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持词大全 > 11届三中全会

11届三中全会

时间:2018-07-26   来源:主持词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主持词大全】

11届三中全会 第一篇_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中共广东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2014-01-12 23:51 来源: 南方日报

1

赶快成为第一个赞的人吧

摘要: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月10日至12日在广州召开。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月10日至12日在广州召开。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和部署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全会听取了胡春华同志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全面深化改革专题讲话,朱小丹同志所作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全会高度评价了省委常委会去年的工作。一致认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广东重要

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有为做好经济工作,着力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扎实推动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提出,做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对外开

放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保护好生态环境,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在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征程中迈出更加扎实的步伐。

全会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明确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意见》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新行政管理职能与方式,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建设体制机

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广东发展的“根”和“魂”,是推动广东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出现得比较早,还存在较大面积的欠发达地区,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要继续解放思想,弘扬实干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克难;广泛凝聚共识,坚定改革信心;科学统筹谋划,坚持协同推进。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着眼建设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扎实做好深化改革各项工作。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产业竞争新优势,努力开创广东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

全会强调,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加奋发有为勇于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创新继续先行先试,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而奋斗。

全会提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

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经济更具活力效率、政治更加清明廉洁、文化更加发展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生态更加平衡持续、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

全会指出,要着力抓好今年13项改革重点任务的落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增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金融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对内外开放格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化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

【11届三中全会,】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省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改革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工作安排,认真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要增强领导干部深化改革的意识和推动改革的能力,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机制和举措,为改革提供干部和人才支撑。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推动改革。要加强改革的宣传舆论工作,努力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全会一致通过以下决定:鉴于李兴华严重违纪,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规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因工作需要,张广宁、程伟、刘昆、杨健同志已调离我省,其十一届省委委员职务自然免除。根据有关规定,决定依次递补十一届省委候补委员李学同、傅朗、陈元胜、苏一凡4位同志为十一届省委委员。【11届三中全会,】

全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开创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而奋斗!

11届三中全会 第二篇_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11届三中全会 第三篇_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在

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又有政策创新 ,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11届三中全会,】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

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11届三中全会 第四篇_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新论

摘要: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地炮制出关于否定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我党照搬苏联模式受挫,直接引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使命。“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 “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艰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以及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途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导致“文化大革命”等悲剧的发生。邓小平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反响。

关键词: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次结合”伟大转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 “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寻找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探索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取得

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陷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当中。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值和世界反响。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起步与初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中国问题” ,创造新理论。在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过中共领袖群体、理论界等共同努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完成,即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实现。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将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完成,即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实现。当前,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相比, “第二次飞跃”的历程更加艰辛,时间更长,任务更加艰巨。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定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本上仿效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是,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答“中国问题”的中共领导人,对从苏联那里学到的方法和经验“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而且,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会上,作了一个旨在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把斯大林批评为刽子手、罪人等,引起国内国际轩然大波。毛泽东感触最深,

按照他的说法是:一喜一忧。喜的是苏联的问题终于揭露出来了,改变了把斯大林看作“圣人”、“神”的看法,也可以摆脱苏共“老子党”的干扰。忧的是苏联模式所产生的问题被夸大并受到批判,斯大林的问题被估计得过于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正是这一秘密报告,促使毛泽东决定转变方式——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戒,开始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道路和方法,从而超越苏联模

式。他指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工夫”。据吴冷西回忆,毛泽东当时在讨论修改 《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时,针对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炮制出关于反斯大林的言论,进而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一使命的引领下,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摸清我国实际情况,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这一探索旨在“开创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保持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归结起来, 包括两大探索:一是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寻找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手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角度看, “第一个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失误,总体上是“成功大于失误”。成功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但也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失误。而“第二个探索” ,即寻找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手段,成功与失败交织。就社会的稳定性而言,总体上是“失误大于成功。”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领导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成功地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建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启了新时期外交的新局面,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当然,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毛泽东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反对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等,永葆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纯洁性。但由于对当时形势的估计错误,探索的方法失当,进而酿成悲剧。

总之,毛泽东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时代课题,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具有“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也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具有“错误的倾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初现端倪,在毛泽东探索终止和出现失误的地方,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克服了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层层阻力,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接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一历程的伟大转折,以及“毛泽东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转化、毛泽东时代的终结” , 都肇始于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文化大革命”走向改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崭新起点。这次会议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启了“第二次结合”的新征程。

(一) “第二次结合” 的新指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导致是非颠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名存实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受挫。渴望富强、民主的人们,急切要从混乱和困境中走出来,希望能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在思索着怎样才能走出混乱的泥潭? 怎样才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国外有人议论:打到“四人帮”就是反对、否定毛泽东,认为中国在搞“非毛化”。与此同时,一些领导人试图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却无力做到既否定“文化大革命” ,又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当时党内党外要求:

“否定批邓、让邓小平出来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在这种复杂情形下,加上历史惯性的原因,当时领导者提出了“两个凡是”, 使人们又戴上了思想的“紧箍咒”。 由此,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是拨乱反正的前提。在叶剑英等同志长达 9 个月的努力下,邓小平得以重新出来工作,增添了党内的健康力量,是对“两个凡是”重大否定的开端 。在复出前,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提出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封信吹响了向“两个凡是”斗争的号角。一些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以 《 人民日报》 为理论阵地,畅谈实事求是思想,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譬如,聂荣臻于 1977 年 9 月 5 日发表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一文,陈云于同年 9 月 28 日发表 《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 一文等。理论界也积极行动起来, 1978 年 3 月 26 日,张成在 《人民日报》 发表《标准只有一个》 一文,接着邢贲思写了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 一文,准备于 5 月份在 《 人民日报》 上发表。在胡耀邦、杨西光、沈宝祥、胡福明等努力

下, 1978 年 5 月 10 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 《理论动态》上发表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从而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之处。进而,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席卷神州大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激起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解放大潮,引发了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论争。

然而,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实际上要修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党内

【11届三中全会,】

团结和国家的稳定;也有人“不赞成已见诸多种报刊的‘来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现代迷信’等口号” ,或者“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哲学讨论”。邓小平充分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认为“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同时, 由于陈云的精彩发言,大胆提出要为薄一波、彭德怀等人平反,引发与会人员纷纷讨伐“两个凡是” ,使中央工作会议由关注经济问题演变为纠“左”的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文,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一思想被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接受。全会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谬论,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1届三中全会,】

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从哲学层面讲清了“两个凡是”的谬论,解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左”的精神枷锁,为拨乱反正、认清国情和世情、开辟新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以此思想路线为指导,全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文化大革命”及其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正确评判。同时,全会提出了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等,作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重大任务。

(二) “第二次结合” 的新主题: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有了新主题。这一转变是从 1970 年初就开始在党内逐渐酝酿而不断成熟的,是广大人民期盼已久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号召全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技术革命方面来,但是,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并逐渐成为全党工作重点,在“文化大革命”中演绎得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经济建设要服从政治运动的需要。当然, 1972 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工作时,曾批判过极“左”思潮,指出要把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挂在业务上。到了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提出要以“三项指示为纲”。这些都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尝试,可惜都流产了。尤其是邓小平的整顿工作,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四人帮”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把整顿工作歪曲为搞“唯生产力论”。1976年 10 月 16 日,陈云也曾指出:要大力抓生产, 使国民经济较快恢复和发展 。

邓小平复出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1978 年9 月邓小平在吉林视察时指出: “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他到处“点火” ,为三中全

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的积极倡议下,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工作必须用经济手段才行,政治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是不成功的。纷纷要求尽快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在 12 月 13 日的中央工作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处理旧问题的目的是向前看,正式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都为三中全会公报定下了基调。

全会果断地决定从 1979 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也就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口号。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想解决的难题: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后,到底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什么上面。” 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理论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供了新主题。当然,这一转变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了,或阶级斗争过时了。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 只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搞社会主义,“要以生产斗争为中心” ,而“阶级斗争是为着生产斗争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 全会还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布局进行了构思等。这都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第二次结合” 的新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通过改革开放来发展社会主义,树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有了新的演进路径。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这次会议是一次痛苦的觉醒,也是一次自觉的尝试。当然,并不意味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有这一决策,也并不是说这次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都非常充分了。

其实, 1975 年邓小平进行的整顿工作是改革的一次预演。他提出全党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军队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扰和形势的逆转,改革只能中途而废。这并不能阻挡邓小平探索的脚步。自从他再次复出后,就在各种场合宣传对内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胡乔木曾指出: “要遵循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价值规律,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统一。”另外, 当时赴国外考察团一致认为:“世界发展变化之快„„中国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建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代表们认为:要改革从苏联学来的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闭关自守等于慢性自杀等。在分配方式上,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大政策。这都为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提供了思想准备。全会大胆抛弃自我封闭和固守成规的旧思想、旧体制,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决定改

11届三中全会 第五篇_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随着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的落幕,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备考工作拉开帷幕,对于首次备考政法干警文化综合的考生来说,掌握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学的考点知识是首要任务,为此,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特为大家整理了政法干警文化综合考点分析:(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希望帮助大家快速掌握考点内容。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会在总结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并原则同意《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决定改进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同时提出对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65960/

推荐访问:11届三中全会纪念币 11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