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

时间:2017-08-25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一):上海大火烧出的反思_secret

一场大火烧出的反思

2010年11月15日下午,上海市中心静安区一幢正在进行外部修缮的28层教师公寓燃起大火,烟雾、气味弥漫周边数百米。大火持续约4小时,终在晚间6时30分许被基本扑灭,消防队员进入楼道收拾残火,搜救楼内居民。截至16日上午9时30分,上海胶州路特大火灾事故已导致53人死亡,另有70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17人伤势严重———随着地毯式入楼搜查工作的进行,伤亡数据也许仍将会不断变化。目前,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由于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四溅的火花引燃了建筑物外围的绿色安全网,最后导致熊熊火灾的发生。

纵观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我国建筑节能工程大规模使用易燃有机保温材料 (EPS、XPS、PU)频繁引发建筑火灾严重事故。从央视新大楼北配楼的火灾到中央美院南区宿舍火灾再到今天上海静安区28层教师公寓的火灾,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场火灾的画面都触目惊心,每一场火灾都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巨大伤痛。处于高楼林立中的人们怎能不恐慌?怎能不反思? 2009

年筑物外墙保温的防火要求。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建筑材料已经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建筑物外墙保温的防火要求,因此,泡沫混凝土这种新型环保节能防火建筑材料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应运而生。泡沫混凝土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水泥的不燃性及混凝土中大量的封闭气孔达到防火、轻质、保温的效果。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的特点:

(一)高耐火性

泡沫混凝土属于A1级防火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度达到1000℃以上,完全满足了防火隔离带以及公安部、住建部公通字[2009]46号文件的要求。

(二)高保温性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专用板闭孔率>95%,高闭孔率减少对流传热,是高隔热的先决条件。其导热系数与聚苯板的导热系数基本相当,可满足建筑保温隔热的需求。

(三)轻质性

常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为300—1200kg/m,相当于普通混凝土的1/5—1/10.抗压强度大于0.25Mpa,可根据建筑物设计要求生产出不同强度的泡沫混凝土产品。

(四)使用寿命长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专用板的使用寿命大于50年,与建筑的寿命能保持同步。

(五)良好的耐水性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专用板属于硅酸盐类材料,所以耐水性非常优越。

(六)无毒、无公害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专用板在高温下不会燃烧且不释放有毒气体,属于安全、环保的建筑材料。

(七)强度高,不易破裂

泡沫混凝土防火隔离带抗压、抗折、强度指标均较高,达到了低密度较高强度的相对统一,使3

用与运输不易碎裂,并符合耐火完整性。

(八)节能环保

可利用工业、矿物、废渣进行填充,实现利废减排;无有害气体排放,不论是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都没有象有机发泡材料释放气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会由于重复保温拆除的废料给环境造成污染;不会造成由于有机类保温材料燃烧给环境及人类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没有矿物棉类无机保温材料飞尘对人体皮肤及呼吸道造成的伤害;数十年或百年之后,经过粉碎可再次填充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可持续生产。

A级防火外墙保温板 --30×30公分

产品特点: 1、环保节能:本产品是利用水泥为胶凝材料经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发泡保温制品,无毒无害,无污染; 2、吸声隔音:产品为封闭孔径结构,泡越多隔音吸声的效果越显著,开孔吸音,闭孔隔音,创造静适生活; 3、防火防水:无机水泥材质,耐火强度高,耐水性好,检测结果为A1级不燃,可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保温,并且有隔音隔热的特点,安全性能相当优越; 4、吸能抗震:泡沫混凝土可吸收地震波冲击能量,使之衰减。本保温层可提供高建筑抗震性; 5、耐久优异:本产品为全水泥,耐候耐老化,可与建筑同寿命; 6、保温隔热:导热系数0.05-0.10w/m.k,只需采用不同厚度,均达标准; 7、施工便捷,方法灵活,有效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产品规格:30×30公分,30×60公分,30×90公分,厚度为3-9公分 产品相关系数: 性 能 检测结果 标准指标导热系数(干态)W/m.k 0.062 ≤0.10 干表观密度 218 ≤300 立体抗压强度Mpa 0.29 ≥0.10 燃烧性能 A1级不燃 A级不燃吸水率V/V% 9 ≤12 耐融冻 合格 15次冷冻循环,表面无裂纹、空鼓、起泡、剥离现象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一):上海大火反思

上海大火反思:城市质量未与建设速度同比提升

.cn 2010年11月26日12:14 三联生活周刊

封面

11月15日,上海静安

区胶州路火灾事故现场,爬上脚手架等待救援的居民

吴国略

58个生命警示了什么

谁的城市?

主笔◎李伟

11月21日,从清晨到夜晚,黑压压的人群默默地走着。他们走过陆家嘴和黄浦江,走过苏州河、外滩和静安寺,走出地铁7号线的车厢。怀里抱着白色菊花的人流,走出高楼和弄堂,汇入常德路、昌平路、余姚路,来到胶州路口。

下午,阴霾的天空飘下零零落落的秋雨。老人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中国人和外国人,排成一条长队,缓慢而有序地走过隔离通道,站到那座被烧得黢黑的大楼前。他们默默地放下鲜花,鞠躬,拥抱,然后相携而去。悲伤如同河流,被人潮裹挟着,从大大小小的街道涌出,在这个路口汇合、释放。

鲜花铺路,烛火摇曳。这一天,上海再无白菊可售。

一场大火,4个小时,58个生命。

11月15日下午,一个由电焊枪溅出的火花,飘落在一种名为“聚氨酯”的保温材料上,导致这种贴在楼体上的白色发泡状物体迅速燃烧,借助着四五级的风势蔓延开来,并释放出有毒的烟雾。大楼随即被烈焰和滚滚浓烟包围,随后,吞噬了许多个家庭本来的美满与幸福。 7天后,数万上海市民为这些遇难者自发祭奠。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官员与市民、生者与死者,农民工和卖花的小贩。城市因人而聚集,为人而存在。城市为每一个生命的诞生而鼓掌,为每一个生命的逝去而叹息。人本是城市的中心和主角,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一倍。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是创造财富的永动机,是现代生活的舞台。而上海则成为中国城市化运动中的先锋和旗手,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城市高度在不断被刷新。

1994到2010年,浦东最高的十大建筑榜单不断变化,不断有新大楼取代旧建筑,前前后后共有41幢大楼进出这份榜单。如果将每年最高的十大建筑的高度取一个平均数,1994年浦东新区的十大高楼的平均高度是117米,到了2000年则是222米,而截止到2010年4月,这一数值达到了304米,是1994年的2.6倍。

如果以GDP和摩天楼为衡量标准,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到2014年,它将拥有世界第二高的摩天楼——632米的上海中心。2009年上海城市GDP总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至2009年底,上海已经拥有至少6000幢高层建筑(24米以上的高度),而纽约高层建筑数量是4000幢。在某种意义上,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最多的城市。 但另一方面,短期内城市高度的不断刷新并不等于城市质量的同比提升。我们用20年时间完成了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但建造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建筑工人,却多数是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建设这座城市,使用的可能是并非符合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我们来不及跟随高速发展,随即建立符合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效城市管理网络及紧急事故处理的安全反应体系,却在继续扩展城市容量,继续突破城市高度。以速度为目标,超越自身能力获取城市的增长,往往会付出不可预料的代价。也许,“11·15”胶州路教师公寓的大火即是一例。

质量低下的建筑、无证的电焊工、非法转包的工程商、混乱的工序、危险的保温材料、老化的社区消防设施、居住与施工彼此制约的环境、缺乏防灾教育的居民……共同导演了这出本不该出现的悲剧。甚至,这场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谁也没想到,这场火就会在众目睽睽和麻痹大意之下,迅速全面燃烧成无法控制,而且无可救药!

问题是,在这样一起付出了沉重生命代价的悲剧发生后,我们该从中获得什么?既然“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口号,那么,我们是否该回到这个最本质的基础,来审视我们这20年骄人的业绩,思考以后的发展?城市是人居住的,城市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如何尊重人居住,如何保障人居住的安全,如何使城市更有居住的温暖与舒适,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谋求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应该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和越来越被改善的空气,还应该保证每一个居民集居地都能有安全通道、安全的空间,毕竟,生命保障是城市

之本。

城市为人民,也许这个口号没人怀疑。但我们往往太多追求光鲜的外表,太少认真细致,真正关怀这城市里生活着的千差万别的人最真实的生活。在追求城市形象与GDP的背后,我们实在有太多的盲点需要填补——城市管理者是否能将目光转移到对每个市民特别具体的关怀,关注他们的安全、公平和发展?城市的每项制度是否都经过了充分讨论和考量?每一项投资是否真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达到了效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大量细节,往往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中最恐惧的是被不良资本绑架,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应该警惕财富可能带来的隐患与灾难——在工程建设中,每一项工程是否被腐蚀?每一项材料是否真正安全?每一项工程的每一工序是否万无一失?每个操作者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培训与适当的报酬?基层社区的组织是否依然有效?谁来对社区安全设施做日常的维护?这些如果不能真正制度化,人民利益依然得不到保障。

我们正在以巨大的雄心改变全国各地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小城市正在变成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正在变为超级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可逆转的前提下,但愿这场大火能推动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城市为谁而生,更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这或许才是生者对于死者最大的告慰。

上海拟将11月15日设为城市公共安全日,但愿从此警钟长鸣。

从11月15日赶到火场采访,数日内我们见到了无数大楼里的居民,他们有的目睹自己家被大火慢慢吞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很幸运,全家都从火场中逃生。对于他们,灾难还没有完结,现在一闭上眼睛,他们就能看到大火在眼前燃烧。

除了他们,我们还尽力采访了大火中逃生的农民工,感谢一些不愿意署名的朋友的帮助,我们终于在截稿前一天,找到了“无证电焊工”——江苏建湖县25岁的吴国略的家属。除了大楼居民,这些农民工同样是这场火灾的受害者。

堆满了胶州路周边的花朵,似乎给这场火灾带来了唯一的一点安慰,按照一位逝者家属的话:“他们在天上的灵魂会看到的。”

主笔◎王恺 记者◎杨璐

“无证电焊工”吴国略的11月15日

“我在八楼脚手架上,风很大,不和你说话了,晚上我们再打电话吧。”11月15日,上海高空大风凛冽,胶州路728号的高空建筑工地上,终日寒冷。这天中午12点多,现在已经被拘留的“无证电焊工”——江苏建湖县25岁的吴国略,和他的妻子薛敏通了这些天以来的最后一个电话。随后,大火,逃生,躲藏,和几名同伴一起被拘留,现在,他的名字还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处,指代他的,还是“无证电焊工”。

在建湖县找到了吴国略的家人,昨天拘留通知书刚寄到,一家人正在发愣,完全不知所措。薛敏清秀、简单,和吴国略结婚5年,两人还是每天都通一个很长的电话。“说的就是夫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一):上海大火反思

上海大火反思:预防在建

建筑火灾成消防课题

.cn 2010年11月25日00:03 新民周刊

一把大火烧出的反思

唯有将所有疑问解开,才能告慰亡灵,慰藉生者。 首席记者/杨 江 特约记者/包 蹇

所有的“上海心”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都奔向同一个方向——胶州路728号。

上周末,上海为在“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举行了花祭,十多万民众从各处赶来,吊唁的人群绵延三四公里。胶州路728号被菊花簇拥,哀伤与感动在这里汇集,时至今日,每天仍不断有市民持菊花前来吊唁。

周日祭奠的人群中,记者遇到一名特意带队赶来吊唁的企业老总,在鞠躬、献花后,他要求所有的员工在728号前一字排开,凝望这栋被烧焦的28层高楼,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是否到位。

11月22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表示,上海建筑市场表现出的混乱现象以及监管不力,是造成

“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

为永远铭记此次事故的惨痛教训,上海考虑把11月15日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

火灾已经过去一周,善后与追责工作正在进行,围绕这场大火的追问与反思也在延续。

大火为何总是发生在在修在建工程?

引发胶州路大火的直接原因现已查明是正在进行外墙节能保温改造工程的无证焊工在脚手架上操作电焊不当引发大火所致。肇事焊工在火灾发生后没有采取扑灭措施,直接逃离现场,将楼内的居民置身火海。

记者采访了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他历数了近几年多起触目惊心的高层建筑大火,发现大火大多都是发生在在建、在维修工程。就在胶州路大火前两天,被一把大火焚毁的清华学堂当时也正在进行修缮工程,去年2月发生大火的央视配楼也是正在建设中,去年4月南京中环广场的大火,起火原因与上海胶州路的这场火灾也是极其相似——电焊焊渣。

据统计,高层建筑施工中发生的火灾占整个高层建筑火灾的85%以上,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火灾、北京央视大楼火灾、哈尔滨360火灾,都是在建建筑火灾。

“电焊的焊渣,已经数次成为肇事元凶!”这名专家表示。大火扑灭后,有消防专家曾进入胶州路728号楼内,他告诉记者,胶州路的火势,已经使该栋大楼成为“炉膛”一般“立体燃烧”,专家在底层民居看到,可燃物均已燃尽,这种火灾,建筑的火灾荷载、高度、火场需要的供水,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消防条件。

上海消防研究所的这名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在建工程急剧增加,临时建筑物布局、施工材料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火灾,而且,在建建筑工程火灾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易形成立体火灾。

他们的一份分析报告这样陈述: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墙体外部保温墙面、门窗没有封闭、上下左右贯通,建筑内部堆积大量可燃建筑材料,施工脚手架上竹排或木质的跳板、防护网等均为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便从着火点向上部迅速蔓延,特别是利用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建筑外墙保温板,使火势在急速向上方蔓延的同时也向下方蔓延,且燃烧速度很快。此外,上部燃烧的碎片飘落下来,又能快速引燃下部的脚手架上竹木质跳板和其他可燃物。在建建筑工程一旦发生火灾突出的特点是,建筑内部的可燃物起火能引燃外部的脚手架,脚手架燃烧能快速引燃内部的可燃物,因此不论什么部位起火,都能迅速连锁反应,形成立体的“冲天火柱”。

同时,在建建筑工程防火功能薄弱,难以控制火灾发展。在建建筑工程没有自动报警与水喷淋系统,绝大多数也没有设置临时供水竖

管。火灾发生后,建筑没有防火分区,没有卷帘、防火门等分隔设施,难以控制迅猛发展的火势。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

不过,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专家也提到,上海国际环球中心在这方面是个特例,该建筑的供水竖管随着建筑高度的上升,也随之上升,值得推广。他们建议,应系统地开展对在建建筑工程火灾的预防与扑救对策的研究。在以往对火灾预防、灭火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并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尽可能解决消防队伍在预防和扑救在建建筑工程火灾中遇到的相关难题,有效抢救生命和保护国家人民财产。

胶州路起火大楼的脚手架上其实也悬挂了四五组灭火器,每组两个,但这些灭火器并没有使用,事实上,这种小型灭火器在大火面前根本就无济于事。

为此有消防专家建议说,类似胶州路这种修缮工程,就应该设立专门守望的人员,在楼顶或地面,随时观望,一有情况,立即打开水阀,架设水枪灭火,即可避免“火烧连营”。

是设备不足,还是配置不科学?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

在高层火灾的现场,如果没有足够高度的举高消防车,常常无法从外面用水枪灭火。因此,国内不少地方近年也进口或拟进口举高车,但专家认为,装备的“长高”速度本身远远跟不上楼宇的长高,50米以上的高层应立足于建筑消防设施自身,立足于自救。而拥有最高

的举高车,代价高昂,使用并不尽如人意。如此昂贵的“装备秀”大可不必。

据介绍,上海有一辆从芬兰进口的工作高度90米的举高车,浙江杭州有进口可到达101米的,沈阳也有101米的,网上搜索新闻“进口举高车”,不仅可以发现国外生产商的介绍,也多有各地城市引进“某地第一高”的消息。【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

超过68米的举高车,费用就达到1000多万元,100米左右的,费用达到2000多万一辆。而事实上,这类举高车由于自身过重、过长、过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常常无法拐弯、无法停车,甚至不能进入小区。

消防专家告诉记者,南京曾经进行一场消防演习,进口举高车经过在市区路面的两个半小时折腾,才到达火灾现场。大型举高车出动,甚至需要一辆车先跑一趟侦察路线,才能动身。因为出动不便,不少城市的举高车甚至连一次都未曾参加实战。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国不少大城市的消防装备,甚至已经让美国的同行“相形见绌”。

然而,消防专业人士以及专家普遍都认为举高车不应盲目进口“攀高”,应该考虑国内的城市实际使用需要,合理配置。在装备更新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装备和人员的合理科学配置。因为即使有最好的装备,没有能够使其运转的各方面条件,也形同虚设。

上海大火引发的反思(一):上海特大火灾反思方案

上海“11·15”特大火灾反思方案

一.复旦大学教授:唐贤兴 一个成熟的城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要经受考验的,不是某一个应急单位的应急能力,而是整个城市的防灾应急体系的联动能力。

第一,我国的应急预案应该加强监管部门领导人员和一线应急人员之间的沟通,应该从制定真正意义上的应急方案来思考问题,而不能让应急方案成为一个束之高阁的文件。 第二,危机应对需要多部门的紧急联动,而不是一个部门单兵作战。一个成熟的城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是应该对整个防灾体系的全面测试。也因此,要经受考验的,是整个城市的防灾应急体系的联动能力。

第三,成熟的应急预案应该保证现场决策具有相当的弹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69400/

推荐访问:上海静安大火 哈尔滨大火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