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人文百科 > 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

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

时间:2017-08-04   来源:人文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人文百科】

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一):形势与政策论文:南海问题

从南海争端看中国如何发力

----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快速转变,国际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又加之随着人类不断地对自然开发,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坏境污染等愈发严重的问题,人们开始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生存资源。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着更大的,更为复杂的挑战。南海问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南海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海洋政治社会对海权、海洋资源的关注以及海防、海洋军力和海洋安全等问题。本篇论文结合时事和有关论述从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争端关键所在及中国政府和民间的表态和作为详细阐述了当代国际社会下的中国如何应对外交难题,同时用大量事实表明中国对南海无可争辩的主权和我国必将在南海问题中取得胜利的坚定事实。

[关键词] 南海争端 现状 成因 对策 维护主权

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在当代持续发酵的原因

2012年初,中菲两国的黄岩岛之争再次将南海问题推向了国际社会的风口浪尖,其实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南海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为什么到了今天,南海诸岛却成为一个有争端的地区,而且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南海争端问题。南海的战略价值凸显。南海地区所蕴藏的战略价值使南海地区的周边国家对南沙诸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也纷纷以种种借口抢占和争夺我南沙诸岛。

20世纪80年代,为了和平解决本不存在任何主权归属问题的南海问题争端,中国政府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变得异常复杂,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也变得越来越被动。 其次,美日等区域大国利用南海问题的争端,牵制中国的崛起,企图将南海地区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以及双方依赖的不断加强,在遏制中国崛起上,美国所能抓到的把手越来越少。对于美国来说,介入

南海问题不失为一个有效可行的举措。对于日本,作为唯一一个曾经大规模侵占过南中国海的国家,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对该地区局势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关注,成为该地区安全格局变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毫无疑问,中国是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围绕着钓鱼岛以及东海大陆架的主权归属问题,中日两国进行着积极的相当激烈的博弈。很显然,日本必定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以获得更大利益。 再次,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过去我们在南海问题上的举措存在着不少弊端,在客观上为某些国家提供了可称之机。

南海问题的现状及中国如何发力

自南海诸岛争端产生以来,南海周边的部分东南亚国家也逐步加快了其抢占中国南海诸岛的步伐,,南海问题也变得异常复杂。形成了当前“六国七方”对峙和角逐的局面,“四国五方”的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局面。目前南海问题争议方多达七个,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上述七方所占岛屿所形成的犬牙交错局面,使得彼此间的利益难以协调。南海问题复杂化的趋势看似不可阻挡。此外,随着美日等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对中国来说,解决南海问题更加棘手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方针。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愿意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争端。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的主导思想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中国的上述努力,试图使南海地区的矛盾和斗争得到缓解,却无法改变周边国家的根本立场。所以中国在南海的立场应该强硬起来,不能局限于局部强硬但整体不作为的现状。

凤凰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您对与南海争端的看法是什么?结果显示,有高达95.3%的网友都表示,这是领土主权问题,必须要用军事手段来捍卫;只有3%的网友认为,应该通过对话协商来缓和紧张气氛;还有1.8%的网友认为,需要多边介入,他国调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领土主权问题用和平对话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老虎不发威,人家只能当你是病猫呢;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也到了应该亮剑的时候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让别人看看,不能总是一味地忍让和妥协;抗议谴责永远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而学者李开盛的文章则点评说,中越南海争端,无疑使得中国外交再次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不能打,又不能拖,拖是拖不下去了,对方一直在开采石油,

而且现在还要举行军事演习;但是打吧,又有很多顾虑,自己无论在周边、还是在世界上差不多早已是个孤家寡人了,要是打的话,还不得被进一步彻底孤立!或许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再打打口水战,但中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威信,恐怕也会慢慢地被这些口水所淹没了。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对于南海问题也越来越朝着强硬的方向发展,众多事实表明,中国必将成功解决南海问题。

正如新京报发表的社评:菲律宾再“误判形势”后果很严重 那样,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会让步,在国家主权面前会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应对任何侵犯我国家主权的行为。菲方应该明白,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并不矛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平外交,并不意味着中国面对国家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选择退让或妥协。一旦国家核心利益受到侵犯,中国政府将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毫不犹豫反击。黄岩岛对峙事件也毫不例外。从各种层面来讲,都可以看出,中国在应对南海危机上没有任何理由退让,甚至是有条件也不行。

南海:中国必将胜利

南海问题同钓鱼岛问题一样,事关我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其本身并不在于与谁相争,而是问题所反映出的一个大国的立身之本。试想,如果一个主权国家武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完整,那他本身就称不上是主权国家。所以没有人会担这个历史罪责,中国正在切实的履行大国首要责任,尽管有些不尽人意,但至少在进步。 从国内来说,官方媒体开始放出一些强硬信号,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评论:“菲律当有自知之明”。深刻指出了菲律宾不仅蓄意挑起黄岩岛事件,而且不断发表措词强硬的言论,制造种种事端无理取闹。损伤中菲两国关系、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罔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菲律宾实在是走得太远了。

我们中国以自己的实力,中国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作法。人民日报指出:“中国的作为再一次彰显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志,珍惜中菲关系大局的诚意,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自觉”,“中国将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的立场。但是,中国也做好了应对菲律宾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中国有句古话,势不可使尽,事不可做绝,逆公理而行,只会走向反面。菲律宾当有自知之明“。人民日报的这番评论表达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

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和我国的海军力量开始不断的进行常态化的巡航。

新华军事网报道:“中国军舰现身仁爱礁阻止菲律宾建堡垒,菲律宾外交部21日抗议中国海军和执法船"靠近"南海仁爱礁,并称中国舰船"阻挠"菲方船只。”这一事件目前来说并不多见,所以它体现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中国开始发力,中国对于自己的领土主权不会让一点。由此可见,中国不会一直沉默,不会一直被动的接受什么,相信我们国家这次不会让民众是哇美好的。

其实从国际上来分析,在南海问题中,虽然夹杂着各方的利益关系,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此付出其真正的利益,尤其当牵扯到期核心利益时候,所以说,南海某些国家妄图通过美日等国家来达到制约中国的目的到最后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香港《文汇报》13日发表评论说,一些国家拉拢大国侵占中方南海权益,南海本无争议,近年来,却“不平静”,显然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保持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个别国家因一己私利变南海为“争议之海”、“问题之海”,这种行为是短视的、自私的,最终也会损人不利己。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认清相关事实,首先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明确表明中国对于南海有着不可争辩的主权,这是任何人,任何方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然后我们要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不会让国人失望的。自觉爱国,从现在开始,女里为国家的富强出一份力。

2013.05.23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菲律当有自知之明》

新华网军事频道

香港《文汇报》评论:一些国家拉拢大国侵占中方南海权益

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

南沙群岛网《南海地理资料》

亚东军事网《南海局势紧张,何为导致南海问题的原因》

金灿荣 刘世强《南海争端:历史成因与解困之道 》

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二):浅谈中国南海问题(形势政策论文)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海洋时代”,沿海国家十分重视并不断扩大对海洋的需求和关注,都试图凭借海洋资源、空间和权益的占有和利用,来寻求最大发展空间和利益。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可谓是争端不断。

【关键词】领海权益;南海动态;海洋文化观

一、 南海问题的现状

中国目前在南沙仅占有9个岛,未在南海打出一桶油,竖起一座井架。而其它各国不仅在占有的岛礁上建成永久标志性建筑还派兵驻守,吸引外资肆虐的掠夺南海资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相关要求不予承认。这一规定又给了那些非法占据我国南海诸岛的国家一个取得国际承认的机会。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归入自家版图;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先是抗议我旅行团前往西沙群岛,又任命了西沙群岛主席。美国调查船被围堵事件一波未平,驱逐舰“钟云”号赶来护航一波又起,短短一个月内,中国海疆频频告急,围绕南海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争暗斗,让这一海域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诡异。

2011年的南海,仍然是争端不断地一年。目前我国南海海域被无理侵占的岛礁有40余处,临近的海域也被瓜分。6月28日菲美举行2011年度“海上联合战备训练演习”(CARAT),演习将持续到7月8日,共l1天。菲律宾4艘海军舰艇与这3艘美军舰艇一起参加演习。菲律宾为在近期的南海争端中“壮胆“,积极寻求美国支持,而美国为给“重返亚洲”寻找契机,也采取了主动的态度;7月7日至9日,应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的邀请,菲律宾共和国外交部长阿尔韦特德尔罗萨里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重申尊重和遵守中国与东盟国家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9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此事时称: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此我们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所坚持。1O月12日,印度和越南政府在新德里签署了一项为期3年的南海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协议,无视中国一再反对,执意介入南海事务。l1月l6日.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从2012年开始在澳大利亚驻扎250名海军陆战队员,未来驻澳美军总兵力将达到2500人。除澳大利亚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欢迎美军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遏制日益强大的中国影响力。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南海问题日益严峻。

二、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海洋国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渤海、黄海、东海、台湾东部、【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

南海五个海域海洋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中国最大的一块海洋国土,相当于中国陆地领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中国南海海洋国土》)。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岛屿的地位愈加突出,因而导致某些国家无端挑起对我国一些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航道资源和油气资源,是世界四大油气资源聚集中心之一,它的石油地质储量大概在230亿~300亿吨之问,单是可开发价值就超过20亿人民币,约占中国总资源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南海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在近200多年间,南海海域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

三、如何处理海洋主权争端

在海洋主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断的探索如何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的战略。维护南海权益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O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海洋文化观的建设

意识是文化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在世界性海洋发展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这首先要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适宜于海洋发展的文化观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其在海洋发展、海洋竞争的世界舞台和地区舞台上所确定的国家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就不同。目前在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主题学科领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努力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观念.坚持正确的导向,运用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形式,传播海洋文化,提高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使其与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2.扩展军事力量,加强友好合作

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增强我国海军和海上巡逻队的实力,加快海军转型建设,抓住当今国际安全关系的连动性、依存性等特征。以全局的、历史的、前瞻的眼光高度。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前提下,时刻准备以武力解决根本问题,捍卫国家安全,国土完整。中国将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从海洋科研与环保、互联互通、航行安全与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做起。逐步将合作延伸扩大到其他领域,形成中国-东盟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南海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权益的争夺,更重要的是整个地区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坚持地区间合作,保证地区内和平、繁荣、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领土及领海主权和沿海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维护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保护对外海上通商,维护公海自由,更好地解决争议。 参考文献:

【1】朱晓青: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1

【2】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4.3.1

形势与政策,海南问题(三):形势与政策南海争端

形势与政策

——论南海争端问题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诸岛的归属以及海域的划分形成了冲突与争端,即所谓的“南海问题”。

一、南海战略地位

南海,幅员辽阔,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域,其间更是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岛、礁、滩、沙等。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南海不仅拥有着异常丰富的渔业资源、深海动植物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相比较于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容小视。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二、南海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宋代,中国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在此之前的汉代,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在此之后至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三、南海的现状

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顾我国政府的一再声明,陆续侵占吞食了其中的一些岛屿,形成以武力非法侵占我国南沙岛屿的局面,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截止目前为止,在南沙群岛中,我海军仅守卫着永暑礁等7个岛礁,国民党海军则驻扎在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越南已占据了我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了9个岛礁,马来西亚也占据了5个岛礁,南沙海域的32个主要岛礁,有31个完全在他国的控制之下,南沙海域划界纠纷十分严重!

四、南海问题的实质

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国家的利益,南海的利益包括资源利益和战略利益,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首先,南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拥有产量丰富的渔场。其次,南海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是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的生命线。

五、南海问题的成因

首先是历史遗留原因,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放松了对南海的管辖,使得东南亚各国有机可乘。其次是南海地区资源丰富,不仅是丰富的渔业,更重要的是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各国都垂涎它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南海的国际战略地位,南海是国际海上航运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南海诸岛不仅可以遏止南海地区的海上交通线,而且可以对马六甲海峡等国际重要海峡进行封锁这让周边国家都有据为己有的想法和行动。还有就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介入,使南海问题不断升温。

六、周边国家的态度

1)、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

美方主张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自己混水摸鱼、坐收渔利。美国利用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政策既是长期的,且从近期看,行动也是越来越明显,比如它的主要手段有:强调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和所谓“公海”的“自由航行权”、增强在东亚的军事力量、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共同防堵中国等等。

美国是目前世界头号的能源消耗国,但随着近期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南海巨大的油气储量日益凸显,美国自然是不会错过捞到好处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油气公司加入到南海“共同开发”的意向也越来越明显。

此外,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企图由来已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

2)、日本对南海问题的态度

随着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发现,各国开始打这一地区的主意。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南海问题,日本政府在南海主权争议中立场明确,希望东盟国家连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借此实现日本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

3)、越、菲、马等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

首先,各国与中国陆上边界已经划定,而海上边界非常复杂。他们想霸占中国岛屿,故希望问题扩大化。其次,这些力量薄弱,无法与中国抗衡,自然希望借东盟的力量对抗中国。然而,东盟不答应以东盟的名义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他们只好找另一靠山美国。使得南海问题不断扩大,逐渐演变成国际问题。

七、中国的态度

中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

中国高度重视南海国际航道的安全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63268/

推荐访问:关于形势与政策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