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宋诗赏析 > 风光不与四时同

风光不与四时同

时间:2018-07-11   来源:宋诗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宋诗赏析】

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一篇_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这样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二篇_古文问答题一

《陋室铭》 中心答题点: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写出“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作者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通过描写陋室要表现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否定。

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也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5.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6.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共同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 从居住坏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情趣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一字概括为:雅。

7、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如何引出文章主旨的? 用比兴的手法,把山、水比喻成陋室,把仙、龙比喻室主,引出文章主旨的。

8、文章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作者的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的?

陋室环境幽雅、交往人群儒雅、主人情趣高雅。(陋室不陋的原因:除了答前面3点,还要加上陋室主人品德高尚)

9、写作手法有哪些? 托物言志、比兴、前后照应、对偶修辞

《湖心亭看雪》

中心答题点: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景物特点:幽静空旷、悠远脱俗 和上下一白。合一。描写方法:白描——简练,突出特征。

【内容】1、中心事件: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2、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1)途中所见雪景;(2)湖心亭中奇遇。

【主旨】本文写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写作特色】1、白描手法(写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2、衬托手法(景物的大与小相映衬;作者与亭中人之痴互为映衬;舟子的俗人之见反衬

作者不随流俗的雅情雅致。) 3、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线索】作者游

1. 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独”的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为下文埋下伏笔。

2、既是与舟子同去湖心亭,后又说是“独往”,是否前后矛盾?说说理由。 不矛盾。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虽有舟子同往,但由于心灵不相通,便犹如不存在一样。这体现了作者作为文人雅士的孤高自赏、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品格。

3、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渔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用?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景物特征,形象的描绘了眼前景物的渺小,与苍茫的白雪世界作对比,既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景物悠远脱俗、上下一白的特点。又衬托作者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什么?——不用答出作者使用白描手法这一句,其它照搬)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层次;侧面烘托了一幅空旷幽静,悠远脱俗的雪景,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4文中叙写亭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分)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惊喜——畅快——伤感——释然)

5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痴在哪些方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6舟子的话在文中有什么用意?

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的赞赏。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 突出了全文主旨:他的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品格。

7“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畅快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性格?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这一场面写出作者欣逢知己的惊喜,从侧面烘托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1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先是作者作为明末遗民,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寄情山水的孤独,接着是到亭上偶逢知己的惊喜之情,然后是痛饮三大杯之后又不得不分离的伤感,最后是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忧愁的释然。 1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白描的妙处。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两句。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写西湖的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结:

四种情(结合全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1.清高自赏的孤寂;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 2.怀恋故国的淡淡愁绪; 3.痴迷于山水之乐的情怀;4.湖中偶遇的惊喜、举杯痛饮的畅快、分别的惋惜和最后的释然) 《醉翁亭》

1、中心答题点: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线索:乐,四幅图画:地理位置图,早晚四季风光图;百姓和乐出游图;游人日暮醉归图。

3、作者之乐体现在哪些地方(或作者乐些什么):

一、山水之乐;二、宴酣之乐;三、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5、出自本文的成语: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6,太守醉(乐)的原因是什么?(醉翁之意在于什么方面)

答:(1)、山水之美;(2)、宴游之乐:百姓安定和乐,滁州政治清明;(3)、自己能与民同乐。

7、如何理解“太守醉”这一现象?

太守因乐而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太守因山水而乐,因游宴而乐,因众人之乐而乐。“太守醉” 集中体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9、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1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描写的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按了,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详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6、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7、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8、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小石潭记》

中心答题点: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幽静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被贬后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1、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全文共五段,先写发现小潭(闻声、见形),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然后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用定点特写的手法,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源流)、潭中气氛(气氛、感受)、最后记录同游者。(写出作者游览小石潭的行踪和感情变化:行踪:发现——游览——离去;感情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小石潭总的特点:幽静。 潭中气氛是: 幽深冷寂(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看出。) 作者的心情是: 孤凄悲凉(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看出。)

作者的总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阅读全文后,请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作者遇见小石潭时,看见水清,鱼儿快乐的游玩,他的心情也是愉悦快乐的,但是后来因为小石潭周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心情便又是孤凄悲凉的。

这种变化并不矛盾,柳被贬后的孤凄悲凉的感情是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改变这种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又会流露出来

4、小石潭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石头: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怪异。(全石以为底,„„为岩)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岸边竹树:葱郁翠绿

水:清澈 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 “皆若空游无所依,„„

翕忽”是通过描写潭里的鱼的活动,来侧面描写水的清澈。

鱼:轻盈敏捷,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写的静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的是动景。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

5、如何理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句话?

作者为排解心中的郁闷而寄情山水,面对如此清秀奇丽之景,他却不能忘怀现实,所以忧伤之情又会油然而生,因此就离开了。

6、作者写游鱼的目的是什么?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衬托潭水的清澈;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

《与朱无思书》

中心答题点:通过描写富阳到桐庐一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风光,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及爱慕自然的情感。

二、景物特点:

异水:清澈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正面、侧面相结合)

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比喻、对偶修辞)

奇山:峻峭挺拔(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视觉角度、拟人修辞)

树绿而密(皆生寒树、横柯上蔽)----------- (视觉角度)

生机勃勃(山中有泉水、好鸟、蝉、猿的叫声)----------(听觉角度、拟人、对偶修辞)

(也可以说是从山之形峻峭挺拔、山之声生机勃勃、山之色树绿而密三个方面来体现山的奇)

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陶醉于美好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四、总写景物特点的句子是(山光水色的总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达作者中心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理解?

与上文“皆生寒树”相呼应,写出了树木又多又密。

蕴含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哲理。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是难以比拟的。作者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写作特点:1、骈散相间;2、动静结合;3、虚实相间;4、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地写景;5、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多角度体现景物特征。

1、文章写“奇山异水”,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山水的“异”和“奇”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水之“异”表现在清澈和湍急两个方面。从“千丈见底”可见水的清澈;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见水流的湍急。山之“奇”表现山的峻峭挺拔、生机勃勃、树绿而密几个方面。从山峦“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句可见山的峻峭挺拔;从山上树木茂盛和对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鸣猿啼等声音的描写可见其山之生机勃勃;从“皆生寒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等句可见山上树绿而密。

2、如何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话? 答:这句话是作者游览美景时的感慨,既侧面衬托出奇山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突出作者对自然美

景的热爱,又表现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1)交代游览的地点;(2)概述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烘托作者在宛转的江流中随流飘荡的陶醉和闲适的心情,总括景物的总体特点和游览的总体感受,引出下文对“水之异”和“山之奇”的细致描写,为下文做铺垫。

4、第三段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景的?

答:(1)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2)视觉,听觉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等”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文尾描写“横柯”“疏条”这些景物的句子是否多余?作者再次描写具体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不多余。目的是:内容上反复渲染,给山水增添奇异的色彩;结构上照应上文的“寒树”,使结构严谨。

5、请分别写出两句有关山和水的诗句。

答: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莲说》

中心答题点:作者借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这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体现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庄重、质朴的特点。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这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体现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特点。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是从风度气质这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体现莲花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清高的特点。

4、文章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 衬托 前后呼应

7、作者写菊花和莲花有什么作用?

用菊花、牡丹和莲进行对比,从正、反两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

8、文章中牡丹、菊花、莲花各象征了什么人?

牡丹象征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人; 菊花象征象陶渊明那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莲花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

9、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最后一句要改变顺序,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结尾?

是为了强调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0、“予独爱莲”中的“独”字体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体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视之情。

1.文中描写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亲自动手写一写,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篇_2013年春小学语文四年级随堂作业(一)

2013年春小学语文四年级随堂作业(一)

1 古诗词三首

【巩固运用】

一、我会选。

1.庭 停 亭 廷 ( )台 ( )院 宫( ) 家( ) ( )车

2.螺 萝 锣 骡 ( )鼓 ( )马 ( )丝 ( )卜 田( )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含义

1.厌:①满足;②因看多而不喜欢;③憎恶。

厌战( ) 看厌了( ) 相看两不厌( ) ...

2.和:①平和,和缓;②和谐;和睦;③结束战争或争执;④(下棋或赛球)不

分胜负。

和棋( ) 讲和( )和颜悦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 ) ....

3.如:①顺从;依照;②如同;③及;比得上;④表示超过。

我不如他( ) 光景一年强如一年(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

【尝试运用】

一、王润同学学习了本课,打算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作画。你能根据他选择的颜料,

说出是哪一首诗词吗?并用诗词中的句子证明你的判断。

1.王润同学选择了“红”“绿”“蓝”三种颜料。

这是为 的《 》作画。因为诗词中有这样两句: 。

2.王润同学选择了“白”“绿”两种颜料。

这是为 的《 》作画。因为诗词中有这样两句: 。

二、文学知识积累。

A.白居易 B.杜甫 C.李贺 D.李白

世人称( )为诗仙,称( )为诗圣,称( )为诗鬼,称( )为诗魔。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独坐敬亭山》中“ , ”,我体会到作

者孤独的心情;从《望洞庭》中“ , ”,我

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从《忆江南》中“ , ”,

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相看”是指 和 两方相看;“湖

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 ”字表现了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

十分和谐宁静。

【拓展运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 (季节) (地点)的美丽景色。

2.解释下面两句诗的意思。

(1)风光不与四时同。

(2)映日荷花别样红。

2 桂林山水

【巩固运用】

一、比一比组词。

骆( ) 罗( ) 峦( ) 泰( ) 障( ) 兀( )

洛( ) 萝( ) 恋( ) 秦( ) 章( ) 元( )

暇( ) 瑕( ) 霞( ) 绵( ) 锦( )棉( )

二、读句子,给带点字注音。

1.在漓江上,撑船人卷( )起袖子,撑起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

绵不断的画卷( )。 .

2.桂林的山倒( )映在水中,色彩明丽;桂林的山危峰兀立,好像一不小心.

就会栽倒( )下来。 .

三、加点字的拼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风光不与四时同】

A.攀登(bān)骆驼(nuò)峰峦(luán) B.波澜(lǎn)翡翠(fěi)无暇......

(xiá)

C.迷蒙(méng)竹筏(fá)兀立(wù) D.嶙峋(xún)仿佛(fú)屏.....

障(zàng) .

【尝试运用】

一、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描写山的: 、 。2.描写水的: 、 。

二、仿写句子。

1.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今天的雨真大啊, 。 真 啊, 得

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

,却从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写成排比句)

3.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

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加点字造句)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巩固运用】

一、填上“jiàn”的同音字。

水花四( ) 亲密无( ) ( )步如飞 眼( )为实

开弓放( ) ( )设祖国 身体( )康 刻舟求( )

二、比一比组词。

铜( ) 簇( ) 蜿( ) 稍( ) 据( )

桐( ) 族( ) 碗( ) 梢( ) 锯( )

【尝试运用】

一、读了课文,我会填。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 。作者游览的地点是 ,

时间是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 → → → 。

二、读句子做习题。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馨绿,眼前一片明艳。

(1)“或浓或淡”中的“或”的意思是 ( )

A.或者 B.有的 C.有时

(2)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 )

A.形状 B.声音 C.颜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

时变换调子。

(1)一个“ ”字,点明作者是逆流而上。

(2)找出句子中的两组反义词。

( )----( ) ( )----( )

(3)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

(4)第二句话从声音的角度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5)用带点的词语仿写排比句。

4 七月的天山

【巩固运用】

一、我会选。

【yǐn yìn】 冷饮( ) 饮( )马 饮( )料 饮( )食

【zhuǎn zhuàn】转( )弯 转( )动 转( )身 旋转( )

二、照样子写词语。

缓慢 白皑皑

【尝试运用】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七月的天山》运用了 的方法,按照从 到 ,

由 及 的顺序,依次描绘了天山的 、 和

雪水汇成的 ,还描绘了天山 和天山 的景象。

二、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险峻 绚烂 壮阔 淅沥 崎岖 清澈

我喜欢亲近大自然。我涉过( )的溪水;走过( )的山路;登过

( )的高山;眺望过( )的大海;聆听过( )的雨声;观看过( )

的彩虹......大自然真神奇啊!

三、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水缓慢,

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

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

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划横线的句子把野花分别比作 、 、 ,这样的句子叫

排比句,能够加强语气,增强气势。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括号里补写句子,

构成排比句。

2.从“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中的“浮”字体会到什么?

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四篇_72首古诗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6.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7.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8.登鹳鹊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9.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1.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22.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3.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4.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6.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7.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8.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0.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31.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3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3.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34.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35.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柢。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6.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37.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38.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39.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0.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41.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2.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3.塞下曲(其一)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44.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45.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46.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47.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48.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4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61551/

推荐访问:风光不与四时同全诗 朝开济老臣心

热门文章