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时间:2018-05-17   来源:自我鉴定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鉴定】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篇_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稳定,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前途的。这一点邓小平同志一向坚定不移的。他明确指出:“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不堪的因素都要排除。”“只有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根据 “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的关系,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一,进一步确立为发展而改革,以发展统领改革的思想。中国的现实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允许我们停下发展搞改革,放弃发展就是放弃改革、放弃稳定,因此要尽量发挥并举战略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努力降低并举带来的负效应,始终保持利大于弊的格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发展,都可以利用、试验、尝试。但必须把握好保留下来的旧体制因素的演变方向以及新体制因素在体制转型期间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长远,在发挥各方面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时,防止演变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第二,抓住时机,适时加大改革力度。中央已经确立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制定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改革政策和改革措施,现在需要抓紧落实。把握好改革与发展的协调,要树立不断改革的思想,一个时期有利于发展的形式,不一定永远有利于发展,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时,就要及时进行改革,既不要将过渡形式固定化,也不要否定起过历史作用的过渡形式。在改革中不断进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突出中国特色,改革和发展都要立足于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其他制度。树立多样性的思想,特别不要照搬,真正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以创新的精神,尽快完成体制转换,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篇_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所以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事迹都证明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一味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和稳定的话,也是不行的。就像大跃进时期所制定的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然而显然这样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根本不符合当时的具体国情,于是在失去了稳定的情况下,最终整个国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的发展不足以满足时代的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改革,这在历史的潮流中是能得到检验的,当原始社会满足不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奴隶社会应时而生,奴隶社会又不能满足时,封建社会又出现了。而当近代的生产力低下,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时,现代社会就出现了。历史只会向前发展,而推动这种发展的惟有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这个在前面论述过了,就不再做赘述。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只有稳定,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平息表明,人心思稳、人心思定,分裂势力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合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祖国繁荣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幸福的根本保

证。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同时,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稳定是新疆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新疆稳定作为当前新疆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促进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新疆社会大局稳定。”这一深刻阐述,是对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导和部署,对于维护新疆稳定乃至做好全国稳定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稳定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快发展是维护稳定的根本因素。同时,稳定也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其次,稳定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因此,只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体现国家的文明进步。其次,稳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改革开放2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稳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维护稳定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参考文献:徐光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顾卫临 - 《瞭望新闻周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篇_改革_发展_稳定之间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

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四篇_论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年 级:

专 业:

层 次: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函授站): 2012秋专升本 安全工程 本 科 12633620001 杨 宜 银川石化学习中心

年1月3日

2013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论述与战略部署,对中国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概括为六个新,即新方位、新起点、新挑战、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对于一个国家如果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最终只能落后不会强大。今天的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但也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改革 发展 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迈向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进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了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确定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向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迈进。

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国际比较来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中国已经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序列中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不同水平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四个等级,即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2010年世界银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006至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 3976至 12275美元,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94美元。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段。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稳定态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二是体制改革的新起点,在改革的全面推进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框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很可能近年超过美国而进为全球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突出成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提升至第三,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和全球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前提

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面对五大严峻挑战。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与变化,三是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五个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大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五是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日趋突出。就国内发展而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然具备的前提下,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问题、矛盾与风险。总的概括是“三不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约束,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三大差距,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三不协调,即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障碍,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二、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向2020年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简单概括就是体制定型、方式形成、四化同步。体制定型,是指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经济体制改革难点,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式形成,是指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篇_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简述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体讲起来,就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深刻把握社会稳定形势,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找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成效,把握群众意愿,对群众赞成和拥护的就坚持实施,对群众不满和反对的就要及时纠正。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全面了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篇_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种种不同的角度,论证要“不变”就要从整体上考虑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的理论的正确性。在这里,不再作繁琐的论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构成我们政策主体的各方面的政策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于一九九二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者相互关联。

所以,讲政策不变,应该是整个政策的总体各个方面都不变,其中一个方面变了,就要影响其他方面。而各个方面都不变的条件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二、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了稳定。但应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离开了发展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这样,邓小平就既指出了稳定与协调的相对性,又指出了发展的绝对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属于运动形式的问题。而切合实际的、适度的、较高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什么叫适度?邓小平在一九九○年三月指出:“适度的要求就是确保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页)接着,邓

小平阐述道:“我的意思是,只靠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稳定的政治环境还不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艰苦奋斗,都很必要,但只靠这些也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同上,第355页)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了,真正的稳定,在于给人民谋福利,人民满意了,我们的事业就稳如泰山。而要使人民满意,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适度的增长速度。因此,切合实际的、较快的、适度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我们若进一步研究还会发现,世间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一般都采取了疾风暴雨般的斗争形式,因为不采取这种斗争形式,就不能夺取政权和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也采取了疾风暴雨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因为离开了这种斗争形式,无产阶级就不能上升为统治阶级,中国就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而,这种疾风暴雨般的运动形式,是由夺取政权的需要所决定的;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一般则要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同志之间的矛盾,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而这个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形式,其所以要采取和风细雨、推心置腹地交心的方式,其道理很简单,因为采用“无情打击”、“疾风暴雨”、“冷言冷语”、“背地议论”、“旁敲侧击”、“挑拨离间”、“无中生有”等形式,都只会把事情越搞越僵,而实践证明,“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形式。当然,有些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获得解决,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进行,有些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矛盾,经过法律途径解决是很正常的,因为法律的强制作用,在于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受到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条文的约束,其结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人造卫星的上天,则要采取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预定轨道的运动形式,因为离开了高速度,卫星无法克服地球的引力而不能上天;如果没有预定的轨道,即使上天后也不能正常运转。因此,运动形式,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同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其哲学基础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这是由当前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主要矛盾的正确途径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8页)那么,如何解决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呢?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坚决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保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而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哲学上讲,主要的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改革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完善和发展过程。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另外一面: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通过这部分的质变,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应该看清的是:要完成这整个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过程,就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的。但是,改革的过程,我们又要非渡过不可。因为离开了这非渡过不可的部分质变过程,中国也就不会长治久安,因而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稳定。另外,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也是我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力求做到稳定、协调地发展。

在对待发展与稳定的问题上,我们有过成绩,但也有过教训。邓小平曾指出:“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76页)实践证明,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还不够,而我们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很多农民都担心,现行的代表农民利益的政策会不会变。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多次讲过:农民喜欢的政策,中央不会变。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保持较快的、科学的发展速度是至关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的大问题。对此,邓小平在一九九二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又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同上,第375页)因此,切合实际的、较快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主体与运动理论的重大贡献。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主体与运动密不可分。没有没有主体的运动,也没有没有运动的主体。主体的性质决定运动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的运动形式又反作用于主体本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体内部,不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能解决的矛盾。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又是享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成果的主体。因而,我们应该有较快的、科学的发展速度。这实际上反映了物质与运动、主体与发展的统一。因此,这也说明了邓小平对唯物辩证法的关于物质与运动、主体与发展理论的贡献。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七篇_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想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发展、改革、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 改革、发展、稳定的作用

1、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2、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

主法制程度。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政治不稳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同时,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 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首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种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其次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时不我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把握好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30多年来,中国改革遵循从易到难、从农村到城市、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不断推进。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稳定的方法。首先,发展之所以具有统领作用,是由发展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从内在逻辑来看,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发展的目的性,就决定了发展对改革的方向和稳定的追求都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其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的改革都要有利于发展,所有的维稳措施都要着眼于发展。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只有着眼于发展的维稳,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再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改革中出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通过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也要求丰富发展的内涵。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发展,必然对发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发挥科学发展的统领作用,才能正确引领各项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改革搞建设,没有稳定断不可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所以,

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总之,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 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1页。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1页。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小平著,第284,313,286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45855/

推荐访问: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 改革发展稳定的例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