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时间:2017-11-06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一篇_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转移条件分析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农民工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ays of transferring surplus rural labor in

China,pointing out that transferring into small city or county is the main way for the most part of rur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push and pull theor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as rural people transferred from peasants to farm workers, from farm worker to city people,it advocates a consequa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both forces.

Key words:transferring rural labor;push and pull theory;farm worker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农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人口生活水平的局面。现在,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而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问题,即“三农”问题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于“三农”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这些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分析

人口迁移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同样也有城市到农村的迁移,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政策背景下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成为势在必行的历史潮流。但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好,一些已经转移的农村人口又转回了农村。如图1,它所表示的是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流程。

农村人口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转移,再附带非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有两种出路:向城市迁移(地域流动)和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活动(职业流动)。就地域流动来说,如图1所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向城市的转移:一是农村居民的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转为城市户籍;二是农村未接受正规培训与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直接向城市转移。

与地域流动相比,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的活动,这种就地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比外迁要低。同时,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并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村人口过多,人均资源有限,其收益也受到很大制约,因此要真正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大部分农村人口还是要向城市转移。

就向城市迁移的具体途径来说,业界又有多种主张。有超大城市论,大中城市论,小城市或城镇化论等。有研究表明,就单位土地面积所容纳的人口而言,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优于小城镇。因此,出于国土利用率的考虑,我国不宜盲目发展小城镇,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又缺乏现实的支持条件。首先是高房价限制了农村人口成为大中城市的永久居民。2006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加权平均房价为5 000元/米2左右,而即使是农村住户的前10%高收入阶层,户均年收入也只有3.5万元左右。他们若想在这些城市里买房常住,70平方米的面积要花费他们10年的总收入,其他阶层就更不用说,由此可见这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其次是农村人口的自身素质限制了他们融入大中城市的生活。目前,城镇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大中城市的就更高,而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左右。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所能从事的多是那些城市人不愿干的脏、重、累的活,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找不到归属感,从而更加制约了他们向大中城市转移。因此,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最佳路线只能是由图1中的下半部分“农村人口→大学生→城镇人口”实现。

既然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都不能成为大规模农村人口的流入地,那么小城市或县城就成为了农村人口转移去处的最佳选择。小城市或县城位于整个城市体系的最基层,是大中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都要通过县城来传递。虽然单个县城的作用与重要性比不上大中城市,但是由于其数量众多,与广大农村又有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小城市或县城就成了大中城市与农村联系的天然纽带和桥梁。有关数据也表明,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承载了大多数农村务工人员。

三、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条件分析

下面从农村劳动力及其家人生活和生存的角度,利用“推拉理论”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进行分析。

“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

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存在,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

笔者假定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他们的转移行为发生前,都要对转移的预期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析,再与不改变现状的情形相比较,权衡两种状态下的利益得失,然后才作出是否转移的决定。

本文原文

为叙述方便,若农村人口在家务农,记为状态1;若外出打工,记为状态2;若转变成城镇人口,记为状态3。并假定状态2与状态3的区别是:状态2仍有耕地,而状态3没有耕地,却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各种福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同之处。 农村劳动力在任何地方生活都存在生产生活总成本,分别把在状态1、状态2、状态3的生产生活总成本记为C1、C2、C3。生活成本指劳动力购买商品及服务的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等,三种状态下的生活成本分别用C1L、C2L、C3L表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的地一般比农村当地经济发达,一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如蔬菜、粮食等的支出会增加。于是,同样是满足生存需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目的地的支出要多于原住地。由于转移目的地教育基础设施一般来说比原住地齐全,再加上一些城市的人为制度限制,使农村劳动力子弟入学成本增加。住房支出是最大一笔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支出成本。农村人口在原住地建好房子后一劳永逸,只要作必要维护,无须再付出任何费用。而在转移地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要支付较高的房租,或者承担更高的房价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住房。分别用Li1、Li2、Li3表示3种状态下日常生活支出,用Ed1、Ed2、Ed3表示子女教育支出,用Re2、Re3表示住房租金或房款,用Fe1、Fe2、Fe3表示其它生活支出。

状态1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用Pr1表示。状态2与状态3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职业培训学习费用、在转移目的地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费用以及与家人联络费用等,用Pr2、Pr3表示。于是三种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总成本分别为:

状态1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收入是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国家的各种补贴,分别用In1和Su1表示。另外由于在原住地社会环境比较熟悉,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认可,记其心理收益为Xi1。状态1的总收益记为R1,则R1=In1+Su1+Xi1。 状态2中农民工的主要收入为打工工资收入,农村家中的一些地租收入以及建设城市的心理自豪感收益,分别记为In2、Di2 、Xi2。状态2的总收益记为R2,则R2=In2+Di2+Xi2。

状态3中农民工已经转变成城镇人口,主要收入为工资收入和心理自豪感收益,以及作为城市人口的其他附加福利收入,分别记为In3、Xi3和Fu3。状态3的总收益记为R3,则R3=In3+Xi3+Fu3。

综上所述,由推拉理论,若R1-C1大学生转变而来的城镇人,当他们认为R3-C3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而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小城市或县城又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多数农村人口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转移落脚点。对于如何才能完成转移,研究表明,只有在城市打工的综合收入大于在农村务农的综合收入,农村劳动力才会倾向于进城工作。因此,应该尽量消除农民的进城障碍,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

人口,从而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增加农村人均资源。这样也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为最后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农.离土还是离乡[J].世界经济文汇,2004(1):53-63.

[2] 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J].东南学术,2004(1):60-66.

[3] 刘学忠.县城在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村经济,2004(10):73-76.

[4] 薛国琴.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J].农业经济,2006(7):29-30.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二篇_2013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xxx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和xxx、xxx《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意见》精神,促进我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x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的原则,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切实强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加快我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3 年计划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xxx万人次,劳

务创收预计达到xxx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较去年增长xx%。

三、具体措施

(一)、摸清底数,准确进行劳动力转移年度目标责任分解。充分发挥乡场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队农户,扎实做好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掌握农村劳动力情况、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现状,对2013年劳动力转移人次和劳务创收进行科学的计划分解,为做好今后农转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落实时间:1-2月)

(二)、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制定统一标准,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同时签订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保证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场、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各相关单位、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阶段工作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时间:1-3月)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落实时间:全年)

(四)、完善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联动服务体,形成辐射全县各乡(镇)及村委会的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咨询,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者多渠道转移就业。各乡镇场要及时调整分工,确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主要负责(工作站)为分支的工作网络,各村(队)、社区根据人员分布情况配备至少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加强管理、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创业就业情报员的作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时间:全年)

(五)、完善制度,保障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统一的月报、季报、年报表格,各乡镇于每月、每季17号之前须将【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统计完毕的月报、季报相关表格,盖章签字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就业办公室;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富余劳动力县、乡、村三级档案制度,制定统一台帐标准,做到村村有台帐、乡镇有建档,确保劳动力转移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建立季考评制度。每个季度对乡镇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对落实较差的乡镇进行通报。(落实时间:全年)

(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突出培训、输出一体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利用我县我县富民安居工程,帮助掌握技能的农村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转移,把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型转变为技能型人才。(落实时间:农闲时间、1月-3月)

(七)、结合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利用妇女小额贷款、创业孵化等扶持政策,将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列为创业扶持重点,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从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方面对农村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鼓励农村劳动者积极创业,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 (落实时间:全年)

(八)、发展中介组织,优化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模式。 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多渠道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发展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或集体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自主经营,规范管理,形成劳务输出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合法开展跨省的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开拓县外劳务市场。对统一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回访等形式,尽可能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帮助,做好跟踪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

(九)、积极改善就业环境,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为进

一步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开展“春风行动”、“情暖农民工”等专项活动,将因失去工作而返乡或流动的农民工,纳入重点服务对象范围,做好农民工的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各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落实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实时间:全年)

(十)、积极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制度。积极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管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三篇_2016-202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营现

状及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中国报告网【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2016-202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 第一部分市场基本概况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一章我国劳动力市场概况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资源概况

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

二、2015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

三、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仍将占有优势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

五、劳动力总体素质特点分析

第二节我国就业结构和状况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二、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

三、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特征

四、我国进入就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五、非正规就业人数规模情况

六、流动就业的规模情况分析

七、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工资状况

一、行业之间工资差距情况分析

二、中国劳动力薪资水平变迁基本情况

三、2015年全国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

四、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分析

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情况

一、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劳动力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改革

•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网--

•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 【价 格】纸介版:72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第二章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我国的劳动力短缺因素分析

二、劳动力对经济的影响

三、公共政策面临的挑战

四、劳动力市场新特点

五、劳动力市场新动向及其影响

第二节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分析

一、2014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的途径

第三节我国大专院校毕业生分析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家业状况

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

三、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与变化趋势 五、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四节我国劳动力市场景气分析

一、2015年我国重点省市输出方向

二、2015年我国重点省市需求特点

第三章我国劳动力市场薪资水平

第一节珠三角市场薪资水平

一、2013-2015年珠三角薪酬状况

二、2014珠三角企业薪酬状况

三、珠三角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压力

四、珠三角加薪压力积聚

五、珠三角企业缺工状况

六、造成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七、2016-2022年薪酬走势分析预测

第二节长三角市场薪资水平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二、长三角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

三、长三角劳动力流失状况

四、浙江民企用工需求大

五、长三角涨薪引发连锁反应

六、2016-2022年薪酬走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环渤海市场薪资水平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二、劳动力市场各行业薪酬情况

三、2016-2022年薪酬走势分析预测 第二部分市场供需分析

第四章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查分析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矛盾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三、“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第二节80、90后劳动力市场调查 一、80后职场新特征

二、80、90后渐成劳动力市场主角 三、90后劳动力分析

第五章各行业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一、制造业离职率分析

二、低端制造业用工成本上升影响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的影响 四、2016-2022年发展形势

第二节服务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一、2015年服务业农民工流动特点

二、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

三、家政服务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四、信息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五、2016-2022年发展形势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第一节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 一、2015年劳动力供需状况

二、2015年劳动力供需特征

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四、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四篇_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论文

学 院: 园艺园林学院 班 级:中药1班

姓 名: 余锡鹏 学 号:201241740105

课程论文题目:谈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课程名称:农业概论

上课时间;星期天晚上

地点;九教北204

任课老师;张桂莲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谈谈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

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

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现状问题 对策

目 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及背景............................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背景 ........................4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5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5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5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6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6

(一)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6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工业化、城市化.....8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9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10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12

(一)缓解人地矛盾,增加收入,提高生存质量.............12

(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3

(三)提供资金,引进技术和知识,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4

(四)创业反哺,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15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和农村现代化进程...16

七、总结..................................................17

参考文献.................................................19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和背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基本上可以看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农村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体质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一方面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的完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生

产要素在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比例失调,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得以初步实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收入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及城市边缘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乡收入差异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沿海发达城市,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待遇的提高也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498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

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对我国以往农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的优势。而以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推算,1998年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已达1.52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9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是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专占1.57%大专以上仅占0.4%。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刚刚超过小学毕业水平,在不同类型的农户中,非农户受教育程度稍高一些,但平局受教育也仅为8.03年,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

距,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有56%是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包括一些文盲和半文盲,其中40%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有机会经过岗前培训而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由此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好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据分析,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论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间的收入的变化。说明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而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后,认为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列宁指出城乡差异是造成城乡人口流动的经济动因。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人流流动模式,认为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不同的劳动边际收益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工资差异引致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城市工业部门从高劳动生产率和流入劳动力的低工资支付中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以吸收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完成了一国的工业化过程,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得以消除。在刘易斯看来,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只是被动地起作用,工业部门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本积累,它是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五篇_2016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概况及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1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20185人,占51.6%;女18898人,占48.4%;16-30周岁167**人,30-45周岁**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1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郧西县201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第六篇_2016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镇位于**市**区北郊,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北与**省**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接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公里,总面积5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运河、宣惠河,境内流长20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小杂粮有绿豆、红小豆等。全镇辖25个自然村,总人口208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全镇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杨、陈、郭等70多个,其中张、王、李、**等姓较多,几乎遍及各村。

**镇的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000年为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8万元,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发达,位居全区、全市前列。自1967年先后兴建镇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计60家,主要有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市碳素厂、**银杉塑料有限公司、**天福集团公司、**亿利达饮品有限公司等。上述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服务、商贸等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0.7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0.35万人,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合同工、临时工达到0.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3%,同比增长8.5%。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本地用工大量增加,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如**地区前小屯村2016年共转移劳动力4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是市中办劳动力转移最大的村,在**地区区打工的有35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6%,转移到大中城市的有11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4%。

(二)兼业性明显。在本镇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季节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

(三)政府、中介组织引导与自发性转移平分秋色。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中介组织引导,二是靠亲戚朋友向外自发转移。2016年**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组织转移的人数约占51%,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转移的占49%。

(四)以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越多。如**地区前小屯村转移的劳动力其年龄分布情况为:30岁以下的11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3%以上,30-50岁的32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69.6%,50岁以上的30人,占转移劳动力不到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49%。

(五)行业分布以工业、建筑业为主。

工业:1949年以前,仅有少数白铁、零散木工、手工针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业,形不成规模。建国后,仅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壮大。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高级社建起部分砖瓦窑,如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光明窑厂等,但由于条件所限,后大部停办。1967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公社铁木加工厂、糖厂、林场,以繁育树苗为主,后发展为三站(兽医站、农科站、林业站)。1968年成立**运输队,1970年底筹建**公社第一砖瓦厂,此后,先后发展起被服厂、面粉厂、木器厂、第二砖瓦厂、纸箱厂、纸袋厂、水泥预制厂、铸造厂、亚铵厂等。各村也先后建起了碳素厂、砖瓦厂、印刷厂、染织厂、恒温库等。1992年以来,大搞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玻璃钢、塑料、饮品、化工、染织、针织、石油、木器、绿色建材、奶制品、印刷等数十家企业。至2000年底,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创利税5000多万元。**碳素厂的产品远销俄罗斯、伊朗等国;第三砖瓦厂试制的粉煤灰烧砖得到省、市建委的认可。

建筑业:1949年前,全镇仅有瓦工1100余人,主要从事民间修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各村从事建筑业的人越来越多。1957年,北京建筑公司来招收建筑工人,主要是架子工、瓦工、抹灰工,为农民从事建筑业提供了机会。当时去北京300多人,后陆续返回家乡从事建筑业,也有长期定居外地的,如头百户村杜华堂、前小屯村王振芳,当时享誉京津和东北三省。翟时在村翟文彬跟北京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张百发完成许多建筑任务,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包含了**建筑工人的汗水。197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筑业需要,成立建筑队,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四级资质的工程公司,把各村从事建筑业务的人员全部纳入公司管理,完成了镇内全部建筑任务和市区一些工程。现在全镇从事建筑业人员达500多人,每年建筑安装量在1000万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是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当前许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年龄略大一些的,除农业以外没有其它特长,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建筑等简单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岗前培训后从事简单加工。其次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受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离不开土地,制约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虽然政府部门和劳动培训单位组织外出务工成效显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近一半靠亲戚朋友介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这种自发组织形式的输出分布零散、发展后劲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三、思路与对策

目前**地区农民在市内务工的人员年收入一般在9000元左右,在市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5000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2万元,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应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内部劳动吸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精耕农业,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仍是一条可选的途径。

(二)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项目一齐抓,尽快形成"个数"与"个头"的快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90470/

推荐访问:2016年劳动力转移总结 2016年郧西七夕文化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