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宋词赏析 > 乌江李清照

乌江李清照

时间:2018-08-15   来源:宋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宋词赏析】

乌江李清照 第一篇_谈谈李清照《乌江》的平仄和拗救

龙源期刊网 .cn

谈谈李清照《乌江》的平仄和拗救

作者:李继义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

[摘 要] 李清照的《乌江》又名《夏日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内容发人深省,形式上讲究押韵和对仗,同时其平仄也根据内容需要对“拗”的地方进行了救,完全符合律诗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首名副其实的“绝句”。

[关键词] 乌江;平仄;拗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乌江》是李清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之一。研究者多从内容方面予以探讨,而对其形式方面,尤其是平仄很少评判。本文试对其平仄进行分析,以期引起重视。因为此诗是五言绝句,故文中谈到近体诗的平仄,只涉及五言诗。

一、《乌江》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要素,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因此前人有“学诗先要知平仄”的说法。平,就是指中古的“平声”,包括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从入声分化来的读平声的字在分析近体诗的时候仍按“仄声”对待。仄,就是指中古的“上、去、入”三个声调。“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显得富有音乐特色,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

众所周知,近体诗以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每一音步的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不能随意变更;偶句末一字要押韵,而且限用平声韵(用仄声者则为例外);原则上禁忌出现“三平调”(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音节如果都是平声)和“三仄调”(一句之中的最后三个音节如果都是仄声)。近体诗的平仄律概括有三: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平仄相粘。所谓“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就是平声音步和仄声音步间隔出现;所谓“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就是近体诗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对立,如果违反了就叫做“失对”;所谓“各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与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果违反了,就叫做“失粘”。如果我们以仄声开始,那么近体诗的基本句式就是以下四种: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一首律诗的平仄其实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式的变换构成的。分析一首律诗的平仄,先要确定它的首句开始和结束的音步是“平声”还是“仄声”,然后再依据上面所说的“对”、“粘”规律去写出整首诗的平仄谱。以《乌江》为例,首句“生当作人杰”第一个音步“生当”的声调都是平声,而且节奏点“当”属“平声”,那么该句开始的音步的“平平”,结束的音步是由“杰”(入声字)单独构成的,属仄声。这样首句按照“平仄相间”的规律,就是用了“(丙)平平平仄仄”这种句

乌江李清照 第二篇_李清照的悲惨境遇

李清照的悲惨境遇【乌江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父亲是等同于现在副部长级别的高官,还是著名的作家,母亲也是出自名门的知书达礼之人。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李清照受到良好的教育,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父母对清照宠爱有加,所以直到出嫁之时,她还深浸在十八年的恬静生活中,还常常想起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幸福时光。 长李清照三岁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一位潜心研究金石书画的有志之士。婚后,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清照在夫君影响下也钟情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同时她的文学水平也日益提高。赵明诚在同李清照婚后第三年开始出仕做官,但两年后因任职宰相的赵父去世,又遭奸臣蔡京诬陷,赵明诚被免官,于是带李清照回老家山东青州,一住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夫妻二人几乎倾囊而出收藏金石书画等文物,并著出《金石录》等研究的成果,日子虽然清苦却是李清照婚后生活最为幸福的时光。李清照也把夫妻二人的居所题为“易安居”,并自号易安居士。

公元1120年三十九岁的赵明诚被重新起用,又开始任知府等一类的官职。赵明诚离家到外地做官,这期间李清照独自在家,相思甚苦,于是写出了著名的《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将对夫君的想念表达的淋漓尽致,是李清照夫妻深厚感情的写照,词人写出了离别之苦,却没有想到她以后所经历的苦难还远不止于此。

公元1129年已是金兵南下,政局飘摇的多事之秋,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在一次属下兵变内乱时竟然临阵脱逃从城墙上顺绳而逃。虽然事后朝廷只降职处理了赵,又安排其到湖州任官,但李清照对丈夫的懦弱很是羞愧,开始疏远了丈夫。后来局势更加动荡,金兵步步紧逼,朝廷逃向南方,夫妻二人也不得不带着十五车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等文物,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至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自刎的乌江岸边,面对未来生活的迷惘,气愤朝廷的逃跑主义,无语身边懦弱的

丈夫,李清照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大气磅礴,让人荡气回肠,更让随行的丈夫赵明诚惭愧。再出行的路上,赵明诚心中郁闷,因自责而一蹶不振,不久竟然发急病死于逃亡的路上。这一年李清照四十三岁,夫妻二十五年相亲相爱的生活结束了。

失去了相依靠的丈夫,李清照独自带着夫妻二人用心血收藏的金石书画继续南行到杭州,在暂住杭州期间,一个晚上和自己相伴多年这些宝贝竟然被窃贼偷盗一空。失夫之痛尚未平息,夫妻二人多年研究的心血又尽失,加之清照一直未孕,身边无儿女相伴,独居于杭州的李清照饱受打击,她大病一场,几乎丧命。 公元1932年在丧夫三年后四十八岁的李清照再嫁给张汝舟。张汝舟是当地的一个内心险恶的小官吏,因为贪图李清照收藏的文物,所以用甜言蜜语追求李清照,凄凉孤寂的李清照为了有一个依靠而再嫁张妆舟。婚后张发现李清照已无财物,就暴露出流氓的本性,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不断施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李清照彻底绝望,为了摆脱张妆舟带来的恶梦,李清照选择了向官府告发张妆舟升官过程中的的罪状,最终张妆舟被定罪收监,但李清照也因为宋朝法律:“妇告夫,虽得实,徒二年”而入狱。李清照明知如果告发张妆舟自己也将受牢狱之灾,却抱着玉石俱焚的决绝之心告发了张妆舟,由此可见这短短的第二段婚姻给李清照带来的痛苦是多么的巨大。好在有欣赏李清照才华的官场朋友相救,李清照入狱九天后获释,免去了两年的牢狱之灾。

晚年生活的李清照无依无靠,生活也陷于困顿,孑然一身。这期间她将自己的愁苦心情寄托在词里,写出了让后人看后顿觉凄苦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种愁苦的岁月慢慢折磨中,李清照又孤独生活了二十三年年,公元1955年,一代才女李清照在颠沛流理中悄无声息的离世,终年七十一岁。

乌江李清照 第三篇_李清照的悲惨故事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词”在宋代终于推翻“诗庄词媚”的传统藩篱登上了当时文坛的霸主地位。“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又被称为“词之正宗”。在婉约派词人中李清照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她的一生跨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社会由平静祥和到动荡不安,丰富而坎坷的社会生活,使得李清照的词内容广泛,风格独特。通过她的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而且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沧桑剧变,人民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所演绎出的悲欢离合。李清照的词既有伉俪情深的愉悦,更有国破家亡的悲叹,纵观其一生及其词作内容,所蕴涵的悲剧情结颇耐人寻味。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悲剧情结,不仅把“词”的文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为奠定其词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悲剧情结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不让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在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女词人。

一、悲剧情结的体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悲剧情结”是指长久隐藏于李清照内心深处的悲剧情感、因素、意识对她的词作及对人生观、创作动机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是作者清醒地意识到的,有些则是作者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无论何种情况,后人都可通过词作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判断出来。李词中的悲剧情结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词作中对“愁”字的运用和咏物的大异其趣。

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尽管每次含义都不尽相同,但让读者看来隐藏在“愁”字后的悲剧情结则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作者的“闲愁”。这具体体现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还算幸福,所以词中所表现的就是如相思之愁、离别愁、由相思而孤独之愁等。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早卒之长女。少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里,时常沐浴着亲人们的无限关爱,生活无拘无束。在及笄之初就四处游赏,家乡的风景名胜、齐鲁大地的壮丽山川,她都饱览无余。及笄之后,一个待字出嫁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而父母对东床的遴选又举棋不定。李清照的心里话又难以启齿对父母亲表白,于是她便选择了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一首“口气宛然”的青春易逝之叹。一夜的“疏雨骤风”使得词人对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非常吃惊、生气,不禁大声呵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对“花事”的关心正是对青春的感叹和珍惜。“逝者如斯”、“青春易逝”,作者生气的话语中蕴涵着一种无奈的凄伤之情。

少女时期,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隐隐愁绪正是情理中事。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找到了当朝重臣赵挺之的公子赵明诚。赵明诚出身名门,还是太学生,文化素质也很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喜结良缘。这一对天作之合的少男少女是幸运的。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择婿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人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理应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沐浴在爱河中的李清照在初婚时的词作几乎是清一色的闺房昵意,伉俪相娱。但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旧党失势,党争加剧的政治斗争就开始了。李清照本来想借着公公赵挺之的大权援救自己的父亲李格非,但落了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李清照被迫回乡暂居。此时词人的作品可谓“悲从中来”,悲不能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说明词人相思甚苦,难以入睡,听到雁声,见到月光满楼,更增添了秋夜孤寂之感。《醉花阴》中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愁”是百遣难解,人则因“愁”而“瘦”,并且“人比黄花瘦”,作者的相思之愁、之苦、之悲,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后来,李清照的人生之路随着政治斗争的风雨而飘摇不定。无论是重返汴京,还是屏居青州,生活的不幸逐渐加大,词人心中的愁绪越来越浓。在此期间的词如《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抒发了作者逐渐被弃的“婕妤之叹”。《满廷芳》中也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之句。《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其中临别心神不定,难以为别,别后又孤寂难诉的描写更可见李清照为情所困、为情所苦的情形,令人悲叹。而一首《点绛唇》(闺思)寥寥数语:“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愁千缕”的愁绪,惜春的无奈,让人感到一股悲凉之气油然而生。

其次是浓愁。北宋的靖康之变(1126)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变故,生活的不幸、打击接踵而至。莱州寻夫,丈夫“人老健康城”,词人失去了至爱的亲人,国家又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真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境地。然而生活的不幸还远不止这些,此后的玉壶通敌的政治迫害,再嫁张汝舟的举世诽谤等,使得词人像一叶失去方向的小舟在惊涛骇浪中飘摇不定,摇摇欲坠。后期生活的不幸带来的“愁”绪反映在词作中远非前期之“闲愁”可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种“浓愁”的悲剧意味范围更广,意义更深,情感更浓。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声声慢》(寻寻觅觅)。该词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让人称奇,让人扼腕而叹。词人的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景况如决堤的洪水奔腾而出,一泻千里,内心痛楚的煎熬使词人度日如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满地堆砌的黄花、质地低劣的淡酒、飞天而过的大雁、失去光彩的梧桐、黄昏时节的点滴细雨,这一切的一切都向女词人袭来,使人把痛苦的往事连一起,悲上加悲,最后由衷地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读李清照的这首词,只觉得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给人一种不忍卒读之感。此间词人的很多词都“悲味”十足,让人顿生怜意。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识,踏雪没心情。”《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中:“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忆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室怀远更凄凉。”《忆秦娥》(临高阁)中:“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尤其是《武陵春·春晚》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形象地把自己的一腔哀怨,一肚悲苦抒发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还有《永遇乐·元宵》中:“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而底下,听人笑语。”作者的失魂落魄,形容枯槁,心中的凄苦跃然纸上。

总之,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悲剧成分大大增加。“愁”、“泪”、“酒”、“残”“憔悴”等凄凉字眼的运用更加频繁。较之前期词“愁”的浓度更大,力度更甚,所蕴藏的悲剧情结达到了高潮,同时词作的艺术境界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悲剧情结的原因

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事都事出有因,李清照也不例外。在她的词作中之所以有那么浓重的悲剧情结,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封建社会对女权漠视的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和迫害。【乌江李清照,】

第二,李清照对人生世事的敏感度较高。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本身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艺术修养之高自不待言。

第三,大宋王朝的历史现实为李清照的悲剧情结提供了厚实的社会背景。

当然,李清照诗词中也有一些欢快愉悦或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众所周知的《乌江》(生当作人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我们这里关注的悲剧情结只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个方面,目的是做到“知人论世”,为了更好地研究、欣赏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乌江李清照 第四篇_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晚年如何

【乌江李清照,】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晚年如何

李清照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出现了长短句这一文学题材,后来成之为宋词。因为宋词的出现,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词人,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生在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极强的家庭,父亲是进士,母亲是状元孙女,这些无不为她文学修养提供了帮助。

李清照年幼时在开封生长,豆蔻年华之际,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由于当时赵明诚尚在求学,夫妻两人并无收入,因此生活过得很清贫,好在二人很恩爱。过了两年,因为朝廷的党争,李家一部分家眷被遣回原籍。而之后党政愈演愈烈,牵连到了李清照,原本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残忍拆散。李清照也只得回原籍找之前被遣回原籍的亲人。

公元1106年,党人之禁被解除,继而朝廷大赦天下。终于结束了分居生活,李回到开封和丈夫团聚。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正月,政治灾难又降临到了赵家的头上。赵明诚的父亲被革职,继而去世。李清照于是和丈夫一起告老还乡,开始乡下的生活。好在李清照和丈夫有共同的爱好,就文学和艺术,二人经常进行探讨的切磋。虽然和曾经奢华的生活有差距,但是也充满了笑声与趣味。清贫的生活两人也过的有滋有味。

后来赵明诚病故,李清照的生活难以为继,温饱都成了问题,于是改嫁 ,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因此导致了又一个悲剧。

李清照的丈夫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后人对她的评述相当之多,但提起李清照,自然而然不能忘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生于1081年,比李清照大两岁。父亲是当朝宰相赵挺之。赵明诚年少时和李清照很相像,都是因为父亲为官,跟着父母亲一同生活在汴京。

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很罕有的门当户对,婚后二人琴瑟和谐,志趣相投,以收集金石字画为乐趣。二年之后赵明诚入朝为官,但是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甚至受到了党争的影响。后来更因党争,赵明诚同李清照不得已回到青州,过起了田间乡野的生活。从显贵跌落至平民百姓,其中落差可想而知。但是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青州的这段时间,是夫妻二人最为幸福和谐的时间,二人经常研习学问。这段时间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赵明诚在任江宁知府的时候,因为叛乱临阵脱逃被罢官,这件事让李清照感到异常的羞辱。夫妻二人之后的生活虽无争吵,但是李清照却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1129年,因为叛乱,他们不得已开始了逃亡生活,途经过乌江,李清照情不自禁吟出《夏日绝句》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感受。但是赵明诚听后心中却是别样感受,他感到万分羞愧,在那之后更是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因病去世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正气凛然的诗却成为了,赵明诚死的诱因。他死于1129年,享年48岁。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便开始了孤苦无依的生活。赵明诚和李清照二人没有后代,这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赵明诚死后给李清照留下了十五箱藏品和书籍。在他临终前,一一交代李清照该如何安置他的藏品。赵明诚能够给他的藏品一个归宿,却未曾考虑他所谓深爱的妻子的归宿,就是说,“人不如物”。

李清照晚年

李清照晚年悲惨,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

李清照觉得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感情生活的不顺和国家危难都让她心力交瘁。可是最让她感到寒冷的,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价值都没法实现。年迈的李清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她没有亲人了,国事也没有能力去操心了。

一年年的秋天扫着落叶,除了平时偶尔有一两个朋友来探望,她门庭冷落。有一天,一个老朋友带着小女儿来看看她,李清照看着这个小姑娘甚是伶俐可爱,极其聪慧,像小时候的自己。她想自己没有儿女徒弟,拉着小姑娘说:“你现在是学习的年纪,我已经老了,你来跟我学习吧,我愿意把毕生所学交给你。”但是没想到小姑娘张口就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童言无忌,但是李清照心突然冷了,原来外面人是这么看自己,亏她一直觉得自己关心国事,著书传业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原来世间对她这样的人充满了不理解。这种可怕的感觉让她呼吸急促,它如同坠入深渊,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就像看一个怪人。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作为知识分子处在社会的高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又处在一个社会的底端,很多想法她永远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乌江李清照 第五篇_李清照诗词鉴赏

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之李清照篇——《如梦令》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蝶恋花]《上已召亲族》 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渔家傲》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乌江》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多丽》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念奴娇》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长寿乐》

李清照——《好事近》

李清照——《行香子》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庆清朝慢》

李清照——《诉衷情》

李清照——《小重山》

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乌江李清照 第六篇_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浅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可以跻身于一流作家的女性。其穷尽一生精力所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文,永远地影响着世人,然而其身世却给人带来了几许悲凉之感。在李清照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的生活、爱情是甜蜜的。时局的动乱,赵明诚的猝死,给这个原本很美满的婚姻带来了不一样的结局,女词人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的历史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让人深表同情。

【关键词】:李清照 赵明诚 爱情悲剧

《史记.外戚世家序》云:“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①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司马迁在看似宿命论的观点中揭示出了我国古代爱情、婚姻的悲剧精神。在众多的婚恋生活中,或受外力阻挠,有情人难成眷属;或因一方早逝,婚姻半途夭折;或是才子佳人露水一场,佳期难再。于是,爱情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特别是在宋代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宋文人形成了开放的心态和敏感的气质,他们的感情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伴随着文学体裁的逐渐成熟,心理体验的日趋丰富,人生变故的巨大刺激,众多的诗人词客开始坦然而深情地咀嚼他们对爱的理解、痛的感受。于是,在宋代文坛上,便出现了以抒写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盛况奇观。李清照也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美满的婚姻生活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李清照,结婚时性格还没有完全成熟。婚姻不论是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婚姻让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生活,承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要以新的身份去面对陌生的公婆与丈夫。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对与一位年轻的少女而言,往往由于前期的心理因素与经验的不足,而显得惘然。对古代的女子而

言,婚姻意味着重重的束缚之外,凭添了一条“夫权”的锁链,许多的家庭也就因此而埋下悲剧的种子。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的。更何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彼此陌生的青年男女骤然结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大多都是所嫁非偶,彼此之间在兴趣、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夫妻之间很少有恩爱可言,婚姻就好比她们的活死人墓,人生就在婚姻的凄凉苦涩之中煎熬。因此,许多的女子被渐渐消磨去才气与个性,憔悴枯萎,在凄凉之中悄然离开人世。而李清照是非常幸运。她与赵明诚结婚。李清照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婚姻。

赵明诚性情淡泊,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对于金石学,李清照也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帮助丈夫考证、鉴别。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李清照与赵明诚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但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因此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尤其是两年后赵明诚出仕,相思之苦常常缠绕了这位思妇,李清照和赵明诚短暂分别后的离恨相思与内心的苦痛反映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②(《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分别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写词人的寂寞心绪与相思情怀。纵观李清照的婚后,除了朝廷给自己带来的不快之外,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愉快的。“归来堂里小鸳鸯,翁佐崇宁政事堂。郎典春衣携果饵,妾蠲珠翠市琳琅。古今无比闺房绝,携手成欢分手念。无钱怅记牡丹图,惜别悲吟江藕簟。”(樊增祥《题李易安遗像》)③,这首诗概括了李清照的早期闲适温馨的闺阁生活。在北宋那样的社会里,理学已开始盛行,女子进一步成为男子的附庸,并已开始缠足。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这样一个与她情投意合、以平等态度对待她的丈夫,自然感到十分幸福美满。有《一剪梅》为证,词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④试看,在荷残花凋的的清秋,女词人独自登上一叶小舟,近视河水静静的流淌,远望雁阵飞过,却等不到爱人的只语片言。直到月光洒满西楼,仍然无法排解相

思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思念是何等的深沉,离愁是何等的缠绵。然而,李清照婚姻并不长久,诸多原因导致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姻的不幸。

二、历史现状导致悲剧的形成

1、朝廷的内部斗争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北宋年间,党派之争给了这一对鸳鸯的幸福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李清照的父亲李恪非是属于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这与他的公公赵挺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新、旧党之间的争斗与沉浮,使李清照与丈夫生活在分别与重逢之间。

当时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的李恪非,被当成与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奸党”,被罢黜出京。与此同时,朝廷又连下二诏,分别为“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阕下”。尽管李清照受党争株连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与此二苛诏中所规定的“政策”直接挂钩,尽管作为已经“泼出去的水”而成为赵家的媳妇的李清照不一定是本来意义上的“党人子弟”,尽管赵家不一定作严格意义上的“宗室”,而主要是因为与苏轼私怨很深的公公赵挺之此时连升三级、大权在握,为此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援救其父,但却落了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结局。事已至此,回乡暂居以避赵家冷眼,未必不是自幼刚强自重的李清照的明智选择„„那么,与赵明诚的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后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得以解脱,从原籍回到卞京府司巷的御赐丞相府。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赵挺之于大观元年(1107)三月被罢后五日即卒。卒后三天,在京亲属便被捕入狱,李清照也因赵、李两家政治上的原因而无辜被捉入大牢。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势必会造成影响,朝廷的纷争给李清照的生活浓浓地烙上时代的政治的烙印。

2、封建婚姻制度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影响

说李清照有“婕妤之叹”,不是莫须有的,从“春到长门春草青”(《小重山》)中就可以看出,李清照把自己待字时的居室称作“长门”,就足可说明“婕妤之叹”之称绝对不是莫须有的。从当时的婚姻制度来看,赵明诚另择新欢也是很正常不过的。况且,在宋朝,一夫多妻是屡见不鲜的,纳妾和寻花问柳是家常

便饭的事,这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丞相府邸的三公子,就是结发之妻在身边都有可能难免心猿意马和三妻四妾,何况是年轻离偶,同时又是面对年轻美貌异性的诱惑,二十二三岁的赵明诚不可能完全灭绝生理上的欲求”⑤。我们从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人生活的欲求上来分析,“婚外情”是必然存在的,这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原因。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文人士子对婚姻现状的不满足。“在传统婚姻中,总体上说,夫妻之间是礼多于情,义多于爱,生育多于性。夫妻之间,处于一种极不平等也不正常的关系之中„„夫妻之间既然少有情爱,甚至少有性爱,则婚后的男子(女子无此权利),便只好到别的女子那里去寻找爱情或者去寻找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⑥作为丞相之子的赵明诚,在那样“优越”的婚姻制度下,面对美貌女子的诱惑,加上生理上的欲求,可想而知,他会不会满足与他的婚姻现状呢?在宋朝那样的制度下,家妓、官妓作为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公开化与商业化的。在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对不满意婚姻的弥补和对性爱生活的追求。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呢?赵明诚也会不会随波逐流? 廷争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李清照的被迫归宁和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注定了李清照与当时的广大妇女一样,难免于在爱情上有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厄运。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她的《小重山》、《满庭芳》和《多丽·咏白菊》等作品中,细细咀嚼的话,就会读出只有女性较敏感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3、外敌入侵对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影响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这年秋天,青州兵变,十二月,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李清照在家乡终于呆不下去,只得逃难南下。当她辗转到达江宁时,已是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春天了,这时她丈夫赵明诚正做江宁知府,两人在一起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之事。李清照在此放声吟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⑦她用这首豪气十足的诗,用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面对山河破碎的景象,面对自己不如意的婚姻现状,李清照只有在深闺愤笔疾书。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

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那就是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的嗜好和追求。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这对她本人来说,当然是极其不幸的,李清照把这段惨痛的经历与时代脉搏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了许多血泪凝成的诗词。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⑧词的上半阕写了此时此际的遭遇和感慨,下半阕直接点明流亡生活。整首词就是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了一个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而其中渗透着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感受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

三、小结

出身于封建时代缙绅之家的李清照,她的阶级地位和时代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族妇人;相反,这些使得她在诗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时代和道学所加于她的某些局限,表现出卓越的才华,终于成为流芳百世的女作家。李清照,一个封建社会的淑女,一个文场词坛的才女,她生活的全程里夹杂着这么多的历史环境的悲剧以及浪漫且又现实的情感悲剧。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亦令人痛惜, 她的爱情和爱情诗篇都是悲情的、凄美的。她的爱情悲剧,在那样一个实行封建统治和动乱不堪的时代也是必然的。

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我们引为骄傲,我们也为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悲剧深感惋惜。

乌江李清照 第七篇_李清照生平事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当朝右丞相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

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71674/

推荐访问:宋词李清照 李清照的诗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