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美文 > 学生随笔 >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时间:2018-06-22   来源:学生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学生随笔】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第一篇_认识自我教学设计

我是谁

——认识自己

新泰二中心理咨询室 陈建波

【适应年级】 高一学生

【理念阐述】

1、理论基础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是一个有机的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从内容上看,自我可分为:

心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

社会自我: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

生理自我: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

2、学生背景分析

进入高中后,高学生进入迷茫期,思考我是谁,开始强烈地关注自我,关心自己的个性。同时,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其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自我概念,从内容上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心理成分、社会成分、生理成分——从上述成分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高中学生长期的处在学业压力之下,其它方面很难得到父母和教师的关注,使其对自我了解和认识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不能全面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低,自我效能感差。 3、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首先,通过冥想,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体会这些经历带给了他什么,从深层次感受自己的存在。

其次,采用自陈测验的方法,通过描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来了解自己的特征,让学生觉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认识自我从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写自我分析表述,初步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意象。 【教学目标】

1掌握自我的概念,学习多维度认识自己;

2增强自我分析的能力,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3学会自我表述分析,初步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意象。

【教学准备】制作ppt、音乐《徘徊者》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第二篇_我与自我

“我”与“自我”

罗中慧

“我”,是人类个体第一人称的整体全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我”。从表面上认识一个“我”并非难事,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我”的身躯、容貌、性格、举止、言谈、情感、兴趣、嗜好、学识、教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特征对其进行认定。人们不仅通过这些特征来相互识别,而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构建或改建自己的这个“我”,以求达到设定的人生目标。“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系、友情亲情的交融、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实施、历史的记述以及个人的社会行为等等都会牵涉到一个个具体的“我”。“我”在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时变化徐缓,在很长的时间跨度上觉察不出其差异;有时变化迅速,短期间内变化之大前后判若二人。孔子说:“交臂非故”,是说在两个人擦肩而过之后,已经不是擦肩之前的“故我”了,形象地说明了“我”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这种生活中时刻显现并且不断变化着的“我”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不拟过多地着笔讨论。

本文所关注的是一种潜藏在时刻变化着的“我”的内部并作为其“内核”与“灵魂”的一种一生不变的自我。这种自我从根本上使你成为“你”、使他成为“他”、使我成为“我”,使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成为人世间唯一的自己,并且使每个人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即我性,诸如:信息的亲知性、事件的亲历性、思维的独立性和行为的自主性等等。它无时无刻不与你的身体、感觉、思想和行为同在,从而成为你现实中外在的“我”的依据。无论现实生活中的“我”怎样变化,自我都一生不变。即使你的肢体移植了、内脏更换了、记忆衰退了、DNA产生了变异,你的自我一成不变。如果说人体细胞平均在7年左右更换一次的话,那么当你70岁时已经“十易汝身”了,但是你的自我却依然故我。你的自我不仅一生中始终如一,在茫茫的宇宙空间里你的自我只此一个。它始终维持着自身在时间上的“同一性”以及在空间中的“唯一性”。

在不同的场合下“自我”一词往往被近似地与“灵魂”、“意识”、“心智”、“心灵”、“心识”甚至“自由意志”等词汇相混通,但是在所有的同类词汇中,唯有“自我”一词能够最贴切、最深刻、最直接和最具切身体验感地表达这一事物的深刻内涵。“自我”一词所具有的第一人称切身体验感对于意识研究和自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从本质上把握、拆析和研究这一精神实体,本文建议在所指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自我”一词。

这种科学必将过问的、每时每刻主宰着人类个体的那个自我,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

下面让我们通过自我的种种表象来辨认一下自我的“真实身份”,以便加深对它的本质的认识:

自我是人类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主宰者 你的每一个感觉、思维、认知、决策到行动,甚至从你的每一个心理闪念直到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无不是在它的主宰之下完成的。对一个人来说它简直是事无巨细,件件躬亲。由于这种主宰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以致对自我这一隐匿得极深的内在事物反而不知不觉、不闻不问,以致大多数人也就不会去对它做深入思考罢了。当你全神贯注地从事一项工作时,你无视一切来自外界的干扰,进入一种专心致志、“不知有我”的状态。然而这也正是你的自我功能发挥得淋漓酣畅的时刻。自我不仅在平时统治着一个人,而且在关键时刻决定着这个人。自虐,自残,自杀这些行为都是自我在极端受难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摧残甚至消灭肉体来平衡或了结自身痛苦的手段。正像不研究呼吸系统的人照样可以自由呼吸、不研究新陈代谢的人照样进行着体内血液循环、不研究脑的工作机理的人照样可以才思敏捷那样,一个不去研究自我的人也可能有称心如意、甚至辉煌壮丽的一生。但是只要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他的称心如意或者辉煌壮丽,恰恰是他的潜在的自我在那里自发地、默默地、顽强地工作并表现它自己的结果。你可能一生一世对自己的自我不知不觉、不闻不问,但是潜藏于你头脑深处的那个自我却要管你一生一世。

自我是生物进化的促进者 生物个体的求生欲望、趋利避害的生存要求、传种接代的本能以及对舒适感的追求等等,皆源于生物个体的自我。这些以个体自我为基础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促进生物个体产生渐变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参与了新种属的塑造。生物体在与自然界作斗争时,是以个体作单位、以个体的自我作主宰的,没有自我它们就不会去保存自身、适应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生物变异的过程,与生物个体在自我的主宰下对自身进行支配以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分不开的。达尔文曾经认为进化就是旧物种的消亡和被新物种所取代的过程,这一点只要通过观察化石或翻阅地质学记录便可以发现。然而在经历了一段历程之后,达尔文恍然大悟,他开始注意到同种个体间表现出的生存斗争,并且认识到:种的生存斗争只是进化的记录,而个体的生存斗争才是进化的动力。促使生物个体进行生存斗争的根本因素是个体自我的生存要求。

自我是地球文明的缔造者 自我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灵性的认知主体,是社会知识的创造者和积累者。一切意识不论巨细无不打上自我的印记, 我们举不出任何一个原始意识或次生意识不属于某一个自我的例子。一切思维都摆脱不掉“我的思

维”这一铁律。社会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抽象与综合,而这一综合工作仍要通过个体意识的加工整合来完成,而且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个体意识来接受和实现。社会意识的创造、接受、再创造和再接受归根结底靠的是人类个体的自我。人类文明好比一幅画面极其恢宏而又绚丽无比的写真画,每一个唯一的自我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就相当于画面上的一个微小的、但在色调与位置上又都是唯一的象素。如果理解了每一个唯一的象素对于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是多么重要,就会理解每一个自我对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人类历史的谱写有多么重要。恩格斯说人类的思维意识“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创建与人类个体的自我思维之间的关系。任何非植根于自我的、游离于自我之外的“客观”的感知与认知行为都不可能发生。即使有某种先验的关于世界的描述——譬如地外文明,没有一个个具体的“我”来接受它,就不可能有任何感知者、领悟者、求知者和对它的表述者。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自我的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人类的自我,人类文明将彻底“圆寂”,或者说人类文明从源头上就不可能建立起来,甚至连人类本身都不可能出现。费希特视自我为“一切知识的逻辑起点”的论述,可以作为自我是地球文明的缔造者这一观点的概括。人类总体知识的积累以个体自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积累为基础,自我在人类文明的缔造过程中扮演着真正的主角。

自我是宇宙自省的体现者 从大爆炸开始,宇宙演化的趋势似乎是在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造就出一种具有鲜明自我意识的、对宇宙自身具有反省能力和表述能力的人类。人类对宇宙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使它的哺育者宇宙具有了自省能力,这种自省能力的体现者就是人类的自我。具有自我的人类的出现标志着宇宙觉醒的开始,打从这时起宇宙便开始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走出,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对自己的发现。时至今日它已经通过人类的自我获得了初步的“自述”能力。《宇宙与人》一书的结束语中写道:“宇宙,他的伟大在于,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法国科学家休伯特•立夫斯在考察宇宙演化时也说:“宇宙的历史就是苏醒的物质的历史。” 宇宙孕育人类,人类具有自我,自我阐释宇宙,从而演绎着宇宙的觉醒。薛定谔在谈及客观世界时说:“虽然把它看作独立的客观存在是很方便的,但是仅靠这种存在是无法显示出世界自己的。它要显示出来是有条件的,依赖于这个世界的那些非常特殊的部分中发生的特殊事件,这里的特殊事件就是指发生在大脑中的某些事件。” 就是说世界要显示出它自己,就必须依靠人类大脑产生的意识。他又说:“是世界借助于意识之光照亮自己„„否则世界是否像一部没有观众的剧目,不为任何人存在,因此也可以十分恰当地说它不存在,这样一来,我认为将是世界图景的彻底破产。” 薛定谔实际上是用自己的理解阐释了意识产生者自我的出现意味着宇宙的觉醒这一观

点。这绝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宇宙的觉醒,而是实际进行中的事件。也许宇宙产生具有自我的人类这一事件是纯粹自发的和极其偶然的,然而人类一旦出现,它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却完全是自觉的和必然的。也就是说,不论宇宙是否具有意志,它都在走着一条通过孕育出具有自我的人类来进行它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知的道路,然而这只是开始。如果说宇宙通过哺育出人类来实现它的自省,那么整个人类就相当于宇宙的大脑,而每一个自我就像是宇宙头脑里的一个神经元。如果没有自我,世界将继续沉湎于浑浑噩噩之中,而且永远是一个冥冥之中的“自在之物”。

揭露自我的奥秘就是揭露人类认知的底细,就是揭露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从一个侧面揭露世界存在与运行的规律。我们感叹地球文明之昌盛、生物进化之神奇以及人类思维之深邃。然而这一切居然都和我们的自我息息相关。我们由衷地叹服“造物者” 选择了这种通过无数分散的、包括你、我在内的、一个个又都是世界上唯一的自我来认知世界、实施宇宙自省的绝佳方案,也许“造物者”明白:只有这样做才是一条唯一可行的、有效的实现宇宙自省的途径。

[注]本文中出现的“造物者”一词系指宇宙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普遍法则,与上帝无关。史蒂芬•霍金曾

说:“我认为这种造物主并非是一个你可以与其建立个人关系的个体,而是物理学定律。我将它视为一种‘自然的’上帝”,本文中提及的“造物者”与霍金所说的“自然的上帝”同义。

(2015.5.29)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第三篇_《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形式运算【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2.吉尔福特

3.卡特尔

4.效度

5.个别差异

6.执行决定

7.朱智贤

8.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9.智力成分亚理论

10.效度【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11.青少年期

12.需要

13.观察学习

二、名词解释

1.测验法: 是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 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全于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5.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义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6.第二性征: 第二特征指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第一性征或性激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男女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

7.成熟: 格塞尔认为,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8.生长突增: 在青少年期开始前,身高增加率突然改变,好像一夜之间长了很多,骤然间失去了儿童期体型的和谐外型,这现象称为 “生长突增”。

9.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三、判断改错

1.错 不需要改为需要

2.对

3.对

4.对

3.错 情感和情绪交换位置

5.错 改为:少年和青年初期

6.错,改为:不容易

7.错,改为:由韦克斯勒提出

8.错,改为:社会需要

9.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四、简答题

1.偏重社会发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

(2)勒温的生活空间说;

(3)哈维格斯特的发展课题论;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过渡性:青少年保留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心理品质;

(2)闭锁性: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含蓄、内隐的特点;

(3)矛盾动荡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稳定,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

(4)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由单纯的自然人变成具有社会性。

3.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

(1)单项的互动性

(2)艺术性

(3)科学的目的性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4.简述记忆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3)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5.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

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6.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矛盾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7.简述青少年想象力的发展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多;

(3)想象的抽象性、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8.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矛盾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9.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

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10.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11.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五、论述题

一、填空题

1.个人童话

2. 压力感

3.道德信念

4.道德两难故事

5.系统脱敏

6.意志

7.个性

8.情绪性

二、名词解释

1.易性癖:心理对自身性别的认定和解释与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

2.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3.成人感: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

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5.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6.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即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7.对偶故事法:是指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在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去探明儿童所依据的道德规则,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8.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9.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11.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或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三、判断改错

1.错,将两处“兴趣”改为“需要”

2.对

3.错,将“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

4.错,“生物”改“社会”

5.错,将“仅仅”改为“不仅仅”

6.错,将“少年期”改为“胎儿期”

7.错,将“完全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改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和社会氛围影响决定的”

8.错,将“性取向”改为“性别认同”

9.对

10.错,将“身心发展”改为“青少年品德”

11.对

12.对

13.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等条件影响”

14.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

15.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四、简答题

1.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答:皮亚杰把儿童的自我中心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把自身作为一客体与其他客体区别开来,也不能把客体同他的感觉印象区别开来。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不能区分感性事件和智力结构。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和更大一些的青少年,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不懂得世界并不象他所想象的那样合乎逻辑地安排。

2.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人类生活遭受到压力时,其行为表现会呈现如下八种负面类型:

1.暴力攻击类型 2。 自我中心类型3。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4。逃避退缩类型 5。潜在发泄类型6。负向转移类型 7。寻求刺激类型 8。寻求自杀类型

3.简述青少年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指标。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评价的独立性:努力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

(2)评价的概括性: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用较概括的评语;

(3)评价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4.性意识包含哪两个层面?

答:(1)是性别认同,即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它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以及个体与异性的关系;

(2)是对性的关注、向往和追求。

5.简述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答:(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6.简答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友谊往往有下面三个特点:

第一, 选择性。青少年结交朋友是有选择性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地域型,即家住的比较近;第二种是相似型,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同的性格作为交友基础;第三种是互补型,以同学间的长处和短处为交友基础,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第二, 亲密性。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小,他们热切渴望同龄人的理解、支持。青少年时期,也是同性伙伴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同伴关系十分亲密。这种亲密性表现在他们重视朋友,感觉朋友比父母更知心、更亲密。

第三, 稳定性。在小学时期儿童还难以把友谊同团伙、朋党分开,但到了青少年期,个体已开始认为友谊是唯一的个人关系了。人的年龄越大,外部情景性因素对他的友谊关系的影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第四篇_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8.( )是指一个人能%晚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 )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贬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

9.( )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

2.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究。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哪些类型?

5.简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大学生如何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

2.请联系实际,简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一、选择题

1.A

解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因此,答案为A。

2.C

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因此,答案为C。

3.B

解析: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其中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答案为B。

4.A

解析: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因此,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发生在出生8个月左右。因此,答案为A。

5.D

解析: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因此,答案为D。

6.C

解析:大学生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归属、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上。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答案为C。

7.D

解析:自我萎缩型的特点是: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而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从而极端自卑,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一旦出现自我拒绝,不仅理想自我和观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状态。他们认为理想自我是难以实现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自我太不争气甚至无法容忍,但又没法改变。因此,答案为D。

8.A

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答案为A。

9.A

解析: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体现在: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答案为A。

10.D

解析:自我扩张型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种表现是忘记了现实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开始整天埋头于虚无飘渺的自我设计。另一种表现是将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能让人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来充当现实的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是自我矛盾型的特点之一。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2.自觉性;能动性

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5.学习成才;社交活动;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

13.个性全面发展

14.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15.全面认识自我

自我概括是个体对自身 第五篇_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青年期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s/456239/

推荐访问:概括自身特点 个体自我意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