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主流文章 >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时间:2015-08-27   来源:非主流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非主流文章】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一):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提要本文首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分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再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现在呼唤的是汇率弹性机制。从而进一步给出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的配套措施。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剖析

当今国际主流认为人民币应当升值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人民币本身的汇率过低,人民币汇率应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2)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低迷,我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我国加入WTO两年多,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出口大幅增加,贸易顺差大幅增加。(3)我国的外汇储备过于庞大。2002年外汇储备为3000亿美元,2003年末达到4000亿美元。2004年更是盘踞在5000亿美元。(4)我国的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的世界通货紧缩。近年来,我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结果要求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承担相应责任。

尽管目前进出口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对人民币升值构成了一定压力,但仍有不少化解的工具与方式。国内的经济形势,如今年GDP增长速度、宏观调控的效果、通货膨胀因素将持续多久、国内经济未来形势等问题,仍然相当不确定。我认为,在诸多市场因素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从稳健的角度考虑,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宜再给市场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应该为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创造条件,而不是把人民币汇率永远固定在一个水平上。

总之,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从短期来看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从长期来看,应该创造条件逐渐放开对人民币汇率与资本项目的双重管制,并将这两种管制转化为市场化的汇率机制,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寻找最优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既然在短期和长期中,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那么,这一选择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呢?我国政府究竟有多少操作的空间?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

1、“两极制”不适合我国。我国特定的汇率政策的目标决定,一方面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同时还需要保持货币当局对汇率水平及时调整的能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知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们通常讲的人民币汇率,即在直接标价法下,1美元所能兑换的人民币。例如,我们谈到人民币汇率是6.35时,也即是1美元兑换6.35元人民币。在美元本位制下,人民币与其它币种的兑换比例也必然受人民币和美元兑换比例的约束。

目前中国执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转自中国人民银行)”

1.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在中国内地人民币和外币交易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同业市场);另一个就是在同业市场之外的市场,包括进出口企业、海内外证券投资机构、直接投资的企业、个人投资者等与国内银行间的人民币和外币的交易。

银行的外汇通常都是通过购买企业出口收取的外汇或投资者投资所

携的外汇而获得的,银行购买外汇会投放货币,形成外汇占款。通常银行并没有支付现钞,而是向出售外汇者开设存款账户,所以外汇占款是形成派生存款的途径之一。银行购买外汇所执行的兑换价格,一般都是参照银行间外汇市场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兑各种外币的中间价执行。

银行购汇之后,将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持仓头寸,然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平仓。当银行间外汇市场某种外币过多时,人民币兑该种外币就会被动升值;当某种外币过少时,人民币兑该种外币就会被动贬值。

2.有管制的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一个就是央行会人为的设定人民币兑某种外币的中间价,原本人民币兑某种外币的中间价是按照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执行,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第二个就是央行对于人民币兑不同外币的每日变化浮动的上下限幅度有限制(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幅度为±1%)。

一般情况下,央行为了维持这个浮动幅度都会入市干预,甚至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而入市干预。在外汇增多的情况下,人民币被动升值,央行为了压制人民币升值,干预汇市的结果,就是投放基础货币购买

外汇,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增加。

3.一篮子货币

所谓“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就是希望建立类似美元指数的人民币贸易加权汇价。笔者曾在《成也资源,败也资源(1)――澳元》中讲到过澳元贸易加权指数,但由于国际结算中以美元为主,澳元贸易加权指数走势还是锚定了澳元兑美元的走势。所以,在美元本位制下,人民币汇率希望通过一篮子货币调节,不是特别现实。

2012年5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方式,尽管人民币和日元的交易量巨大,但如果美元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地位没变,或者说只要人民币、日元分别兑美元的交易量比人民币兑日元的要大的话,人民币兑日元汇率最终还是会锚定于各自货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假如人民币兑日元的变动比例大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变动比例,那么必然会引发套利交易。最后的结果是人民币兑日元汇率还是锚定了各自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因为美元的交易量相对要大得多。市场的规律永远是交易量最大的品种价格引导整个市场相关品种的走势。要摆脱美元本位,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品种货币的交易量大于美元的交易量。

4.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货币汇率的主要长期因素是:国内政治环境、国内经济、该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国际收支。其中国内政治环境、国内经济、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是核心因素,国际收支是直接因素。而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则是外汇市场的风险偏好。另外,军事实力也是重要的辅助性因素,它是一国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硬保障。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近十几年里,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这也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核心因素。政治环境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对吸引全球投资奠定了基础。截止2012年2季度末,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9,032亿美元,证券投资3,011亿美元,其他投资9,932亿美元。加之近十几年来,国际政治经济从总体来讲相对稳定,这也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2003年至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进口年均增长21.8%。2002年~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含商品和服务贸易)累计顺差1.75万亿美元。

投资和贸易双顺差,即国际收支顺差,构成了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基础。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的8.11,到2012年

7月19日的6.3126,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28.5%。

自1994年以来,外汇体制改革形成的企业强制结售汇、银行间外汇头寸管理和中央银行生成干预相结合的汇率生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央行通过干预汇市投放基础货币购买外汇,积累了巨量的外汇储备。截止2012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

3.24万亿美元。但此制度又促成了中国通过央行购买外汇的被动式货币发行模式,基础货币的增长受制于外汇占款的增长。

随着强制结售汇退出历史舞台、人民币国际化等制度性变化,人民币汇率开始受市场风险情绪的影响。企业预期人民币贬值时,更愿意持有美元等预期相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货币。而人民币蹩脚的国际化,让人民币汇率形成了多个定价市场:香港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欧洲离岸人民币市场,芝加哥人民币期货,以及筹备中的新加坡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伦敦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离岸人民币市场和中国内地因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迥异,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扩大,必然会对中国内地利率和汇率政策造成冲击,从而也会倒逼中国外汇市场和资本账户开放。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三):2016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第1篇:浅谈中国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行业面貌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保险行业由小到大,从一个基础薄弱、可有可无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保险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是新起点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保险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盈利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1、保费收入快速增长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业务种类不多,保费收人较少,但从1979年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在经济补偿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融通功能,是保险金融属性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业积累的大量资金通过投资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项目等,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保险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善。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监管发生了深刻变化。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核心监管原则,20xx年初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引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保险工作,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保险业发展。

二、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股份制企业如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

首先,股改了,名称换了,股权结构调整了,架构变了,经营观念、员工素质、经营方式等是否就能完全适应上述变化。如果不能,就可能重蹈国内许多上市公司所出现的“上市圈钱”,“换汤不换药”的老路。

其次,怎样保证对股东的回报。因为资本市场并不因为股改了,要直接进入市场了,就立刻变规范了,就可以获取高额回报了。

第三,人保原是国有企业,即使做得不好,外界也很难知其内情。而现在成为股份制企业,成为公众公司,透明度大大增强,股东“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将时刻影响公司的股价;

第四,人保是国内最大的保险企业,占据国内产险7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各地有几千家分支机构。如果情况不好,不仅会影响其他即将上市的保险公司,而且会大面积地影响整个市场,引发公众对其他保险公司的信心,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

(二)如何利用资本市场

国务院新近允许保险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并且成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这对发展资本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的“利好”。首先,它能够大量增加资本市场的供给,刺激并满足资本市场需求主体的筹资需求。第二,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促进金融深化。第四,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结构。第五,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

对于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来说,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接轨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如我们上述所分析的各种有利因素与效果,但同时也意味着投资风险的加大。如果保险公司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没有成熟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监管部门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那么,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在降低了“负债风险”的情况下,又面临巨大的资产风险。

(三)如何“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

首先,与世界保险业相比,中国保险业的地位太弱小,中国的GDp占世界排名的第二位,但中国的保费总规模仅占世界排名的第十三位,总保费的规模不到世界总保费规模的2%。从保险密度看,世界平均水平位423美元,我国不到30美元,在世界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71位。

其次,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业太弱小。目前银行业有20多万亿资产,而保险业到去年底仅为9123亿,占银行资产的4。3%左右;居民储蓄存款11万亿元,保费只有3800多亿,仅占居民储蓄存款的3。5%左右。

再次,最关键的是,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保险业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保险业无法适应,它的渗透力太低,很多人没有买保险,或者保障额太低。保险保障的不足,给灾后重建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盈利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近中央明确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防范化解风险、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措施,更是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途径。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任务,促进行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内涵式增长就是转变过去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通过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推进创新作为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健全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坚持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人力资源在行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坚持把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提高承保业务质量,在优化理赔服务的同时加强理赔管理,堵塞各种“跑、冒、滴、漏”现象,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二)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竞争手段同质化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是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实质上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随着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这种依靠营销层面的价格竞争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拓展竞争领域、提升竞争层次、丰富竞争内容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保险业的广泛需求,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要提高经营差异化水平,立足于公司和保险市场实际,通过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管理模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是要提高服务差异化水平,要改变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在竞争中确立优势。

(三)促进行业加快提升综合协调发展能力。

具体就是要加快提升“五个能力”。一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保险业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大对技术、产品、服务领域创新的投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二是增强识别和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借鉴国际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经验,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防范保险风险的重大课题,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三是增强盈利能力,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承保业务发展质量。四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培育诚信经营、积极向上、和谐发展、服务社会的行业文化精神,使先进文化成为提升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成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加强保险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坚定消费者对保险业的信心。五是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加强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保险业的渗透率和贡献度。

(四)加强改进监管,为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保障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要巩固和保持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监管,准确把握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从思想上、机制上、政策上、措施上保障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在目前的保险险种中,对于一些非强制性保险,人们的投保意愿在不断加强。主要可能是因为现在关于非强制性保险的宣传力度高了,而且有些社保无法解决的风险分摊可以有商业保险来帮助解决。而这里所说到的非强制性保险可指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保险险种本身所包含的不强制性,而另一方面是指在一些强制性保险中的保额数量的不强制性。例如车险的强制性保险,如第三方责任险中,虽然保险公司的数量在增加,车辆的数目也在增加,但人们对于这一强制性保险的投保意识也在不但加强,这体现在保额的增加,它的保额由最低5万至最高50万。过去人们一般投保额为5万,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旦出了事故,那么如果投保额越少,自己将付出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投保人将保额不断增加。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势必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人们对这一保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

结束语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这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人们对于财产类保险并非不重视,只是在现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们自然而然地更重视一些关于生命类的保险。但在财产险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人们对于盗窃险这一附加险的投保意识已超过了自然灾害险。这是因为,不管社会的发展有多好,犯罪现象总是有的,如盗窃的家庭是属于贫穷的,那么哪怕被盗少量的东西,对他们也是会造成一些损失;而对于一些富裕的家庭,那么一旦遭窃,损失的数目更多,因此,人们不希望自己遭受太大的损失,而这一附加险正好可以分摊人们的原本要由自己所承担的经济损失。

【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新变化、】

保险业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其从业人员也对它寄予了厚望。保险从业人员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和看法非常看好和认同。他们相信保险业是个十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而且加入WTO后外商保险公司要进入中国,这对于保险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他们认为中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会不断进步,作为保险公司来讲,由于群众的认识加强了,保险业的竞争也促进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质量,所以他们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十分看好。

第2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在毕业之前最重要的一项学习任务。文章针对目前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写作基本功欠缺、学术基础和意识薄弱、选题不合适及论文缺乏深度和创新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问题;改进措施

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6年开始实行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毕业论文的质量被列为一级指标“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观测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6)。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精神,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不仅是对学生学业和专业成绩的一次综合测评,也是对学校设置和培养方案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次考验。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环节,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

在国内,近年来各高校英语专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较重视。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加强论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各高校近年来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开题报告的撰写、中期检查、抽查评估,有些高等院校从三年级开始增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等等。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等的研究和调查证实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滑坡趋势(戴炜栋2016)。学生在论文实际的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写作基本功、格式规范、选题、论文的深度、外文资料不足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培养中偏重技能训练,轻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使学生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文秋芳2016);在第八学期才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无从选题,而且导致论文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对本科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度关注。

二、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存在不少问题,如语言技能较弱,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比较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zl/159607/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