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爱情 >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时间:2018-03-27   来源:爱情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

古代文学论文 第一篇_古代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古代文学论文】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古代文学论文】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

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

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

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

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古代文学论文】

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

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

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

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

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

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

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

唐宋文学

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

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04.王维心态研究

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106.李白与盛唐

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

113.晚唐诗扫描

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

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

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

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119.李冶的文学创作

120.薛涛的文学创作

121.鱼玄机的创作

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

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

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

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31.严羽的诗歌理论

132.论张先的慢词

133.宋代的歌妓词

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5.论婉约词的风格

136.论豪放词的风格

137.萧观音文学创作

元明清文学

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139.张南庄《何典》研究

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

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

142.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

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

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47.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

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

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

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165.论《花月痕》

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古代文学论文 第二篇_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姓氏 梁妙纵

讲师姓名 刁生虎

课程标题 中国古代文学

日期 2011.12.8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梁妙纵

随着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但不能一

一列举出来,所以我选择一个我最喜欢的专题,关于神话传

说成就和对庄子的感受。

从小我就是听着神话传说长大的,夸父追日,后羿射

日,嫦娥奔月等故事都深深的影响着我,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我了解到: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

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

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 百慕大三角的秘密,

黛安娜王妃的死,都不符合这一条件。第二,必须是单一的

事件,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并且是在

叙述一个特定人物的故事。第三,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

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依照这个定义来看,许多现代人

所谓的神话,根本算不上是神话。那些故事是在叙述一些根

本没有信众的神明,严格来说,这样的故事不该被称为是神

话。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

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

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

联系。

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

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

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

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

幻想性的故事。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

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根据简陋,变幻莫

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

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

惑、惊奇和恐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

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

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

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

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

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

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

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

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

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

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神话的产生源于社会性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生产力的限制之下,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事

物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取材的对象。在原始时代后期,战争

的不断爆发使得一些英勇善战的人纷纷涌现出来,使一些战

斗英雄成为了神话的取材对象。

神话的出现拥有这些基础也注定了它只能是原始时期

的文化,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神话故事也会不断变化或灭亡。但我认为神话故事在古

代人们的生产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国

神话如蚩尤与黄帝的斗争,讲述了正邪斗志斗勇的故事,故

事积极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觉得从很大的程度上歌颂专

制主义的鼻祖黄帝,有助于后世中国长达三千年的专制政权

打定基础,在人们心中如蚩尤这等无恶不作,企图造反的人

一定没有好结果,使得很多人对皇权更加敬畏,稳定社会的

秩序。同时歌颂了博大坚韧的精神,从神话英雄们的斗争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闪现在中国神话的顽强斗争意志

和奋发昂扬精神,为了实现理想,这种敢于斗争,勇于牺

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在神话传说

中,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即对命运积极的抗争精

神。在中国神话中,神或者具有赫赫战功的英雄,首先是以

其果敢的精神和英勇的行为,为天下芸芸众生创造了一个不

可多得的生存条件,其次他们的斗争又是不屈的、持久的,

无往而不胜的,西方神话中的神和英雄虽也不乏勇敢、坚

强,但往往又被一种不可知的抽象命运所左右。较为典型的

例子,是中国关于鲧禹治水和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

这两个神话部分情节相似,但他们所赖以斗争的精神支柱和

命运内涵却大相径庭。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奥林波斯山的悬崖

上,忍受神鹰的日夜啄食而坚强不屈,但他认为“无论谁只要

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

给的痛苦”,他靠命运,靠定数来忍受痛苦,最后,是命运使

他与宙斯化干戈为玉帛,取得胜利。

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

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梦想着能在空中飞行,于是

有了“飞毯”的故事,人们梦想着加速走路的速度,于是有了

“快靴”的故事,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外国神话,中国神话在

这方面一点也不逊于世界各国神话。拿飞行的设想来说,就

有羽人国,驩头国,“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奇肱民

能为飞车,从风远行”的记述,今天的飞机、火车、轮船不正

都实现了远古人在天上“飞”的梦想吗?有文献还记载了偃师

向周穆王献机械人的神话,这个机械人不但能歌善舞,而且

能用眉目传情,挑逗穆王左右的嫔妃,致使穆王疑心这个机

器人是用真人扮的,下令杀了他的头,我们暂且不考虑这段

记载是否真实可靠,单从书中的描绘来看,就足以和现代机

器人媲美。

中国神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块瑰宝。

关于庄子,老师花了大量的课时来介绍,庄子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人

民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左右了一代人的行为方式。主要思

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

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

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

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

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

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

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

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

用精神,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

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

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

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

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

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浪漫主义的色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

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

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

尘外,怪生笔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

子》,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

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

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

《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

论,就有李白、苏轼、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

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

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

真君”。

苏轼,也是学习中的一名伟大的文学人物,苏轼那开创式的豪放派词,自成一派,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一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流传千古

无人超越的名句都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品位,思想。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

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

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

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

代文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

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

【古代文学论文】

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

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

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

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应加倍努力与用功呢。

古代文学论文 第三篇_古代文学的论文

从咏月诗之月意象

看李杜风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谭富瑶

班级:2012级10班

学号:2012101492

目录

一、“意象”的由来 ........................................................................ 3

二、相似的情怀 .............................................................................. 5

三、不同色彩与情调 ...................................................................... 7

四、语言风格比较 ........................................................................ 10

五、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综合分析并总结 .................................. 11

主要引用及参考书目 ...................................................................... 12

内容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写下了数以百计的咏月诗章。月意象也被看做是李白、杜甫性情的物化。本文先阐释意象的形成起源,然后从李杜咏月诗中月意象入手,通过这一意象,剖析情感意涵,进而论述李杜风格异同。

关键词 咏月诗 意象 月亮 李白 杜甫 风格 异同

自古以来月亮成为了人们吟咏的对象,或触景生情,感发志意;或移情于景,借景抒怀,不一而足。①《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喻美人之容颜仪采,首开诗中月亮意象之先河。汉乐府及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多有咏月之作,如②《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③曹植《七哀》之“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则是抒写闺妇思人之情境。④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因出色地描绘了月下春江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而成为咏月诗的千古绝唱。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巨擘李白与杜甫,对月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两位诗人以月亮为载体,写下咏月诗,随之月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涵。李白与杜甫对咏月诗的贡献,不仅在于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传统,把月亮写得意象纷呈,色彩缤纷,而且还在于他们以出色的直觉能力,使月亮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共同把明月意象思维推向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本文分别将李白与杜甫的咏月诗置于一处来分析比较诗人笔下月意象寄托情感的异同。 ①

④陈国戌:《四书五经》,岳麓书社 1995年版,第33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404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260页。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繁体字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第32页

一、“意象”的由来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韵》: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⑤

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意”中之“象”,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心物契合的结果,这就说明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意象,是“心境想得,见相交融”的心理成果。⑥在刘勰的《物色》篇中说意象的形成是诗人在动情感物的状态中,启动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心灵能随物像一起变化,物像也能与心灵共同起伏,正是在这种交互不息的心理活动中,各种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就勃然而生。刘勰首次拈出“意象”这一概念及其对于美学内涵的具体表述,是符合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的。这就难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意象是客观物像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主观与客观物像相融合的产物。而月就很好的充当了诗人的一 种情感产物。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如⑤

⑥王运熙 黄霖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6页15行。 王运熙 黄霖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7页7行。

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以至于成为某种意象,实现“言外之意”的深沉内涵。

从文化渊源上来看,月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已成为一种风俗。另外月的阴晴圆缺的变化也激起了人们的联想。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像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 朱光潜先生也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过:自然界本有两种美,一种是峻崖悬瀑,一种是清风朗月。所以会产生对月的歌咏,但两位诗人更多的是倾注了他们的真挚感情,以月寄寓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忧思和对人的关爱,从而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月亮意象,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二、相似的情怀

同把月意象作为怀乡思亲寄托

我们都知道明月成为历代文人怀念家乡、思念亲友的寄托。在李、杜的咏月诗中,不仅多处出现这样的月亮意象,而且使这一明月意象更趋于细密精妙。

李白年轻时曾漫游四川,峨眉山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唱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⑦诗人以清新俊朗的峨眉山月指代家⑦选自(《李白集》卷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古代文学论文 第四篇_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思乡更怀人

--读《唐宋诗词名篇欣赏》有感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库中的瑰宝,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社会高物质的追求,让很多人开始数典忘祖,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古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能激发人的思维,积累人的语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读者的人生张弛有度。中而在历代流传下来的灿烂如星的诗歌作品中,思乡怀人这一主题则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主题之一。无论是在唐诗、宋诗还是在唐宋词中,诗人的游子情怀则让这一主题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升华。下面我就讲以唐诗、宋诗和唐宋词三方面来表达我对这一永恒主题的祖略见解。

唐诗:以《枫桥夜泊》张继 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首诗,著名的歌曲《涛声依旧》也正是对这首诗的改编好,可见这首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乡情怀已经引起了千古年来大家的共鸣。这首诗的前半篇集中了一组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月、乌鸦、霜雪、渔火以及江枫,这一些意象勾起了孤寂、漂泊在他乡的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同时,这首诗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使我们大众读者至今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相思之情。诗的后半篇写了山寺的清寒,用夜半的钟声衬托出夜的静谧、深远,也是这样使得诗人的羁途愁思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正是这首诗歌绵绵不绝的秋意,为我们营造出了无穷愁绪的情景,也把我们带入了那思乡更怀人的场景之中。

宋诗:以《泊船瓜洲》王安石 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据称是在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入京期间所做。在诗人泊船与瓜洲的时候,王安石因为有王命在身无法回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全诗的第一句先写京口和瓜洲的距离并不远,“一水间”的距离却偏偏承载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厚重的思念之情。之后全诗的第三句突然发生了转折,表面上描写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江南风景的秀丽,实则

又进一步加强了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一个“绿”字,从视觉的角度使读者感受到江南春天景色的秀美,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巧妙地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全诗的最后语句直抒胸臆,使得诗人浩荡的情思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纵观全文,“绿”字的用法特别为人称道。据宋人洪迈的记载,这句诗原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有陆陆续续地改为“又至”、“又过”、“又入”等,最后才被定为是“又绿”,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古代诗人对诗歌创作锤炼字句的严肃态度。

唐宋词:以《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为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卸了诗人漂泊的情感,首句就揭示了“春愁”这一主题。全诗引用了“秋娘渡”、“泰娘桥”,让读者能联想到女性的温柔,也让词中的思家之情得到了传达。“又”字暗示着诗人离家已久,也是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很自然的宣泄。下片中的洗客中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尽是对回家之后温暖场景的遐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是全诗中让人们传诵最久的一句,分析其原因,不仅是其表达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也巧妙地运用了“红”和“绿”,讲表达颜色的字词作为动词,展现出了樱桃变红、芭蕉叶子变绿的过程,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并增强了全诗的视觉效果,是词中传达出的羁旅愁思之情跃然纸上。

总体感知: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什么朝代,诗人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传达的十分巧妙。不管是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或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作为游子的羁旅愁思。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羁旅情怀才造就了他们,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诗人,也为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全书感知: 每个午后,轻捧一本《唐宋诗词名篇欣赏》,诗人简练的言语,无不投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英雄,无论是杜甫亦或是李白这些在当代仍被广为传诵的诗人,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是他们的诗歌仍旧被世人传诵。比如李白,他的诗歌离不开他那豪爽的酒性,还有玄宗在位前期时社会的繁华和后期的没落。中国的历史太长,朝代很多,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唐宋诗词领略诗人的满腔文墨。古

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几何时,我对这句话也是怀着抨击的态度,但当我读完这本《唐宋诗词名篇欣赏》,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现在当我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的时候,我想起了我们平时对待写作的态度,为什么对待现代的写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厌恶的态度,而古代的那些士人,却是如此热爱诗词。当然,这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诗歌所存在的魅力,应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吧!无论是诗还是词,短短的几行字,却有着深入浅出的韵味。就比如我们在上文提及的“思乡怀人”,诗人或者词人,很少会直接的“吼”出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用自己的所见间接地传达出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情。每一次读一篇诗词都会有另一番感受,虽然在现在我们开始写散文,写论文,但是我想,诗歌中蕴含的魅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这魅力,可能是深入浅出,可能是一语双全,可能„„这一切,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古代文学论文 第五篇_古代文学论文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外国文学论文

论文题目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武松

学院名称 文化与传媒学院

专业年级 2012级汉语言文学3 班

任课老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201024147

中 国  重 庆

2015年 1 月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武松对三位

女性的不同的态度

2012级汉文三班

王自强

201201024147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430999/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