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亲情 >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时间:2016-09-23   来源:亲情   点击:

【www.gbppp.com--亲情】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一):浅谈龙应台的亲情作文

浅谈龙应台的亲情散文

刘帝辰

【摘要】

龙应台,台湾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包括针砭时事的文章和亲情散文。龙应台的亲情散文,与她写那些议论文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字大相径庭,情感真挚,温柔细腻,《孩子你慢慢来》用温柔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的爱,《亲爱的安德烈》用书信的尽写了母子间坦率的对白,《目送》是作者对世故变化的深邃地,痛彻地感慨。龙应台用这些真情温柔的文字,刻画了她人生的另一面——亲情世界。本文主要引用《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三部作品,分别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浅谈龙应台的亲情散文

【关键词】:龙应台 亲情作文 内容 艺术手法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日期】: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对龙应台亲情散文内容的赏析】

龙应台的散文,主要写一些温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生活故事和内心独白,如果让我用一个词给这些文章定义,我可以说是“治愈系”,大概的意思是说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意思,原本是一个形容音乐和动画的词,但我想用在这里也不为过。读她的文章能让人心情变得舒缓平静,感觉到心灵被熨帖。不同于她那些笔锋凌厉的文章中的黑暗世界,在她的亲情散文中,仿佛世界永远是那么的平静而又美好。让心灰意冷人觉得“事情也没那么糟”,但这种感情绝对不是通过和作者相比较才得出来的结论,而是从心底被文章感化。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作为母亲的亲身经历,记叙了“自己作为导游,给新来的安安介绍这个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她教育安安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安安给予她启发的过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那些母亲与孩子间的对话,母亲内心的独白,句句写出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温馨喜悦,还有对两个儿子那亲切真淳的母爱,扣人心弦。至此,文章更深层次的分析了母亲对孩子教育的误区——让孩子学习得太多,给幼小的身躯和心灵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启示家长:教育,要慢慢来。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为了消除母子间年龄、文化等带来的代沟,她和安德烈进行了三年的通信,母子二人在信中就各种问题交换意见,使两人开始重新认识。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安德烈渴望自由,【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而龙应台作为尽责的母亲又不能给予他100%的自由,所以她不断的向儿子诠释自由,同时又试着去理解儿子,她的话情真意切,又充满哲理——自由不仅是不受约束,同时也会带来磨难。

他们在信中互相倾诉自己的情感,坦率、真挚而又现实,两人虽然存在隔膜,但是又从书信中慢慢试探对方,试着重新了解对方。信中谈论到许多经典话题,他们探讨各种话题,从德国、中国到台湾、香港„„从政治、经济到历史、文学、艺术、体育„„从环境保护、贫富不均到民主意识、道德判断、社会责任、人际关系、民族主义、精英思维、革命冲动、浪漫情怀„„母子两人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感想,也有不同的矛盾,致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的深入,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作为一部亲子读物,比起《傅雷家书》,更具有时代性,如今的家庭教育已不是那种一切事宜由长辈单向灌输的时代,如今的年轻人是“有想法” 的一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获取的知识,有时候足以支持他们与父母的道理向驳。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龙应台想体现的就是这种新的相对亲近平等的亲子关系,同时塑造一个新时代的慈母形象——一个具有宽容、理解、平等和循循善诱的母性色彩的慈母。

《目送》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又一亲情著作,在这部书里,龙应台作为女儿、母亲、朋友等多个角色,

讲述了父亲去世、母亲老去、儿子离去、失败的挫折、人生的迷惑„„《目送》一本书,掺杂了作者太多情感,让人读起来也是心情起起伏伏,每一个故事都牵动心弦。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写在扉页上的这句话,大概就是全书的情感精华吧,作为女儿,她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又远离了家乡,那么失落、忧伤;作为母亲,她目送儿子离开,苦苦站在原地,看着儿子消失在公车那边,多么心酸,无奈。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正如此,每个人都有父母牵挂,又牵挂着自己的子女,不管怎样,失去了牵挂,都是那么让人心痛欲绝,读过文章,才会体会到作者失去牵挂的悲楚。 《目送》中的故事每一个都很深刻,再浮躁的人也能沉醉于其中,感受作者的心情。书中文章有许多故事都细微到了生活细节,那些细枝末节也许在你读过文章之后,你才会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发生 ,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烘托出每一个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的感情。

从85年的《野火集》开始,一股“龙卷风”席卷开来了,她那“横

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的笔锋,让人印象深刻,但谁知十几年后一部《孩子你慢慢来》,颠覆了人们的记忆,而后的《亲爱的安德烈》,更是一阵柔和的春风,吹散了那根深蒂固的“龙卷风”,让读者见到一个情感细腻的女作家,从她的笔下见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平静,而又美好的世界,温馨有味,轻意盎然。

【简析龙应台亲情散文的艺术手法】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二):作文素材龙应台

龙应台

被余光中先生称为思想的龙卷风,她是最受尊敬的台湾女人。她所搭建的思想桥梁,让精英与大众、民间社会与文人传统、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大规模的相连相通。

龙应台,因为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出生在台湾,而取名为龙应台。她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散文家。作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野火集》有着万丈豪气。她的这把野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烧到今天,“野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我所惊叹的是龙应台左手写《野火》,右手写《孩子你慢慢来》。一面是雪浪滔天,一面是和风细雨。【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孩子你慢慢来》那份款款的深情,诉说的是丰富激烈的内心世界,呈现的人性中最不舍最隐微的情感,龙应台将侠骨与柔肠焊接得那样完美。从《百年思索》到《目送》,到《亲爱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河1949》,龙应台的作品气象万千,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她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龙应台

1952年出生在台湾高雄。贫困的出身,加上劳动阶级为主的生长环境,给予了她务实的草根性格和草根情怀。家中有四个孩子,其余三个都是男孩,父亲是军人出身,这对她的“豪气”的形成,不无影响。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家

中也没有多少藏书。作为台湾“外省”的“移民”,读书改变命运显得尤为迫切。龙应台的少年时代是在父母的殷殷期待和逼迫下刻苦读书的。少年的读物是于国于家“有用”的《古文观止》特别是《陈情表》。龙应台在赤贫的雄茄萣乡渔村生长,在纯朴的成大校园里读完大学。

平民的视角,来自社会底层的自尊、倔强与敏感,使她更具忧患意识,使得她更能能够冷眼热肠看社会与人生。她对于宽容、平等、理性、民主和言论自由有着更贴近生命原色的追求与渴望。

在台湾她所就读的小学直到大学,都是平民子女为主的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让她的心灵更贴近大地,更贴近弱势群体,让她更懂得爱,让她更懂得悲悯。因此也赋予了龙应台有韵致的文笔下覆盖的深刻的思想,

【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即使在她血脉贲张狂怒之下也永远隐藏着最浓烈的爱。于是在香港淡水街头,她会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耐心的等待一个五岁的不知名的男孩“给玫瑰花打一个蝴蝶结”。【关于亲情的龙应台的作文】

龙应台让我们懂得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孩子的尊重和爱。让我们反思,我们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对他人的尊严的粗暴践踏。她会无限地痛楚地回忆她的小学同学,那个交不起学费的王爱莲,她是一个可怜的天性愚鲁,家境贫寒,父母双亡的女孩,她在一个没有同情和怜悯的环境里,屈辱而又无声的死去。

这永远的伤与痛,首先触及的是龙应台的深刻的悲悯与同情,她因此而更好地观察社会,关注生命中的细节,才会有深度的抒情。她的作品不仅有国际的风云变幻,战争与和平,更有那芸芸众生。

龙应台拥有全球的视野。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丈夫是德国人。她在瑞士定居,后又奔走于台湾和香港之间,精通英文、德文。她走过交织着仇恨、暴力与祈祷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走过把革命与贫穷当旅游商品出售的古巴,走过在巨大的历史创痛中挣扎的东欧和德国。

她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两段,十一个月在法兰克福家里的书房和森林中度过,读书,散步,思考。一个月外出奔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龙应台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见解,严缜的思维,犀利的笔锋”。龙应台又和中国二十世纪的许多大家不同。那些学者,学贯中西,往往以“中”学为主,然后再“贯”以西学。

龙应台没有深厚的家学,30岁以前,她的知识结构是西方影响超过了中国传统,40岁以后她思考问题有了东西纵横两方面的坐标。冷眼与热肠使得龙应台有了独特的表达。

龙应台之所以成为作家、社会批评家不仅是因为她拥有平民的视角,全球化的视野,扎实的书底,丰富的阅历,还在于她敢于自我放逐,积极的将自己边缘化,这需要胆识和魄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她的“野火”烧遍台湾岛的时候,龙应台却激流勇退,随德国籍的丈夫到瑞士定居。一去就是十三年,十三年里她几乎以一种半隐居的方式,读书和思考,相夫教子。在一种不属台湾,不属大陆,不属于德国的状态中,完成思想的浴火重生。她说“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于是才会有这样思想的结晶。“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我承认,政治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遮盖了某些更深层的问题.譬如文化„„”

“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走过这样一个心路:叩问民主,叩问文化,叩问个体生命的意义。

龙应台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关注社会,拥有神圣的使命感,一个文化人才会保持一份社会良知,才不会做犬儒,才会超拔,才会接近伟大和崇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272674/

推荐访问:亲情作文5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