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宋诗赏析 > 春寒,陈与义

春寒,陈与义

时间:2014-03-13   来源:宋诗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宋诗赏析】

春寒,陈与义(一):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其诗尊崇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之作,家国之痛、漂泊之苦,令他的诗风由清新明净趋向悲壮苍凉。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清新婉丽,时而豪放。有《简斋集》、《无住词》传世。

这是一首描写雨中海棠的咏物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建炎二年,诗人因躲避战乱辗转到了岳州,第二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诗人就借住在郡守的“小园”,自号为“园公”。

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巴陵的早春二月,日日寒风,细雨飘零,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花蕾的命运。面对风雨飘摇的山河,心怀家国之痛的诗人此时的心境可用一个“怯”字来形容,“怯”的是风雨侵袭的阴冷天气,春寒砭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怕也是萎靡萧索了吧,就像是人在乱世,流离飘零,备受磨难,心忧未来。然而,一枝雨中坦然怒放的海棠花却给寂寞伤感的诗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意思是:庭院中、短篱旁,一枝铁梗海棠毫不吝惜娇艳的花朵,在寒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笑靥绽放。诗人用“不惜”、“独立”展示了雨中海棠风姿卓然、品格孤傲的神韵,没有“长条无风亦自动,柔艳着雨更相宜”(韩持国)、“艳丽最宜新着雨,妖娆全在欲开时”(郑谷)的娇艳,此种风骨、此种情操,与诗人的精神、人格相契合,令这首咏物诗不落俗套,别出新意。

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春寒③

陈与义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 二月巴陵日日风,

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欲识此花奇绝处, 海棠不惜胭脂色,

明朝有雨试重来。 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3分)

(1)拟人。第一首例句: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例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3分。修辞手法1分,例句各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4分)

【春寒,陈与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 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4 分。形象特点各1分,思想感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王世贞《游张公洞记》详解

【2011广州二模试题与解析】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文学体裁:散文

由义兴而左泛[1],曰东久[2]。九者,九里袤也[3],水皆缥碧[4],两山旁袭之,掩映乔木,黄云储野[5],得夕照为益奇。已泊湖[氵父][6],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7]。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8]。从行者余弟敬美[9],燕人李生[10],歙人程生[11],郡人沈生、张生。 时余病足,李生亦病,为李觅一兜子[12],并余弟所携笋舆三[13],为一行,其三人为一行,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14]。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入。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15],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到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16],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17]。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霞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18]。巨乃乳皆下垂,崛?甗锜[19],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20],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21]。稍东,地欹下而湿[22],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沬[23],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24],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25],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自然,丹雘晃烂刺人眼[26]。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

[27],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28]。会所赍酒脯误失道,呼水饮之,乃出。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29],或曰张果[30];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31]:“金堂玉室[32],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33]。”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34],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乌言仙迹哉![1]

作品注释

[1]义兴:即宜兴。宋因避太宗赵匡义讳,改名宜兴。 [2]东九:今作“东氿(guǐ)”,湖名,在宜兴东。(“氿”应读jiǔ) [3]九里袤:即东氿湖和西氿湖。[4]缥(piǎo)碧:青绿色。缥,淡青色。 [5]黄云:喻田野里秋热的稻谷。储野:储存在田野里。 [6]湖[氵父](fù):镇名,在宜兴南。[7]蓬户:这里指船棚。[8]质明:天刚亮的时候。[9]敬美:王世懋,字敬美,嘉靖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善诗文,名亚其兄。 [10]燕:今河北省。 [11]歙(shè):歙县,在今安徽省。

[12]兜子:只有坐位而没有轿厢的软轿。 [13]笋舆:竹轿。 [14]覆墩:翻倒的土堆。[15]横关:指前洞通往后洞的过道。 [16]委身:屈身。 [17]相辅:相助。 [18]发炬:这里谓举起火把。 [19]崛?(lěi):有高有低的钟乳石。甗锜(yǎn qí):谓钟乳石高低屈曲,上大下小如甗。甗为古代炊器,分两层,可上蒸下煮。 [20]渔阳媚玉:渔阳郡的美玉。渔阳郡在今北京市东。 [21]盐廪:盐仓。 [22]欹(qī):倾斜。 [23]沬(mèi):通“昧”,微暗。 [24]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 [25]呀(xiā)然:大而开阔的样子。辟:开。 [26]丹雘(huò):油漆用的红色颜料。这里指像丹雘一样的红色。晃烂:明亮耀眼。 [27]僧胡:即胡僧。 [28]既:尽。[29]张道陵:原名张陵,曾任江州令。后弃官修道,创立道教,世称张天师。 [30]张果:即张果老,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31]许远游:指东晋名士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因好游山水,故称为许远游。逸少: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32]金堂玉室:指神仙居处。

[33]左元放:东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卢江人。 [34]王子:作者自称。[1]

作品赏析

该文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二。张公洞,在江苏宜兴南张公山,相传为道教天师张道陵的洞宅。文章记述了游历张公洞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一钟乳洞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读后令人神往。同时也指出这并非是张公的洞宅,所谓石床、丹灶、盐廪,不过是钟乳石的“仿佛貌之”而已。

且张道陵事在蜀,从而揭开了张公洞神秘的面纱。文章匠心独运,构思巧妙,描写生动自然,是王世贞的一篇著名游记。[1]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yǎn)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忬被严嵩构陷下狱,处死。隆庆初,伏阙讼父冤。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倡和,继承“前七子”复古理论,被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他主持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明史.王世贞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综典籍,诸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三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以及《艺苑卮言》、《嘉靖以来首辅录》、《觚不觚录》、《读书后》等著作。[1]

作品翻译

从宜兴向东泛舟而行,在湖停泊。湖[氵父]是去张公洞首先要经过的地方。半夜过后,忽然下起了大雨,雨点滴滴答答从船蓬窗口飘入。我起身在船仓内徘徊了很久。天亮的时候雨才停下来。跟我同行的有我的弟弟敬美,燕地人李生,歙县人程生,以及当地人沈生和张生。大约走了四里多路,到达了张公洞,从洞口看,它隆起的样子像翻倒的土堆。

张生从前曾经游历过张公洞,他告诉我应该从后洞进去,不要从前洞进去。不从前洞进去,是因为前洞道路很宽,一看游兴就全尽了,再也没有余味。游兴尽了再走通向后洞的过道,那里危险而狭窄的地方很多,可能中途后悔,而最终不能到达。我于是决定从后洞进去。多举些火把在前面引路,起初,我们弯腰走进洞穴,像鱼群那样一个接着一个向下走。越朝下走,路越滑,而且在陡峭的石级上不能完全站稳双脚。后脚要等前脚挪开后才能迈出,道路狭窄的地方,就用肩膀助力,(帮助脚踩到下一级)。洞穴的上面狭窄,所以朝下走时,肩膀也不能完全用力。像这样走了一百多级,渐渐看到前面行走的人,像烟雾中的鸟儿;又听到他们像在瓮中说话的声音。我们举起火把,

春寒,陈与义(二):陈与义《送人归京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释】: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翻译】:门外的子规鸟不停地叫,日落时村落在夕阳下幽梦悠悠。即使故园没有战争了,但国土沦丧,回到家乡也会生愁。 【赏析】:作者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阅读训练】: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春寒,陈与义(三):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模拟题精选:考点8 诗歌鉴赏(创新版))

考点8 诗歌鉴赏

1、(2010大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怯”字的好处,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春寒未了怯园公”正常语序应为“春寒未了园公怯”,由此可知,园公“怯”在春寒。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之“怯”还有对国家的忧虑担心之意。

【答案】“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第一问,可以抓住三四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不惜、独立、津津等,分析得出海棠傲然独立的特点。四句中“细雨”一词比喻朝廷处在风雨乱世中,海棠便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仍然高傲挺立,不畏艰难的性格。

【答案】 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2、(2010洛阳统考)阅读下面李贺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①,

若个②书生万户侯?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①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②若个:哪个。③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南园》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易于理解。题目提示我们,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借《南园》一诗鲜明的主题来理解《马诗》。

【答案】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也有怀才不遇之苦。《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请加以鉴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表达方式的理解分析能力。《南园》一诗,语言直白,读后便可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是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而《马诗》则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属于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

【答案】《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3、(2010南昌联考)阅读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特点就是凝练,因此一个“异”字概括了塞下秋景的特点。解答此题可以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特点来理解塞下秋景的特点。 “霜满地”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说明天气的寒冷,塞下的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 羌管悠悠”说明此地声音的烦杂。

【答案】天冷、声杂、城孤。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塞下荒凉无人,又远离家乡。“羌管悠悠”,哀怨郁结。征夫不能回家与亲人团圆,只能饮浊酒浇愁,吹羌管诉怨。解答此题,我们只要抓住“浊酒一杯家万里”“ 将军白发征夫泪”等体现诗词主题的句子深入理解就行。

【春寒,陈与义】

【答案】思念家乡可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复杂之情。

4、(2010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春寒,陈与义】

注:①欢,指代酒。【春寒,陈与义】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①

(1)杜诗“客袖侵霜与烛盘”一句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诗句、以及所营造的意境来想象概括。“客袖侵霜与烛盘”,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更觉寂寞悲凉。“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彰显作者孤寒心境,再加上“侵”更增流徙之苦,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答案】勾勒了一个作客他乡、孤苦抑郁在烛光下袖着冷霜,自斟自饮的诗人形象。

(2)苏轼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杜牧诗的诗意,但感慨更加深沉。请作比较分析

【解析】此题是一个比较分析题目。苏轼化用了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的诗句,虽是化用,但因处境、心境的不同,而感慨不同。杜诗是在作客他乡孤苦抑郁时表达的个人感慨。而苏诗则是在柳絮纷飞的衬托下,有梨花淡白即谢的情景抒发自己对春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概。因此说苏诗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出二者所发感慨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案】杜诗抒发的是物是人非之感,“明年谁此凭栏干”是说明年砌下梨花依旧而凭栏欣赏者恐怕已不是自己了,诗人颠沛流离的困苦,已凝聚在其中了。苏轼却由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628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