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时间:2017-11-11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第一篇_家庭社会工作

“失独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避免了我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让如今的中国成为了独子社会,形成了单支撑的特殊家庭结构形态,这种三角形的家庭结构有其不言自明的脆弱性。失独,成为了制度的后遗症。失独者面临着养老困境、心理折磨等多重考验,处于崩溃的边缘。政策的短板使失独家庭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引发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心理各种危机,使一个家庭面临未知的风险。经济返贫能够弥补,而心灵的创伤却伴随着失独者的一生。

【关键词】 失独家庭; 社会工作介入; 支持网络;增能理论;

【正文】一、 失独家庭的基本状况

失独家庭的概念界定2012 年5 月9 日,在广州日报一篇题为《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超百万,失独群体日益庞大》报道中,“失独家庭”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失独者”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在生育年龄赶上中国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因为疾病或者意外,唯一的孩子离开了他们,而就他们的年龄来讲又很难再生养孩子。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

二、 独生子女不幸死亡的主要原因

洪娜在对苏州市吴中区部分失独家庭调查中,将独生子女死亡原因分为患病死亡和非患病死亡,其中患病死亡59 名,占48.8%; 非患病原因62名,占51.2%。更为惊人的是,自杀的比重也占到了14.1%。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非患病原因的意外死亡在独生子女死亡原因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意外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计性,失独家庭面临的精神危机也远远高于其他家庭,除了物质帮扶外,他们更需求温暖的目光、关切的眼神和有效的精神慰藉。

三、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望和所有的爱,当其遭遇不测后,父母面临空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整个家庭遭受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柳志艳从精神、社交、心理和身体四个方面分析了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认为子女的死亡让他们父母身心疲惫,更会带来身体健康的下降和心理问题的滋生,无法开展正常的社交。穆光宗将失独家庭面临的危机分为投资损失、情感损失和效用损失。投资损失是指子女死亡后,父母几十年的投资心血付之东流,一无所获; 情感损失是指子女死亡给父母所带来的精神打击; 效用损失是指父母的老年保障弱化,年老时而无所依靠。徐继敏认为,除了上述影响外,独生子女死亡还会造成父母无心工作、收入锐减、自行封闭、脱离社会,整个社会生活被打乱,不愿见陌生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

四、帮扶失独家庭的对策

(一)、当部分家庭遭受独生子女不幸死亡时,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及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尽力帮助失独家庭的父母走出人生低谷。晏华认为,在社会支持系统中,近端支持是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可以与之面对面交流的支持源,如邻居、亲友、社工。远端支持是指无法与失独家庭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支持源,例如法律政策和陌生人的帮助等。近端支持、远端支持和失独家庭应形成良性互动。

(二)、此外,我认为,从增能理论视角出发,对解决失独问题也有很大帮助。增能即针对社会中消权的个人和群体,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通过各种途径并运用各种技巧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增强其能力,扩展并利用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来帮助他们。因此,增能理论中的增能并不是赋服务对象以权力,而是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失独家庭的消权表现

1、失独者自我效能感低;独生子女的亡故使得家庭结构出现破裂,独生子女亡故后,其父母心态普遍比较自卑,他们出现自闭、不与他人交往、脱离社会等问题

2、个人资源缺失导致失独家庭失去养老保障;个人资源的缺失直接致使失独家庭失去了家庭养老支持,老年生活质量没有保障。当前我国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倘若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就会使失独父母处于无儿无女赡养晚年的状态。

3、救助法规阻碍失独者潜能的发挥;相关研究表明,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问题和经济问题,为此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甚至有的地区还提供部分优惠政策。例如天津市规定,失

独家庭每月补助270元。但与英国、北欧等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失独家庭的养老救助以及经济救助是不够完善的。

(2)、失独家庭的增能分析

1、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在个人与人际层面上运用微观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失独家庭进行介入时,可以采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方法。首先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对失独家庭进行情绪疏导与哀伤辅导。如采用“空椅子”疗法引导失独父母的情绪宣泄。“空椅子”疗法作为倾诉宣泄方式之一,可以帮助失独者舒缓失独的伤痛,尽快地从心理伤痛中摆脱。此外,对于失独家庭的丧子之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运用专业的会谈技巧对失独家庭进行哀伤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者可采用同感、积极倾听的技巧,在个案会谈中要以开放、放松的姿态让失独者在辅导过程中感到被了解、接纳和尊重,帮助失独者认识失落、表达自己的情感,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和感受,以达到帮助失独者克服今后生活中的障碍,并有效地与逝者告别,

以健康的方式把情感投注到新生活的目的。

其次,对于失独群体来说,群体内部成员更容易敞开心扉交谈,倾诉各自的痛楚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式。

第三,利用社区工作方法促进社区内失独家庭的集中养老。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可以尝试建立失独者养老院,以此来促进失独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2、宏观社会工作方法

首先,社会要关注、重视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在推动宣传上,可以借鉴英国曾发起的“结束老年孤独运动”(Campaign to End Loneliness connections in olderage),建立相关的专门网站与新媒介来宣传呼吁社会大众以及政府对失独家庭的认识与了解。唯有失独家庭问题得到多方面的了解,才能够引起国家、社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失独问题的关注,才能为帮助失独家庭争取社会资源,改变他们的外部环境。

其次,推动社会福利政策与制度的改进。

第三,加大社会工作行政的力度。我国当前社会工作行政介入力度不足,对于失独家庭进行的专业介入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别,没有对应的研究支持,工作方式缺乏主动和创新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既是一种道德实践,也是一种挑战,其介入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来帮助失独家庭。

【参考文献】:1、穆光宗.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 11 - 03( A07)

2、武威. 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 [N]. 广州日报, 2012 - 05 - 09( A10) .

3、王秀银,胡丽君,于增强. 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J]. 中国人口科学,2001( 6) :61-62.

4、于文军.“失独家庭”超百万,拷问社会管理创新.

5、结束老年孤独运动,英国:6、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第二篇_失独家庭相关名词解释

失独家庭相关名词解释

1、 失独:是指由于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引发的家里老人养老送终成问题的社会现象。

失独数量:尽管已成社会热点,但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目前仍没有确切数据。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2、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中国计生协针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失独家庭)开展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2013年将把项目试点扩大到全国49个地市。

2013年12月26日下午,国家卫计委等5部委发出通知,自2014年起,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中央财政按照不同比例对东、中、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3、失独者: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在中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三无’老人的概念就是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特别是没有法定义务赡养人”。白发人送黑发人,遭遇灭顶之灾的不幸;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积极响应“只生一个好”的计生国策后,唯一的孩子却不幸离世;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老无所依。

4、失独老人: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

国内现状:生存现状之浅析——痛彻心扉,苦不堪言。

“失独者”当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其生存现状让人揪心不已。

(一)难以言尽的失独之痛。失独老人都在五十开外,已丧失生育能力,有66%的失独家庭,子女在未婚前就遭遇了意外。其中,不少家庭的孩子要么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么即将迈进婚姻的殿堂。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由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

白发人送黑发人,你说中年丧子有多痛?。当别人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却只能在回忆中加剧痛苦。

(二)难以启齿的生存窘状。失独老人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失去劳动能力,入不敷出。老无所养,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他们除了情感的煎熬之外,还有生存的窘迫与艰难。

(三)难以承担的社会责任。据统计,有34%的失独家庭有孙子(女),他们自身的日子已经够艰难,还要抚养下一代,很难想象,这些失独老人该怎样扛起这样沉重的责任?

5、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副作用【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速,男女比例失调加剧等等。中国的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为十分之一,2030年将为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未富先老的问题较为突出。(但对于7亿的农村人口来说,不降低人口总量,不改变人均只有两亩地的贫穷状况,农民致富的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男女比例失调是很多国家存在的现象,但是计划生育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问题。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宏源指出,由于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儿,许多孕妇将女胎流产。男女婴的比例是 120:100。10年以后,男性公民将多出约三千万。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

6、计划生育新政策:计划生育新政策是指中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计划生育新政策仍然遵循一对夫妻只许生育一胎的基本原则,对可生育二胎的法定条件作了适度放宽,对超生二胎以上的,仍然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7、独生子女:是指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具有同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兄弟姐妹关系会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作用。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实施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一项政策。

中国大约有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这些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风险度更高。

8、独生子女政策:在所有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最大的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很难摆脱困境。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和人道关怀问题。中国的生育政策不是“一胎”政策。在城市,男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在农村,多数省规定,生了一个女孩的可以再生一个;云南、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省(区)规定农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西藏农牧民没有生育数量的限制。因此,

党中央已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

政策缺陷:从实施效果来看,“一胎化”政策在实施以前,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严重低估了迫使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代价。例如,当时估计老龄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即2020年才会出现老龄化现象;事实则不然,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10月已经宣布中国进入了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另外一个没有充分估计到的影响是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持续偏高。当时的估计是“解放以来,中国历年人口统计都表明,男女性别比的比例大体上差不多,男孩稍微多一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对头胎生育的孩子的性别比例做了调查。结果也是男孩比女孩稍为多一点。”后来的事实却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估计。

当初这项政策在学术界争议很大,当初实行的“一孩”政策而言,当时就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然而,报刊、杂志和其他舆论工具所充斥的仅是对“一孩”政策的赞誉,不同的观点却无声无息。不同观点的学者没有机会“坚守自己的话语权”。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当初提倡一胎化的学者成了政策制订者,政策制定者又反过来掌控了学术话语权。不同意见的学者不能发表文章,探讨一胎化弊端的文章也不能面世。《人口研究》等学术刊物,千篇一律是与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文章,简直不象学术刊物。学术世界是现实社会发现与纠正错误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政策制定者的即官即学,一开始这道防线就被摧毁了。计生的一些后果,往往不是由计生委与学术界发出警觉,反而是人大政协发出呼吁,比如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严重老化的压力等等。

政策风险: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主要是夭折、重病的风险。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独生子女的生存风险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生存风险。在生命周期早期出现的生存风险可以通过补偿性生育得到消解,如果是大龄独生子女夭折或者发生严重伤病残事件,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由于父母的爱过分聚焦、期望过高、养教方式不甚科学等原因,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深深受到成才问题的困扰。一旦独生子女父母重病、死亡或离婚,对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将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

第三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如果前两个风险发生,养老风险必然发生;如果避免了前面的风险,养老风险依然存在。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两代人的关系、居住安排等诸多因素,依然可能使老年父母发生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功能比多子女家庭弱小,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惟一性,缺

乏起码的回旋余地。如果独生子女迁移、外出或者出现意外事故,独生子女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养老支持,不存在其他形式的家庭养老支柱。同时,独生子女父母的高龄化也会导致养老需求的变化,越是到独生子女父母的晚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就越大,现实困难就越多。

第四是社会的发展风险。前面的风险如果发生一定会波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独生子女必然要走向社会,那么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就至关重要。

第五是国家的国防风险。一旦发生战事或者需要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奉献的时候,国防的风险也是多少存在的。

独生子女是负担最重的一代人。穆教授分析说,在所有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最大的家庭。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风险家庭就转化为残破家庭和困难家庭,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就很难摆脱困境。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和人道关怀问题。以往,有关独生子女的负面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素质发展方面,最著名的报告就是1986年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2004年,杨晓升的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华艺出版社,2004年6月),让人们将更多关注转向遭遇了子女夭折风险之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命运。独生子女因其独生而成父母的"惟一寄托",孩子所提供的精神效用是独一无二的,简单说,孩子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情感的寄托和希望的化身。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独生子女是负担最重的一代人。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生命周期的晚期迎来的是"独子女老龄化"甚至"无子女老龄化"的挑战,他们缺乏最起码的回旋余地。独生子女这一群体远离了兄弟姐妹的血缘亲情,缺乏伙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远离了手足情深的感受、互相学习的机会、彼此帮助的可能。这是极其珍贵的亲缘文化的损失。

社会现况:山西省政府组织探索建立农村计生户养老保险机制,有别于商业保险机制,这在中国是首开先河,吕梁、晋城、晋中三市地被列入国家首批市地级试点。吕梁地委、行署出台的对独生子女及农村双女家庭实行分段奖励、一保

险等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山西省是中国建立农村计生户养老保险机制的首批试点省份,分段奖励是指,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到独生子女10周岁,按月各发给夫妻双方不低于10元的奖励费;从独生子女11岁起,城市按月各发给夫妻双方不低于15元的奖励费,农村一次性奖励1000-3000元;符合《条例》规定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自愿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且独生子女满10周岁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一次性奖励3000-5000元,退休时由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一保险是指,农村领证独生子女家庭女方满40周岁或双女绝育家庭从落实绝育措施之日起,

可由乡镇人民政府为是农业人口的一方或双方办理不低于800元投保金额的养老保险,费用由县、乡和本人按“三三制”共同负担。优惠政策还有,独生子女家庭减人不减地;独生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免收学杂费,属收费高中生的免收30%的费用;免费为困难的计生户培训1-2种生产致富技能,免除一人份集体义务工,免收一人份村提留、乡统筹,每年免费为领证独生子女的母亲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等。

北京鼓励独生子女夫妻生二胎。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希望符合这个条件的都可以把二胎生下来。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芸莉,做客首都之窗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此举将有利于未来解决北京劳动和老龄化问题。她同时表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

针对网友提出的国内一些地区放宽高学历、高收入者的二胎政策,北京是否会松动,李芸莉表示,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历高的不一定素质就高。社会保障政策城市比农村好,农民承受的压力和困难比城市要大,应该适当照顾一些农村的人。因此现行的生育政策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于人口结构问题,李芸莉表示,政府对于国家的人口结构问题、年龄结构问题有考虑,实行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二胎的政策,就是人口资源的一个过渡,“大家都知道,北京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都是在80年代,他们这一代人就可以生两个子女了。希望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都可以把二胎生下来,这样对于未来解决北京劳动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都有好处。

9、二孩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因为是二孩政策,故第一胎为多孩时,不可生第二胎。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支持声音

主流的人口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激增,还能带来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缓和社会矛盾等诸多益处。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统计学教授徐世英的团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直接计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结果是1.18,远远低于2.1。这一结果为各方认可。【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2015年1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蓝皮书课题组发布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从调查样本分布来看,认为应该实行二孩的人数占到58.23%,超过半数,而选择继续坚持严格一孩的人数仅占到总体比例的9.17%。[6]

二孩政策反对声音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第三篇_失独,难以言说的痛——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失独,难以言说的痛

——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

1120602235 李萌 11级社会工作2班

【摘要】本文通过对关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风险或消极影响、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社会的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家庭生育管理、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笔者在苏州第二届公益创投“苏州失独家庭的社工介入”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现代化的双重高风险下私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失独家庭需要社会、政府、政策、传媒等广泛的关注与帮助。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死亡;失独;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适应

一、引言

1、写作目的

笔者在社会工作“苏州失独家庭的社工介入”项目实践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失独家庭。他们有的刚刚经历了孩子的离世,有的在心底深深思念孩子已经长达数十年,有的积极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的闭门不出每日以泪洗面。在中国,独生子女一向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当这样一个家庭地位的人离世,对于一个家庭的冲击的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失独父母不仅在情感上处于痛苦的丧失感,而且在未来的养老、社交等问题上也丧失了绝大部分资源。笔者的实践中了解到,不少家庭在孩子离世后就协议离婚,然而也有一些家庭的夫妻轴联系更加紧密,那么,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来看,“失独”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对于社会的影响又有哪些呢?

了解清楚目前关于独生子女死亡研究的现状、回答上文两个问题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同时提起对失独家庭承受的痛苦、政策的缺失的关注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2、研究现状

从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不过三十余年,大量有关独生子女的学术研究应运而生。从1980年到2001年的22年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305篇,这些论文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体育科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①。早期独生子女研究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出发,后来社会学、人口学上的研究越来越多。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独生子女的个性人格、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等,新世纪初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增多,近几年出现了体育科学、独生子女消费上的研究,以及一些对独生子女研究的评述性文章。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独生子女自身的问题上,年龄集中在30岁以下或者18岁以下,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关注独生子女政策对整个社会生活、中国家庭结构的影响(张毅,2012)。

风笑天先生是社会调查领域的重要学者,同时在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上也做出了相当多的成果。他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父母这一老年群体特别值得注意。由于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因而当他们年老时,将会有一半左右的人身边无子女一起居住②。通常我们将这样的家庭称之为“空巢家庭”,但是一位失独者说“我们才是真正的空巢家庭”。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③,风险之一就是“失独”。对失独家庭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也是对独生子女政策社会风险、社会成本和负面影响大①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 2002年05期

② 同上

③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1).

小评估的重要依据。王广州等(2008)对独生子女死亡、 伤残人口总量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49岁及以上育龄妇女的“失独”情况, 没有涉及 “ 失独 ” 育龄妇女总量和独生子女死亡总量。有研究对独生子女死亡概率及部分省份独生子女总量和风险进行分析(姜全保、郭震威,2008),但缺少对全国独生子女死亡总量、 结构方面的研究①。新世纪初这些研究更偏向数据统计与预估、家庭结构变化、养老挑战等问题,涉及失独家庭的创伤修复(社会工作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适应、失独家庭功能变化、相关政策倡议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这种情况大大改善,社会对失独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

3、家庭社会学相关概念

(1)生育管理与计划生育政策

在一个家庭内部,有意识地控制、调节生育行为和生育数量,就是一种生育管理,古已有之。“家庭生育计划”,是说一对夫妇生多少个孩子由每个家庭自己来决定,政府只起着引导的作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实行这种计划生育。若所说的“计划生育”是指采用行政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那么世界上没有其它国家实行这种“计划生育” ②。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又称“一孩”政策,一对(汉族)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2013年,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2)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家庭人口要素,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家庭模式要素,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

按照家庭的规模划分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由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展家庭:分为主干家庭和扩大/联合家庭;主干家庭:由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组成的家庭;扩大/联合家庭:由一对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组成的家庭。

这是对传统家庭的理解,现代的家庭模式已经远远超出简单的三分法,并正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非传统家庭结构:单亲家庭:由单身父亲或母亲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单身家庭:人们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或离婚以后不再婚而是一个人生活的家庭;重组家庭:夫妻一方再婚或者双方再婚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双倍收入、有生育能力但不要孩子、浪漫自由、享受人生的家庭;空巢家庭:只有老两口生活的家庭。其他家庭结构:断代/跨代家庭、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居组合形式。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用和效能。主要有: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育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一个生育单位,是种族绵续的保障。性生活功能,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密切相关,社会通过一定的法律与道德使之规范化,使家庭成为满足两性生活需求①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1).

②何亚福: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的基本单位。教育功能,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教育两个方面,其中父母教育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抚养与赡养功能,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这种功能是实现社会继替必不可少的保障。感情交流功能,它是家庭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休息与娱乐功能,休息与娱乐是家庭闲暇时间的表现。

家庭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决定家庭功能的社会需求和家庭本身的特性这两个因素都在历史地变化着,家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与社会变化和家庭本身功能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家庭功能及其变迁的研究,是家庭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二、主题

1、计划生育政策的风险研究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中国家庭结构与规模出现新的趋势:家庭户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独居家庭与老年空巢家庭快速增加。引起老年空巢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所引起的家庭子女数减少、人口迁移以及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居等。在老年空巢化过程中,最需要关切的问题是独居空巢——老年独居者。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国家还需要修改家庭政策来改善这些人面临的生存风险①。

养老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它的养老支持具有唯一性,这和多子女家庭多支柱的养老支持显著不同。独生子女家庭缺乏起码的回旋余地。如果独生子女迁移、外出或者出现意外事故,独生子女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养老支持,不存在其它形式的家庭养老支柱。在这种情形下,独生子女父母就只能更多地依赖配偶和自己的力量来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养老困难。所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是一种结构性风险。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是政府强制推动的,当独生子女家庭面临风险,或者独生子女死残出现家庭现实困难时,风险或困难不能仅由独生子女家庭承担,社会、政府应当承担各自的责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或缓解现实困难②。

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家庭养老能力的弱化,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将导致社会性养老困境(周长洪,2009)。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独生子女死亡规模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尽管2007年全国开始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但与真正解决大量“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大差距。

2、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冲击

随着社会发展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这种处于风险社会中的小核心家庭一旦失去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家庭就会成为不完整家庭。

费孝通认为,在核心家庭中,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孩子不但给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而且把这空洞的将来具体的表示了出来„„孩子出生为夫妇双方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③子女对于稳定家庭结构和完善家庭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对家庭功能的弥合和支撑作用越发突出。失去孩子的家庭正如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失去支撑的一角,不仅仅形式上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三①张翼.《中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与老年空巢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②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 重庆行政,2007,(3).

③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369 页

角形的稳定性。笔者的社会实践中,一个失独家庭在孩子重病时,夫妇离婚;还有一个失独家庭在孩子离世后争吵不断,很快夫妇离婚。

要保证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看,功能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①。因此,“失独家庭”不仅仅是家庭结构上的破裂,更会因为家庭结构的破裂而损害家庭功能。

第一,大多数“失独者”因年龄等原因无法再进行二次生育,因而家庭的主要功能———生育功能因“失独”而彻底丧失。2013年12月,60岁的失独妈妈成琳(化名)通过试管婴儿方式生育了两个双胞胎女儿的新闻被报道,但是她经历了高龄产妇的各种痛苦后,还要在老年阶段劳累工作二十年以抚育两个女儿。这样的经济投入、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完全改写的生活规划、额外的超龄工作、子女抚育的再投入以及再产生一个高风险家庭(步入老年,父母的离世风险大)的种种考虑,大部分失独家庭的生育功能仍然丧失了。

第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变故使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家庭的抚育赡养功能也因此缺失了。在社会养老机制还没有普及完善的条件下,“失独者”赡养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第三,家庭经济功能因“失独”而严重受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往往债台高筑,很多“失独者”陷入没有经济收入而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生活窘境,而政府和社会救济制度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他们面临着经济困难。即便是不面临经济困难的富裕家庭,也会因“失独”而失去财产继承者,这也是家庭经济功能受损的重要方面。

第四,“失独”严重损害了家庭的社会功能。部分“失独者”会因“失独”而逃避社会、拒绝与人交往,甚至回避亲人朋友,他们害怕看到别人或同情或异样的眼光,出现逆社会化的行为,这种逆社会化行为不仅不利于“失独者”走出情感伤痛,还会造成心理功能障碍(相当多的失独者都有抑郁倾向)。“失独者”长期沉浸在“失独”的悲痛之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使家庭功能全面受损。

3、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

失独问题,其实是老龄化社会来临的一个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反馈和应对机制已经十分迫切。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特殊的不幸命运,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规避这一风险的共同机制,则每个人的暮年都可能是痛苦而无助的②。

为保障“失独者”能够正常地生活,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 2001 年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能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决定从当年起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和100元的扶助金, 直至亡故。但是这种资助,对于无依无靠的失独者来说还远远不够。各地的失独政策都不尽相同,扶助力度差异较大;而且失独者群体内部的需求差异也比较大,更细致、人性化、差别化的统一政策需要尽快推出。政府和社会更有责任采取措施, 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其实现因“失独”而缺失的家庭功能,让“失独者”尊严而幸福地生活。

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对失独家庭的帮扶中来,抱团取暖就是最常见的帮扶方式。例如北京的“失独家园”和“萤火虫公社”、苏州和武汉的“连心家园”、四川的“妈妈之家”等公益组织。他们通过“失独者”互助、社会组织心理援助等各种方式帮助“失独者”走出心灵困境。同时一些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和心理辅导与治疗机构,也通过各种公益项目参与到对失独家庭的帮扶中来。政府要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和科学支持等方面为这些组织和团①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 100 周年》

②蔡方华 :《“失独家庭 ”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 》,《中国社会报》2012 年 5 月 21 日

体提供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通过多方共同襄助,为“失独家庭”重建精神家园。另外,信息网络也是“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重要平台,例如QQ群和贴吧论坛,通过网络组织虚拟活动,组建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沟通都是网络组织的有效活动方式。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社会公益组织的关怀还只是方兴未艾,由于“失独家庭”的分散,加之很多“失独者”对社会的逃避,使很多“失独家庭”不能及时地被纳入到这种关怀体系之中。

三、总结

“失独”的家庭变故不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家庭结构,更使家庭功能变得残缺不全。这些“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精神无依的折磨和生活无靠的压力①。面对破损的家庭结构和缺失的家庭功能,协助失独家庭重构家庭关系、恢复家庭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国家和政府应该尽快将这一类人群纳入各类社会福利的扶助对象中,以保障他们在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满足。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传统观念糟粕仍然困扰并伤害着许多失独家庭,例如“断子绝孙”“做了什么坏事的报应吧”“倒霉不吉利”等流言蜚语,一方面使得失独家庭承受着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使失独家庭在面对失独现状、重归正常的社会交往上困难重重。政府、学界以及大众传媒,应当更富人文关怀地帮助失独家庭,呼吁社会营造一个温柔、友好、宽容、和谐的氛围。同时也要防止对这一群体贴标签,仅强调失独这一个身份。

【参考文献】

[1] 杨善华编著.《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60-111

[2] 邓志伟\徐新.《家庭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53-160

[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 江海学刊,2002,(5).

[4]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 2004, (1).

[5] 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 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6] 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 重庆行政,2007,(3).

[7] 人口研究编辑部. 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1).

[8] 杨云彦\李波平.《普惠型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比较分析——基于湖北农村的调查》[J]. 人口与经济,2013,(4).

[9] 张必春\邵占鹏.《“共同感受”与“同情感”——失去独生子女父母社会适应的机理分析——基于双向意向性中意动与认知的理论视域》[J]. 社会主义研究,2013,(2).

[10] 张翼.《中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与老年空巢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11] 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1).

[12] 赵中杰.《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市宣武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13] 张瑞凯.《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现状及救助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Y区的调查》[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14] 刘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与社会保障》[J]. 人口与发展,2008,(6).

①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 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第四篇_社会调查与方法(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大纲对照,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 导论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的困难性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P10不同的方法沦、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P20

3.找几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或相关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上的社会研究报告进行阅读,看看它们分别采取的是哪种社会研究方式,所用的具体资料收集方法是什么。

答:

4.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又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

答: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别?P43-44如何理解二者之间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请说明理由。P45

6、陈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答:1、 选择问题阶段:选择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它的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选取研究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2、 研究设计阶段:它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所谓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研究便道而进行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的技术工具。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是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准备。【目前,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领域介入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期刊也不多,主要围绕着独生子】

3、 研究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91974/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多领域介入 中国社会工作期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