正或自身条件差等原因,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生活中,为了自我维护、适应贫困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并使得这些得以维持的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处于贫困处境中的穷人所具有的特定的、自我维护的文化体系。它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对贫困的经济生活适应的产物,也是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刻根源。

在我西北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那里生态环境恶劣,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处于自我封闭和孤立的境地。虽然人们勤劳、纯朴、厚道,但他们长期的努力与拼搏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随遇而安、惟命是从、与世无争的贫苦文化,并深深的扎根于此,它像其他文化一样,通过无所不在的各种各样的途径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使其思维、心理、行为、价值观等受其影响,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所深受其影响却感觉不到。这种贫困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化,就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包括人们在各自地区性的社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风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等。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它是指贫困群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制度显失公正或自身条件差等原因,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生活中,为了自我维护、适应贫困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并使得这些得以维持的繁衍的特定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处于贫困处境中的穷人所具有的

特定的、自我维护的文化体系。它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对贫困的经济生活适应的产物,也是贫困长期存在的深刻根源。

在我西北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那里生态环境恶劣,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处于自我封闭和孤立的境地。虽然人们勤劳、纯朴、厚道,但他们长期的努力与拼搏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这就容易形成一种随遇而安、惟命是从、与世无争的贫苦文化,并深深的扎根于此,它像其他文化一样,通过无所不在的各种各样的途径潜移默化地作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使其思维、心理、行为、价值观等受其影响,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所深受其影响却感觉不到。这种贫困文化主要表现在:滞后的教育观、陈旧落后的婚育观、非理性的消费观、听天由命的人生观、不经济的时间观等方面。

(四)西北地区农村教育、养老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学校办学设施紧缺,现代化程度不高。中小学危房问题依然严重,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和高中办学规模过小问题突出,教育信息化程度低,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数量紧缺。2.贫困地区普及水平低,普遍存在着义务教育完成率低。西部一些最贫困的农村地区,地理环境极为恶劣,往往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具备,普及义务教育不仅要加大投入,而且还涉及全面改变其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等深层次问题,攻坚难度极大。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辍学人数较多,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义务教育未完成现象突出。高中阶段入学率过低,成为西部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给实施义务教育带来了艰巨性。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太差。城市化水平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农村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束缚。首先,受城乡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失业后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社会支持。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就业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自身可能在城市里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很难在这样一片陌生地去尽己之孝道。其次,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却与外出务工人员无缘,他们只能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各种费用,这必然会加大他们的生活负担。最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土地得以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作为缺少知识和文化的农村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若在城市则必将被社会所遗忘。

二、西北地区农村民生问题解决思路分析

继续坚定的实施西部的开发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健

康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积聚力量。加快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李克强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蓄势待发,需求潜力巨大。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做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 畅通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要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利。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安全阀”和削减社会不满情绪的“泄洪器”。当前, 我们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 伴随着各种利益的调整和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人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 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陈述自己的种种不满, 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 引发社会冲突。尤其是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 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因此, 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和形式来维护利益诉求与表达, 拓宽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 把群众利益诉求与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困难群众能够理性有序地表达民生方面的利益诉求。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 定期开展接访、下访和蹲点调研,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 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通过制度建设, 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

(二)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服务民生问题的职能

解决民生问题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依靠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但是, 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并不一定是“正相关”。过去政府经常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 但是, 民生问题却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 它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解决。相反, 它与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经济持续繁荣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环境很不协调。因此, 我们不能仅用依靠发展经济的办法来解决民生问题, 不能仅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 而更多的要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来解决,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从过去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转向公共服务领域, 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积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模式。

西北农村 第二篇_西北农村地区问卷调查

问卷编号

《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的变迁与现状解析》项目调查问卷

尊敬的西北地区农民朋友:你们好!

我们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门对西北地区农村道德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包括

农村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宗教伦理、家庭伦理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尽可能的了解到

你们的真实情况、想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关于调查的结果,我们将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向国家

社科基金委上报,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西北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不

公开,不披露个人信息,请您积极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寻找发展的对策。

甘肃省委党校《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的变迁与现状解析》项目组

2011、7、7

访问员承诺:

我清楚本人的访问质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保证遵循访问程序的约束。我保证本问卷所

填各项内容都是对真实情况的记录,决无欺骗行为;若发现一份问卷有假,本人同意本人访

问的所有问卷作废卷处理并赔偿损失。

访问员签名:

调查日期:

填 答 说 明

1、请在每一题选中的选项的序号前打,如①。

2、如选项中的答案没有合适的,可在其他 选项中直接填写。

3、如遇到可选两项或三项的答案,请安先后次序排序。

请填答您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A1您的性别: 0 男 1女 A1[ ]

A2您的出生年月 年 月 A2[ ][ ]

A3您的民族: 族

A3[ ]

A4您的文化程度: A4[ ]

1未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中专 6专科 7本科 8研究生

A5你们家有几口人: 人 A5[ ] 1 一人 2 两人 3 三人 4 四人 5 五人 6 六人

A6您现在有几个孩子: 个 A6[ ] 1 一个 2 二个 3 三个 4 四个以上

下面的问题与乡村经济伦理有关:

B1你们家一年的经济收入大概是多少?

B1[ ]

B21种植业 2养殖业 3外出务工 4经商 5服务加工

6工资 7其他:

第一 第二 第三

B2[ ][ ][ ]

B31果树 2蔬菜 3花卉 4其他:

第一 第二 B3[ ][ ]

B4你们家饲养的牲畜主要有哪些?数量大概是多少?

1羊 只 2牛 头 3鸡 只 4其他:

B51当保安 2摘棉花 3挖虫草 4 当保姆 5建筑工人 6餐馆服务人员 7修理行业工人 8商业服务人员 9其他:

第一 第二 第三 B5[ ][ ][ ]

B6B6[ ][ ][ ]

1科学养殖 2科学种植 3烹饪 4医疗技术

B4[ ][ ][ ][ ]

5缝纫技术 6机械修理 7其他:

B7你外出打工时,你们家的土地谁来耕种? B7[ ][ ][ ]

1 父母 2 妻子 3 子女

4 亲戚朋友 5 邻居 6外地人

B8如果你的土地租赁给别人耕种时,一般采取什么方式? B8[ ]

1口头约定 2口头约定,但要人作证

3书面协议,找熟人担保 4签订合同,到国家主管部门认证

B9一年的租费如何计算?

1 返还粮食 2 给现金

a.一年一亩地返还多少斤粮食?

b.一年一亩地返还多少钱?

B10你们村的土地被政府或开发商征用时,每亩地给多少补偿?

B11对这种补偿你满意吗?

1满意 2 比较满意 3 不满意 4不好说

B12如果不满意,你希望每亩地补偿多少?

B13你们家做生意嘛吗?

1 有 2 没有

a.如果做生意,主要经营什么?【西北农村】

b.谁在经营?

B14 农村土地分配方式:

a.你们村的耕地是如何分配的?

1 按人头分配 2 按劳动力分配 3 不清楚

b.你们村的林地是如何处置的?

1 集体管理 2 个体承包 3 按人或按户分配

B15你觉得土地承包年限多长最合适?

1 30年 2 70年 3 永久使有

B16你们村有土地流转现象吗?

1有 2没有 8不知道

B17据你所知,你们村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流转方式?

1 转包 2 租赁 3互换 4 转让 5 股份合作

B9a[ ] B9b[ ] B10[ ] B11[ ] B12[ ] B13[ ] B13a[ ] B13b[ ] B14a[ ] B14b[ ] B15[ ] B16[ ] B17[ ]

B18

1价格便宜 2质量好 3牌子亮 4价格高 5无所谓【西北农村】

第一 第二 第三 B18[ ][ ][ ]

B19你平时与熟人买卖东西时,讨价还价吗? B19[ ]

1讨价还价 2

a. 如果讨价还价,其原因是什么? B19a[ ]

1 熟人之间也存在应该平等交换 2 熟人之间交换也不一定有信誉保障

3 不好说

b. 如果你不讨价还价,其原因是什么?

B19b[ ]

1熟人之间义重于利 2熟人之间交换有信誉保障 3怕伤面子

4 熟人关系好处 5 不好说

B20你认为熟人之间的交换最注重的是什么? B20[ ][ ][ ]

1 重义轻利 2血缘亲情 3 身份等级 4人格信用 5 重情面

6平等交换 7互惠互利 8公平合理 9诚实信用 10不好说

B21你在市场上与陌生人买卖东西时,讨价还价吗? B21[ ]

1

讨价还价 2

【西北农村】

a. B21a[ ][ ]

1 陌生人之间相互平等 2 陌生人之间交换没有信誉保障

3 陌生人关系不好处 4 不好说

b. B21b[ ][ ] 1陌生人之间相互平等 2陌生人之间交换有信誉保障

3 与陌生人关系更好处 5 不好说

B22 你认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换最注重的是什么? B22[ ][ ][ ]

1 重义轻利 2血缘亲情 3 身份等级 4人格信用 5 重情面

6平等交换 7互惠互利 8公平合理 9诚实信用 10不好说

B23如果有人和你借一笔钱,你会借吗? B23[ ]

1无论如何都不借 2借,但必须要打欠条 3借,但必须要到公证处公证

4借,但必须要打欠条,而且要找熟人担保 5 看借给谁 8 说不清 B24如果有人借了你的钱赖着不还,你会怎么办? B26[ ]

1忍了算了 2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 3通过打官司解决

4 托熟人解决 5带上一帮人来硬的 6 反复追讨 7 其他

B25 如果你们村有人不择手段获取钱财,你怎么看待? B27[ ]

1 没良心 2 不牵涉我的利益就可以 3 只要能得到钱,就算人家有本事

4 向他学习,想方设法获取钱财 5 如发现手段不正当,立即举报 6 其他

B26

1存入银行赚利息,买金融产品 2买保险 3做生意

4去买家里需要的东西(包括农具、家电、) 5吃喝玩乐,享受人生

6帮助乡亲做点好事

第一 第二 第三 B28[ ][ ][ ]

B27您对家庭支出的态度是怎样的? B29[ ]

1 尽可能的少花 2赚得多,花的多;赚的少,花的少

3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 4有多少花多少,享受最重要 5 其他

B28你认为,你们村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了吗? B30[ ]

1 没有变 2 有点变化 3 变化很大 8 不好说

B29在你看来,你们村有排场消费的现象吗? B31[ ] 1 有,很普遍 2 有,就一部分人

3 没有 4 说不准

B30在你看来,排场消费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方面? B32[ ] 1 婚丧嫁娶 2 儿女升学 3 升官发财

4追求时尚 5 过节

B31你怎么看待你们村排场消费的现象? B33[ ] 1 很赞同,这是必须的 2 比较赞同,大家都这样

3 赞同,亲朋好友聚一下,增进感情 4 不赞同,节约点好

下面的问题与农村政治伦理有关:

C1常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您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 C1[ ]

1 应该是主人,实际上也是 2 应该是主人,实际上不是

3 应该不是主人,实际上也不是 4 没想过 8不清楚

西北农村 第三篇_浅谈西北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

浅谈西北农村中学生辍学问题

近年来,假期回家我发现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根据辍学情况,我对辍学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成因,运用教育管理的理论进行剖析,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使初中辍学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也希望关心和支持贫困农村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与帮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初中升学的压力,教育改革带来的负增长等因素,初中生辍学这一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辍学率呈直线上升。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加大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和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说到学生辍学,我们可能很自然地想起了贫困。但是国家近年来对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经济方面的原因应有所缓解。可为什么这么多农村初中生辍学呢?我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教育的贫困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内部外推力

所谓农村教育的贫困,是指农村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远离农村教育和学生实际。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取向是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将眼光集中在城市的发展上,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虽然,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城市取向的思路已有较大的改变,并不断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但作为一种心理与行为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在各项社会决策之中。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和农村孩子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课程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远离农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座谈中,许多辍学学生及其家长都反映,农村初中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明显城市化,不顾及农村学生见识少,智力开发较迟、发展基础较差的特点以及农村学校师资和教学条件比城市学校差的实际,使许多学生感到难以学会,即使能升上高中,考大学也无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倒不如早点回家。这和问卷中辍学原因回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导致占70.87%,“读书无望”90.68%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见,这种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教育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直接诱发了学生厌学,为他们日后辍学埋下了的不良的种子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问卷中,回答“学校条件差,设备设施不足” 导致辍学的占79.54%。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农村初中在教学环境

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初中相差甚远,绝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国家要求开设课程所必备的设施标准。就教学而言,教师讲的和学生看的除了教科书还是教科书,枯燥乏味的教学对学生几乎失去了吸引力。

3.学校管理僵化、单一,不顾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学习生活单调,无吸引力”占50.37%,回答“学校管理不好、管得过死”占80.45%。在与辍学学生及其家长的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许多学校管理过严、过死。学生感到“就象天天被关在监狱里一样,不得越雷池半步”。有的学生形象地描述说,“周一开始路漫漫,周二开始走向深渊,„周四是黎明前的黑暗,周五是胜利大逃亡”。这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积怨多深,他们打心底里就不愿学,即便不辍学往往也是在学校混过剩下的日子。

4.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机械,教育情感冷漠。在辍学原因问卷中,回答“后进生被忽视”的占79.7%,“和老师关系紧张的占69.17%”,“和同学关系紧张的占58.65%”。座谈中,学生也较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满堂灌”,缺乏启发性,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偏爱“尖子生”, 对“尖子生”百般呵护,悉心“开小灶”。对后进生缺乏爱心,或放任自流,有时甚至歧视、讽刺、挖苦等现象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到初中后学习跟不上,便经常遭教师的白眼,受同学的冷漠。久而久之他们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产生读书无望自卑心态,从而诱发辍学的念头。

5.教育评价标准单一,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各界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评价一所学校,学校也以此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教师便以此标准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常被忽略。这种单纯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使得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常常受到严重打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年级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学校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

二 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部拉动力

一方面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人们对金钱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也涉及到正在上学的学生,他们在校也相互攀高、竞争,致使某些学生认为金钱至上,于是就下海经商,放弃学业。这些辍学生是因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或对社会的认识不足而导致辍学的,是社会这个外部因素的刺激造成的。另一方面经济活动无处不在,回而家家户户中经济活动也处处发生,导致有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多大用处,只要能挣钱就行,这类学生在学校若学习成绩不高,升学无望,极容易辍学。

其实,我觉得就我周围的小范围状况来看,第二种状况比较普遍。有些农村家庭,就一个孩子,在上大学的费用上不存在问题,可这种家庭的好多孩子也都辍学了。家长和学生认为反正考不上大学,上高中对以后也没多大影响,有初中文凭就差不多了,金钱竞争这么厉害,还不如早点挣钱,也能省下上高中昂贵的

费用。

三 学习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 教的贫困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是学生辍学的诱发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辍学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学生的手中。调研表明,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的学习贫困才是导致他们辍学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问卷中,回答导致辍学的原因时,认为“学习基础差、厌学”的占91.73%、 “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占93.98%,“读书无望”的占90.68%。可见,在一定意义上说,后进生就是准辍学生。这和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辍学生,我的名字叫差生”完全一致。

学生学习的贫困是指学生在自我认识、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后进。这是促成农村初中生辍学最直接、最关键和最普遍的原因。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形成“读书无望”的心态。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长期较落后,加上不良的评价,容易逐渐形成一个十分糟糕的自我镜像:“我笨,我脑子不行,我学不好了”。当一个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学好课程的时候,他很难产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接着而来的行动,常常是放弃,直至辍学。一位辍学生说:“其实我也总想学好,将来能考上大学。但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由于学习基础很差,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慢慢地使我感到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不如早点回家去外地打工。这样还可以替父母减轻一点经济压力。”从“读书无用”变为“读书无望” 是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一个新特点。

2.行为上的后进,导致学生厌学。有的学生并非学习天资不好,只是比较活泼好动,比较调皮,常常“无事生事”、“招惹是非”,上课管不住自己,加上学业成绩又不好,常常挨老师的批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受同学的冷眼,从而丧失学校生活的温暖,导致厌烦学校的一切,最终辍学。有位辍学生说,“开初我的学习还是有中上,只是贪玩,以至于经常违背班规校规,经常受老师的处罚。也记不清老师当众‘羞辱’了多少次、体罚了多少回。后来我的成绩也就慢慢下去了。现在我看到老师就怕,惟恐自己又出事了,我真巴不得早点离开这个学校。”“不是所有的差生都马上辍学,他得达到讨人嫌(被人厌烦)的程度”才辍学。这是初中生辍学的一种重要规律。

3.学业上的后进,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有些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厌烦、害怕。例如,有的学生一提到学英语就头痛,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有的学生害怕解应用题。他们自身缺乏想学的愿望,只是在教师和家长强迫约束下才皱着眉头干着“苦差事”。许多学生辍学的原因,常常是动机、兴趣和学习困难交织在一起的。学业成绩不好→得到的评价不好→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下降→不好好学→得到的评价更差→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更下降→更不好好学→破罐破摔放弃,直至逃学、辍学。这已成为初中生辍学的最基本的规律。

(四)“断乳期”的躁动及对独立、自由、成长的渴望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心理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自由,群体归属感特别强。对长辈具有明显的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往往能满足初中生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

青春期心理需要。调研发现,辍学生选择外出打工占98.23%。调研也表明,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再加上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在他们看来真是自由得潇洒。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一种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熟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真是乐得嘻嘻,何乐而不为。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学校教的贫困和学生学的贫困产生的厌学情绪和青春期心理需要等内部因素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短期利益的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是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拉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润滑剂”和“心理稳定器”。学生正是由于“心理稳定器”的缺失在 一“推”一“拉”中辍学了。控辍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力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审视和研究。

1.行政责任控辍---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控辍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控辍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都要将控辍工作列入乡(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实行乡(镇)“一把手”负责制,不断强化乡(镇)人民政府对保学控辍工作的领导。要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校的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乡、村、组干部,达不到控辍目标任务乡(镇),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做好保学控辍工作。工商、劳动保障、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违规使用童工、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做工经商的业主、“流生”的家长的处罚力度,做到有案必接,违法必究。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做到闻警必动、常抓不懈。教育、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要联合力量为经济困难学生多方争取各种社会援助,为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学生贫困性辍学。教育、司法、法制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法制宣传,浓厚保学控辍工作氛围。通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律的宣传,让家长、社会清楚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大投入控辍---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差异。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各地和学校的实际,倾斜投入政策,因校制宜地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增添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着力改善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异。要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政策和经费到位。从长远来看,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

3.提高教师水平控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初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对学生缺乏爱心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1)建立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支持组织,进一步完善县级教研机构、学校、教研组和全体教师共同组成的横到边、竖到底的立体校本教研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实效性。(2)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机制,

引导教师立足常态的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小课题(专题)研究,重点在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所突破。(3)建立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输血”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村初中教学帮扶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93327/

推荐访问:西北农村小说 西北农村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