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宋词赏析 > 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时间:2018-10-15   来源:宋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宋词赏析】

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第一篇_国学达人题目7

国学达人挑战赛试题(初中组)(一)

一、填空题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的“佳节”是指( ) 。 (《全唐诗》、易)

2、陆游写的《咏梅》这首词中,它的词牌名是( ) 。(《全宋词》、易)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谁( ) ?(《全唐诗》、易)

4、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 ) 谁?(《全宋词》、中)

5、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谁( ) ?(《全宋词》、中)

6、《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作者是 ( ) ?(《全宋词》、中)

7、《洛神赋》的作者是谁( ) ?(《史记》、中)

8、告诉我们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的诗句是 ( ) ?(《全宋词》、难)

9、《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作者是 ( ) (《全宋词》、难)

10、“岁寒三友”指 松竹梅 ;描写“岁寒三友”古诗分别是( )?(《古文观止》、难)

二、选择题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全宋词》、易)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

A、《孟子》

B、《庄子》 (《孟子》、易)

3、“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史记》、易)

4、《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A、玄奘

B、鉴真 (《唐史》、易)

5、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

A、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史记》、易)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全宋词》、易)

7、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 )

A、欧阳修

B、欧阳洵 (《唐史》、易)

8、下面哪个成语和曹操有关?( )

A、画饼充饥

B、望梅止渴 (《三国志》、易)

9、“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 )

A、《淮南子》

B 、《庄子》 (《淮南子》、易)

10、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 )

A、颐和园

B、 圆明园 (《清史》、易)

11、“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 )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师说》、易)

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孟子》、易)

13、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 )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 十八种武术动作 (《史记》、易)

1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

A、十个

B、 十二个 (《辞源》、易)

15、“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少年中国说》、易)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论语》、易)

17、“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 )

A.《礼记》

B.《中庸》

C.《大学》

D.《春秋》(《大学》、易)

18、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史记》、易)

1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论语》、易)

20、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易)

21、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墨子》、易)

22、王羲之对一种动物十分偏爱,并从它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这是什么动物?( )

A、鹤

B 、鹅

C、鸡

D、 鱼 (《晋书》、易)

2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的“我”指的是谁?( )

A、杜甫

B 、李白 (《全唐诗》、易)

24、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

A、人口数量

B 、政治地位 (《百家姓》、易)

25、“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 、班彪、班固、班超 (《全宋词》、易)

26、都江堰和秦始皇陵哪个的修建年代更早?(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 (《史记》、易)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这是谁说的?( )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备

D、周瑜 (《三国志》、易)

28、“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战国策》、中)

29、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 )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脸谱艺术》、中)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论语》、中)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

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第二篇_国学考试复习题

国学考试复习题

一、判断题。

1.《论语》是“四书”之一。( v )

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v)

3.大乐必繁,大礼必复。(x)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v)

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v)

6.“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v)

7.《名夷访谈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x)【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8.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x)

二、单项选择题。

9.小疑则小(C )

A.智 B聪 C悟 D愚

10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1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2.“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3.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5.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6.“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池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7.“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哪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19.梁启超的籍贯是(B)

A广西 B广东 C浙江 D福建

20.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2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25.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2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7.“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

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三、多项选择题。

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30.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学期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3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32.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学校 )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孔子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学记》 )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民本思想 )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持之以恒 )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孔子 )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学记》 )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论语》 )中有充分反映。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学记》 )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论语》 )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B开而弗达)。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是非之心 )

17、《学记》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

19.( C 《学记》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环境 )对教育的影响。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仁 )。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学记》 )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个别差异性要求 )

24.荀子以( A青,取之于蓝 。。。。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政治 )的关系。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行)看作是终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简约 )上去。

28.( D荀子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30.孟子以( B 人性善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荀子 )。

33.孟子认为( A教育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34.孔子在( B政治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教学相长原则 )。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C循序渐进)的重要

性。

37.孔子在( A教育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人性恶 )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强而弗抑 )。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仁之端 )

41.荀子以(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作比喻,说明人。。。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育 )。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孔子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磨练意

志 )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的思维方法。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志士仁人,无求生 。。。。。 )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论语》 )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学记》 )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B启发性教学原则 )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有教无类 )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为政以德 )的治国思想。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知人论世 )的观点。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 )

55.( C不积跬步 。。。。。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56.孟子认为有无( B先天善良本性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优越的思想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道德教育 )占首位。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这体现了(D因材施教 )的

精神。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论语》 )治天下”的名言。

61.《学记》用( D 善歌者使。。。。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孟子》 )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躬身实践 )的重要性。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教师 )。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博学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C 《学记》 )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论语 )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循序渐进原则 )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

孔子提倡一种( D有教无类 )的教学原则。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开而弗达 )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巩固性 )教学原则。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礼、乐、射、御、书、数 )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 A《学记》 )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重视( D因材施教 )。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 C学思结合 )的重要性。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导而弗牵 )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讲究礼节 )的治国思想。

79.(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80.孔子主张( C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对象。

81.“乐”的起因是:( A .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怨恨)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礼记》 )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风俗)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老百姓)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使人交往正常化 )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节制人心 )

89.礼是用来( B区别等级 )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没有怨恨 )

91.“明圣”的意思是(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有伤世风 )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提高内心的修养)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人出生没有情欲 。。。。。 )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 “豫”同“预” )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论语》 )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声音)

98.乐是由( A从内心发出来的 )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使人随便放浪)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人心向道 )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董仲舒 )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董仲舒)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学校)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书》云:“茂哉茂哉。。。。。)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 )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不以教化堤防之)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社会和谐 )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教化 )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庠序 )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儒家学说 )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虞舜 )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 .王道)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论语?公冶长》 )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C性 )

122、子曰:“好学近乎( C知)”。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 A则不跲)

124.有弗学,( B .学之弗能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126.温故而知新,(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中和)。

128.宋代理学家把( A 《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129.《中庸》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

131.( C学习和教育)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善性。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主导—主体)的中和。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本质与作用 )的和谐。

B .

择其善者而从之下一句 第三篇_国学与经典考试答案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臵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89191/

推荐访问: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