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持词大全 >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时间:2018-09-03   来源:主持词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主持词大全】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一篇_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讨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持人给大家出示了下面这个案例,并让大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现将案例及我的发言整理(拓展)后发表在这里

案 例 :

小学三年级男生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明(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玩(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 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林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很渴望有朋友。但是他在学校却常常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

补充:他的个头在同龄人当中算是比较大块头的,另外,他1~3年级在另一个学校读书,那个学校比较重视兴趣的发展,现在的学校没有。他是上学期转学到现在的学校留级重读三年级的。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英语课,数学课表现不清楚,但是他母亲说他常不做课堂作业,因此常被老师留堂,找过心理医生,但只是说是多动症~

请大家先看完,然后思考后再~发言

我的分析及对策

这个案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我认为此例不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是“感觉统合失调症”的症状偏多。

一、 原因分析

(一) 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

1. 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孩子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或者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 从心理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 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 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 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 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 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3. 同学对他的歧视:孩子经常挨打、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

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下成长,孩子的初期社会化过程受到严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他肯定还有一些强迫行为,逐渐还有可能发展成强迫症。 孩子从六个月开始就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就出现了镜像自我,如你对她笑他就开心的笑,你对他怒他就会哭。所以从六个月开始他们就在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心理镜像伴随下成长。别人的态度和语言评价就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进而逐渐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像或自我概念。

如果孩子所获得的多数是负面的态度和评价,就自然会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更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和行为。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又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对策

对这样孩子的挽救办法,我建议:

1. 需要从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进行治疗,目前国内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最好在14岁之前进行训练治疗。这种治疗训练方式一般只有大城市才有的。 据研究表明,采用这种办法治疗这类病情的孩子,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 家长、教师和同伴给预孩子更多的关爱,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接纳孩子。渐渐恢复他的自尊和自信。尤其是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孩子合理的爱。 其实,爱,就一个字很简单,但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爱才是适宜的,这就是艺术了。 因此我建议,教师和家长,了解并掌握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都是绝对必要的。

以上只是在个人理论学习与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分析的,因为没有与孩子、教师及家长更多的沟通,更没有追溯到孩子7岁前的成长经历,所以分析未必准确。在舒缓及

释放负面情绪技巧.亲子关系沟通深造.人际关系深造.儿童心理.语音程式.父母心理辅导.管教方法深造.国际标准餐桌礼仪.资优培育.多元智能.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二篇_儿童心理沙盘案例分析(上)

儿童心理沙盘案例分析(上)

在现代家庭中,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家中的小皇帝,作为父母,自然是众星捧月、惟命是从、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自然也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宝贝子女成龙变凤。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只注意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注意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儿童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临近考试就犯病、有的孩子见生人就躲闪、有的孩子找各种理由逃学、有的孩子经受不起任何一点挫折、有的孩子结交不良朋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由于精神压抑而选择了自杀等等。近年来,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人数有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严重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未来的前程。

心理沙盘在儿童心理问题治疗方面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心理沙盘”又叫沙盘游戏,心理箱庭,作为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起源于儿童的游戏以及人们对儿童游戏的观察,通过在沙箱里自由的摆放玩具,建立一个与个体内在世界相对应的世界,为儿童心理问题诊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本文通过对一个7岁的儿童心理沙盘案例分析,来一同走进心理沙盘的奇妙世界。

一、案例背景

小Z,女,汉族,7岁,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司机,母亲是教师。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访。独生女,剖腹产,抵抗力较差,经常感冒,小Z从小由妈妈带大,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不到两岁就进幼儿园,两岁就会用筷子自己夹菜,吃饭很乖,但一到奶奶家就爱撒娇,不如平时听话,在幼儿园时,老师对她评价很好,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学背诗、学跳舞都学得很好,性格有点偏内向,只跟自己熟悉的小朋友玩,比较胆小,晚上出去玩,若没有路灯,会紧紧拉住妈妈的手,爸爸妈妈想极力的培养小Z,每周妈妈陪她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她也挺喜欢学的,所以父母对小Z寄予了很大希望,尤其是母亲,更是盼着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现在小Z在班里的学习也不错,特别是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源于老师的耐心指导,小Z是个特别听老师的话的孩子,每次作业都能认认真真的完成,哪怕是一次朗读的作业,她也不会落下,一直是老师同学口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未受到任何挫折。

二、个人主诉

最近两个月总是怕黑,晚上睡觉如果没有大人在房间,不让关灯,如果关上灯害怕的睡不着,睡着了也常磨牙,有时被噩梦惊醒。晚上总是害怕,不想一个人睡,如果没有妈妈陪,抱着枕头或其他毛绒玩具睡也可以,但千万不要关灯,因为一关灯就会想象着有鬼,总是睡不着。

三、评估与诊断

(1)主要症状:胆小怕黑、性格内向。

第 1 页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2)诊断及依据:

诊断:对该来访者的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该来访者的反应强度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回避和泛化。②病程标准:病程两个月左右。

综上所述,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

与精神病相鉴别: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个性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就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来访者只是胆小怕黑,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仅是就事论事,没有出现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与原理

整个咨询主要采取沙盘游戏治疗法。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分析心理学基础上,融合了世界技法和东方道家、佛学思想创建的心理治疗技术。在这个技术中,来访者利用沙子、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场景,以呈现其无意识内容,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沟通,以及展集体潜意识原型促进原型的发展,实现对来访者心理疾病的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目前是一套最有效的、最具综合性的心理治疗系统,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心理行为系统。它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分析与治疗的。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表面上看他是在做游戏,实际上他赋予了这个游戏的模型特殊的意义,是他内在心灵的一种表达,所以,我们会很尊重他所呈现出来的沙盘。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但这一自我治愈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

第 2 页

难以发挥作用,沙盘游戏则能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当来访者对自己的摆放进行说明,心理咨询师便可与其展开讨论,帮助来访者找到一个内在的改变的途径,以便达到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实现他自己作为人的内在价值。当治疗过程不断深入时,最终促使来访者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

(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共六次,每次约五十分钟。

(4)咨询费用 京师博仁心理应用设备事业部致力于研究推广专业实用可信赖的心理应用设备!为您提供专业、实用、可信赖的心理产品及相关服务,助力心理行业的蓬勃发展。

第 3 页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三篇_青少年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我县留守儿童情感世界个案分析调查

(共青团永嘉县委)

我县地处浙江南部山区,以山区为主,资源贫乏,在改革开放之前,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勇于拼搏的永嘉人,走出山区,大规模向外省或城乡转移,或商或工,就此在我县山区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从心理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没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留守小孩和父母在家的小孩,在攻击性、抑郁性和协调性上差异显著。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团县委和县青少年宫在2008年4月专门为留守儿童举办了一次公益性夏令营,在此次去大若岩楠风营地的活动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缺点,让我们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2009年5月6日上午,县少年宫去山区福和希望小学就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调研。福和希望小学所在地枫林镇孤山村,地处永嘉县山区中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里工业一片空白。据该校潘益克校长介绍:“本村和周边的几个自然村,55岁以下的青壮年百份之八十以上常年外出谋生,田地和孩子基本交由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打理和照顾。也就是说在本校读书的孩子百份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学习基本交由爷爷奶奶负责,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各种各样的问题”。

案例1:六年级学生潘兵今年13岁,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北京经商,很少回家照顾他,由于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他就被寄养在姑妈家里,平时无人管束。致使他在学校之余,就在社会上游荡,结果结识了一些不良社会青年。在这些比他年纪大的不良青年教唆下,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开始的时候偷些果子或家禽,作为大家解馋的手段,随着坏习惯的养成,以及慢慢地喜欢上去网吧通宵上网,经常出现手头拮据,为了能与这帮青年一起维持上网,结果发展到在姑妈家偷钱,偷了钱之后,由于害怕姑妈责骂,常常好几天不回家,以至于发展到在社会上偷自行车,在成功了6次之后,今年3月的一个夜晚被当地民众当场抓获。

案例2:潘洁是该校五年级的里一个很特别的女孩,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她生活简朴,衣服只有仅够换洗的两套,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在校长的带领下,我决定找潘洁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潘洁不善言谈,胆小怕事,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们只好找班干部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没人要的人”,我们感到很震惊,潘洁在注册本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们调查了解了潘洁的家庭情况。

原来潘洁生活在交通闭塞的福田村,一家四口人,由于该村人多地少,加之都是山田,土地贫瘠,这里的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改革开放之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潘洁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八年前就丢下了四岁的潘洁双双去北京经商,潘洁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耳背,与潘洁几乎没有什么的交流,潘洁每年只有到春节或隔个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一年或二年的思念与等待,由于山村的闭塞,也由于父母经商失败,家里没有通讯工具,而父母又远在北京,潘洁几乎与父母失去了联系,两年前,潘洁的弟弟出生了,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带着弟弟继续在北京生活,对家里的潘洁不闻不问,好像遗忘了家中还有一个渴望得到父母真爱的孩子。潘洁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据潘洁的爷爷所说,小时候的潘洁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自从她父母不在家后,村子里的小孩有意取乐她,排斥她,导致她的性格越变越内向,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潘洁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了解了这二名有着典型问题的留守孩子,我们的心情也特别地沉重。作为担负着全县青少年外校教育工作的县青少年宫,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在结束潘洁同学调查回学校的路上,我们建议潘校长,召开本校全体教师会议,就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话题专门开一次座谈会。

下午团县委、县少年宫与该校二十三位教师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在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和教育对策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和建议:

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四篇_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有所增加,儿童心理咨询也成为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

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儿童心理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3、同学对他的歧视:孩子经常挨打、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下成长,孩子的初期社会化过程受到严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他肯定还有一些强迫行为,逐渐还有可能发展成强迫症。 孩子从六个月开始就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就出现了镜像自我,如你对她笑他就开心的笑,你对他怒他就会哭。所以从六个月开始他们就在“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心理镜像伴随下成长。别人的态度和语言评价就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进而逐渐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像或自我概念。

如果孩子所获得的多数是负面的态度和评价,就自然会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更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和行为。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又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五篇_一例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以一位小学生因 “行为偏激”在学校和同学关系紧张,所致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摄入性会谈、心理评估—诊断等方法,最终发现所谓的“行为偏激”其实是来源于父母亲的个性和教育方式,以及对其过高的期望以及学校老师的不信任所致。通过原因分析,通过运用认知行为游戏模仿改变认知,行为治疗代币法纠正孩子偏激行为,最终使其学习态度大为转变,习得适当行为,消除了其与教师和学生的对立情绪和行为。

一、一般资料

何某,女,9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内向胆小,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比较胆小,父母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所以经常被同学们欺负。上大班时,有一次小朋友拿绳子去勒何某的脖子,想牵着她走。何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她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她发现原来这样别人就不会欺负自己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她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她“不好惹”。从上小学来四年来,她都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爱看书,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2个月升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她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心理测验结果:【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1、《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CBCL》①测验结果:总粗分57,超过分界值40分;标准分71分,高于常模(50,10)两个标准差。

2、《EPQ少年版》测验结果:结果有效;E:54分;P:71分;N:62分。

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分值:118

二、主诉与个人陈诉

妈妈代诉:孩子最近爱发脾气,在学校不开心和同学关系紧张。 个人陈诉: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她旁边的中队长叫她,她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她,她感到愤愤不平。何某称,“讨厌班主任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现在没兴趣学习”;“爸爸妈妈说心理学老师能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做个好孩子,我不相信,懒得跟他们说”;“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想忍”。【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反应:最近,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开始紧张,相比从前,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她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咨询师观察:小孩在说话中思维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好,比较倔强,对咨询师不信任,很有情绪。

四、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情绪不稳定。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

障碍、情绪障碍。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一心理问题 范畴。

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的“逆反行为”为近期发生,有现实刺激引起,反应强 度可以理解,内容尚未泛化,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相统一,对症状有自 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典型意义的特异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又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是心理冲突的常形,所以可以排除神经症。

3、由于求助者的行为反应仅一个多月,内容反应只对有关的人员,尚未泛化到其他方面,情绪反应可以理解,所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无明显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从小内向听话,但一次打架的胜利强化了她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行为;课堂上被老师“冤枉”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心理因素:年龄小,是非辨别不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当,孩子没有习得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游戏模仿,代币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通过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模仿法的原理: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取得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她从事相似行为的方法。

代币法的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好的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2.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退缩性行为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突发生活事件和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的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易导致被动和退缩型人格的养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她特定的年龄阶段,所以运用游戏模仿进行认知行为指

导,阳性强化建立积极正确的行为模式。

3.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 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 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 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 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终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面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第六篇_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案例1

张某,女,三十八岁,幼儿园大班教师,小的时候父母对其要求比较严格,从上学到工作一直规规矩矩,对工作一贯非常认真负责。最近听说有个幼儿园发生幼儿在回家途中走失,该班老师受到严厉批评与惩罚的事情后,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班的幼儿被其他家长接错了,甚至丢了,或被坏人劫持。张某在班上的时候总是考虑这件事,以致上课时不能专心,讲课时常常走神,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讲到哪里了,然后就开始点名,反复点名。下午放学时,她总是要反复核查家长的姓名与幼儿的姓名,有时还追到幼儿园门口外面核查,有时要检查几次,仍不放心。

下班到家了还在想着每一个幼儿的事,进门后,张某马上逐个给幼儿家长打电话,再给幼儿园的传达室打电话问“有没有家长来找孩子的?”每天如此。

她自己也感到疲惫不堪,教学水平下降,幼儿活动不理想,还经常向幼儿发火,情绪很暴躁,有时还表现出对幼儿的推搡行为。她自己感到很痛苦,有时虽然也明白自己的核查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

思考:

张老师属于什么问题?

导致张老师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问题?

强迫倾向

原因分析

A.张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

B.张老师好强、谨小慎微、墨守陈规、刻板的性格特点?

C.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要求,导致压力过大?

D.不安全感,对某些突发意外事件或隐性事故的发生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 调适方法

1.听其自然法-森田疗法

对于轻度表现可以采取听其自然法。

由于强迫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是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实际上,“强迫”的许多观念和行为都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当事人抑制不住要按照某种“指令”行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

在出现“强迫”观念时当事人不妨“放纵”一次,听其自然,按照这些想法行事。多次听其自然后,当事如会发现并没有出现所担心的后果,强迫表现便会减轻直至消失。

2.当头棒喝法

强迫之所以挥之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当事人已经过分依赖这些并无必要的观念,把行动的自主权交给了“规矩与习惯”,把自己活泼的心智锁进了牢笼。

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

强迫倾向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当事人一般可以在即将进入强迫思维时采用自我命令的方式提醒自己,在即将沉溺于强迫思维时立即自行或借助外力阻断,反复多次可以减少这些观念出现的频率,降低强迫的影响。

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

3.采用厌恶疗法

一旦发现自己有不理性的观念反复出现,就用橡皮筋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惩罚,也可以请家人、朋友发挥棒喝作用。

4.改变认知

发挥显著的作用。

强迫的观念、行为都是认识的产物,改变认知可以令强迫表现减弱。改变认知一般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

严重型强迫型人格障碍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

案例2

李某,一位有22年教龄的农村幼儿园女教师,因为大专文凭,在今年的高级职称评审中遭遇失败。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申请高级教师了。去年,通过了英语、计算机考试,但是因为论文不合格而遭淘汰。今年好不容易撰写了论文,并在一家教育期刊上公开发表了,但却因学历不够本科标准而失败。如果要继续申请高级教师,她必须要再读一个“续本科”,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她说:“我已经45岁了,再过两三年,我就48岁了,我想我已经没有机会评上高级教师了。”

她边哭边说:“我的大学同学有的当了主任,有的当了园长,还有的早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我怎么这么倒霉?‘官’当不上,职称也评不上?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现在评职称失败,我觉得我的努力都白费了。辛勤工作换来了什么?我觉得命运待我太不公道了,评职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

为此,李老师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对以往感兴趣的看电影、爬山等活动失去兴趣。对班里的孩子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在工作中,感到无法胜任工作,觉得脑子没有以前那样好用了,思考问题甚至是简单的问题也感到困难,记忆力也变得很差,讲话也比以前明显减少,站在教室前面往往数分钟也讲不出一句话,即使讲话,声音很小,连第一排的幼儿也听不清楚她在讲什么。认为前途无望,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思考:

属于什么问题?

导致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如何解决问题?

抑郁倾向,抑郁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2.思维迟缓

3.意志活动减退

4.认知功能损害

原因分析

抑郁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的发病过程。

1.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

2.性格因素:过于好强、失落、压抑、自卑

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人抑郁,弗洛伊德甚至将抑郁看作是对失落的一种反应。失去深爱的恋人、丢掉高薪的工作、即将面临退休„„都会十分苦恼。

压抑。抑郁是一种被压制的愤怒。虽然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可过分压抑自己,不良情绪找不

到出口,最终“引火烧身”,带来无尽的痛苦。

自卑。自卑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世界,任何事物都会暗淡无光,生活也变成了无期徒刑般的折磨。阿德勒,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结,只是程度不同。

3.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调适方法

1.倾诉烦恼,适当宣泄

情绪需要表达和释放,而不是压抑,所以可以找朋友诉说、谈心,可以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等。

加强社会交往,通过表达、宣泄,把烦恼、愤怒、冲动等消极情绪转化、升华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

2.调整认知

第一,要清醒了解和面对现实情况,不要怨天尤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77264/

推荐访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