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作文大全 >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产城融合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产城融合

时间:2017-02-0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作文大全】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产城融合(一):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产城融合理念下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作者:范欣刚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新疆阿克苏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设计与研究,浅谈在产城融合这一理念下的规划心得。

【关键词】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产城融合(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一、项目背景

为了加快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全面部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支持政策,要求东、中部地区19个省区市对口援助新疆,提出新疆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自治区党委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事关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在此历史时期,新疆阿克苏市抓住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联系实际,着眼长远,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提出了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及建材化工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核心,实现区域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发展优势的转换。

二、上位规划指导

《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将阿克苏市发展定位为南疆与伊犁河谷之间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应发挥区位、文化、资源优势,塑造特色风貌,打造成为南疆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纺织基地,多浪文化中心。

《阿克苏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将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确定为:两群两带,两主两次,其中阿克苏—温宿城市作为为阿—温产业集群的核心,承担产业集群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地区产业体系中,是轻纺服装、建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发展基地。 《阿克苏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确定城市性质为:中国向西开放前沿,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水韵森林宜居城市。城市规模:规划期末人口达到89万,建设用地规模9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打造水韵森林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产城融合(二):产城融合报告(简1)

临港产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

一、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进展的总体情况

临港产业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产业发展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新城功能框架和区域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开发建设成效显著。至2013年底,临港产业区累计完成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固定资产投资984亿元,其中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73个,引进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830亿元;工业总产值保持约37.2%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约24.3%的年均增幅;单位土地投资强度达到6433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9296万元/公顷,均远远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集聚,“临港制造”品牌初步确立。

临港产业区瞄准“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龙头企业集聚。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地方国企,中船集团、中航商飞等央企,三一重工、华仪电气等国内知名民企,以及卡特彼勒、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临港,形成了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初步形成。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框架;国务院8号文提出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领域中,临港已争取9个领域项目落户;上海市“十二五”高端装备规划确定的5大重点领域中,临港均有涉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积极填补事关国家战略竞争与核心利益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如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产能和市场已占全国半壁江山,中船三井可制造目前世界上最大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200吨级、履带式、全液压SY2000挖掘机代表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环境初步形成。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超前构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陆续完工,建成S2沪芦高速、铁路芦潮港中心站、大芦线内河航道、地铁16号线等,其中S2于今年初免费通行,基本建成主干道骨架、重点区域道路网络,主次干道的对接、区内道路网加快完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建成高标准防汛大堤、全国第一座海上风电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产业码头、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临港公租房一期、临港园区标准厂房二期等一批重要设施,基本建成城市供排水、信息化、邮政、环保、能源等公益性服务体系。

(三)分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框架初步形成。

临港产业区内分布着四个分城区,包括芦潮港分城区、泥城分城区、书院分城区和万祥分城区,它们是临港产业区重要的生活服务和产业服务功能配套。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四个分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形态初现。其中芦潮港分城区城镇规划基本落地,基本形成了“两轴、三环、多组团”的城市布局,市政设施、公益性配套齐全,城市雏形初现;泥城分城区已建成动迁安置房达191万平方米,各种学校、生活、商业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毗邻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聚集大量流动人口,并正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生活社区。

(四)港、城、区、镇联动发展,区域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洋山深水港功能效应显现,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在洋山深水港、保税区和自贸区政策的辐射影响下,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已形成现代物流业集群,引进了马士基、DHL、普罗斯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运营商和配套供应商,以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国际采购等为特征的国际航运物流业正在加快发展。同时,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也为洋山自贸区的发展带来了长足动力,提升了港口功能和服务能级。南汇新城功能不断完善,提升了产业区的发展外环境。重点城市功能性项目陆续落户南汇新城,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社会事业功能框架初步形成,为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支撑。同时,随着产业区的发展,大量企业入驻,带来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则为南汇新城的发展注入活力。周边城镇与产业区发展相互促进。产业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各镇、分城区公司也正在加快建设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都市产业园区,支持支撑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临港产业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瓶颈问题

(一)临港产业区迎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临港产业区进一步释放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国民经济的现代支柱产业,临港产业区将籍此全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加大重大项目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充分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争取更多的功能性大项目和龙头企业集聚,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高端制造产业高地。

2、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临港产业区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海同步出台“20条”意见,国资系统对临港集团的功能定位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临港集团也到了不改革不发展的地步,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是临港集团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契机。同时,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浦东四大开发主体南下临港、市管企业东进临港、上海开发重心从中心城区转向新城新区等重要决策效应的显现等,也都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重要机遇。

3、自贸区落地和“双特”政策全面、实质性的实施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将对众多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自贸区较保税区更开放的金融、贸易政策,将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吸引更多贸易发生在园区,吸引更多产业人口和消费聚集在园区,并辐射惠及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区域。自贸区的落地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地产的发展,临港产业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土地储备优势,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从24条政策到30条实施细则,临港“双特”政策正在一步一步落到实处,为临港产业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

总体来看,临港产业区目前仍处于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区域开发体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也决定了临港加快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临港开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集聚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围绕“两聚一强化”的战略导向,结合临港实际,临港产业区需要重点突破三大瓶颈问题。

1、产业功能集聚问题。一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部分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落户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尚未同步落户,产业集群在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地位并未真正确立;二是功能性、龙头性项目集聚仍然不够,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三是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加强,需要进一步拓展功能、扩大规模,以更好地支撑产业项目招商和产业人才引进等。

2、人才吸引和集聚问题。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是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双限房”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吸引更多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等还相对缺乏;二是吸引针对人才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三是缺乏针对吸引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等。

3、综合配套环境问题。临港产业区远离中心城区,又是“平地兴产、平地造城”,综合配套环境不完善,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人气集聚和项目落地。一是交通问题,不完善的交通体系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通勤效率;二是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业区员工的生活质量。

三、临港产业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当今世界产业区发展的新趋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内涵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等多元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中心好几个区面积的总和,差不多是武汉或济南这样中等规模城市的已建成市区面积,区域面积相对较大,由此临港产业区必须建有自己的各项基本生活服务配套。10年来,临港产业区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76亿元,并已基本建成各项基础设施体系,有效保障了产业区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目前产业区又正规划建设占地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的临港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带)和临港生活社区(生活服务带),本着促产业宜人居的主旨,着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深化产城融合发展和新城镇建设,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相得益彰。

具体而言,产中有城就是要在产业区内部加快完善城市生活服务配套,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社区”,实现生产与生活的有机联动;城中有产就是要在新城加快形成功能性产业支撑,突出高起点、高定位和高端功能,促进新城发展从形象塑造向功能塑造提升;产城一体就是要在产业区和新城中统筹规划各类功能要素、产业要素、生活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区与新城一体化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就是通过深化规划联动、功能联动力、产业联动、交通联动、机制联动和政策联动,突出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形成区、城、港、镇多层次、梯度化的联动发展格局。

(一)加强区镇联动,突出基本配套与产业支撑。

区镇联动是指产业区与临港周边五镇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区要高度重视与各镇的联动,结合周边五镇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定位,重点着眼于基本生活配套和特色产业配套方面的联动,并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劳动者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业区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现有开发主体与镇域开发公司的联动对接机制,促进镇域配套产业发展;五镇要不断完善生活、居住、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配套功能,满足产业区员工的基本需求,同时要着眼区域特色,依托都市产业园区,发展与产业区配套的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从嵌入式向根植式发展的转变,并大力发展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满足产业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

(二)加强区内联动,突出链条完善与功能升级。

区内联动是指产业区内部各个主体、各个领域间的联动。产业区内部同样存在联动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产业之间,在完善产业区配套方面也要建立起多元联动机制。一是顺应产业区从初创期进入全面拓展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功能性、总部型、龙头式项目的主体集聚,引导优势产业的整体植入等,形成产业配套联动,完善产业区的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临港物流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大力发展制造业优势延伸的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又更好地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促进企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区内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内企业联动,进一步增强园区的集聚能力,巩固企业的根植性;四是综合考虑产业配套需求,选择合适的区域建设若干社区型“生活服务中心”基地,方便企业职工就近工作生活,同时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社区”,形成生产与生活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区生活配套功能,促进产业要素集聚。

(三)加强区港联动,突出政策延伸与功能拓展。

区港联动是指产业区与综合保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特色与拓展空间。结合自贸区的发展定位和政策优势,区港联动的重点在于政策延伸和功能拓展。紧邻港口的独特优势,是临港产业区功能拓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依托港口优势,在冷链、超重大件等特种物流和非保税物流等方面,加大物流功能性项目的集聚。另一方面,要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抓住自贸区突破性的政策制度创新契机,着眼于政策延伸,积极培育发展航运服务业,引导注册洋山的有关仓储、物流等航运企业逐步落户临港;创新发展离岸贸易功能,不断集聚贸易型企业、功能性跨国公司总部等;结合临港特色,建立大宗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农产品等交易场所;拓展保税港区的国际采购分拨、国际维修功能等。

(四)加强区城联动,突出高端配套与人气集聚。

区城联动是指产业区与南汇新城间的联动,是临港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支撑。新城是产业区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功能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发挥“市属区管”的体制优势,创新产业区与新城联动发展的机制,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基于新城的区位特征、定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产业区与新城联动的重点在于新的高端配套功能和人气集聚。要充分抓住浦东深化区域功能开发的重大机遇,依托浦东新区未来在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区与新城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的衔接,充分利用新城高端生活、居住、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区的生活配套体系,满足产业区高管人员、专业人才的生活需求,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活力氛围,打造继古北、联洋、碧云、新江湾城之后的新一代环境品质高雅的国际社区,不断完善和提升新城的高端配套功能。

(五)加强区区联动,突出规划衔接与政策支持。

区区联动是指临港产业区与浦东新区、中心城区间的联动,是临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临港的发展是大浦东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业区的区位特征和发展诉求,区区联动发展重点在于规划衔接和争取政策支持。要积极发挥国家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战略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在服务浦东区域战略的实现和功能提升中拓展临港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浦东未来的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布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安排方面,加快承接。同时要重视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力争使产业区成为全市产业布局的重要承载基地、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资源整合的首选区域。要加强与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升临港产业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10年来,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同时面临着战略发展机遇和瓶颈制约,其矛盾的根源在于产城融合度尚处于初级阶段。临港产业区本身占地面积较大,需要有自己的各项基本服务配套;创新创业带和生活服务带的建设将加快产业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进程。未来,临港产业区应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加强区镇联动、区内联动、区港联动、区城联动和区区联动,全面打造宜居宜业、产城一体、互促共赢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产城融合(三):2016市政府工作方案

南通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

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17号)和省政府《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发〔2016〕175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坚持水域陆域、城镇乡村、地表地下统筹,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综合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工作,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着力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切实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南通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地下水资源超采和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1.4%。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8%。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地下水、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到2030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

一、实施产业绿色转型,深化工业污染防治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结合水质改善及转型升级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江苏省落后产能淘汰要求。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实施行业范围更广、要求更严的地方性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鼓励企业主动提高标准,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对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和核准除减排治污、生态保护类新(改、扩)建项目。(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环保局等参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或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重点开展小型化工、印染、造纸、电镀、农药等“十小”行业取缔整治工作,制定取缔项目清单。2016年底前全面依法取缔到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发改委等参与)

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分区域、分流域研究并组织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严格执行《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化工产业环保准入指导意见的通知》及《南通市化学品生产负面清单与控制对策(第一期试行)》(通政发〔2016〕10号)。提高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准入门槛。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要求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并选择部分行业的新建项目在同行业内替代。沿江地区严格限制新建中重度化工项目,淮河流域限制发展高耗水型产业,沿海地区严格控制新建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项目。(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水利局、海渔局等参与)

建立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到2020年,完成市、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加快监测评价体系建设。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制定并实施水污染物削减实施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市水利局、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海渔局、建设局等参与)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生态红线保护。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重要湿地等涉水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加快长江、通榆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生态廊道构建。(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国土局、建设局、水利局、农委、海渔局等参与)

加强规划蓝线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保留足够的水域面积。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实行水域占补平衡,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市水利局牵头,市建设局、规划局、发改委、国土局、农委等参与)

强化沿海岸线管控。开展海岸线利用现状调查,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海洋功能区划布局产业类型,强化沿海岸线及沿海港口岸线用途管制。(市沿海办、发改委、海渔局牵头,市港口局、国土局、水利局、农委等参与)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留足河道、水库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要限期退出,保证生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重要湿地等生态空间。(市国土局牵头,市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水利局、农委、海渔局、环保局等参与)

构建优江拓海江海联动新格局。把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城市规划蓝线作为产业布局的前置条件,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311939/

推荐访问:花都先进制造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