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

时间:2018-07-02   来源:演讲稿   点击:

【www.gbppp.com--演讲稿】

修身齐家 第一篇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孟子教育他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的名言警句,几千年来,这句话又被无数知识者视为最高理想。

欲治国、欲平天下,必须先修身、先齐家。而所谓修身,就是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牢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千年古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仔细地把握生活小节,绝不做有损大节的事情,常怀律己之心,不要独处时存在侥幸心理,自欺欺人,甚至腐化堕落,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慎微,就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时时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以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人生名言为准则,始终做到见钱不贪,见色不迷,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欲,就是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老子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排非份之想,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而齐家就是要努力做到立章、严管、善爱。立章,要以“家属子女,各自发展,绝不弄权,利益不沾”为准则,严格落实中央纪委提出的“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谋取非法利益”等规定,自己也要明确要求决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行不义之举,谋不义之财。严管,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把握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对其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甚至庇护,最后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善爱,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就必须要会爱,“爱子先当训子”,要从配偶、子女的个人品行素质出发,教育他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力戒特权思想,引导他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为社会多作贡献。

说道齐家,就想起前阵子老师提的“妻贤夫祸少”。从古至今,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清正廉洁的为官者,其身后往往站着一位明智、正派的“贤内助”,为其拒腐防变,遮风挡雨,促其廉政、勤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贤内助”不乏其人,她们成就了一代代勤学向善、重德修身的好丈夫,令后人赞许。邓小平、卓琳夫妇有着“亲者严”、“对己严”的一贯形象,让我们感受到邓小平、卓琳夫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境界。

以邓小平、卓琳夫妇为镜,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就相形见绌,差距大矣。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由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健。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邓小平、卓琳夫妇之所以如此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严正家风立风范,就是因为家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家风连着党风。试想,一个连家都管不好治不好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去管好政,治好国呢?如果当代世人都能从慎独、慎微、慎欲上修身,从立章、严管、善爱上齐家,那么“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定然会实现。

修身齐家 第二篇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100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修身齐家】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修身齐家 第三篇_修身齐家格言集锦-v5(印刷版)

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修身齐家】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

妄取人財,佈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淫惡肆欲,陰鷙無益。

——林則徐《十無益格言》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孝經》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第十二》

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荀子·君道》

找好處,不怨人,認不是。

性剛無脾氣,心剛無私欲,身剛無嗜好。

——《王鳳儀》

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

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大學》

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

——《佛說十善業道經》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太上感應篇》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非聖書,摒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修身齐家】

——《弟子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易經》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了凡四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

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墮自甘,家道難成。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明·朱柏盧《朱子治家格言》

時時淨意,念念純善;內行孝悌,外行德善;務至善至孝,不錯過絲毫,當謙勇精進。

節糧,節水,節電,節紙,節用;惜精,惜氣,惜神,惜言,惜福。

——自我誡勉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感恩國家培養護佑,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辛勤教導,感恩同仁關心幫助,感恩農夫辛勤勞作,感恩大眾信任支持及所有付出的人。

——餐前感恩詞

修身齐家 第四篇_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摘要:《大学》通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和根本,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矛盾而统一的关系。“修身”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就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则是“兼济天下”。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 修身 齐家 治国 内圣外王 道德修养 矛盾统一

修身——内圣之道

《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大学》对格物致知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但通过一些学者的注疏,可以看出,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主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 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大学》看来,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即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遵守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对于“诚意”, 《大学》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大学》又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至此文章提到了“慎独”,然而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以钓名沽誉。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齐家、治国——外王之道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修养中的外王阶段。从齐家、治国到平天下是外用发挥的不断扩大过程。《大学》认为能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能够用“礼”规范和约束自己及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中,齐家是基础。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观和社会观。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能处理好家庭各成员间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家庭之外的各种人际关系。正如《大学》所云:“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大学》十分强调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又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孔子亦十分重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国政时以身作则、表率的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总之,儒家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文化亦是一种人际关系取向的文化。因此,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并养成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外王之道的必要条件。

修身、齐家、治国的矛盾与统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因此在儒家看来,德备于家,则家事洽和;德大行于国,则国事昌平;若诸国太平,就真正地实现了天下大同,个体也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道德教育。

为什么个体的道德教育最终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呢?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儒家极为重视政治统治中道德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大体一致,即是孝的原则。孝是最根本的

美德,同时也是宗法制君王维持等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有德之人在家以孝事父母,则家事和平。而所谓移孝作忠,以孝事君,则国治而天下平,从而个体的道德教育也最终完成。

然而纵观历史,一代古昔圣王舜帝,个人修养堪称上佳,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却“父顽、母嚣、弟象傲”;三国时蜀相诸葛先生,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看今日台湾之马英九,公认的谦谦君子,却经常受到不善治理不得民心的诟骂;这些修身而不能齐家,齐家而不能治国,治国而不能平天下的事例又该如何解释呢?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历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然而世事却总非如此顺遂,这三者在现实中也并没有必然的递进关系。只能说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为齐家治国创造了条件。而事实上更多知识分子们仅仅止步于独善其身的步骤,只能够达到家齐的境界。所以《大学》强调修身、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结合和统一,从而达到国家和政权的巩固和统一。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三纲八目的追求对调适人们的心态、重塑道德人格、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潜力,也确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修身齐家】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引导人们注重修为,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后来的平天下,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虽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整体是和谐与统一的,它对于整个传统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杰 《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中国文化研究》2001秋之卷第33期

2、 郑剑虹 黄希廷 《论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2月第15卷3期

3、 张雨海 《对旧蒙学材料中精华与糟粕的梳理及有关思考》 《长春大学学报》 1999年第9卷6期

4、 张根强 《儒家道德教育过程的逻辑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第33卷专辑

修身齐家 第五篇_修身齐家

人生一世,如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何必在意恩恩怨怨。即使大厦千座,只是卧榻一间。无论贫富,活得坦然。富贵不淫,贫穷不移,威武不屈。即便良田万倾,不过日食三餐。做人要有尊严,做事敢于承担,直面世事要看淡,快乐生活每一天。胜利者的经验并不复杂,那就是寻找人生的关键点,并在关键时刻竭尽全力。没有决战的人生只能说是活着,不能说是生活;但人又不能始终活在决战中,风口浪尖的持续重压是生命所不可承受的。古人很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因为其不但蕴含着一个循序渐进的事物发展哲理,同时几者之间又形成了环环相扣、互为载体、密不可分的依存连带关系。德是立身之本,所以修身者不能不修德。把握了修身的根本,才能注重寻找正法大道,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介平民,姑且不去论治国、平天下。从小处入手修身,齐家还是完全应该的。聪明人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聚集时奋勇一搏。修身是成就万事的根本,之所以要修身,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家乐,万家乐,家家乐,则社会肯定和谐;一家狼烟四起,家家狼烟四起,则这个社会被不和谐的气氛充斥着,这个社会肯定不和谐。兵法中的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修身的绝对重要。岳武穆能够精忠报国,姜子牙善能斩将封神,杨六郎坚定镇守三关拒敌等等,都无不说明修身养德成为高德大义大能之人后,方能统兵驭将、指挥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道理。隋炀帝不修身,败坏人伦纲纪,导致民怨沸腾,最后丢了先皇隋文帝千辛万苦开创的锦绣江山;庞涓不修身,背信弃义,暴虐嗜杀成性,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马陵道全军覆没,乱箭穿身而死。这就是不修身引发的血的教训。古语云家和万事兴这话颇有道理。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影响乃至教育作用,使全家上和下睦、众志成城,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这样在报国济世中才能无后顾之忧、进取不止、无往而不胜。为何先要齐家?还有这样一个好处:在齐家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各方面本领,积累济世治国的经验,因此说济世治国必先齐家。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所以,君子身居家庭斗室之中,就能锻炼出济世治国的才能。例如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做臣子时就能忠君报国;在家里能够敬爱兄长,做官的时候就能服从长官;在家里能够关爱教育子女,当官时就能仁爱百姓。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事业和财富的梦想;相对来讲,男人,年轻人,更需要一份责任,你一生一世的成功与否,将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晋朝的窦燕山重德行善、教化子女经验的总结褒奖,也是他修身、齐家、使五子登科,济世报国事迹的写照。古代有很多修身、齐家、济世报国的光辉人物事例。汉末名士陈蕃,从小心怀大志,常常独处一室苦读诗书。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见庭院里杂乱不堪,就问陈蕃为什么不打扫一下。陈蕃傲然回答说:大丈夫当扫天下,安扫一屋乎?父亲的朋友笑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矣!陈蕃顿时醒悟,从此自我磨砺,克己修身,终于成为一代名臣。北宋的杨延昭才德出众,满门忠烈,上至百岁的佘太君,下到烧火的丫头杨排风,在国家用人之际,都能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奋勇杀敌,保境安民、功勋卓著、万古流芳。这可以说是修身、齐家、济世护民的典范。把握了修身的根

本,才能注重寻找正法大道,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律己端严、见贤思齐,不断地朝着成功的方向健康地成长。既然修身、齐家、济世、悟道的关系这么密切,作用这么巨大,我们何不努力奉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体力行者必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岸抱负和宏图大志!【修身齐家】

修身的最高境界是心静、博爱、坚强、包容、向上、自尊,所以我对每个人都适当地宽容,尽力把自己坚强的一面挂在脸上,并且从心里让自己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若能德信卓著,才干超群,方能达修身立命、济世悟道的至高佳境。据《史记·孝文本纪第十》记载,文帝刘恒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和御用器具等,一直没有增添什么。文帝曾打算建造一个露天平台,要花费将近100斤黄金。文帝说:100斤黄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我享受着先帝留下的皇宫,时常害怕不能保守社稷江山而使先帝蒙受耻辱,还要建造露天平台干什么呢!文帝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准长到拖地,制的帷帐也不得绣花,以示俭朴,给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在临终前下诏书说:天下万物出生后,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有什么值得特别哀痛的呢?现在死了人花钱厚葬,以致弄得倾家荡产,强调服丧,以致损害了身体。

修身齐家 第六篇_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简单解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简单解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简单最准确解释就是劳动养家,与人无恶斗。

其中:修身齐家就是立命立家或活命养家,就是坚决丢掉幻想,不要依赖任何人任何物来养活自己及自己的家庭,只有自己的劳动才能生财养自己养家庭而立足于人群社会;治国平天下就是护命护家,就是不要依赖任何人任何物来保护自己及自己的家庭,只要做到不损害他人就能与邻里同事无矛盾无冲突地平安相处。

修身齐家 第七篇_40句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语

40句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修身齐家】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58920/

推荐访问:修身齐家演讲稿 修身齐家治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