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城乡调研报告

城乡调研报告

时间:2014-05-10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实习报告】

城乡调研报告(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调研

报 告

近期,我们组织骨干力量,通过深入各镇、有关部门、机关、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在相关人员的配合支持之下,经过座谈、调查、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现状。

2008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认识到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给力名片,作出全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重大决策,并开展了“大拆迁、大绿化、大建设、大整治”等一系列创建活动,2010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并尽快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2013年被全国爱卫办授予“国家卫生县城”称号。经过努力,**环境卫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全县**个行政村建成新农村200个,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同时,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二级公路彬县段改建、**大桥拓宽等169个基础设施,建成了**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开

元广场、豳风苑、“风、雅、颂”主题广场、职教中心新校区等682项民生工程,实施成了城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185项城市建设工程,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增到13平方公里。全县实施绿化造林26.7万亩,绿化美化道路1120公里,建设绿色家园新村196个。**环境优美了,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地方生产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由2008年的49亿元、2.6亿元、33.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61亿元、10亿元、1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了两番、三番。

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死角较多。一是垃圾填埋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只有一座标准化的垃圾填埋场,难以满足全县垃圾处理,大多数镇只能就近选择干沟、废弃地窑等进行黄土覆盖处理,影响环境卫生整治。二是部分垃圾中转站选址不合理,距离较远,导致群众在街道堆积垃圾。三是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仅限于新建村、主干路,老旧村、河道等区域垃圾无人清理,有些村民往往将垃圾转运到河道、老旧村等,造成新的污染。四是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

(二)群众环卫意识还有待提高。一是群众对环卫整治

缺乏主人翁意识,积极支持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二是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未养成,垃圾不入箱、污水不如池,保洁员前面扫,群众后面扔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防不胜防。

(三)人员配备不足。一是镇上缺乏专职的环卫管理人员。二是各镇存在新老村、独组村等不同情况,县上配备的保洁员数量不能满足全镇各村的日常保洁。

(四)环卫整治资金不足。县上未设立拨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项资金,各村集体经济薄弱,镇、村整治资金缺口大。由于集中整治、环卫设施、绿化工程后期维护费用大,镇村环境整治积极性不高。

(五)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环卫整治标准不统一,平时松,检查紧,存在突击整治、应付检查现象。二是监督管理存在盲区,白天和晚上、上班和下班之间存在监管空档,使个别群众偷倒、乱倒垃圾现象屡禁不止。

三、建议意见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为真正把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纵深发展,改善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爱护环境、享受环境的良好氛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文明办、电视台、教育局、城管局、农工部、各镇配合,继续加强宣传教育,

拓展宣传领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宣传开展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自觉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环境整治中”。此外,要加强学生队伍的宣传教育力度,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我县城乡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合理制定规划,进一步推进综合整治。一是由县委农工部负责,各镇配合,对全县农村垃圾填埋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以片为单位建设标准垃圾填埋场,方便各镇就近进行垃圾卫生填埋,对于在建的环卫基础设施,要加大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提早建成投入使用。二是由县城管局负责,对全县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资源整合,合理规划,科学设置,使群众倾倒垃圾、转运方便,杜绝偷倒、乱倒现象。其次是县城管局尽快完善《彬县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彬县工业垃圾管理办法》等,探索建筑垃圾、工业垃圾清运处理整治思路和措施,让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规范化处理。

(三)稳步推进精细管理。一是城管局、农工部、各镇要坚持标准化、精细化、流程化、常态化管理,注重细节、着眼细节、变粗放型、运动式治理为精细化、常态化治理。要全面提升环卫作业、扬尘治理、广告设置、市政管护、照

明监管、秩序管控等管理标准。二是确定类型,区别对待。城区着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乱修乱建、摊点摆放等,各村要建立村规民约,加强“三堆”、垃圾、污水乱倒等治理,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等要着力解决“脏、乱、差”和治理卫生死角。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制定整治措施,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逐步完善。

(四)加强协同作战,推进环境卫生执法。一是公安、交通、城管、工商、食药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探索统一执法,集中整治的机制,消除执法空挡,建立24小时执法不间断制度,要全过程管控、全时段监管、全区域覆盖,做到晚上和白天一个样、平时和检查一个样。特别是配合各镇,加大基层执法力度,整治车辆乱停、店外经营、各门店有损环境的不文明行为等现象,确保环卫整治有效推进。二是城管局负责,工商局、食药局配合,对南大街、新市街、中山街等街道的早餐、夜市规范化,制定早餐夜市在规定时间经营,使其方便群众的同时不扰民,其次是规范其垃圾处置办法,借鉴咸阳汇通夜市经验,配置垃圾筐、在地面铺设塑胶地板,使之更加科学化、实用化、人性化。

(五)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城乡环境

城乡调研报告(二):城乡调查报告 范文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本科学生

社会调查报告

(城乡调查)

题目:温州政府整治“四小车”合理性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胡芳媛 指导教师 陈明亮

所在分院 人文与艺术分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10东方文学(2) 学 号 1020900216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城乡调研报告】

2011年9月10日

温州政府整治“四小车”合理性调查报告(黑体三号)

摘 要:(黑体小四)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观察交通状况和关注相关新闻等调查方法,发现温州政府在市区范围内整治“四小车”是比较合理的。其主要表现为:市区居民对“四小车”的依赖性不大、“四小车”对交通秩序影响严重、无牌无证的非法车辆数量巨大等。但是,整治“四小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车夫的就业安置问题、部分群体对“四小车”的需求问题等。因此,需要采取就业补助、完善交通网等措施来更有效地整治“四小车”。(楷体小四)

关键词:(黑体小四)温州市;交通整治;四小车(楷体小四)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四小车”是指,机动三轮车(包括电动三轮车、燃油三轮摩托车等机械动力装置驱动的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摩托车和人力客运三轮车。由于部分“四小车”驾驶莽撞、不守交通规则,经常会给温州市区原本就不太通畅的交通雪山加霜。温州市政府将着力在今年5月至12月,对市区“四小车”进行综合整治。

所谓综合整治是指,在保障车主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禁止、取缔、淘汰等方式,以及经济补偿、车辆置换和推荐就业等措施,对市区“四小车”进行整治,解决市区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的问题。温州市区“四小车”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自6月1日开展以来,各项整治措施和相关政策有序推出,目前市区道路上非法“四小车”明显减少,交通秩序得到了较大改善,“四小车”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乡调研报告】

为了预测温州整治“四小车”的最终效果,对整治“四小车”提出意见,推动温州的城市交通文明建设进程,我们们将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访问三轮车夫、观察交通状况和关注相关新闻等调查方法,来了解“四小车”对温州市区交通的影响,从而探讨温州政府整治“四小车”的合理性。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一)问卷调查法(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起空两格)

7月16日,在五马街随机分发调查问卷1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

(二)文献法

关注温州网、温州公安网等网站,查阅有关整治“四小车”的新闻。【城乡调研报告】

(三)观察法

7月16日下午4点半左右,在温州市区范围内,随机抽取两个十字路口,观察其交通流畅程度和“四小车”出现的频率。

三、调查结果(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一)市区居民对“四小车”的使用量不大

在对市区居民进行的《关于“四小车”对市区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问卷中,16%的被调查者的出行方式以“四小车”为主(其中,摩托车占2.26%

人力客运三轮车占11.28% 残疾人机动三轮车3.01%),并且“四小车”的消费群体以老年人为主;8%的被调查者选择步行;37%的被调查者选择公交车;23%的被调查者选择自行车;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私家轿车。可见,市区居民对“四小车”的使用量还是不大的。

关于居民选择出行方式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被调查市区居民中,45% 选择“方便”;30%选择“个人习惯”;19%选择“便宜”。可见,整治“四小车”必须提高温州市区整体的交通便捷度,解决“四小车”消费群体的交出行问题。

(二)“四小车”对交通秩序影响较严重

据《温州日报》报道,“市交警一大队民警介绍说,每天报案受理的交通

事故中,有超过半数的交通事故涉及‘四小车’。今年以来,该大队辖区涉及‘四小车’的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伤人事故几乎天天有。„„民警介绍,许多‘四小车’车辆无保险,安全性能差,驾驶员安全意识薄弱。这些非法营运的车辆一旦发生事故,车主往往弃车逃逸,给交警部门的侦查工作以及受害人的索赔带来很大难度。与此同时,‘四小车’交通违法现象普遍,乱穿插、乱掉头等行为严重影响交通秩序。”①可见,“四小车”给交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也给交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对市区居民进行的《关于“四小车”对市区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问卷中,在被问及“您认为整治‘四小车’是否合理”时,63%的被调查者选择“合理”; 18%的被调查者选择“无所谓”。在被问及“您认为‘四小车’的主要问题来自哪一方面”时,40%选择“交通堵塞”;40%选择“交通安全”;20%选择“城市形象”。同时,还有不少私家车的车主向告诉我们,“四小车”经常违反交通规则,很容易造成事故,加大了汽车驾驶的难度。由此可见,“四小车”对其他车辆的驾驶造成了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被问及“您认为造成温州市区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地小路少,停车位少,规划不合理地小路少,停车位少,规划不合理”;21%选择了“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也有21%选择了“人均收入提高,私家轿车愈来愈多”;相较之下,仅有12%选择了“‘四小车’的存在”。可见,“四小车”的存在并不是造成温州市区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无牌无证的非法车辆数量巨大

近年来,市区“四小车”大量增加,尤其是无牌无证的非法车辆剧增,据统计,无证机动三轮车目前已达3万余辆,无牌人力三轮车约2万辆,无牌残疾车1000余辆;还有市区牌照摩托车90729辆,有牌客运人力三轮车共2162辆,市区牌照残疾车702辆。无牌无证的非法车俩车况差,部分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交通违法突出,且很多从事非法营运,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城市形象,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和系列治安问题。可见,无牌无证的非法“四小车”的巨大数量使整治“四小车”迫在眉睫。

(四)“四小车”整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徐再杰、吕彬、谢剑:《多管齐下整治“四小车”》,《温州日报》,2011年4月26日。

城乡调研报告(三):2015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23120/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