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时间:2018-07-14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实习报告】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第一篇_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推荐]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 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 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从“十一五”规划的需要出发,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经济视点报:黄河中下游综合经济区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开采和奶业基地,但河南在这一地区内的农业大省的现实却没有考虑进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影响某些未被列入规划的产业的发展? 刘锋:目前的报告还只是一个很简要的定位,它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对一个区域进行较全面的阐述。比如,河南和山西划在了一个区域,但它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农业大省,一个是能源大省,要想使国家的某项具体政策在这一区域完全具有互通性还是比较难的,但总的来说,这比三大经济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鉴于科学划分经济区域需要做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本报告只对第一个层级和第二个层级的区域划分作稍微具体一些的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经济视点报:中部崛起是20xx年的一个热点,中部六省也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区域合作的决心。但在新的“十一五”规划构想中,中部却被一分为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划入长江中游经济区,山西、河南划入了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这对刚刚起步的中部崛起是否会形成冲击? 刘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这些划分,可以说是一种政策区划模式,是配合政策出台的需求。这和目前进行的综合性经济区域的划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不完全吻合,不过虽然中部被划入了两大综合经济区,但实际上这些综合经济区内的中部省份还将保持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 经济视点报:目前,中部六省正在努力争取国家出台针对中部的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实行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会对国家出台的政策造成什么影响? 刘锋:中部分属到两大综合经济区,国家出台针对这两个板块的政策研究将会更具体、更有针

对性。但是大的政策思路、出发点还是比较相近的,像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中部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第二篇_中国东、中、西经济区域划分

附件1:

中国东、中、西经济区域划分

东部地带包括(11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带包括(8个):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带包括(12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第三篇_中国经济区划分

珠三角: 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长三角: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渤海:

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

成渝: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第四篇_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基于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的聚类分析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杨俊丽、范宇超、周伟超

目 录

摘要 .................................................... 1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 2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3

(一)国外研究综述 ..................................... 3

(二)国内研究综述 ..................................... 4

(三)评价 ............................................. 5

三、模型的建立 .......................................... 5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5

(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描述 ............................. 6

(三)工业经济区域的聚类分析 ............................. 7

1、聚类分析过程 ...................................... 7

2、聚类结果描述 ..................................... 16

3、各类工业经济区域指标差异分析 ...................... 18

四、结论与发展建议 ..................................... 22

参考文献 ............................................... 24

摘要

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过程在不断变化,每一种经济区域划分都是从不同角度、适应不同需要、使用不同标准、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经济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评价和划分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一直是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本文选择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对我国工业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目的是为我国工业区域的划分提供新的视角,对工业发展的策略提供新的依据。本文运用我国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学中聚类分析的方法,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搜集整理我国31个省份单元2007年的各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选取2007年的数据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根据各省的工业经济效益发展的相似性将我国工业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对新区域类型进行特征分析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经济区域按照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可分为六类地区。最后根据理论论述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区域划分,工业经济效益,聚类分析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区域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各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谈到区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Hovver认为“区域实际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

【1】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经济区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某种经济、地域、自然条件而联系着的不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经济区域之间本质区别是区域经济性质上的差别,经济区域划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用来分析地区差距,进行区域调控,促进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地理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间题,这种大国经济特点决定了我国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必须以一定的单元为对象,所以经济区域划分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划分经济区域指标的选取也有所不同,例如GDP,金融因素等等。长期以来,评价工业企业的区域运行效益情况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围绕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我国理论界、经济界和统计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工作,并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学者们利用不同时期建立起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运用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对工业经济区域进行空间分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者们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统一。例如,有的学者运用人均产值、平均企业规模、人均占有资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个体工业企业的比重、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比重(张二勋,2000;姚静,2000);有的学者运用人均工业增加值指数、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指数、技能水平、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黄磺,2006)。指标体系的不同就导致了区域分类结果的不同。随后,学者们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那么这就涉及到如何将区域进行划分。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按照传统的地域划分方法,随着我国的工业经济发

展,如果从工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衡量,这些区域工业的发展是否还具有相似性,在综合以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这个方面考虑得很少。另外,学者们一般以某一年的样本进行分类研究,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一)国外研究综述

探讨工业经济区域划分归类的研究情况,可以说,国外的学者在很早以前就有所研究,并且留下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

1、农业区位理论【2】

农业地理学具有重要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2、工业区位论

进入二十世纪,韦伯(Alfred认 /eber,1868一1958德国经济学家)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提出工业区位论。

3、中心地学说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学说”。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4、中心地理论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5、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定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个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二)国内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工业经济区域的划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宋晓杰在发表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十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将这十个指标归结为盈利、销售、运营、发展等多个因子。最后,根据每个因子得分情况将所有地区归为六类,进而做出综合评价。

2、张二勋、姚静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法,选择了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所有制结构等7个经济指标,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9个地域单元样本1996年的数据资料,建构了一个29x7维的数据表。对中国的29个地域单元1996年人均工业产值和所有制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文章把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文章最后用聚类法将工业发展按空间划分为五类,第1类:上海市和广东省;第2类是东部沿海省份;第3类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第4类是内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第5类是内地的中西部偏远省份。

3、刘忠群、黄书权发表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分析》提出:工业部门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部门。文章以中国1997一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用各省1997一2003年的工业产值占该年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在一该地区的集聚水平,同时还有以下指标:①消费者购买力。②固定资产投入③劳动力供给④人力资本存量⑤技术创新能力⑥交通区位⑦开放度⑧政府支持⑨行业规模,对中国地区工业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工业集聚水平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空间依赖性,除了传统影响因素之外,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显著影响工业的地区集聚。

4、黄磺在发表的《中国工业绩效和工业趋动力的研究》中,运用联合国工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第五篇_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报告

2016 年中国区域经济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分析报告

2016年11月

目 录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格局 .................................................... 5

(一)区域增长分化,结构特征显著 .................................................................. 6

1、全国经济持续减速,结构特征愈发显著 ..................................................................... 6

2、区域增长格局转变,东北经济加速下滑 ..................................................................... 8

(二)区域产业分化,结构持续转型 ................................................................ 10

1、工业经济逐渐萎缩,结构转型持续推进 ................................................................... 10

2、区域产业结构分化,部分省份加速转型 ................................................................... 12

(三)区域投资分化,增长动能各异 ................................................................ 13

1、投资托底经济增长,分项结构特征显著 ................................................................... 13

2、投资增速区域分化,投资依赖各不相同 ................................................................... 15

二、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 17

(一)发展阶段分化,雁行矩阵形成 ................................................................ 17

1、人均收入迈过门槛,发展阶段仍存差距 ................................................................... 17

2、雁行矩阵自然形成,产业转移条件成熟 ................................................................... 19

(二)东部经济:转型升级凸显成效 ................................................................ 22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

1、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创新驱动增长源泉 ................................................................... 22

2、转型背后价值跃升,人口红利重质轻量 ................................................................... 24

(三)中部经济:追赶效应持续释放 ................................................................ 26

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产业承接制造崛起 ................................................................... 26

2、区域经济平衡增长,政策引导助推发展 ................................................................... 28

(四)西部经济:资源优势仍需深化 ................................................................ 30

1、增长仍是投资驱动,较高增速恐难持久 ................................................................... 30

2、依托“一带一路”机遇,打造资源优势产业 ............................................................... 31

三、区域经济前景:机遇良好,风险仍存 .......................................... 33

(一)机遇良好:发展模式决定增长潜力 ........................................................ 33

1、投资驱动下的“小而强” ............................................................................................... 33

2、创新驱动下的“大且稳” ............................................................................................... 35

(二)风险仍存:结构升级引领产业转型 ........................................................ 37

1、产能去化下的“老经济” ............................................................................................... 37

2、产业承接中的“新问题” ............................................................................................... 38

3、升级仍乏力的“转型难” ............................................................................................... 4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分化格局,总量指标回落同时,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区域增长分化,结构特征显著:以辽宁和山西为代表的“去产能”大省经济下滑严重,造成巨大拖累;以广东、江苏、山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强省”抗跌性强,“稳定器”作用明显;以重庆、贵州、西藏为代表的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增速较高,但拉动效果有限。

区域产业分化,结构持续转型:东部省份服务业占比普遍较高,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依然是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变迁来看,部分省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较为成功,部分省份则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阵痛”。

区域投资分化,增长动能各异:东部地区已率先摆脱投资的束缚,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依赖度仍然很强。同时,在同一经济区域内部,发展模式和增长动能同样可能存在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产业转移“雁行矩阵”初成,追赶效应仍在释放。近年来,产业转移的逻辑仍在推进,从东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雁行矩阵”。中西部要实现追赶效应,必须对东部产业转移进行有序承接。

由于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已日渐成熟。

从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东中西部增长的逻辑各不相同: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科技创新驱动,背后是价值链分工体系定位的跃升,科技技术创新将成为东部地区持续增长的支撑点;中部地区主要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追赶效应仍在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62440/

推荐访问: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