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趣百科 > 音乐知识 >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时间:2018-10-09   来源:音乐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音乐知识】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一篇_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音乐鉴赏对培养大学生素养的意义

赵俊男

理学院应用化学1405 20141458

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不只是局限于单一的培养模式,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仅在专业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的熏陶,而音乐熏陶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开设音乐鉴赏课程通过不同教材可以在各方面对大学生的修养和精神层面得以全面的提升。音乐教育作为现在最有感染力和最通俗化的艺术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生活的艺术、个性的建构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教育人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首先强调的是培养“人”。这里是指人的品德、修养、内涵,然后才是培养“才”即专业知识和技能。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从艺术的角度开提高大学生的个方面素质。

在歌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大学生都觉得心情激动,热血沸腾,被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无比的愤恨所感动,在高亢激昂的旋律中让心灵得到洗礼,政治思想得到升华;在《黄河大合唱》中,大学生都感受到这部作品以黄河为大背景,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画,具有雄浑的气魄和激动人心的战斗力量,它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强不屈地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在音乐的世界中任何一首乐曲也蕴涵着作者的思想、心情和他们的故事。很多歌曲里面有饱含对祖国热爱的深情,有的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对朋友的珍惜,很多能够为我们大家所接受的艺术大家们的作品往往是能

够给人们在思想上有一种鼓舞,有一些共鸣的作品。通过各种题材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通过歌曲来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准,而且可以在每个作者对歌曲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思想上接受一次再教育。

音乐是不分民族、地域、时空和阶层的,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乐器有着它不同的产生背景和故事。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聆听一部音乐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大量的、广泛的音乐作品,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

音乐的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以情感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得到精神享受;通过其优美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心,使学生思 想感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波动,引入遐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大学生大多都处在繁忙的学习当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欣赏一下音乐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就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大学生更要很好的调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利用舒缓的音乐来减轻精神上的疲劳,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可能会引起恐惧、忧虑、软弱、失眠、身体素质下降,使其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全身放松,起到积蓄精神、缓解疲劳和增强活动的作用。

在音乐欣赏中,当代大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他们对人生和未来产生永恒的感悟,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使人的心灵在震撼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喜悦得到抒发,从而调整心理平衡,使身心健康。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二篇_西方古典音乐欣赏入门讲座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入门讲座1

文:周小静

序言 我们的《乐林漫步》节目从1992年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了。除了从一开始就收听并且始终不渝的老听众外,不断地有新的听众加入我们的队伍,这些听众在来信和星期天的直播热线中向我提建议说,能不能一方面保持节目的严谨、深入以及系统性同时,也照顾到初入门者的需求。我从大家的要求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过去我在节目制作中可能是过多地注意了逐步深入、逐步提高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而且我也不愿意重复已经介绍过的内容,以至于忽略了随时进入我们这个队伍的新朋友的要求,今后我会尽可能地照顾到各个层次。我想,收音机前的朋友们也一定能够想象,面面俱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而且它几乎是作不到的。所以也预先请大家谅解,并请大家及时地告诉我您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把节目作得更好。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1999年来到了。《乐林漫步》的播出时间有了较大的改动,从每次的一个小时改为半个小时,从原来的每周播出四次改为每天中午都在13:30分到14:00播出一次,这就给大家的收听带来了方便。趁此机会,我们也把《乐林漫步》节目的制作方法作一些改革。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新朋友们制作一个新的栏目,我们把它叫做《走进圣殿》,意思就是音乐欣赏入门指南,希望它能满足的大家的要求,能够带领朋友们一步步地走进音乐殿堂。请您注意收听的时间,不要错过了。好,现在就让我们在愉快的音乐声中《走进圣殿》。

[《走进圣殿》开始曲: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NO.1第一乐章]

我们经常遇到许多渴望走进经典音乐世界的朋友。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耳朵一味地受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而想主动地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营造属于自己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音乐天地。那么,怎样一步一步地迈上台阶,走进音乐的殿堂呢?这仿佛还不那么容易。于是,大家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欣赏音乐?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而且,说老实话,也不存在这样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大家一下子打开音乐殿堂的大门,从此豁然开朗,成为音乐欣赏的"行家"。我们应该认识到,欣赏经典音乐,不像听流行歌曲那样容易进

入"状态"。它们往往在一开始接触时会使人感到高深遥远,尤其是没有文学性、描绘性标题的器乐曲,更是令人感到费解,大家常会问:它在表现什么?

音乐这门艺术,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和表现手法,如果一一讲起来,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所以我们有音乐学院,有分门别类的音乐教育体系。不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是不可能成为音乐专门人材的。对于我们只希望将音乐作为欣赏对象的人来说,虽然用不着去专门学习,却也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这才能更多、更深地理解音乐家们在作品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我们也要怀有"进取"之心,为自己进入音乐殿堂下一点功夫。

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音乐表现手段和欣赏音乐的几种办法。在此之前先请大家读一读美国当代作曲家科普兰说的一段话:“要永远记住,当你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这话讲得很透彻。一个作曲家在创作中,总是会把他的个性、情感,他对生活的感受反映在作品里。也许他是有意这么做,比如贝多芬在他的"英雄"交响曲中表达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拥护,对为人类自由献身的英雄的赞赏,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以及对胜利的憧憬。

让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0-1'53"]

这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你一定感觉到了在贝多芬胸中涌动着的英雄豪情。再举一个也是他的例子,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里,贝多芬引用了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这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他对人类自由、民主、和平的向往,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想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0'52-2'17"]

从刚才举的这些音乐实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理解作曲家贝多芬的个性,理解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有些作品中,作曲家并没有着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或是某一种观念,但是他仍然会在其中流露出他的个性,表现出他的世界观的。比如巴罗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他的音乐除了宗教作品以外,大多是没有具体表现内容的"抽象音乐",比如小提琴曲、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等等。可是,你仍然能

从这些乐曲中"看"到他:[巴赫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0-2'48"-叠话] 这是德国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巴赫的管风琴作品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您是否从中体会到了他那开阔的心胸,崇高的气质,严谨的作风,情感充沛而又沉静坦然的性格呢?

好,今天的《走进圣殿》栏目,也就是音乐欣赏入门讲座的序言,就到这儿。再强调一下今天这一讲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我们应该像作曲家科普兰所说的,把音乐作品视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作曲家本人正循着他的用音符铺就的道路向你走来,他向你敞开心扉,希望和你成为朋友。[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NO.1第一乐章]

在下次节目的《走进圣殿》栏目中,我们要一起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去了解音乐的构成,请您注意收听的时间。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讲座2

音乐要素漫谈:上篇 文:周小静【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上篇主要介绍以下音乐要素:音区、力度、节奏、速度、旋律、和声、音色、调式和调性、多调性和无调性》

音乐要素漫谈——音区

在上次节目的《走进圣殿》栏目中,我们谈了欣赏音乐的一个重要的观念,这就是要把音乐作品视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来理解。假入您听了上次的节目,一定会记得我引用的美国作曲家柯普兰的一句话,他说:"要永远记住,当你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你是在听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连同他特有的个性。"我想,您如果有了这样的观念的话,就不再会觉得音乐是难以理解的了。

话说回来,相对文学和绘画这些比较具象的艺术来说,音乐是比较抽象的,难怪总有人说自己听不懂音乐,而很少有人说自己看不懂画,读不懂小说。许多朋友通过读《名曲解说》和音乐家传记类的书籍,了解了一些作品,但离开他人的讲解,独自去欣赏一部新碰到的作品,就又不知所措了。有没有一条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路,能够带领我们通向任何一部作品呢?

有的。这就是去了解音乐独特的、不同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我们把这称作音乐的构成要素。正如绘画是由线条、色彩、构图等等要素构成的一样,音乐也有各种要素,包括音区、力度、节奏、旋律、音色、织体、曲式、和声。任何一部作品,哪怕是一首短小的歌曲,都一个不缺地包含这些要素。当你了解了这些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之后,就可以解读任何一部作品了。这时再加上你对作曲家生平、个性的了解,对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认识,加上你自己成熟的审美能力,你就是一个内行的欣赏家了。

现在我们就从音乐的各个要素谈起。首先我们来谈谈音区。

音区是指音的高低范围。它虽然有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所谓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是相对而言。比如钢琴上的中央C,即整个键盘中间的C音,对于小提琴来说,是低音区,可是对于大贝司也就是倍大提琴来说,它就是高音区了。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在这里说的音区,是以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或一个完整的合唱队为基础的,所以我们涉及的音区概念是大范围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件乐器或某一种人声。

音区是作曲家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对听者来说,也很容易辨认出来。您听,这是管弦乐队中的那一个音区呢?[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赋格段的开头]您一定马上就有了答案:高音区。对了,这是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短笛和比它略低一点的长笛。

我们再听一段,请您注意它的主旋律是在哪一个音区:[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圆舞曲》]您不会弄错的,旋律是在低音区,由乐队中最低的乐器倍大提琴演奏。

单单辨认出音区的高、中、低,一点都不难,但对理解音乐来说,这还差得远呢。要紧的是我们应该知道音区这个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音乐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让我们先用语言中的音区来举例。可以说,在语言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运用音区表达情感的天才,当你需要对一个人说悄悄话的时候,你决不会高声大喊,而是会压低声音,也就是说,用低音区来说话,而当你需要引起人家的注意时,通常会抬高嗓门,运用你的"高音区"。情绪平和的时候,你会自然地使

用中音区,而试图恐赫什么人的时候,就会采用极端音区,要么特别高,要么特别低。我们不是常常说"低声絮语"、"低声抽泣"、或者"高声呐喊"嘛。

音乐中的音区也有着类似的感情色彩。设想一下你是作曲家,需要你表现安详的沉思的时候,你用什么音区呢?你或许会想到大提琴那深沉的音区。而如果是表现飘逸的神思,你可能会用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让它们在高音区轻轻地演奏。请注意,我在这里说了"轻轻地"这个形容词,严格地说,这个词在音乐中是指力度,就是音响的强弱程度。音乐中的各种要素都不能孤立地使用,它们都会和其他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结合,因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效果来。刚才我们说了,表现沉思,用大提琴挺合适的,但是假如大提琴用非常强的力度来演奏,那就不象是沉思,而可能是紧张了。而同样是低音区,假如不用大提琴而用铜管乐器组中的最低乐器大号,那又是另一种效果了,可能听上去极粗野,或者极威严。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要素,即"音色",也就是乐器的音质特点。所以,再一次提醒大家:每一种要素都要和其他要素相结合,我们应该综合着来看它们的效果。 在一部作品中,作曲家不会总使用同一个音区,那样就太乏味了。他们会用音区的对比来造成新鲜感和情绪上的推进、变化。让我们来听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是英国作曲家阿诺尔德的《四首苏格兰舞曲》中的第二首,它的素材十分简洁,只用了一条活泼跳跃的旋律,但通过运用音区和音色以及节奏的变化,构成了妙趣横生的乐曲。我们首先听到的是乐队中音区较低的乐器大管和在低音区吹奏的单簧管:0-0'12第二段是音区提高了一点的长笛,但它是长笛本身的中低音区:0'13-0'25不知您又有没有注意到为主旋律伴奏的乐器,它们采用不同于主旋律的音区,形成了对照。在第三段里,作曲家又换了一个音区,比刚才还要高些,这是小提琴组的声音,但第二个句子就又换成了低音区的大提琴,您可得仔细听,因为它太短了:0'25-0'37接下去还有音区的变化,我就不一一指出了,请大家自己来分辨。我们把仅长2'04"的这首小曲完整地听一遍,您会领略到音区变化带来的趣味的。[《四首苏格兰舞曲》中的第二首]

在刚才这首阿诺尔德的《苏格兰舞曲》中,您是否领略到了作曲家对音区这一要素的妙用?当然,我们还要提醒一句:音色和节奏也都在其中起了作用的。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三篇_书写笔迹泄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书写笔迹能泄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笔记心理分析

2009-3-12

原来还有“笔迹心理学”这门学科,原来中国还有“中国笔迹学会”。今天看文摘,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真的大受启发。

金一贵是中国笔迹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无需见到本人,凭纸上三五行字,便可分析出对方的气质、性格、心态、潜意识、能力以及生理状态;在他的指导下,通过练字,便可纠正自身的不良个性。他认为,人的笔迹是大脑传递给手指的行为信息,因此,书写笔迹能泄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练字纠正法改变精神面貌

金一贵的父亲是一名书法家。也许是受环境的熏陶,金一贵自幼就酷爱书画,喜爱文学。他喜欢将行书字体的形态联想到人的姿态,又将人的姿态联想到字的形态,并讲它画和写下来。他在全国首创了“笔迹心理分析——练字矫正二十八法”。对于笔迹心理分析,金一贵认为,一个人只要是自然、随意写出来的字,无论字写得好坏都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个性气质和心态。由于书写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中小学生的握笔姿势不正确。用不正确的姿势写出什么样的字,对个性心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小孩子从入门开始就习惯书写平的或下斜的笔画,并任凭反射到大脑,时间长了,记忆牢固就成了潜意识,新的不良个性就将逐渐形成。譬如,有个学生,他写的字笔画左高右低的下坡状态,撇、捺笔画既展不开又很低垂,整行字明显的左高右低下斜之势的,分析这个孩子性格明显就是

内向的,少年老成以及遇到困难易灰心的,缺乏努力向上的精神,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这样的学生,建议针对性地选择横画和撇、捺较多的字练习,注意短横和长横都要有不同程度上扬,撇画和捺画要舒展。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练习,这名小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怪不得了,记得我在黑板上写字,总是一直“往上走”(总是右边高),因为我是很积极向上的呀。又想起了蔡新不断叮嘱我和我的学生,写字时一定要把笔画拉大,就是要做一个大气的人呀。课堂上指导孩子写字,不断叮嘱一定要把笔画写大,笔画要舒展,有个别孩子就是写不大,这跟性格真的很大关系。

所以,我更坚定让孩子练好字的信念了,写好字了,性格也好了,学习心态也会有很大的促进。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四篇_关于加强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的作用,许多重点院校已经开设了公共音乐选修课,正如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的:“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学业,反而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所说的“成于乐”就是通过音乐的熏陶,使人修身养性。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也十分重视音乐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摘要:作为一位长期接受音乐教育的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加强音乐教育是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应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调查目的: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呼唤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

调查内容:从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若干意见》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百的学生热爱音乐,并认为在高校需要开展音乐教学,百分之百的学生赞同实行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不过在这其中,只有百分之三点八的学生能够识谱,百分之零点五的学生会一种乐器,只有百分之零点二的学生学习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看出来高校学生只是说到了表面对音乐的热衷程度,但实际却没有做到,两者差别极其明显。但目前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还是形同虚设,甚至有些院校根本不开设音乐课表明必须实行严厉科学的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学生步入大学校园,正是走在人生的转折阶段。一路走来的学生,因应试教育的缘故,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得很少,加之他们都是 “90 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极度“关爱”下成长起来,当他们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不乐观的就业前景时,往往心里会出现焦虑消极和不安; 部分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一旦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却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出孤独、冷漠、封闭或暴力,甚至消极厌世,直接影响着良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道德水准普遍下降„„

目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要求加强音乐教育。跟以前相比,中国专业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们却普遍不懂音乐,生活中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嘈杂的电子音乐受到推崇。而音乐会上的听众却寥寥无几,或是在欣赏过程中窃窃私语甚至大声喧哗。这不能不说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素养的滞后。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括音乐素质。但据调查,大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渴望与自己的实际音乐水平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虽然他们 80% 都喜欢音乐,但苦于音乐知识的匮乏,既不识谱,也不懂乐理知识,对音乐的了解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阶段,不能领略古典音乐的魅力,这就更需要学校加强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调查结果:面对这一现状我认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迫在眉睫,培

养方式多种多样,但比较好的办法之一就是 “加强音乐教育”。因为音乐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的陶冶,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效果。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比其他学科的收效更鲜明,力度更大。

( 一) 通过音乐欣赏感悟思想内涵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曾经的情感过程与生命状态的再现,人们通过聆听和体验,用心灵和它对话,与作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例如,莫扎特虽然在命运的不断摧残之下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音乐作品很大部分都有视患难于无物,超临于一切的乐观精神,他的作品精巧、典雅、纯净、澄澈是独一无二的而情感表现。音乐通过音色、和声、旋律等构成美的意象图画,所以能激发人的情绪,而欣赏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感悟的过程,这种感悟比其他艺术更为强烈,不仅仅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也是对自己人格的塑造。由此可知,音乐形象的感悟有其不同于文字语言图像的方面,但它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通过音乐欣赏得以升华人格

中国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王光祈说 : “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 以领略人生之乐。”可见人格有赖于“乐”才能完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人压抑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并在转化了的活动中得到满足。”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痛苦斗争的产物,正因为如此,音乐作品才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

音乐是具有人格力量的,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应该有意安排一些更能使学生多作一些思考的音乐,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人格修养,自我精神的探索。在现实 生活中,每一个学生内心境界可以是很高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达到,而音乐不但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还会鼓励学生; 音乐不但能给学生的内心留下一块净土,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去关注自我的内心。“唯乐不可为伪”,聆听一部音乐作品就像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里没有虚伪和狡诈。当然,音乐的选择是应该有文化品位的。 由此可以说明,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独特方式。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真诚勇敢,鼓舞斗志和增强信心。同时,也使他们学会理解、 同情、关怀、帮助他人。

科学与音乐,在真善美三方面是统一的。音乐以美启真,科学以真求美,音乐又以真挚的情感而感人。可以说,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它科学地反映了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通过音乐欣赏这种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无疑是运用音乐这一特质教育、感染学生的最好体现。

不过,由于音乐情感体验不可能抽象地存在,作曲家也不可能亲临欣赏,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多去接受古典的艺术和哲学的洗礼,并在聆听中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理解真正的音乐。

现代心理学调查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情商的比智商更重要。音乐可以通过情感、节奏、旋律等内容,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染,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总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恰当的途径、正

确的方式和科学的教育手段。而时代发展一次次的证明,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金钥匙”。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五篇_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大学生音乐欣赏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和影响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三班

姓名:沈杰

学号:201214160327

大学生音乐欣赏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和影响 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培养模式,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仅在专业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精神层面的熏陶,而音乐熏陶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开设音乐鉴赏课程通过不同教材可以在各方面对大学生的修养和精神层面得以全面的提升。音乐教育作为现在最有感染力和最通俗化的艺术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生活的艺术、个性的建构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音乐在培养大学生中的作用,在于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音乐中,健康成长。

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教育人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首先强调的是培养“人”。这里是指人的品德、修养、内涵,然后才是培养“才”即专业知识和技能。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从艺术的角度开提高大学生的个方面素质。

在当代,音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通过音乐渗透其为人民服务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思想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人认为:音乐是从属于政治的,是政治的附庸;也有人认为:音乐是完全独立的,不受政治的任何影响。这两种偏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有所表现,有时是交织地表现着,但它们都是不正确的,都没有正确理解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列宁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革命理想和精神力量。音乐可以渗透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内容,即是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适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很多,用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间接的形式,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选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认真钻研、精心挖掘作品的内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之中。

在歌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大学生都觉得心情激动,热血沸腾,被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敌人无比的愤恨所感动,在高亢激昂

的旋律中让心灵得到洗礼,政治思想得到升华;在《黄河大合唱》中,大学生都感受到这部作品以黄河为大背景,描绘了一幅幅中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画,具有雄浑的气魄和激动人心的战斗力量,它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强不屈地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

在欣赏《满江红》时,大学生深深感受到爱国将领岳飞在祖国遭受外敌入侵时,决心要“驱逐外辱,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和“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决心与爱国情怀,进而联想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出“爱我中华”的豪迈……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在音乐的世界中任何一首乐曲也蕴涵着作者的思想、心情和他们的故事。很多歌曲里面有饱含对祖国热爱的深情,有的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对朋友的珍惜,很多能够为我们大家所接受的艺术大家们的作品往往是能够给人们在思想上有一种鼓舞,有一些共鸣的作品。通过各种题材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通过歌曲来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准,而且可以在每个作者对歌曲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在思想上接受一次再教育。

音乐是不分民族、地域、时空和阶层的,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乐器有着它不同的产生背景和故事。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聆听一部音乐作品就像进入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大量的、广泛的音乐作品,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

音乐的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以情感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大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得到精神享受;通过其优美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心,使学生思想感情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波动,引入遐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古人曾说过“调和,乐也”。音乐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为目标,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

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医治心理疾病。科学试验表明,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各种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压、调理神经系统等作用。音乐具有一种能延伸生命的动力,当不愉快情绪在体内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时,适当的音乐能起调节作用,这种互动作用能强体健身。

早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中国古代典籍也常常谈到音乐对培养心理素质的作用。《春秋》就曾记载用音乐治病的情况,《乐记》也谈到“乐行而伦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皇帝内经》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在我国古代,就把音乐的“五音”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起来并记载了如何利用音乐来治疗疾病。中世纪欧洲人将音乐视为一种使长期的痛苦和忧郁得到缓解的精神体验。中世纪天主教寺院也曾用圣歌来治疗疾病。

大学生大多都处在繁忙的学习当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欣赏一下音乐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就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大学生更要很好的调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利用舒缓的音乐来减轻精神上的疲劳,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引起恐惧、忧虑、软弱、失眠、身体素质下降,使其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全身放松,起到积蓄精神、缓解疲劳和增强活动的作用。

在音乐欣赏中,当代大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他们对人生和未来产生永恒的感悟,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使人的心灵在震撼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使冲动趋于平和,紧张趋于松弛,消沉变为振奋,伤感得到抚慰,喜悦得到抒发,从而调整心理平衡,使身心健康发展。【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音乐以悦耳的声音作用于学生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通过音乐可以协调大学生个体诸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多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平衡,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

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音乐,特别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六篇_人格化的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人格化的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湖北丹江口市一中 王兰 4427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人才的标准是:(1)积极进取有开拓精神;(2)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3)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的发展趋势;(6)具有和他人协作、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意味着什么?是否应该把音乐教学人格化?

何谓人格?何谓人格化的音乐教学?

人格是指人的可行性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又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人格的完整性,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诸因素和谐发展的问题。

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这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与和谐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因为如此,人格化的教学与认识目标的教学应完全统一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我们音乐教师应坚持音乐教学的认知目标和培养素质目标并重的思想,利用音乐的学科的特点优化学生的人格素质。

人格化的音乐教学,就是要使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学生所施加的一切影响,转化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益因素。它意味着教师既重视认知目标——准确演唱音乐作品,又重视音乐作品中所饱含的思想性和情感价值,既重视学生的情感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唤醒被传统教学所压抑的主体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一个学生而言,独立感、自豪感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比达到认知目标更重要。【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那么,人格化的音乐教学怎样实施,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并具有健全的人格呢? 准备环节,包括教师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对音乐作品、学生的深入了解与把握。人格化音乐教学着重强调: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这是进行人格化音乐教学的先决条件。

实施环节,要求教师创造民主、互动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进取精神、独立感和自信心等。

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精神愉悦,思维活跃,尽情显露个性特色。因此,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及教育教学能力,使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切磋,具体来讲:一、发挥音乐学科优势,用美的语言(音乐、旋

律)、美的音调(音色美、旋律美)等,用美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获得用美去发现美的体验,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师只须示范、引导、授之以法,学生借助音符和旋律,张开想象翅膀去体会、感悟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教师始终应该把握住:不“强塞”、不“圈套”、不“代替”学生的活动和思想。

二、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快感的获得,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受到尊重,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平等民主、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并伸张;自由竞争,可使学生精神更振奋,“自我”更趋于完善。

反馈环节,既抓好课外学习的指导,又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音乐歌曲学习体会,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激励和学生对音乐的爱好

弥补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据有关资料显示,习惯和能力构成一个人良好的素质基础,也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条件,因此,就人格化的音乐教学而言,教师要树立“理解作品、展现作品、感受生活、调节生活”的音乐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明辨美丑善恶,使人格更健全,素质的发展更协调。

总之,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只有三者都处在健康的氛围中,才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但是,对音乐教师而言,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指导,无论是方法的点拨还是兴趣的培养,人格化的音乐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品质,即一是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二是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四是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五是正确把握音乐教学的育人价值。惟其如此,完善学生人格,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惟其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充满生机。愿所有的同仁都为此而共同努力!

歌曲能诠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 第七篇_音乐与心灵一同成长

龙源期刊网 .cn

音乐与心灵一同成长

作者:孙振丽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4年第11期

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一切可以影响心灵成长的元素都不应该被忽略,一切可以成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教具都将责无旁贷地为生命呈现。音乐,作为人类感情对话的语言,作为思想沟通的媒介,始终肩负着人类心灵成长、精神鼓舞、思想净化等综合使命与重任。从童年到成年的每一段人生,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美好锻造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音乐从来都是从听觉渗透到心灵的一剂良药。

一、音乐是一份慈爱

学生需要的第一能量不是知识,而是爱。音乐是一片蔚蓝宽广的海,包容我们内心的一切波澜。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感情的环节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其中就包括了来自成长的困惑、迷茫,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时出现的问题。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私属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们一旦关闭自己的心门,另一个人很难打开。

音乐老师并不单纯地完成学生的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他还有一份关爱学生内心成长的责任。音乐是最容易打开学生内心的钥匙,在温暖的音乐里,每一颗心都会得到爱的慰藉。

音乐教学不是单一的传教模式,音乐最珍贵的是交流,作为小学音乐老师,我除了根据教材教学,还要为学生拣选出健康积极的音乐作品。

老师的慈爱比威严更重要。有时候学生在你面前调皮其实不是他不可教化,而是他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他真正的目的是引起你对他的注意。我是一名音乐老师,我有责任关注他们内心的成长,所以我不强硬地要求学生去演唱或演奏,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情感的音乐。

音乐是一份慈爱,在人与人之间无法对话的时候,这份慈爱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音乐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养料,音乐是一份帮助自我成长的呵护之爱。

二、音乐培养凝聚力

音乐是自由的,但音乐又需要规范。当今社会不得不说的一种现象是太多人无视纪律,无视团结。我们总是强调团队,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却没有团队。因为我们失去了相互信赖、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可贵精神。如果说这一切还来得及,我想从学生的音乐教育开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xq/487575/

推荐访问:看穿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内心深处的一个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